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合集5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23 09:34:0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1

漫步于伯先公园,“举旗帜、聚民心……”“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等标语立即映入眼帘,红色文化扑面而来。从伯先公园的大门,到拾级而上的步道,再到五卅演讲厅,公园里长长的游览线路,配合山势地形、房屋雕像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参观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在回顾历史、寻觅革命踪迹中增长见识体验。

最实力“圈粉”的则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连续推出的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五一”期间,西津画院推出了“助力奔跑·美丽镇江”专题摄影展。近期,鉴园广场再次推出“风雨同舟,筑梦同心”诗书画印展。镇江市美术馆的“灵秀镇江——百年回眸”美术书法作品展,则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尚清戏台在休息日和节假日推出了红色戏曲,“没想到在历史文化街区还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的节目”,游客纷纷点赞好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20万人次的游客和市民参加了这些红色文化活动。

提供学习阵地 做好服务保障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联合银山门社区和西津古渡社区成立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联盟,将党群共建成果融入街区治理创新之中,提出“党建”+“服务”“治理”“文明”“公益”的新型治理模式。近期更是以伯先公园为基地,组织多场红色文化讲座和报告会。党建联盟还定期开展党日活动观摩,提高党建活动质量,社区“平安锣”、巡山护林员、爱心驿站等社会团队走进西津渡开展共建共治活动,架起了便民暖心桥。

据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还与江苏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融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规划展示馆调集精干讲解力量,指导参与讲解服务工作,现安排固定讲解员2名,并在镇江城建集团党委牵头下成立了“红领”联合志愿讲解团融入党史宣讲服务,来自镇江城建集团、江苏索普集团等7家单位的3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承担起了义务宣讲地方党史的使命,已发放党史教育宣传册近1万份。(司马珂 张欢 马晓波)

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2

摘 要: 为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规定,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纲要”教学应该重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追述校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课外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不论是历史课还是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都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特别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笔者以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为例,充分挖掘和利用镇江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纲要”课程相关内容辅助开设课外实践教学。

一、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需要。

^v^和^v^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关政策。1994年8月^v^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1]。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可见,“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了解国情的第一步,而“纲要”教学就是我们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了解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在内的省情、市情和县情。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兴办‘冬令营’、‘夏令营’,还可以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1]

2004年10月,《^v^中央、^v^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大学生头脑”[2]。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抓好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的要求。

20_年12月,^v^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3]因此,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社会实践教育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二)切实感受镇江历史,激发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盛行。在西欧和澳大利亚,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都十分重视让学生进行当地历史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法国政府甚至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周周末为“历史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全国11518处古迹、历史建筑和国家行政机构免费开放。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30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的课程。在国内“纲要”教学过程中,地方历史资源已经被许多专家和学者重视。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该地区的文化不同于周边地区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的“吴文化”和扬州的“维扬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学生只有走出课堂,遍访镇江历史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关注学校发展,才能对“纲要”学习感兴趣,深刻理解该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三)通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纲要”的教学内容虽然是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历史课,它的使命不仅是传承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还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纲要”教学比一般历史课要承载更大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进行“纲要“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时,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影响因素,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的积极的一面是:善于思考,崇尚理性,赞赏自主,有政治追求和信仰;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喜欢追求时尚和新潮;尊重知识,成才欲望强烈;关注交往并乐于交往,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结交朋友;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事,热衷于研讨社会问题。但也存在消极的一方面,如多样化思潮引发迷失和信仰危机;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诚信缺失;市场竞争和就业难带来心理畏惧;经济快速发展激起功利取向”[4]。这就要求“纲要”教学因势利导,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充分发扬当代大学生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关注时事和热衷于研讨社会问题等积极方面的特点,尽量避免大学生消极的因素,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纲要”教学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教育充满憧憬,但也有一些学生存在消极抵触情绪,如对自己所读高校不甚满意、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以至于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等等。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是因为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不足而造成的,可以通过组织“纲要”课外实践教学得以改善和化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感受当下现实,回顾历史,感悟人生,使自己的思想迅速成熟起来,从而改变以往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二、利用镇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外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红色革命遗迹。

