精选《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简短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27 12:25: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精选《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简短一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精选《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简短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推荐阅读:

关于企业党建一企一品牌创建方案范本

高三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书简短(9篇)

2023社区组织消防安全讲座和感想(二篇)

高一美术专业教学计划(精)

对于电信诈骗多头管理和感想(七篇)

最新团支部大会决议简短(六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