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精选6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18 13:33:1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一篇

西安考古实习报告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一、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三、永泰公主墓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 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四、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_”。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_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五、汉阳陵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七、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

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八、碑林 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万二百五十二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碑林里最宏伟的石碑,要数巍然高耸的《石台孝经》,碑高近六米,碑顶有雕满卷云的双层华冠,碑座是有线刻狮子、蔓草的三层石台,碑身是有四块巨石合成,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亲自用隶书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以及他为孝经写的序。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_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篇2:考古实习报告

盘龙城遗址考古实习报告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_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物参观:

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 × 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帮助补充了文献资料记载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开扩人们的历史眼界。例如盘龙城属于商文化早期遗址,距今3500多年了,历史记载较少,距今时空差距甚大,人们对当时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的认识非常表面,想要在对那段时期的认识取得突破,都需要取得考古发掘的支持,考古资料的发掘就更显得非常重要。考古的发掘以实物的形式加深了人们对商代经济水平、生活状

况的了解,可以说,盘龙城考古帮助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同时,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丰富了历史文献记载。

个人心得:

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是对于此次的考古实习,大家都很积极。临别时听着考古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考古经历,令我一片神往。通过此次实地考古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特别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每天束缚于教室,而应开眼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篇3:考古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考古学专业

实 习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_090118 专 业: 考古学

班 级: 考古学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2 前言...............................................................................................................................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3 实习目的...........................................................................................................3 实习任务要求...................................................................................................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4 实习单位简介...................................................................................................4 实习岗位简介(概况)...................................................................................5

三、实习内容(过程)...............................................................................................5 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5 适应考古学专业岗位工作。...........................................................................5 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6

四、实习心得体会.......................................................................................................6 人生角色的转变...............................................................................................6 虚心请教,不断学习。...................................................................................6 摆着心态,快乐工作.......................................................................................7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二篇

20_-20_年中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概述 第一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定义

第二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分类情况 第四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_-20_年中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_-20_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_-20_年中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发展概况

一、20_-20_年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发展分析

二、20_-20_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20_-20_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_-20_年国内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_-20_年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一、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考古与文物保护产业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三篇

永安桥碑考古调查报告

雷万鑫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日前,获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保存一块清代所立的重要石碑,遂

前往寻访和考查。本次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赵欣老师的鼎力协助,为我提供了

有关照片及文稿。在此,深表谢意!

该石碑即《建修永安桥碑记》现介绍如下,并对碑文作初步考释,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石碑

永安桥碑现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村民赵积壁宅院旁,图一 石碑位置示意图

南距会川镇约1500米,东距212国道约500米,西距漫坝河约200米(如图一)。地理坐标

范围:东经 °、北纬12 °平

均海拔约

为2240 米,地势总

体南高北

低。漫坝河

两岸为河

谷小平原,宽约8公

里,平坦开

阔。永安桥

碑所处会

川镇,隶属 于甘肃省

渭源县。会

川镇位于

渭源县西

南部,东接

祁家庙乡

庄乡,西依

田佳河乡,以牧儿山

梁为界,北 图二 筑在赵积壁宅院东南角围墙永安桥碑

接上湾乡。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212 甘川国道

和316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经济较发达。

会川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会川原

名官堡镇,民国二十三年(1944年)农历三月正式置县,是以境内大小南川汇

集于此而得名。194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新中国成立了会川县人

府 1958 年4月

渭、会

两县合并后,复称官

堡镇。9 月建立

会川人

民公政。

社。12 月撤销

渭源县

时划归

县 1961 年

恢复渭

源县建

制后为

会川区

工委,图三 永安桥碑残存碑文 洮。

将杨庄、沈家滩两个公社合并于会川公社。1972年会川

与杨庄再次分设。会川公社于1983年改为会川镇。辖东关、西关、新城、南沟、上集、大庄、醋那、本庙、梁家坡、王家嘴、李家崖、常家湾、河里庄、沈家滩、罗家磨15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55个合作社,99个自然村,5470户,265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8人,回族9人,藏族9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秦岭余脉的交汇处。