镇江有着非常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是六朝文化的中心,更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镇江处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是古代漕运的枢纽。20_年江苏省镇江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实证,该项目也因此而入围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且,镇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宗教文化古老深厚,佛教、道教、^v^教、基督教和^v^五大宗教齐全。镇江茅山道院是中国道教正一道上清派的祖庭,被道教列为“第八通天,第一福地”。20_年10月,江苏13古刹入选“中华佛教100名寺”,其中镇江的定慧寺、金山寺、隆昌寺入选。另外,镇江还有着比较独特的隐士文化。历史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镇江隐居。如东汉末年,名士焦光结草为庐,隐居焦山;南朝音乐家戴不求士禄,中年隐居南山;六朝齐梁时的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归茅山隐居达44年;六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镇江南山编撰《文选》;北宋米芾和米友仁父子在镇江创作了许多独特的米氏山水画;沈括于57岁隐居梦溪园,并完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等。

对于“纲要”教学来说,更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属红色革命遗迹。学生在进行所处区域经典寻访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观的认识,了解了自身的责任,而且更激发了爱国热情。在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中,镇江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体现。1911年镇江人赵声(伯先)和黄兴共同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赵声在香港病逝,归葬镇江故里。1911年11月,林述庆、李竟成在镇江组织新军举行反清起义,镇江光复后,镇江驻军即配合浙沪等地军队进攻张勋固守的南京,镇江军队奋勇战斗。1938年6月,粟裕利用有利地形,在镇江韦岗指挥了伏击日寇军车的“韦岗战役”,取得了^v^军挺进江南敌后第一仗的胜利。^v^、粟裕在句容茅山开辟了苏南敌后最早的抗日根据地。镇江地区有很多革命遗迹,如山塔、^v^军纪念馆、贺甲战斗纪念馆、许杏虎烈士故居、镇江伯先公园等。这些“红色资源”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直接体现,是^v^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些资料内容真实、信息鲜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为“纲要”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

(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公民意识。

党的^v^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当前的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培养已然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学生不仅要走访历史文化遗迹,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公民意识。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大型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进村进社区、企业交流实习等实践活动,强调将知识的学习与鼓励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因此,“纲要”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彰显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担当。

(三)进行社会调查。

“纲要”课的重要特色是用历史的眼光思考现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地与社会接触,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完整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撰写报告、汇总讨论等环节。通过完成某个问题的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和思想素质水平。

镇江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拥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清朝政府曾经派一支八旗部队驻守于此。20_年镇江市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证明了镇江是古运河漕运的枢纽。以此为调查对象,让学生追寻“活着的历史”,走访镇江的老街巷,看是否可以寻找到当年八旗驻守的遗迹。亲临宋明粮仓和西津渡的古渡口遗址,让学生实地调查,从历史的视角得出改进现实的结论,以便培养学生关心周围自然环境、关心社会发展,增强历史责任感。

香醋是镇江的特产。1840年10月,镇江城最早的一家专业酱醋作坊――朱恒顺糟坊,创办人是朱兆怀。在^v^战争的硝烟中悄然开张,抗日战争时几近停产,建国之后焕发生机到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可以说,恒顺酱醋厂百余年的兴衰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曲折发展的过程。以此为调查对象,让学生到档案馆查找近代以来镇江香醋发展的历史,并结合对当代制醋人的采访,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眼光,看待镇江香醋的兴衰发展的历史,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三个选择”的必然性。

(四)利用地方历史或特色校史的校内实践基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史追述知识竞赛和参观校史展览厅、本校模范人物、优秀校友事迹展览厅等,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小历史来感知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历史,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培养接班人的意识,由此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感。

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3

海南省博物馆秉承“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宗旨,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回馈、服务于社会。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在这场建设的大潮中该有何贡献,又该如何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本文阐述了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

海南省博物馆于1984年开始筹建,1990年正式挂牌,20_年11月15日正式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海南省博物馆开馆近五年来,全馆上下齐心协力,在保障博物馆的正常开放和运转之外,还不断学习、探索发展之路,于20_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年还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得到观众和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可。更为欣喜的是,海南省博物馆的二期工程已经动工,二期工程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届时焕然一新的海南省博物馆将发挥更大更全面的社会职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

20_年12月,正值海南省博物馆发展打开新篇章时,^v^正式印发《^v^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纲要还特别在第五章――和谐旅游岛建设中指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此看出文化、文物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对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南省博物馆作为省重点文博单位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物资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逐渐开始丰富多彩,旅游便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最受青睐的一种方式。据中国旅游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_年,全国国内旅游达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国内旅游总收入达亿元,比上年增长。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越来越被地方政府所重视。

