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___建筑认识实习___专 业:___ ________ 年级班级:___ ______ 小组成员:_ _ 指导教师:
20xx年 9月 21日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结合所学的知识,理解平遥古城的规划。能从规划的角度看待古城的总平面和道路交通的分布。而且能从县衙、文庙、镖局等的平面图中找到古代规划的共通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实习地点:平遥古城
三、实习时间:20_、7、19——20_、7、21
四、正文
(一)平遥古城简介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南部,东连祁县,北接文水,西临汾阳,南靠沁源,西南与介休接壤,东南与武乡、沁县毗邻,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斜贯县境西北。平遥古城位于县境西北的惠济河、柳银河冲积扇尾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柳银河沿城南流过,沟通了整个护城河体系。平遥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于19xx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20xx年,平遥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二篇
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空间设计。
2、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古民居的建筑设计、装饰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观规划,通过学习借鉴积累并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当中。
3、如何吸取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构建自己的艺术特质。
4、收集、积累设计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准备。
二、实习内容
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设计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所以能够亲身体验山西民居的特色能够帮助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更多的灵感来源,也能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让自己的设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如何去运用去开发对我们以后的设计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借着此次的山西之旅去实地感受山西民居的魅力。
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晋商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所以作为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山西的民居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就是平遥古城中的民居建筑,还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因此平遥古城成了我的首选之地。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2700年的历史。古城占地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民居风貌,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活标本。在我看到古城的那一刹那,我不仅感慨万分,那是一种饱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不仅为古城保存的这么完整感到惊讶更深深的被它的内容吸引。从跨入的那一刻起,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汉民族的城市街道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时光穿梭让我来到了明清盛世。在这里没有任何的现代建筑,全部都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的房屋,立柱横梁,画栋雕栏,飞檐斗拱,石礅木扉,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一切都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市面貌。我在惊讶感慨之余不仅庆幸它没有受到战火的毁坏也没有受到现代气息的侵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杂七杂八的广告牌霓虹灯,有的只是古朴的建筑,弯弯曲曲的街道。
这次调研主要是民居,所以当然要看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平遥民居的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平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和汉民族其它地区的民居一样,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规划等级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也有部分为明代遗存,平遥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虽然同属于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可是两者在四合院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其地方特色突出表现在四合院房屋的建造上,其中下层砖窑洞、上层木屋合成二层楼建筑较多。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平遥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布局与构造丰富多样,细部华丽精美,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平遥古民居中的正房是窑洞式民居建筑,称为锢窑,属于地上拱窑。平遥古城处于黄土高原,当地土层深厚,土质呈竖直节理不易倒塌,地下水位低,雨水少,地表层易保持较干燥的状态,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建造锢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锢窑既保持了一般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通风、采光良好,院内排水,克服了土窑洞的缺陷。平遥锢窑的一般做法是,墙体内外各砌一皮砖中间添碎砖石,并用黄土夯实,由于边跨侧墙需抵抗侧推力,其墙体可厚达二三尺。型式正房外檐常加设木结构披檐,披檐下成为过渡空间,同时保证屋内采光。正房锢窑常为三孔或五孔,以五孔居多。锢窑顶部平台可供晾晒或休息之用,平台墁砖至排水口,屋顶上的雨水可通过窑洞两侧楼梯内的暗道经排水空至院内,正房锢窑有时建木构的二层,这在别处很少见到。由于当地盛产烟煤,民居室内都筑有火炕。平遥民居锢窑的拱券制作精良,曲线优美,技术成熟,这种成熟的拱券技术往往在住宅的其它部分多有所见,如常见的拱券大门(图-
1、图-2所示)。
图-1