会川全镇地处甘川公路沿线半山半川二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露骨山)3941米,最低(梁家坡公路桥)海拔2160米。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平均气温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毫米,无霜期131天。大小南川河流经河谷川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带。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洋芋、花卉和各种中药材的生长。在镇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独耸,海拔3300m,高峻雄险,风景奇丽,素有“小华山”之称,是渭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之一。

永安石桥架设在会川镇的漫坝河道上,距尖山峡口约五千米(如图四/五)。

图四 会川镇地图局部 1971年5月,在原桥址上改建成现代水泥桥,改名为花桥(原永安桥)。桥长 篇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如下: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工程地质作业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小组编号+自己的姓名+其他组员(小组长的作业应按组员的贡献大小来排名)

调查分工:(注明自己在小组的分工)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

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四篇

党建调研报告-党建调研报告 党建工

作调研报告

为使我校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7月初,我们通过座谈、个别访谈和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我校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校党委下设14个分党委、5个党总支和1个直属党支部,共有160个基层党支部。其中,教职工党支部93个,学生党支部67个。至xx年6月底,全校有_员3017人,其中教职员工党员1284人(含离退休党员406人),占教

职工总人数的%;学生党员1733人(含组织关系暂留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党员84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

教职工党员中,具有教授或正高级职称的52人,占教职工党员总数的%;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18人,占教职工党员总数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94人,占教职工党员总数的%。教职工中现有19名流动党员,其中外出学习半年以上的党员13人,在外单位工作的党员6人。

学生党员中,研究生党员有273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3%;普通本、专科生党员有1190人,占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总数的%;成教生党员有270人,占在校成教生总数的%。本科生

一、二、三、四年级党员分别为52人、209人、261人、521人,各占本科生党员总数的5%、20%、25%和50%。

1、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党委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把理论学习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紧密相结合,推动领导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的创新;把学习研讨与撰写理论学习文章、集中学习和自学、研读原著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坚持选派干部到各级行政学院、党校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管理和领导水平;坚持开展骨干理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中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及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两课”改革,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xx年,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受到省委高校工委的表彰。

2、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xx年下半年,学校进行了新一轮机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一批能力强、水平高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增强班子活力。今年6月,学校召开了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一批政治强、作风正、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同志进入学校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五篇

新疆考古记报告

书名:新疆考古记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下游河谷附近的荒漠之中。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从此,小河墓地名扬海内外。20_年底至20_年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正式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本报告对该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报道。

关键词:新疆;小河墓地;考古调查;发掘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上世纪初,大概在1910-1911年间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由雅丹布拉克之西沿孔雀河向南支出的一条小河道南行,这条无名小河道,贝格曼随意称之为“小河”。在小河之西约4公里处发现此墓地,贝格曼将这处当时人传说“有一千口棺材”的坟地命名为“小河五号墓地”。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疆考古研究》一书中,对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河五号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淖尔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贝格曼考察小河后,一直到上世纪末60多年间,再无任何后继者能抵达。20_年底,深圳大唐影视广告公司组织《中国西域大漠行》摄制组,借助地球卫星定位仪(GPS)进入小河墓地。新闻媒体对此做了大量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0_年,经国家_正式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小河墓地考古队,由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担任队长。於当年12月抵达小河地区,对小河墓地及周边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规范的考古调查和小范围的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为今后小河墓地进—步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报告是此次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全部资料。

一 考古调查发掘经过

20_年12月25日,小河墓地考古调查队驱车从铁干里克出发,经阿拉干越塔里木河北走。行至距小河墓地直线距离尚有公里时,被连绵起伏的沙垄阻挡,原有的几条石油物探所用测线也被掩埋在沙丘下,沙漠车无法行进。

随之设营,将考古队全体人员分为三组,一组驻留此营;一组立即返回居民区寻租骆驼;—组徒步进入小河地区。徒步进入小河地区的工作人员,于12月27日到达小河墓地,开始了初步调查。期间,该组又一分为二,一部继续调查,—部往来营地与小河之间,承担给养和引领驼队的任务。12月30日全队抵达小河墓地,展开了小河墓地较为详细的调查工作,采得各类文物百余件。根据调查和参考贝格曼所做的工作,我们另择墓地西木栅墙内一隅发掘了墓葬4座。