近年来,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人们所认可,文化已成为城市间竞争的核心内容。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使人们在旅游时不仅仅停留在看风景,游山水的层面,而是对旅游的文化内涵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博物馆作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其旅游功能越显突出。旅游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博物馆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增强了自身的活力,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驱动着博物馆向大众化、公共化发展。

三、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对传承文明、教化大众、维持城市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宣传教育作用。

海南省博物馆常设4个基本陈列,即《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开馆4年多来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基本职能。

海南省博物馆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精心策划举办了160余场临时展览,其中不乏一些精品之作,如:“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海南展)”、“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海南省博物馆主创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在全国进行了巡展,并荣获“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有力的宣扬了海南的历史文化,提高了海南文化底蕴的知名度。

海南省博物馆还通过创新思路,举办流动博物馆,把展览送到了市县基层、西沙海岛、部队军营、企业学校,并通过排练节目,以说唱、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展览内容,让展览更生动,让观众更有兴趣。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近日,海南省博物馆同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中学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更直接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前不久,“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成就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党的十八大和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回顾总结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走过的曲折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人们展示了海南坚持科学发展与实现绿色崛起的美丽篇章。该展展出14天以来共接待观众近5万名,在广大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充分展现了海南省博物馆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弘扬海南文化。

海南拥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地理风情文化、古人类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贬官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如:海洋文化代表有“华光礁Ⅰ号”沉船、海上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代表有黎族、苗族风俗文化;地理风情文化代表有火山口地质公园;古人类文化代表有三亚落笔洞古人类遗址;红色文化代表有红色娘子军。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资源散布在琼岛大地。而如此众多的独特文化资源大部分都可以寻觅于海南省博物馆,并在馆内通过独具匠心的展览得到了发扬光大。可以说海南省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海南岛独特的文化魅力,弘扬了海南文化。

(三)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海南省博物馆丰厚的馆藏文物加上众多高质量的临时展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知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优化了海南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各种名家的临时书画展,如:《淮扬墨韵――南京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大师系列展.齐白石》、《山海传情――20_海峡两岸(海南)名家书画展》、《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等,构成了海南民众的文化大餐。并由此在海南民间掀起了一股热爱书画的浪潮,海南省博物馆在近两年先后举办了多场民间书画爱好者作品展览,例如:《美丽海南・我的家――海南省老年书画展》、《海南省检察机关书画摄影展》、《海南省军区“军旗招展迎盛会”书画作品展》等。近日又有喜讯传来:文物出版社海南读者服务站落户海南省博物馆,这是文出版社在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读者服务站,为广大的海南读者提供了继续学习、丰富知识的有效场所。

(四)推动旅游业发展。

博物馆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而言,虽然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能够在旅游文化环境营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方面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

作为文化产业的海南省博物馆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到北京不会错过故宫;到西安不会错过兵马俑;去巴黎不会错过卢浮宫,这些城市的博物馆营造了旅游文化环境并以此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著名的大都市在发展旅游业时无不依赖该地区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并由此吸引众多的游客而闻名于世。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_年共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巴黎卢浮宫在20_年共接待参观者880万人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20_年接待的游客是600万人次。

海南省博物馆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并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使游客在博物馆游览中感到舒适、自然,同时向游客提供信息、旅行指南等服务,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从而获得游客的好口碑,提升海南旅游形象。海南省博物馆接待过多位我国^v^及外国政要,早在20_年4月,^v^^v^在海南考察时就来到了新落成的海南省博物馆,并参观了“海南办省建经济特区二十周年成就展”,此外,海南省博物馆还接待过斯洛伐克副总理和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博协安全专业委员会主席等外国政要,并多次参与国际交流,提升了海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今后,还将利用在二期工程中展出的南海出水文物及南宋沉船遗貌来提高自身知名度,推动海南旅游业发展。

四、海南省博物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全方位的发展建设,必将给各个行业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南省博物馆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南省博物馆发展。

海南省博物馆自20_年底开馆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展的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曾多次到海南省博物馆考察、调研博物馆工作,直接指导、推动了海南省博物馆又快又好地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使得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提前动工;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及时成立;国家^v^多次划拨文物到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享受到多项优惠政策。

