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简短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05 21:11:3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有关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简短一

1、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方法(商一位数)。

2、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和竖式的书写格式,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4、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会用这两种试商方法进行笔算。

5、步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6、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7、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出发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8、通过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把它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重点

1、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

2、能熟练的进行试商和商的定位。

3、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试商的能力。

难点:

1、掌握估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估算。

2、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方法。

3、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1、p78、79页例1是口算除法。(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80÷20=4注重学生说算法:算法一:想乘法做除法,20×4=80,所以80÷20=4。算法二:8÷2=4,所以80÷20=4。在“想一想”中,83÷20≈( )80÷19≈( ),让学生自主思考,最后教师要引导方法:先估除数成最接近的整十,再估被除数,然后用口诀能计算出来。120÷30= 的方法同上。

2、p81-82页的例1是笔算除法1商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92÷30=在这个例题(1)中重点解决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商写在什么位置)。例题(2)140÷30=重点解决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通过两题分析、归纳: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3、p84页例2是笔算除法1(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例题(1)84÷21=是把除数“四舍”后试商的教学。例题(2)196÷39=是把除数(五入)后试商的教学,注意这里有一个调商的过程,要放手让学生探究如何调商最恰当。

4、85页例3是笔算除法1(3)(除数不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140÷26=,这里涉及到两次调商的过程。把“26”看成“30”来试商,大了,再把“26”看作“25”来试商。可能有的学生还会把“26”看作“20”来试商,这里要引导学生从第一次试商后的余数来观察试商也行。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节课还要归纳出:每次除得得余数要比除数小。

5、p89页例4是笔算除法2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例题(1)576÷18=要让学生知道除数是两位数,先用“18”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57”,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例题(2)930÷31重点在于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不够商1就商0)。在这节课中通过回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完整方法。

6、p93页例5是研究商变化的规律。第一组集合题让学生体验商变化的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商也发生变化;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化,商也发生变化。第二组用一个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重点分析练习十七的相关习题。

第一题,完成表格时一方面是复习我们刚刚学过的笔算除法,另一方面也是复习“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第二题,完成表格时一方面是复习我们刚刚学过的笔算除法,另一方面也是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第三题,分析数量关系很总要。

第四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交流方法,这里要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完成。

第五题,先出示前四个小题,让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再出示后四小题,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

第六题,让学生观察讨论,这里实质上是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更加简便。这种方法值得推广。

有关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简短二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及练习十三中的习题。

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算理的过程,使学生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进他们的迁移、有序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情境的创设。“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思考最多的。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情境是分气球和分彩旗,我自认为这个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于是就想到了我们学校比较有特色的海洋月活动,以此为情境展开教学,我觉得比较有海岛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新颖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在课开始前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让学生多说,说算理,说想法。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于是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后,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本堂课在“剖鱼”、“剥虾”、“兜绳”等活动中引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生也应该能够体会到生活中有时不需要很精确的结果,这时就要用到估算的方法。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我觉得这样的计算教学更有意义些。

4、让学生多练,练速度,练准确率。计算说白了就是需要多练,所以在课中安排了“开小火车”、“钓鱼”、“闯关”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有关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简短三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习,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学习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习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推荐阅读:

有关意识形态专题会议记录报告(7篇)

主题大国工匠事迹人物介绍范本(4篇)

教官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10篇)

关于经营业绩完成情况报告

关于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精)(5篇)

有关小学扶贫教案(推荐)(九篇)

标签: 简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