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07 14:03:3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一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 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面对这么多空荡荡的小格,要把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着。突然,有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走到图前,拿起25这张数字卡片,把它贴在了第3行、第5个的位置,并且向大家解释说:“这一行除了30这个数,其余的数都是二十几的数,而这一列个位上的数都是5,所以我把25放在这个小格里了。”多么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呀。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25这个数看成了二维空间的一个点。其他同学也立刻茅塞顿开,很快把58和97找到了自己的“家”。

接着,我把原有的数都去掉,只留下学生刚才贴上去的25、58、97这三个数。“百数表”变成了“三数表”。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怎样根据这3个数的组成、大小和它们各自的位置,把15、24、35、54、69、90和99分别填到相应的小格里?”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时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会考虑到要贴上去的数与哪一个数比较接近,它们个位上或十位上的数有什么联系,甚至可能会根据一个已知数通过纵横两个方位的变化找到另一个数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数学思维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最后,我把“百数表”拿去,组织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你能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学生进行猜数游戏时,会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数的组成、数位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上,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一过程又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

以上对“百数表”的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实践和感受到了“观察——发现——应用”这样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引导学生发现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后的应用,在应用中体会和体现发现的价值。发现、应用,再发现、再应用,这样不断循环,可以使学生的“认知链”保持良好的运行和发展。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二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的设计思路是“两观察”、 “两应用”。

“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见附页)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百数表的横行数、列数百数表中书的关系。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这后进行的。一是利用百数表找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学生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学生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

反观课堂:

开始找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还是存在表述不清的,特别是斜行的大11和大9 ,学生是很难发现大几个的。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十位大1。个位大1,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规律的寻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得还是太快,有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反应过来。幸亏练习的设计比较好,还是能帮助学生逐渐清晰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反思二:百数表教学反思

“百数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页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百以内的各个数。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一、在观察中发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二、在发现中应用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三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力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

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倍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顺序数字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数学游戏吗?我们今天玩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如果同学们有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学生分别报数:32、485、674、260??)

师:32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485是5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674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26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你们用计算器验证的结果和老师判断的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老师你是怎样迅速判断出来的呢?

师: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媒体出示课本第4页的百数表,学生拿出学具中的百数表。)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吗?利用自己喜欢的表示方式在5的倍数上做上记号(可以用—、√、○、△等符号)。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找5的倍数并做记录。)

师:谁能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5的倍数?

生:5、10、15、20、25、30、35、40??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数都相隔5。

生2:这些数个位上有的是0,有的是5。

师:(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你们说的都不错,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引导学生验证举例)刚才我们观察的是100以内的数,也就是说观察的是一位数或两位数。那么是不是任何一个自然数,只要是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0或5呢?请同学们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多位数,大家判断一下。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组1:我们列举的数有:500、4500、605、125这四个数,通过计算,发现都是5的倍数。

组2:我们验证了5个数,得出结论:只要个位上是0或5的数一定是5的倍数。

??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发现5的倍数特征的?

生答

小结学习方法:列数字——归纳特征——验证特征

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去寻找2的倍数特征。

3、自主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动手做。)

师:谁来说一说2的倍数有哪些?

生:2、4、6、8、10、12、14、16、18、20??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观察上面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2的数是2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个位上是4、6、8的数是2的倍数。

生3:我发现个位上是0的数是2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引导验证结论)请小组内的同学任意写几个个位上是0、2、4、6、8的数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偶数也叫双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奇数也叫单数。 师:谁来举例说一下生活中的偶数和奇数。

生1:我今年12岁,12是偶数。

生2:我17日出生的,17是奇数。

生3:我们班有50人,50是偶数。

生4:数学课本107页,107是奇数。

生5:珠穆朗玛峰8848米,8848是偶数。

师:那么0是偶数吗?说出你的理由。

生:0不是奇数,0是偶数。

师:你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个位上是0的数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所以0是偶数,也是最小的偶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棒,0是偶数。

4、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下面的两组数。112、25、248、60、72、90.)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两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60、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应用拓展

1、观察、交流、合作。(学生的号码从1——50)

(1)请号码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号码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3)请号码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4)请号码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

(5)请号码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说出你的号码,与同学们交流。。

生1:我24号,是偶数,也是2的倍数,站起来2次。

生2:我11号,是奇数,站起来1次。

生3:我20号,是偶数,也是2的倍数,同时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所以我站起来3次。

师:请站起来3次的同学说出你的号码。

10、20、30、40.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数的特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四

这节课新授知识较为简单,很适合让学生预习。所以课前我印制了百数表让学生圈出5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1、观察5的倍数,想想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2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上课就小组交流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兴致高涨,足以看出预习效果是很好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堂作业可以当堂完成。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做得还不错。一小部分同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欠佳,比如:写出5个奇数是这样写的:5、15、25、35、45.虽然这样写不能算错,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对5的倍数与奇数的概念有些混淆。在0、1、5、8,四张卡片中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两位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的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这道题部分同学答案不全,想想还是正常的,其实这道题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的。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五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体会运用特征解题的优越性,明白优化知识的便捷性。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5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4)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第(5)题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六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习……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习风气。怎么办,置之不理吗?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对。

生4: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确实很厉害!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你们不仅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弄清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有关百数表教学反思汇总七

在教学前,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的不是很充分,本以为学生已经会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只要让学生理解了“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之和”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却让我始料不及。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对位问题:初学时,小数乘法的对位也遵守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乘得的积的末尾对位不准。随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按照小数乘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不同计算单位相加减的错误。

2、0的问题:一是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因数中的零也去乘一遍,不会简便了;二是,小数乘整十、整百之类的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乘出积后,不把整十、整百数后面的零落下来就点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再添零,随后又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

3、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些情况,我想,如果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一个课前预测,对学生有了充分的把握,课堂的效率会高一些。

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

1、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的复习铺垫要充分。如果相关复习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从旧知上迁移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不能清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果在学习之前,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效果可能会好些,错误会少些。

另外,要把好计算关,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给学生夯实基础。

推荐阅读:

描写转发上级转发文件通知报告(二篇)

最新凤凰读书心得体会(模板15篇)

主题残疾人申请五保申请书简短

最新授权委托书模板合集(推荐)

最新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模板汇总

最新学校纪律作风专项整治工作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