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一
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治理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个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人财物流动性少,基层政权比较得力,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案件少,社会治安秩序好。社会虽然管理有力,但活力不够。
第二阶段:综合治理探索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前。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卖淫、嫖娼、赌博、吸毒、黑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痼疾沉渣泛起,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提出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形式,收到了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党的***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古人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司马迁《史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我在新乡县调研时,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谈到目前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时说:“现在是上面会多、下面会少;上面满堂灌、下面不好办”。话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我个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规定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法律条文存在“打架”现象。这与我国法律制定的轨迹模式有关。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由相关部门提出,人大列入立法计划后,相关部门起草法律草案,最后提请人大审议通过。起草过程中,虽然征求了不少部门意见,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都把管理、收费和审批等有利于部门集权的规定摆在重要位置,而关于法律责任、法定义务和责任查究则规定不够、规定不严。
二是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空白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阶层层出不穷,而法律的出台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白点。比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司法鉴定、投票选举等方面,法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
三是“强势部门”提出制定法律规章的多,“弱势部门”提出制定的相对较少。这一点,在省市一级表现尤为明显。
(二)法律执行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存在“争利”现象,对跨区域、跨部门涉案金额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各相关地方和部门相互博弈,争着办理。其他棘手复杂案件,相互推诿扯皮。
二是个别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问题。办理经济类案件积极性高,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积极性低。
三是法律监督难问题。监督制度不少,但有些文件落实困难。
四是检法队伍的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基层业务骨干积极性的发挥。检察官、法官实行员额制,情况有所好转,但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五是政法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央有规定,政法部门办案应该完全“吃皇粮”,但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吃皇粮”,还存在变相“吃杂粮”的现象。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战斗力。***以来,中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政权被家族势力、黑恶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战略举措。
(四)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公益性)发展不充分,很多该由行业自治的事项都靠政府增加人财物投入来管理,这是不可持续的,既加大了行政成本,政府也无力管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治理应该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化水平,减少行政成本,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成本最小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矛盾并不可怕,一个社会必须建立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东方一枝花”,但近年来,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大量的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造成整个社会集访、群访、闹访的大量增加,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六)社会道德滑坡也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三国志》)。“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党的***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危害他人等道德滑坡现象,带来很多社会治理问题。
习近平***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必须坚持“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重;
(二)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
(五)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六)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司法改革;
(七)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二
基层作为国家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尤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要从中看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分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然而,我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基础组织力量薄弱、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单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仍需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才能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最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乎到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我国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基层是国家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党的执政基础是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越高,人们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国家秩序就越稳定。所以,这就要求扎根基层,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转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加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上的满足,人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追求。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健康安全、生活坏境,并且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基层作为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基层是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基层人民群众是使得党和国家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的主体,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石。因此,只有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才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只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以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来说,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尤其是社区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爆发不久,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民众生活的各个城乡社区组织在其领导下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宣传疫情相关知识。