图-2 在平遥古民居中,都有一些制造精美的建筑附饰物。有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彩塑;有在门前建有照壁;有在门洞左右建有土地神龛、门神神龛;还有的在大门旁筑有石狮子和拴马桩、上下马石、柱础、泰山石敢当等,这些附饰物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均有吉祥图案,每件附饰物无不具有含义丰富的寓意。院落中还有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玉雕等,装饰元素非常精美。(图-3到图-8所示)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平遥四合院宅基多为长方形,一般外墙高大,且对外不开窗,外观封闭,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但内部俊秀,反映了正统的礼制思想。内院平面长宽多为2:1,而且由外院到内院,院落的宽度不断变窄,比例更显狭长。形成这种院落比例关系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晋中地区属于黄土高原,风沙较大,为了避免正房被风沙直接吹拂,两厢房向院内靠近,部分遮挡正房;另外可以节约土地。由于山西植物生长期短,院内一般用方砖铺满地面而较少种植花木,这样一方面使贼人不易攀入院内,增强了安全性;另一方面不易遮挡狭窄的院落内有限的光线。平遥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形成了多样的组合形式,归结起来一般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就是院落沿轴线纵向联合,以垂花门或过厅串联起几进院落,这一类型的四合院层层递进造成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效果。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尺度以及建筑形体的变化表达建筑空间的内外主次,区分出建筑的等级,形成由外及内、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过度。平遥四合院落中串联型四合院最为常见。并联型是通过四合院的横向联合,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体。并联型四合院各院落往往不是并列放置在一起的,而是根据院落尺度、比例以及四合院周围的建筑物形体差异形成某种对比,暗示院落间的主从关系。混合型四合院多出现于大型宅院,群体组合中既有院落的串联,又有院落的并联,空间层次较为丰富,一般为富贾家宅所有。
正房是四合院里最重要的部分,院落与厢房层层递进关系的主要作用是对正房烘托和陪衬,因此正房在院落的最为宏伟,等级也最高。传统风俗讲究的“连升三级(脊)”,即由外院向内院各屋脊逐渐升高,借以表示家族昌荣,后继有人。这种风俗是当地人向往仕途、望子登科心态的集中显示。在正房屋顶有时加建风水楼或风水影壁,以求得神灵保护,反映了平遥民居处处体现“风水”的民俗特色,易学理念在平遥民间建筑中远不是添加物,而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内院坡顶的厢房与锢窑正房的高度相差无几,使正房威势不足,风水楼与风水壁增加了正房的高度,弥补了内院空间在视觉上的缺憾。
图-9
图-10
平遥四合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图-
9、图-10所示),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品味无穷。平遥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三雕”,也就是木雕、砖雕、石雕,这些精美的雕刻内容多为瑞兽、吉祥花果、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此寄托种种吉祥的祈盼和祝愿,同时有些雕刻内容对晚辈还有一种警示与教化的作用。这些雕刻遵循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则,其造型儒雅大方、庄重严谨、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其中大量采用了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将各种吉祥的寓意暗含于雕刻中,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雕刻主要还是北方风格,比较敦厚、比较粗犷,但是有些地方,也显得有南方的纤细,秀丽的地方也有,这也跟主人的修养情趣有关的。古城内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给人厚重结实的感觉。其中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晋派气息。其建筑实用性强,艺术品位高,以北方民居特别是晋中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又兼有江南庭院建筑的风韵,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平遥民居的特色。
实习总结:通过这次民居实地调研让我受益匪浅,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它的建筑形式、装饰元素、组合方式等独有的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院落模式的环境给人安全感强烈的私密性,细节处理的非常讲究,给人美的视觉感受。这次实习让我加深了对我国古民居建筑文化的认识,为我的建筑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纵然有些许不适应现代建筑的步伐,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当中应该吸收其精华,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应用到当代的建筑和建筑空间设计当中去。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三篇
山西采风调研报告
采风调研报告考察时间:20_年9月21日——20_年9月
27日
考察地点:山西省(五台山、大同、平遥、太原)
考查方式:参观、拍摄
前言:我们带着专业学习的目的,在山西省为期一周的专业考察,我们此行考察的对象是山西省五台山、大同、平遥古城以及省会太原的各个名胜古迹和博物院、醋文化园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文。
第一站: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对于五台山,我从小就从无数人口中耳闻了无数次,所以,对于五台山,我已向往已久,心中特别期盼能亲自登上它,现在终于要实现了,心中特别兴奋。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国内首屈一指,名扬天下.五台山的五座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上下.五台山顶气魄宏大,顶天立地.五座台顶环围的腹地台怀,寺庙林立,殿宇层叠,楼阁峥嵘,佛塔并寺.这里,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饰品,古寺凭高山添雄浑的气韵.关于五台山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初秋,五台山已经透着冬日的一丝丝凉意,牛驴骡马在台顶牧游,还有麻雀在亭塔楼阁上空飞翔.台怀腹地各具风采的寺庙建筑,置于郁郁青青的五座台顶下,宛若大翡翠盘里聚着的宝珠.傍晚,站在台怀寺主庙集群区,有时见台北顶鸿门云遮雾障,向山底压来,有时又见孤雾飞升.特别出现在似雨非雨的天气里,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游动的雾将牌楼的殿堂托起,红围墙在白雾中若隐若现.此刻美,就在那若有若无之中了.五台山雄伟高大的山峰,多姿多彩的古建筑群和那充满佛地风情的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不知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高僧来此游览观赏和弘扬佛法。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都十分宏伟。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
