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7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21 09:09:5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一篇

提到有人说,她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天选之女”。殊不知,出身平凡的她一直在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唯有知识,才能点亮璀璨星空。想必这也是她在“太空”传道受业的其中一个动因。

今年读书节前夕,王亚平在“_”刊文谈读书——“我由衷希望通过意义非凡的太空课堂,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求知阅读的兴趣。”

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王亚平和翟志刚、叶光富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平时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只要敢于追梦、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这是王亚平给某位听课小朋友回信里写的话。这种互动,折射出航天事业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召唤和激励。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太空课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描绘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二篇

——摘自_,原文标题《让青春绽放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长高凤林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火箭燃料输送管厚度仅毫米,比一张普通的A4打印纸还薄,焊点宽度毫米,要在这毫发之间完成焊接,误差时间必须控制在秒以内,且一组发动机3万次的焊接过程中,不允许一次失败。这是中国航天人的严谨。

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20_年“天宫一号”发射升空,20_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20_年“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嫦娥”问月,“天宫”揽胜,“北斗”指路,“祝融”探火。……这些大国重器被一个个中国传统神话刻下诗意的符号。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浪漫。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严谨与浪漫”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三篇

神舟十三号重回地球

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怀抱。

评论视角: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从我国发射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行器开始,至今已过19个年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的飞跃,却不仅仅在于这19春秋,随着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航天探索方面的技术也日渐发展,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无数位航天人的坚守和信念。

突破之行,敢为人先。此次神舟十三号六个月的航行任务中,三位航天员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展现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新高度。例如首次验证径向交会对接技术、首次考核并验证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驻留的能力、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实验等,王亚平更是成为了首位在太空中进行舱外活动的中国女性。这无疑凸显了中国航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金句节选:

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30年前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立足自身条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顾国情,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30年后空间站的即将建成则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圆满句号。有评论诙谐地说“只有中国航天把自己做的‘ppt’实现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之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此长周期的重大航天计划最终抵达了自己的收获季,不负梦想,不负时代。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通过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发现、服务人类科学事业。当然,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仍面临着艰巨挑战,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还需要不断开拓和登攀高峰,在浩瀚无比的星空,探索更是永无止境。和梦想同行,与创新为伴,争做奋斗者、攀登者,我们就能更好走向未来。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四篇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当“感觉良好”“感觉非常良好”的声音再次响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航天员的自信从容,更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底气。

180多天的太空之旅,从太空出舱,到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从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到3名航天员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航天员们完成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刷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神十三”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至此已得到了全面验证,接力棒稳稳交给了空间站在轨组装与建造阶段,已见雏形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正式建成。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五篇

20_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_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尽力,在迎来我国_树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成功,现行标准下9899万乡村贫穷人口悉数脱贫,832个贫穷县悉数摘帽,万个贫穷村悉数出列,区域性全体贫穷得到处理,完成了消除肯定贫穷的艰巨使命,发明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世奇观!”

_着重:“咱们安身我国国情,掌握减贫规矩,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方针行动,构建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方针系统、作业系统、原则系统,走出了一条我国特色减贫路途,形成了我国特色反贫穷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中心的_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杰出方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使命,安排展开了大张旗鼓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8年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餐风露宿,霸占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乡村贫穷人口悉数脱贫,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针使命作出了关键性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均匀每年脱贫1000多万人,近20_万贫穷群众享用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贫穷人口收入水平明显行进,悉数完成“两不愁三保证”。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面目一新。有劳动才干和志愿的贫穷群众根本都参加到工业扶贫之中,70%以上的贫穷户承受出产辅导和技术培训,自我开展才干明显行进。脱贫群众决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

——为全球减贫工作和人类开展行进作出了重大奉献。占国际人口近1/5的我国全面消除肯定贫穷,提早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开展议程》减贫方针,这不仅仅中华民族开展史上具有路程碑含义的大事情,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开展史上的大事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这一重大成就为完成2030年可持续开展议程所描绘的愈加夸姣和昌盛的国际作出了重要奉献。”

脱贫摘帽不是结尾,而是新日子、新斗争的起点。猛进“十四五”,斗争新征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向着完成第二个百年斗争方针奋勇行进。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六篇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国家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在最简陋的工棚下,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82年,中国航天人正面临着航天事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时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的任新民提出:要发展载人航天。1992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在全国悄无声息地全面开展起来。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30周年。从东风导弹到神州飞船,任新民就像火箭发动机一样不停运转着,正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王亚平新闻评论范文 第七篇

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队员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终生。这张照片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前排最左边第一位航天员,他叫邓清明,55岁,是唯一一个没上过太空的现役首批航天员。他训练了23年,备份了23年,至今仍在一线等待着。

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说当时听到结果时,的确蒙了一下,他感受到整个大厅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时什么都说不出来,停了一会儿,我转过身面对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谢谢你,兄弟!”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说,任务的成功即是他的成功,自己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这就是中国航天人身上“无我”精神。

推荐阅读:

swot分析案例范文职业生涯规划(优选11篇)

服装店产品介绍范文(优选6篇)

保姆服务承诺书范文(推荐8篇)

药店投诉案例过程范文最新(共8篇)

收银员端午总结范文(通用20篇)

学校不开学的通告范文(15篇)

标签: 新闻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