二墓地调查基本情况

墓地位居小河东4公里处的一个椭圆形沙山上。呈东北-西南向,这同罗布荒原盛行东北季风的方向一致。高出地表米。东西长74米,南北宽35米。实测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墓地在四周平坦、低矮的沙丘簇拥下显得特别高大,格外引人注目。可谓方圆4-5公里范围内的明显标志物。

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立木现存140根。[②]它们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顶部变细,顶端尖锐。编号为41号立木高米,直径50厘米,截面为16棱形,当属小河墓地立木中最粗的一个。在墓地中心另有一根高米,中部截面为9棱形,顶部呈尖锥状的立木,通体涂红充溢着极其神秘的韵味。墓地中部偏东和西端各有一排保存相当完好的木栅墙。西端所置木栅墙低矮,是由62根直径为8—20厘米的立木组成,形状略呈弧形。东部木栅墙用木考究,67根排列整齐的立木直径在20—25厘米之间,顶部均处在同一高度,虽部分立木已被黄沙掩埋,但仍能见到底部用苇草绳捆绑的水平木杆将栅墙立木连接、固定在一起。西木栅墙所处位置应该是墓地的最西边缘。位于墓地众多立木之中,横跨山顶的东木栅墙,是墓地不同墓区的界域?还是为保护墓地封土而精心设计以阻挡春季强烈的东北风?在没有全面考古发掘之前,难做定论。

除上述外小河墓地还存在着一种形制类似船桨的立木,或为极度夸张的大桨,或类似芭蕉扇形等。现立于地表的共10个,编号分别为J1—J10。另有37个被移动了原位,散落在山坡间。从贝格曼的发掘及此次发掘的情况看,桨形立木中那种大桨和一种较小并接近于实际船桨的是置于棺头档前部的立木,类似芭蕉扇形的大型立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此种立木。

在墓地最东部较为平坦的地方,耸立着一根编号为24号的立木,高米,直径为20厘米。柱体截面为8棱形,其上间隔17厘米刻有较深的阴弦纹,共8道。仅此一根。在当年也许还有几根曾立于此,在它的不远处还见有4根横卧在山坡上类似的立木。例如:20XHMC:120号立木,高米,直经15厘米。柱体截面为圆形,其上间隔30厘米刻有较深的阴弦纹,共4道。

据《新疆考古记》,当奥尔德克首次发现小河墓地,24号立木所在这片平坦的地方曾有一座木屋,木板构成了小屋的墙、顶,屋顶上面覆以牛皮和粘土。小屋内壁涂红,地面上有许多牛颅骨和牛皮。在小屋中部,奥尔德克曾挖出过一口棺材,内有一具女尸。我们在调查时,确实见到有较厚的木板、房屋的立柱及柱头上的横梁等木构件散置地表。其中一块木板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图案。牛羊

颅骨落于山坡之上。在这一区域,稍向下清理便见有一排呈线状分布的立木板,板顶端凿出凹状柱头,板下端有红黑相间彩绘图案,有可能是又一处木房式墓葬,或称“居室墓”。

在墓地我们采集到三件干裂发白的木雕人像,每件都由一根胡杨木雕成,上段雕出人形,下段是细长的基柱,最底部是略为宽大的基座。三件的高度都在2米以上,最高的一件为米。贝格曼在墓地也采集到三件人形雕像,雕像的高度均与真人类似,其中一件还保存着雕刻得相当逼真的双足。贝格曼推测,这些雕像“可能被用来代替死者的某些亲属”[④]。此次我们发掘的M2,所葬者便是一具完整的裹皮木雕人像。显而易见,这种雕像是具体某一死者的替代品。而那种带有基柱、基座的高大的木雕人像,很可能矗立在墓地,象征着某种特殊的灵魂,或充当墓地的守护神,或用于祭祀。

小河墓地墓葬破坏相当严重,当年贝格曼见到的小河墓地已非“原生”状态,正如他在报告中所述“小山的表面,特别是在山坡上,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弯曲的厚木板,不论走到哪里,脚下都会绊到久经岁月摧蚀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织物碎片”[⑤]。根据我们此次调查统计:仅弧形棺板一项,总数就达278块。不论是自然风蚀或人为盗掘,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小河墓地已被破坏的墓葬当在140座以上。随棺入葬的那些墓主及随葬品也被抛出墓室,他们或仰卧、或俯身、或仅剩零星的躯干残段与陪葬的毛织斗蓬、草编篓、木别针、毡帽等散置墓地各处(图一四)。在墓地地表共采集到各类文物147件。