(二)资金来源有保障。

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充实了海南的财政收入,这些取之于民的税收也将用之于民,投入到各项建设中。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由海南省政府斥资亿元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近日,在财政部门及多方的支持下,海南省博物馆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挂牌成立。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入,海南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海南省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将会更有保障,发展会更加迅猛。

(三)人力资源更丰富。

开馆四年多以来,海南省博物馆先后引进多名具有文博正高和副高职称人才,以及硕士和博士充实到考古和文物科技保护等专业技术岗位。如今,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成为海南省博物馆一笔巨大的财富。相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越来越美丽,将会有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海南省博物馆,为海南文博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四)突显博物馆社会价值。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到海南,这些游客必将有一部分把博物馆作为旅行目的,海南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还将持续上升,将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突显出博物馆崇高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离不开海南省博物馆在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海南省博物馆也将受惠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衷心的希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游客的度假天堂,百姓的幸福家园”,也由衷的祝愿海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更快更好。

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4

漫步于伯先公园,“举旗帜、聚民心……”“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等标语立即映入眼帘,红色文化扑面而来。从伯先公园的大门,到拾阶而上的步道,再到五卅演讲厅,公园里长长的游览线路将零散标语标识整合成了一体的红色文化展示。伯先公园作为团省委青年学习社学习线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团党群综合教育基地,一直是许多部门单位的党建活动重要阵地,伯先公园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配合山势地形、房屋雕像,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参观学习者可以在身临其境之中,回顾历史、寻觅革命踪迹和增长见识体验。

而最实力“圈粉”的则西津渡连续推出的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五一”期间,西津画院推出了“助力奔跑•美丽镇江”专题摄影展。近期,鉴园广场再次推出“风雨同舟,筑梦同心”诗书画印展。镇江市美术馆的“灵秀镇江——百年回眸”美术书法作品展,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尚清戏台在休息日和节假日推出了红色戏曲,“没想到在历史街区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游客纷纷给予好评点赞,有些甚至也会跟着演员们哼唱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万名游客和市民参加了这些红色文化活动。

提供学习阵地 做好服务保障

西津渡的党史馆最近火出了圈。^v^镇江地方史馆、镇江方志馆自20_年8月1日开馆运营以来,在市史志办的指导下,西津渡文旅公司放眼大局、提升站位,坚持制度先行、集中资源优势、聚焦服务保障、探索市场运营,先后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接待制度、预约登记、收费及投诉处理制度等各类制度近30项;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辟市“两馆”宣传专栏,定期向社会和公众宣传推广市“两馆”及地方党史、人文历史知识,累计宣传已有50期。

坚持开门抓党建的原则,在城建集团党委的领导下,西津渡文旅公司联合银山门社区和西津古渡社区成立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联盟,将党群共建成果,融入街区治理创新之中,提出“党建”+“服务”“治理”“文明”“公益”的新型治理模式。近期更是以伯先公园为基地,组织多场红色文化讲座和报告会。

“今年以来党史馆已累计接待各类团队250批次,各类参观人员达到了2万余人。仅6月份西津音乐厅已预定各类庆祝建党100周年演出8场。党建联盟定期开展党日活动观摩,提高党建活动质量,社区“平安锣”、巡山护林员、爱心驿站等社会团队走进西津渡开展共建共治活动。

据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津渡党支部与江苏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融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规划展示馆调集精干讲解力量,指导参与讲解服务工作,安排固定讲解员2名,在集团党委牵头下成立“红领”联合志愿讲解团融入党史宣讲服务,来自镇江城建产业集团、镇江华润燃气等7家单位的3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承担起义务宣讲地方党史的使命,目前已发放党史教育宣传册近1万份。(记者 司马珂 通讯员 张欢)

镇江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范文5

摘要:大学校训校歌反映着大学的文化特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指引学子们前进的明灯,本文通过对延安大学校训产生过程之历史回溯,通过总结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特点来提炼和升华大学精神,进而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校训校歌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的传承,阐释了教育实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本文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时代特点等出发,以延安校训校歌为实例,探讨校训校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训校歌;文化内涵;素质教育

一、延安大学校训校歌产生过程及蕴含的时代意义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v^同志亲自命名、中国^v^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1年,^v^^v^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3~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其历史可以上溯到陕北公学成立之时1937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延安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吴玉章为首任校长。