第二站: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名扬中外,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边,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穴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 古代石窟之一,1861年_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云冈石窟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云冈石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致,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传奇。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观音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古朴风格,形式多样的仿木构建筑屋;?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型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话”的开始。
第三站: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的发源处,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1961年3月被_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晋祠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jin ci)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左右,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个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第四站: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2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居民建筑风格的古宅。乔家大院陈展优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族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第五站: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0_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20_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南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华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
第六站:醋文化园
山西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远在夏商时代的殷高祖武丁为聘请一位才子做他的宰相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说。其意是,假若做甜酒,就用那关键的曲和蘖;若做羹汤,就用那必不可少的盐和醋(在古代梅亦称酸“梅”,醋也)。这位“人才”,当时就隐居在山西平陆县境内的一个名为“圣人洞”的地方。可见早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山西人就学会了酿醋并懂得用“梅”调和食物了。
另在《竹书纪年》记载我国上古有一种植物叫作“真荚”,这种植物月朔生一荚,然后每日生一荚,至月望停止。望后13减一荚,至月末减完,刚好三十日。这种植物不仅可用来计时,且味酸,是用来酿醋的最早原料。萁荚生长于晋阳,即今山西太原。这也是晋醋发端极早的一个明证。
山西水硬,促进消化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醋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之久。清代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酿制方法采用“作米醋法”,他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老陈醋”的名牌,使老陈醋一举成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山西确实是制醋的大本营,醋的品种非常多,有老陈醋、名特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柿子醋等。同一品种的醋,因使用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又可分出各种各样的类别,真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著名的清徐老陈醋,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等,在清代已远销全国各地,为山西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为晋商的原始积累奠定了良好基础。
山西人善制醋,是因为山西人爱吃醋,山西人爱吃醋真可称为全国之最,山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之说。由于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老醯儿”。
第七站:山西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直属于山西省_,副厅级建制。博物院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库区面积120_平方米。前身为山西省博物馆,是中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山西博物院由主楼和四座角楼构成主体建筑,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丰收吉祥;四座角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小结:历时一周的山西专业采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同时给我们的眼界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一周的行程不算长却让我们见识到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工艺的高超,不由让人感慨古人的智慧与结晶。相信通过这次专业采风考察会给我所学专业带来必不可少的帮助。
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空间设计。2、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古民居的建筑设计、装饰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观规划,通过学习......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四篇
山 西 文 化 调 研 报 告
山西省文化厅
(二00六年十月)目 录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中的文化事业
——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发挥反哺作用 ——演艺团体在改革中奋进 ——艺术教育取得新进展 ——电影业有待突出重围
——基层文化站遍布三晋大地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改革文化行政管理
(二)蓬勃开展的民办文化 ——农村文化大院热闹非凡 ——民办剧团大受欢迎 ——农民书屋遍地开花 ——民间放映队担当重任 ——文化广场方兴未艾
(三)在整合中提升的艺术事业 ──戏剧舞台艺术百花齐放
──具有山西特色和优势的艺术风鹏正举 ──其它艺术创作亦有上佳表现
(四)正在崛起的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