在封城、封路等措施实施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帮助。居民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群防群控中,巩固了抗击疫情的社会基础。基层治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负担过重,由于承担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但同时办公经费不足、物资缺乏、责任重大、事情繁杂、力量薄弱而且权力受限,造成基层组织严重超标的劳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哪个部门要求严格就赶紧完成哪个任务,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诿。二是基层治理层级过多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而且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运转不灵活,从而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三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理论水平不够,思维方式陈旧,治理方式单一。而且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够到位,无法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一些基层干部也常常在工作中存在惰性,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基层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应急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虽然各个地方县区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预案,但整体上缺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不能灵活地运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基层组织的应急物资保障不充足、对应急操作的宣传以及培训演练不到位。最重要的是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有些基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问三不知,或者怕承担责任不敢发声。二是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政府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存在着交叉或不清的问题,但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导致社会主体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治理手段单一
目前基层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够精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大数据的優势。不少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习惯开会、笔录的形式,存在着“基层智慧治理及利用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
一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人民群众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我国当前的现状是群众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机构依赖性太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事,自主意识有待加强,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也缺乏对社会治理的认可。二是基层党组织无法放手发动群众的问题。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强大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无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无法凝聚起社会合力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问题,都导致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责任感,主体之间力量无法凝聚。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要实现民生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就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改变政府过去生搬硬套,“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现象,实现基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变。二是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前提下,以自治组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要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化。三是坚持精细服务的理念。要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引导市场的力量,努力发展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投入和帮助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时无法顺利进行,主要是存在社区人员,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匮乏问题。经费等相关问题不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就无法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一是应该主张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各个渠道筹集经费;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资本有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要做到财政公开化和透明化,必须受到居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三是对基层人才及时进行奖励,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重视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办公运用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并从外界吸引人才。
(三)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基层社会治理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方式,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加快搭建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机制体制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尽快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同地区的基层制定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进一步明确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限,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程序、目标等,确保各项工作依法顺利开展。二是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使基层社会治理公开化,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部的监督,以此纠正过程中的错误现象。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应急体系建设。在平常时期做好物资和资源的储备,增加基层社会组织的应急保障措施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演练。
(五)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
一是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主,强化党建引领,形成社会组织、群众、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协同治理主体。政府要当好组织者、执法者、引领者、政策制定者;村委会、社区等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协商讨论,进行民主决策,要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创新自治内容和手段;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广大群众要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积极响应社会号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不要做冷眼旁观者。二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开展。协商民主可以满足基层主体需求多元性,可以维护主体间的共同利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基层各类主体的参与和集体讨论。通过协商民主的模式也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类行为主体积极性,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可以及时化解传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矛盾,凝聚各方共识,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并非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功,它需要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需要的是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要结合不同基层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相关对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三