三 发掘墓葬及出土文物

当年贝格曼在东木栅墙两侧发掘过12座墓葬。此次我们将发掘地点选定在西木栅墙与

53、54号立柱之间的区域,发掘墓葬4座,编号为02XHM1--M4。因有西木栅墙阻挡,流沙积聚,这里东西地势近于平坦,南北则为斜坡。发掘前,53、54号立柱露出地表的高度不足60厘米。M1棺前立木露出地表近40厘米,M2棺前立木露出地表约10厘米。清除表层流沙,向下约1米左右的沙层中夹杂大量毛织斗篷、箭杆、草编篓、翎羽饰等文物残片以及尸体残骸。在这一扰乱层下见M

1、M3。两墓位于同一层位,均被盗扰。距M1木棺底不足20厘米,下方见M4木棺顶,在与M4同一层位又有M2。在M2木棺下方发现下层墓葬棺档前立木的顶端。可见,这一局部区域至少有三层以上的墓葬叠压或打破。因野外工作时间关系,对M2下层发现的这座墓葬未做发掘。

从墓地四处散落的棺板和正式发掘墓葬出土的完整木棺看,迄今为止,小河墓地所见木棺形制基本统一,其构造极具特色。它是由两块制成弧形的胡杨木板相对并合,两端在事先雕好的槽中楔以竖向档板,盖板由多块小木板构成,木板宽度依棺截取。盖板上再覆以带毛牛皮。牛皮是将活牛屠宰剥皮后湿着盖在棺上,所以它紧紧地箍着小块木盖板,使无底的木棺成为一体。

从发掘的未被盗扰的墓葬看,入葬时,先平整沙地,形成很浅的沙室,然后将包裹好的死者放在适当位置,再依次拼合棺木,覆盖盖板、牛皮。棺档前后竖立木、箭杆等,最后堆积沙土,掩盖棺木,并使两端立木得以固定。由于流沙直立性差,发掘过程中,很难确定最初浅墓穴的大小、形状。

棺档外立木,特别是头挡外立木,形制不一,不同性别的死者立木可能有所不同(图二○)。因发掘墓葬数量有限,这一设置是否有规律可寻,还需在今后的发掘中观察。

木棺内均葬一人,头向大致向东,仰身直肢。头戴毡帽、足蹬皮靴,腰著腰衣,身裹宽大的毛织斗篷。斗篷边缘捆扎小包,内含麦粒或麻草枝。随葬品十分简单,除随身衣物、项饰、腕饰外,每墓必备一草编蒌,其它如红柳杆、羽饰、梳等也较常见。死者身体上大多覆盖大量麻黄小枝。

五 结语

毋庸讳言,60年前贝格曼在《新疆考古研究》中对“小河五号墓地”的考古报导相当细致,所做的相关分析、推断,严谨、缜密。对其学术建树我们今天应有客观的评价。20_年小河墓地的考古工作,通过规范的考古调查及局部的发掘,获取了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墓地布局结构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应该说在贝格曼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据此次调查统计,小河墓地至少有140座墓葬被破坏。墓地所在沙丘,总面积不过2500平方米。被破坏的百余座墓葬如何布局,它们与众多立木之间是何关系,已很难得知。但此次通过对西栅墙东侧四座墓葬的发掘、解剖,发现小河墓地沙丘并非自然沙丘,而是经过长时间连续建构墓葬,人为形成。目前可以肯定至少有三层以上的墓葬叠压。推测墓地最初的布局是有序的。墓葬除了棺档前后立不同形制的立木外,有的可能还立有其它木柱作为墓葬的界城标识,同时不同墓区可能还有木栅墙分界。随着晚期墓葬层层叠压早期墓葬,墓地有序的布局被破坏。在墓地东端不同层位都发现有“木房”遗迹,我们怀疑它是一种特殊的“居室墓”,其墓主人因身份特殊,死后成为崇拜祭祀的对象。