延安大学校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首任校长吴玉章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定位,首任校长吴玉章在首届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延大的教育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应注意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延大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更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实践证明了吴玉章校长办学理念的正确性。“立身为公”的“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同时隐含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等引伸意。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公”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立身为公”意思是培养树立“公平”、“公正”、以天下为已任的大公无私品质。“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学”是学习、学业,“用”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数年来,延安大学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的普遍评价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了被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优良传统。作为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既是对延安大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永恒意义。

二、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与功能特点

1.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校训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典范并深刻体现其办学宗旨、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和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延安大学的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在当今时代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宗旨定位就是培养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的人才服务基层: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扎根基层: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2.校歌是将校训和校风的内容用旋律节奏等表达出来,使之形象化和艺术化,更容易走进师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美感的表现形式。延安大学校歌高潮部分“为挽救祖国危亡,为争取民族解放,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前进呀前进,革命的熔炉,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美好理想,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前进呀前进,革命的传统,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这首校歌既表达了老革命家对延大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又寄托着对延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大学校训是大学校本文化的灵魂和旗帜,校歌是大学校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这对一所大学来说,校训、校歌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评价作用。作为对学生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的校训校歌,有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为标准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2)凝聚作用。校训、校歌借助群体成员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精神纽带来团结校内成员,建立起和谐、信任、友谊、理解、尊重的群体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凝聚力。(3)激励作用。校训、校歌创造了团结进取、严谨治学、勤奋读书、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当今大学生勇于探索、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困难。(4)辐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要接触社会,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校训、校歌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把好的习惯、品质和风气带到社会。提升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

三、大学校训校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大学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大学教育、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提起大学,首先出现在脑海的便是具有标志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校训和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校歌,校训校歌的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价值观念、人生教育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导向功能。大学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校训则起到了关键作用。校训可以体现高校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将影响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延安大学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公平、公正、大公的高尚品质和高雅操守的道德品质人才,就是我们教书育人过程的风向标和指南针。20_年,延安大学毕业学生3584人,其中志愿到西部就业者达2800余人,这些就业者中又有1600人留在了陕北;在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者多达3000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6%。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除了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更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是在校训激励下的文化导向功能的真实体现。

2.教化功能。校歌对师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别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意识,这种群体的意识一旦确立,学生的努力方向就会得以确定,校歌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理想就会因此而实现,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如延安大学校歌所唱“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这种催人奋进高亢激动人心的革命意志歌曲不仅教育我们不要忘记革命岁月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育人功能。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肩负着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上急需人才的历史重任,为共和国的诞生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当时,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满怀报国热情,闯过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延安这块火热的革命根据地。而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药,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喝的是南瓜汤。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延安大学师生锻炼了革命意志,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和意志在校训和校歌中均有体现,培养我们的学子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

4.价值功能。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和人格精神的培养上,那种身体力行、重于实践、乐观精神、勇于向前的品质高尚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是校训和校歌的在当今大学生身上的体现。数年来,延安大学毕业用于生能够积极面向西部,融入陕北,服务基层,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建设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与学校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培育机制分不开的。为了鼓励学生融入基层,延安大学还通过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陕北地区建立长期的、固定的实习与实践基地,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树立在陕北和西部建功立业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在上岗之前就为服务基层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结束语

延安大学的校歌校训诞生于革命年代,但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指引和价值意义,这种“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朴实校歌内涵不仅会影响延安大学的学子,而且也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校训为核心进行,这句话是对大学校训的文化功能的最好注释。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应充分重视校训的精神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功能,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校训精神的有效途径,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大批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红色文化显特色 延安精神铸校魂[Z].延安大学.

[2]高延龙,石玮.延安大学校歌与延安精神[N].中国教育报,20_-05-14(9).

[3]徐军.校训的文化内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

[4]滕少华.我国大学校训的导向功能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_,(3).

基金项目:本文是延安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目

推荐阅读:

代理注册公司简介范文(共7篇)

酒店营销岗位明星范文大全通用29篇

创意摄影教学大纲范文(10篇)

公司人员招聘通知范文(11篇)

爱如磁场学习报范文(精选15篇)

锻炼心得体会范文优选47篇

标签: 合集 红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