根据《关于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集中学习研讨活动的方案》中关于开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致力打造自创自贸高地”大调研活动要求,近期,我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和当前正在做的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工作,采取走访了解、集体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各社区(村)。调研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贯彻落实“1+5党建计划”全面强化年要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治理力、服务力不断增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主要是3个方面:
(一)当好“主心骨”,确保基层组织坚强过硬。在基层转型发展建设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强化“四个意识”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把省、市三级党委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一是严肃组织生活。持续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重点促进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系列讲话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人员全覆盖。运用好移动媒体功能,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党课”,增强党课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在外党员管理方法,认真组织党员进行汇报,确保思想不断线。二是建强组织体系。把支部建在小区,构建城市基层“基层党委—社区党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切实织密党组织网络,把党建纵向抓到底。紧盯基层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律师行业,巩固“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建设成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三是开展争先创优。以“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支部分类管理;已建成×个“五星支部”,同时将×个党委打造成为“市级标杆式示范点”,不断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制定党员积分管理具体考核细则,并根据形式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完善,引导党员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先锋、做表率,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好“领头雁”,促进为民服务提质增效。坚定不移“改善民生、决胜小康”,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填好“三张清单”。紧盯服务群众的“需求侧”,激活“供给侧”。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需求清单”;展开“地毯式”摸底排查,梳理人、才、物等方面的优势,盘活“资源清单”;综合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惠民“项目清单”,制定任务图,做到挂账销号。指导社区全力打造开放融合、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高效便捷的区域化党建服务体系。二是建好“邻里中心”。按照“三创五化”工作要求,依托洛轴南山生活区,建成×个邻里中心,探索“垃圾分类回收+积分管理”机制,依托育苗基地,收集厨余垃圾,发酵为生态酵素和有机肥,采取立体种植模式生产绿植、蔬菜等;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助贫助困、献智献策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小区自治水平。三是用好“道德银行”。坚持党建为引领,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益为先、共促和谐”的理念,采用“3×3”模式(“三治”并进+“三社”联动+“三库”同建),建成“1空间+6驿站”的基层“道德银行”体系,打造“道德银行公益日”“公益集市”“道德天使”等五个服务品牌,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公益项目,培养专业人才,链接“道德联盟”商家资源,丰富社区服务形式,有效服务辖区居民。
(三)当好“火车头”,推动社会治理精细高效。持续落实各级组工会议精神,积极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的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一是共商共建强自治。用好基层和社区“两个工作法”,在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辖区内的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主体,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参政议政和联系群众作用,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不断调动广大群众和驻区单位参与基层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自治能力。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指导社区建立“党员先锋岗”×个,招募党员志愿者×××人、群众志愿者××人,接收市直机关到社区报到党员×人、区直机关到社区报到党员×人,同时组织基层干部×人、社区工作人员×人、网格长(员)×人,在辖区小区设置×个人员出入检测点,进行全天候不间断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二是传承家风强德治。开展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焦裕禄好家风活动”,通过制定社规民约、分享家风寄语、宣讲家风故事等,深入挖掘优秀家风,用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治理。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干部群众编排家风题材文艺节目,润物无声推动优秀家风根植家庭、融入群众,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制作横幅×条、展板×个,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活页×个,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条,营造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三是多措并举强法治。依托“三新”大讲堂,组建固定的师资团队(外聘+居民),按照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团队接单流程,为居民开展法治讲座。用“微信+”开展法治宣传,将法治融入群众生活中。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建立“第三调解室”,完善由“社区法官+社区调解员+调解志愿者”(1+1+n)的调解团队,主要通过志愿者调解较小的邻里纠纷,社区调解员调解一般的邻里矛盾,社区法官调解较大的民事纠纷,让居民依法维权意识内化于心。
主要存在于3个方面:
(一)基层党建工作有短板。抓党建力度不够,存在时紧时松的问题,例如:在环保攻坚、拆迁改造等工作任务重时,“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落实滞后;抓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格,对经常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党员教育覆盖率仅90%;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缺少活力,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还未达到80%。
(二)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自治、法制、德治”结合不紧密,人才储备不足,引入社会组织仅×家,专业志愿者队伍×支,缺少专业的个人或组织。社区运用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不规范,没有真正集民情、表民意,群众参与率较低,三“治”并进工作机制效果不突出。如×个城市社区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个社区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事项不经常,流程记录不清晰。