对于小河墓地的年代,贝格曼大致推断“早于中国统治楼兰王国时期”。他认为墓地所属文化等同于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北发现的36号墓、斯坦因在孔雀河北岸发现的LS、LT、在罗布泊西北附近发现的LF、LQ墓葬。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土著特征,互相之间存在着年代上的差异,而小河五号墓地应该比罗布泊其它土著墓葬更为古老[⑧]。贝格曼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涉及到了罗布淖尔早期文化序列、文化内涵等相当关键、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小河墓地规模宏大,墓地从形成到最终废弃,应延续了较长时间。目前所掌握的墓葬及文物资料大多属上层遗存,所反映的应是墓地晚期的文化面貌。我们在墓地提取了木柱上的草绳作为C14标本,送往有关部门测定,但因时间仓促,报告刊发之前,尚不能获知结果。从棺木形制、死者裹尸斗篷、随葬草编篓、麻黄枝等文化因素看,小河墓地与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发掘的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1980年在罗布泊北发掘的铁板河墓葬有不少共性,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还包括了贝格曼提到的斯坦因、斯文赫定所发现的上述墓葬。据C14测定数据,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的绝对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考虑到小河墓地采集毛织物(最上层遗物)大多数较古墓沟织物精细、致密,并出现了缂织花纹的技术,出土草编篓花纹亦比古墓沟草编篓花纹繁缛,我们初步推断小河墓地年代的下限晚于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的年代,而上限有可能与之相当或更早。

20_年小河墓地的考古调查再一次揭开了小河考古的序幕,今后发掘工作的全面展开,不仅会为揭示墓地本身奇特的墓葬制度提供珍贵的资料,同时结合整个罗布淖尔地区古代遗存的分析,对建构这一区域考古学文化的体系,将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小河墓葬资料蕴含了远古罗布泊居民物质、精神文化的众多信息,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西域以及中亚古代文明的探索。

附记:此次野外调查、发掘得到新疆石油地调处海力力、田永东、魏海波、崔占元、马继军、杨厚勇同志大力协助。玉、石器标本由自治区质量鉴督检验所珠宝室李新林同志鉴定;动物毛、皮等标本由中科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谷景和、马鸣同志鉴定;此外,在资料整理过程中,还得到韩伟、肖小勇、再帕尔、伊力夏提.吐尔逊、丘陵、胡桂珠、宋涛等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加野外调查发掘的人员有: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尼加提.肉孜、伊力.里提甫、牛耕、阿不都.艾尼、彭红军。

参加资料整理的人员有: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李文瑛、尼加提.肉孜。

野外测图:伊力.里提甫。

器物绘图:何晓、哈斯也提.阿西木。

墓葬绘图:刘国瑞

摄影:刘玉生、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彭红军。

执笔: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李文瑛。

参考文献

[②] 在《20_年小河墓地总平面图》中,现仍立于地表的多棱形、圆形立木编号为1~130,立于地表的桨形立木编号为J1~J10。

[③]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76.[④]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80.[⑤]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75.[⑥]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79.[⑦]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01.[⑧]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83.收稿日期:2004-9-20

工地发现古墓的报告范文 第六篇

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大类一班

学号:12303002

姓名:蔡福波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我在图书馆搜寻考古书籍时,机缘巧合与之相遇了。在考古学中能找到地理学的身影也是我们作为地理人的骄傲。

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目前考古现状。在以前我国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传统的资料信息收集、记录主要依赖简易工具测量、手工绘图和记录,由于因人而异,详略不同,标准很难一致。加之人员更替等原因,同一遗址的不同时期、不同发掘者经手的资料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难以整合。为此,如何更好地将多重空间信息技术有机地集成到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的学者不断努力将许多的自然科学技术引进到考古中,从而使得我国的考古事业在上世纪最后几年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好的推动我国的考古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的应用: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书对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同时结合山西省临汾盆地,河南省洛阳盆地、洹河流域,陕西省七星河与美阳河流域等区域考古调查、地形、水文、遥感影像等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建立各区域的聚落考古信息系统。然后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聚落分布与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揭示很多被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所忽略的信息和认识,探索考古研究中GIS技术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参考这书可很详细的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中的应用。