(三)基层服务能力待提高。社区存在服务能力不强、解决民本民生问题的思路不够宽、方法不够活的问题,习惯按老一套、老经验、旧框框办事,缺乏创新意识。部分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党员作用发挥普遍很弱。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群众不够,虽然按照区委要求开展了“万名党员连心群众、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活动,但是存在“雨过地皮湿”,没有抓常抓长。
四、对推进×区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在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工作上,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提升“四个能力”。
(一)在守正创新,提升基层政治领导力上下功夫。一是学好“第一议题”。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基层和社区召开党的会议时,把学习领会习近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采取书记领学、研讨交流、晾晒心得等方式,确保学懂弄通。二是用好宣传手段。用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新时代“三新”大讲堂3个硬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宣传好党的理论和基层党建工作生动实践;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智慧党建”融平台、组工微信公众号3个软件,发挥其“短平快”3个特点,持续唱响党的好声音。三是开展丰富活动。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制度化,运用好周边红色资源,高标准过好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围绕传统精神、制度优势、红色故事等内容,组织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讲党课,确保党始终占领和巩固党员和群众思想的“主阵地”。
(二)在强基固本,提升基层群众组织力上下功夫。一是建强组织,打造阵地。全面摸清×个小区党员底数,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并用、“拆—建—转”三步走的思路,年内建成×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年内创建×个市级标杆式示范点、×个“五星支部”。列支专项资金×万,总结打造邻里中心经验做法,整合小区闲置房屋,年内改造提升×个党群服务中心、×个商圈党建阵地,新建×处邻里中心,实现培训中心、服务驿站和党建阵地等功能,有效服务辖区居民。二是建强队伍,加强培训。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全面推行“一肩挑”,进一步巩固党组织核心。持续挖掘社区优秀青年人才,建立×名社区后备干部库。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学习、现场观摩等形式,年内将基层×名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全部培训一遍。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基层每半年、社区每季度集中组织×次培训。以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为重要参考,计划发展党员×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年内将全体党员分×批集中培训×次。三是用好载体,创新机制。开展“机关基层手拉手、党员群众心连心”活动,基层党委班子成员和科级干部每人分包1~2个居民小区、联系2户群众,社区干部每人分包5个楼栋、联系1户群众,普通党员每人联系1户群众,促进党心民心交融。建成基层“1空间+6驿站”的“道德银行”体系,打造“道德银行公益日”“公益集市”“道德天使”等服务品牌,结合“三张清单”制度,培育公益项目,培养专业人才,链接“道德联盟”商家资源,让基层更有能力为居民服务。
(三)在强化治理,提升基层统筹协调力上下功夫。一是以自治强心。用好“两个工作法”,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作用,培养×名协商联络员,通过民主决策,大力倡导协商共议机制,共建美好社区。强化“公约精神”,年内指导所有社区、小区制定居民公约,培育文化品牌。年内孵化培育×个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化的特点,丰富社区服务形式,有效服务辖区居民。二是以法治正心。结合全区平安智慧小区建设,以“三无”小区为重点,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设立管理平台和功能室,实现小区平安管理、智能管理、精准管理。打造×个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健全“社区法官+社区调解员+调解志愿者”矛盾调解工作队伍,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课堂、法治文化汇演等活动,增强居民法治意识。三是以德治润心。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灵活运用“三单式”“文艺式”“互动式”“网络式”4种宣讲方式,第一时间把×的好声音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加强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实践所和家风家训馆软硬件建设,培育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积极选树基层“道德榜样”,结合建党节、国庆节、重阳节,表彰一批“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营造向典型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在惠民利民,提升基层服务保障力上下功夫。一是全天候服务。依托×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个小区邻里中心,逐步引入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推动社会组织主动作为,打造“5+2”便民服务圈,让居民身不离小区,老年人和伤残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生活服务,不断提升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二是全方位服务。整合社区邻里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室、社区警务室、幼儿园等场地资源,新建日间照料中心、超市、卫生服务站,重点打造党建综合服务体,使居民能够享受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生活休闲、社区养老等服务,切实感受身边稳稳的幸福。三是全类型服务。向居民公开基层、社区政务服务清单,坚持一网通办,让基层多操心,让居民少烦心;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深化“三社联动”,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确保让专业化的服务惠及社区居民。深入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常态化收集居民需求、走访辖区单位,盘活人财物技等方面的资源,建立基层党建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四
根据《关于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集中学习研讨活动的方案》中关于开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致力打造自创自贸高地”大调研活动要求,近期,我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和当前正在做的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工作,采取走访了解、集体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各社区(村)。调研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x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贯彻落实“1+5党建计划”全面强化年要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治理力、服务力不断增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主要是3个方面:
(一)当好“主心骨”,确保基层组织坚强过硬。在基层转型发展建设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强化“四个意识”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把省、市三级党委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一是严肃组织生活。持续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重点促进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系列讲话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人员全覆盖。运用好移动媒体功能,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党课”,增强党课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在外党员管理方法,认真组织党员进行汇报,确保思想不断线。二是建强组织体系。把支部建在小区,构建城市基层“基层党委—社区党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切实织密党组织网络,把党建纵向抓到底。紧盯基层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律师行业,巩固“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建设成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三是开展争先创优。以“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支部分类管理;已建成x个“五星支部”,同时将x个党委打造成为“市级标杆式示范点”,不断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制定党员积分管理具体考核细则,并根据形式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完善,引导党员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先锋、做表率,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好“领头雁”,促进为民服务提质增效。坚定不移“改善民生、决胜小康”,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填好“三张清单”。紧盯服务群众的“需求侧”,激活“供给侧”。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需求清单”;展开“地毯式”摸底排查,梳理人、才、物等方面的优势,盘活“资源清单”;综合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惠民“项目清单”,制定任务图,做到挂账销号。指导社区全力打造开放融合、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高效便捷的区域化党建服务体系。二是建好“邻里中心”。按照“三创五化”工作要求,依托洛轴南山生活区,建成x个邻里中心,探索“垃圾分类回收+积分管理”机制,依托育苗基地,收集厨余垃圾,发酵为生态酵素和有机肥,采取立体种植模式生产绿植、蔬菜等;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助贫助困、献智献策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小区自治水平。三是用好“道德银行”。坚持党建为引领,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益为先、共促和谐”的理念,采用“3x3”模式(“三治”并进+“三社”联动+“三库”同建),建成“1空间+6驿站”的基层“道德银行”体系,打造“道德银行公益日”“公益集市”“道德天使”等五个服务品牌,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公益项目,培养专业人才,链接“道德联盟”商家资源,丰富社区服务形式,有效服务辖区居民。
(三)当好“火车头”,推动社会治理精细高效。持续落实各级组工会议精神,积极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的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一是共商共建强自治。用好基层和社区“两个工作法”,在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辖区内的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主体,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参政议政和联系群众作用,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不断调动广大群众和驻区单位参与基层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自治能力。疫情防控期间,基层指导社区建立“党员先锋岗”x个,招募党员志愿者xxx人、群众志愿者xx人,接收市直机关到社区报到党员x人、区直机关到社区报到党员x人,同时组织基层干部x人、社区工作人员x人、网格长(员)x人,在辖区小区设置x个人员出入检测点,进行全天候不间断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二是传承家风强德治。开展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焦裕禄好家风活动”,通过制定社规民约、分享家风寄语、宣讲家风故事等,深入挖掘优秀家风,用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治理。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干部群众编排家风题材文艺节目,润物无声推动优秀家风根植家庭、融入群众,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制作横幅x条、展板x个,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活页x个,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x条,营造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三是多措并举强法治。依托“三新”大讲堂,组建固定的师资团队(外聘+居民),按照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团队接单流程,为居民开展法治讲座。用“微信+”开展法治宣传,将法治融入群众生活中。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建立“第三调解室”,完善由“社区法官+社区调解员+调解志愿者”(1+1+n)的调解团队,主要通过志愿者调解较小的邻里纠纷,社区调解员调解一般的邻里矛盾,社区法官调解较大的民事纠纷,让居民依法维权意识内化于心。
主要存在于3个方面:
(一)基层党建工作有短板。抓党建力度不够,存在时紧时松的问题,例如:在环保攻坚、拆迁改造等工作任务重时,“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落实滞后;抓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格,对经常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党员教育覆盖率仅90%;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缺少活力,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还未达到80%。
(二)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自治、法制、德治”结合不紧密,人才储备不足,引入社会组织仅x家,专业志愿者队伍x支,缺少专业的个人或组织。社区运用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不规范,没有真正集民情、表民意,群众参与率较低,三“治”并进工作机制效果不突出。如x个城市社区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x个社区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事项不经常,流程记录不清晰。
(三)基层服务能力待提高。社区存在服务能力不强、解决民本民生问题的思路不够宽、方法不够活的问题,习惯按老一套、老经验、旧框框办事,缺乏创新意识。部分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党员作用发挥普遍很弱。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群众不够,虽然按照区委要求开展了“万名党员连心群众、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活动,但是存在“雨过地皮湿”,没有抓常抓长。
在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工作上,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提升“四个能力”。
(一)在守正创新,提升基层政治领导力上下功夫。一是学好“第一议题”。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基层和社区召开党的会议时,把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采取书记领学、研讨交流、晾晒心得等方式,确保学懂弄通。二是用好宣传手段。用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新时代“三新”大讲堂3个硬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宣传好党的理论和基层党建工作生动实践;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智慧党建”融平台、组工微信公众号3个软件,发挥其“短平快”3个特点,持续唱响党的好声音。三是开展丰富活动。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制度化,运用好周边红色资源,高标准过好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围绕传统精神、制度优势、红色故事等内容,组织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讲党课,确保党始终占领和巩固党员和群众思想的“主阵地”。
(二)在强基固本,提升基层群众组织力上下功夫。一是建强组织,打造阵地。全面摸清x个小区党员底数,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并用、“拆—建—转”三步走的思路,年内建成x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年内创建x个市级标杆式示范点、x个“五星支部”。列支专项资金x万,总结打造邻里中心经验做法,整合小区闲置房屋,年内改造提升x个党群服务中心、x个商圈党建阵地,新建x处邻里中心,实现培训中心、服务驿站和党建阵地等功能,有效服务辖区居民。二是建强队伍,加强培训。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全面推行“一肩挑”,进一步巩固党组织核心。持续挖掘社区优秀青年人才,建立x名社区后备干部库。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学习、现场观摩等形式,年内将基层x名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全部培训一遍。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基层每半年、社区每季度集中组织x次培训。以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为重要参考,计划发展党员x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x人,年内将全体党员分x批集中培训x次。三是用好载体,创新机制。开展“机关基层手拉手、党员群众心连心”活动,基层党委班子成员和科级干部每人分包1~2个居民小区、联系2户群众,社区干部每人分包5个楼栋、联系1户群众,普通党员每人联系1户群众,促进党心民心交融。建成基层“1空间+6驿站”的“道德银行”体系,打造“道德银行公益日”“公益集市”“道德天使”等服务品牌,结合“三张清单”制度,培育公益项目,培养专业人才,链接“道德联盟”商家资源,让基层更有能力为居民服务。