在后来就用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去研究考古中的聚落空间这是四种应用方法。①利用综合数据库的分类和编码方案

② 利用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文化遗址的复杂分布进行研究

③采用地理空间位置分布分析法,研究遗址间的存续关系,人口迁移路径等时空演变特征 ④更多的应用还建立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等等很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都被应用到了考古中。

考古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考古成了一种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地理信息

系统是运用系统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形数据库,遥感数据库,解释标志数据库和考古专题数据库。通过对遥感技术获取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发现古迹的分布,然后再通过实地考古发掘揭示其文化内涵。利用空间技术研究遗迹分布规律,利用GIS的虚拟仿真技术再现遗迹全貌,为完整保护历史遗迹提供科学管理手段。以下我们就从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三大步中来揭示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如何应用和它的重要性。

遥感考古

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的空间科学,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考古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遥感考古就是从航天飞机,卫星和飞机等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运用摄影机,扫描仪,雷达等成像设备,获取考古遗址的影像资料,然后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响进行曾强处理;同时根据遗址范围内地表状况和光谱成像规律等相互关系,对影响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进行遗址探查,考古测量,古地貌和古遗址复原等工作,为考古研究提供线索。

遥感考古影像种类丰富,特别是卫星影像具有丰富的波谱特征,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古遗址范围内的很多有用的信息。其次遥感影像对地下考古有很好地反映效果,能够反映出地下遗迹的布局特征。地下考古遗迹往往受到地表的情况的影响,很难实地的考察,此时就要借助遥感分析地下遗迹能很好的保护遗迹。同时遥感还应用与水下考古,利用高精度的GPS系统随时对传感器探测,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对异常区域进行定位能很好的开发研究水下的古物。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在考古研究中应用GIS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GIS之前,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发现的各种遗物和遗迹的时空分布情况,都要记录在遗迹分布图上,这些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而将GIS应用于考古学,就像是为考古学增加了一个新工具,为从考古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的信息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通过GIS对考古数据处理分析可以观察到许多的此前不能够发现的或者是不明确的规律和现象,从而为考古学解释提供更多的空间。

GIS来源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利用到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偶然的结果,GIS考古研究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基础。GIS基础的应用必然和现代考古研究实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切合点,从而才促使了两个学科的结合。

GIS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从考古数据采集到考古数据存储、再到数据的分析解释及表达的各个环节,均可运用到GIS的相关技术。纵观GIS技术在国内外考古研究中的实践,我们可以把GIS考古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应用类型。

1.计算机制图

2.考古数据库建设

3.考古信息系统研究与建立

4.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建立

5.景观考古的GIS分析

聚落考古研究

在考古地层学中的应用

8.田野考古GIS建设

GIS还要对空间数据实施分层。考古GIS中使用的数据和属性数据及其连接。GIS对个数据分层进行处理再在GIS的支持下,分别建立考古数据库,依次调入配准好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分层依据1.按照空间属性2,按照时间序列补偿了GIS无法表示动态空间数据的问题3.按照地面垂直高度分层补偿了GIS无法表示三维空间数据的问题

GIS还在考古中还有对数据组织与成图的功能。田野考古发掘GIS系统建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重叠查询等分析和研究,输出所需的各种图形和表格。

GIS还起到了对各种空间数据实行分析和计算与建模等功能。

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数据库建立

再然后就到了数据库的建立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是整个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与管理,为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提供重要数据保障。设计原则: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以数据冗余度小,共享程度高,独立性强和设计结果符合规范指标。保护原则:建立数据库保护机制,用以负责一切物理破坏和读写破坏,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使其恢复工作。更新原则:根据各个数据库建设与使用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进行更新,保证数据实时性。备份原则:根据各个数据库实际需要定期或实时对数据进行本地和异地备份。

考古数据库主要包括基准数据库,地形数据库,地质土地利用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扩展地图数据库和考古成品专题数据库。

推荐阅读:

重庆企业团建总结范文模板(共8篇)

复试口语日常对话笔记范文(优选13篇)

短视频剧本范文(合集7篇)

昆山网站建设方案范文最新精选24篇

广场物业应急处置预案范文(57篇)

连续放假通知范文怎么写(共23篇)

标签: 发现 工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