(三)在强化治理,提升基层统筹协调力上下功夫。一是以自治强心。用好“两个工作法”,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作用,培养x名协商联络员,通过民主决策,大力倡导协商共议机制,共建美好社区。强化“公约精神”,年内指导所有社区、小区制定居民公约,培育文化品牌。年内孵化培育x个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化的特点,丰富社区服务形式,有效服务辖区居民。二是以法治正心。结合全区平安智慧小区建设,以“三无”小区为重点,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设立管理平台和功能室,实现小区平安管理、智能管理、精准管理。打造x个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健全“社区法官+社区调解员+调解志愿者”矛盾调解工作队伍,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课堂、法治文化汇演等活动,增强居民法治意识。三是以德治润心。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灵活运用“三单式”“文艺式”“互动式”“网络式”4种宣讲方式,第一时间把x的好声音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加强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实践所和家风家训馆软硬件建设,培育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积极选树基层“道德榜样”,结合建党节、国庆节、重阳节,表彰一批“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营造向典型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在惠民利民,提升基层服务保障力上下功夫。一是全天候服务。依托x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x个小区邻里中心,逐步引入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推动社会组织主动作为,打造“5+2”便民服务圈,让居民身不离小区,老年人和伤残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生活服务,不断提升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二是全方位服务。整合社区邻里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室、社区警务室、幼儿园等场地资源,新建日间照料中心、超市、卫生服务站,重点打造党建综合服务体,使居民能够享受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生活休闲、社区养老等服务,切实感受身边稳稳的幸福。三是全类型服务。向居民公开基层、社区政务服务清单,坚持一网通办,让基层多操心,让居民少烦心;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深化“三社联动”,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确保让专业化的服务惠及社区居民。深入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常态化收集居民需求、走访辖区单位,盘活人财物技等方面的资源,建立基层党建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五
今天,我就基层社会治理谈些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不全面、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治理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个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人财物流动性少,基层政权比较得力,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案件少,社会治安秩序好。社会虽然管理有力,但活力不够。
第二阶段:综合治理探索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前。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卖淫、嫖娼、赌博、吸毒、黑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痼疾沉渣泛起,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提出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形式,收到了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党的***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古人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司马迁《史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我在新乡县调研时,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谈到目前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时说:“现在是上面会多、下面会少;上面满堂灌、下面不好办”。话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我个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规定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法律条文存在“打架”现象。这与我国法律制定的轨迹模式有关。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由相关部门提出,人大列入立法计划后,相关部门起草法律草案,最后提请人大审议通过。起草过程中,虽然征求了不少部门意见,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都把管理、收费和审批等有利于部门集权的规定摆在重要位置,而关于法律责任、法定义务和责任查究则规定不够、规定不严。
二是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空白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阶层层出不穷,而法律的出台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白点。比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司法鉴定、投票选举等方面,法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
三是“强势部门”提出制定法律规章的多,“弱势部门”提出制定的相对较少。这一点,在省市一级表现尤为明显。
(二)法律执行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存在“争利”现象,对跨区域、跨部门涉案金额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各相关地方和部门相互博弈,争着办理。其他棘手复杂案件,相互推诿扯皮。
二是个别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问题。办理经济类案件积极性高,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积极性低。
三是法律监督难问题。监督制度不少,但有些文件落实困难。
四是检法队伍的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基层业务骨干积极性的发挥。检察官、法官实行员额制,情况有所好转,但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五是政法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央有规定,政法部门办案应该完全“吃皇粮”,但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吃皇粮”,还存在变相“吃杂粮”的现象。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战斗力。***以来,中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政权被家族势力、黑恶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战略举措。
(四)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公益性)发展不充分,很多该由行业自治的事项都靠政府增加人财物投入来管理,这是不可持续的,既加大了行政成本,政府也无力管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治理应该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化水平,减少行政成本,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成本最小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矛盾并不可怕,一个社会必须建立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东方一枝花”,但近年来,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大量的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造成整个社会集访、群访、闹访的大量增加,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六)社会道德滑坡也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三国志》)。“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党的***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危害他人等道德滑坡现象,带来很多社会治理问题。
习近平***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必须坚持“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重;
(二)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
(五)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六)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司法改革;
(七)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主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总结六
基层作为国家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尤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要从中看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分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然而,我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基础组织力量薄弱、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单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仍需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才能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最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乎到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我国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基层是国家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党的执政基础是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越高,人们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国家秩序就越稳定。所以,这就要求扎根基层,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转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加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上的满足,人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追求。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健康安全、生活坏境,并且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基层作为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基层是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基层人民群众是使得党和国家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的主体,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石。因此,只有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才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只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以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来说,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尤其是社区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爆发不久,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民众生活的各个城乡社区组织在其领导下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宣传疫情相关知识。在封城、封路等措施实施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帮助。居民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群防群控中,巩固了抗击疫情的社会基础。基层治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负担过重,由于承担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但同时办公经费不足、物资缺乏、责任重大、事情繁杂、力量薄弱而且权力受限,造成基层组织严重超标的劳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哪个部门要求严格就赶紧完成哪个任务,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诿。二是基层治理层级过多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而且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运转不灵活,从而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三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理论水平不够,思维方式陈旧,治理方式单一。而且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够到位,无法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一些基层干部也常常在工作中存在惰性,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基层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应急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虽然各个地方县区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预案,但整体上缺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不能灵活地运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基层组织的应急物资保障不充足、对应急操作的宣传以及培训演练不到位。最重要的是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有些基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问三不知,或者怕承担责任不敢发声。二是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政府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存在着交叉或不清的问题,但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导致社会主体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治理手段单一
目前基层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够精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大数据的優势。不少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习惯开会、笔录的形式,存在着“基层智慧治理及利用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
一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人民群众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我国当前的现状是群众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机构依赖性太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事,自主意识有待加强,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也缺乏对社会治理的认可。二是基层党组织无法放手发动群众的问题。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强大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无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无法凝聚起社会合力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问题,都导致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责任感,主体之间力量无法凝聚。
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要实现民生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就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改变政府过去生搬硬套,“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现象,实现基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变。二是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前提下,以自治组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要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化。三是坚持精细服务的理念。要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引导市场的力量,努力发展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投入和帮助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时无法顺利进行,主要是存在社区人员,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匮乏问题。经费等相关问题不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就无法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一是应该主张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各个渠道筹集经费;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资本有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要做到财政公开化和透明化,必须受到居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三是对基层人才及时进行奖励,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