──文化娱乐业繁荣兴盛,综合执法卓有成效
二、山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判断及主要问题
(一)正确判断山西文化发展的趋势
判断之一:山西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 判断之二:挺起山西文化脊梁
判断之三:文化强省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
(二)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山西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思想认识模糊 第二个问题:管理体制不顺 第三个问题:政策法规滞后
第四个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第五个问题:文化建设人才缺乏
第六个问题:文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第七个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三、发展山西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个对策: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格局
第二个对策:正确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第三个对策: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动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 第四个对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五个对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
山西文化调研报告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文化厅成立了以厅党组成员为组长的11个文化调研组,下分35个小组,自今年8月以来,分赴全省11个市119个县实地调查,广泛深入了解各地各单位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专门召开会议,对调查结果作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现将山西文化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综合报告如下: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五篇
关于山西晋商文化的考察报告
20xx年五月中旬,我校一行百余人赴山西平遥古城考察学习,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建筑文化,更多的了解晋商会通中外的气魄。
在正式考察前,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晋商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所以作为艺术类学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结果也大大证实了这一点。此行收获甚大,受益匪浅。我们的行程历时4天,让我们被中华民族的巨大魅力,被中国古建筑群的宏伟气魄,被晋商曾经的繁荣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无不叹息我们伟大的民族力量。
平遥古城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现存古城最完美的范例。平遥古城是古朴而独特的,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与之雷同的古城;平遥古城是鲜活而厚重的,现存古城风貌已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有数万民众在城中居住生活。凡到平遥古城游览者,无不流连忘返,为之倾倒。它充分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民俗风情,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是山西全省乃至全国极具知名度的旅游胜地。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平遥——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名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六篇
XXX
XXXXX班
从8月22日开始,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西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写生实习,从中收获颇多。
实习的第一站是有名的常家大院,由于这次写生所关注的重点是山西极具特色的古建筑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途中写生和参观重心就落在了建筑上。常家大院的街道长直宽阔,东西走向,建筑均坐南朝北,通常为二进或者三进。就其建筑内部空间而言,建筑门楼均偏安东隅而不设在中间,取的是紫气东来之意,希望家族繁荣兴旺。
而常家祠堂则是个特例,大门设在中间,以严格的对称形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而院内的空间尺度也偏大,运用大尺度空间,粗壮的柱子,高大耸立的墙体,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更有利于营造祠堂庄严神圣的空间。
常家大院住宅建筑通常从东南口进入,进门便有精美雕刻的影壁,隔断了外界嘈杂的干扰,使内部极易形成安静的空间,同时也起到了分隔正房与偏院的重要作用,由此能看出该时代的等级地位高低分明。内院分内外两进,穿越阻断视线的影壁西侧通道即为正院,通道因为影壁阻挡的关系略显狭窄,内院空间则显得较大,尤其符合“狭小空间引导性强,宽阔空间则给人驻足停留的心理暗示”的理论,其中的空间引导意味十分明显。
院内布置较精巧,空间衔接也比较自然,通常为免大空间显得呆板单调,会在大院内设一些小桥或者廊道等小品,或者通过几步阶梯来丰富空间营造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主人住的屋子,有个很典型的特色,即大客厅小卧室的布置格局,体现出山西一带晋商杜绝惰性勤勉经商的思想。
常家大院给人最深印象的是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制作十分精细,建筑大气磅礴,雄浑方正,拥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是北方的典型建筑。而与之对应的后花园则秀丽灵动,充满了江南园林步移景异,秀美绮丽的特点。整个大院将南北的特色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实现了风格和谐的完整与统一。
碛口是此行的第二站,村落的感觉很明显,最大的特色是东西为墙,南北为街。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碛口的一条条藏在窑洞式门楼里仿佛时空隧道的长街,由上至下,据当地居民说这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碛口当时以卖油为主要发展产业,而长街两旁的居民将产好的油顺着这样蜿蜒的坡道倒下,长街直通黄河岸边的堤口,油便顺着坡道流向早已在岸边准备好的容器里,然后直接靠船由水路运走去贩卖。第二个原因也十分简单,山西缺水,每到下雨时这样蜿蜒的坡道便起了防洪疏水的作用,水自坡道流向黄河,既可疏水亦可存水,一举两得。而这样的一条条长坡躲在一个个窑洞式的门楼后,蜿蜒悠远,仿佛看不见尽头,形成了碛口一道道充满风情的独特风景线。
碛口也保持着山西建筑的特色,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十分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碛口住的三天中,我们每天都在古朴幽静的小巷中写生,感受这里的风土民情,在岸边欣赏黄河的壮观景象,眺望远处的山峰和在山里若隐若现的寺庙。这里依山傍水确实是写生修心的好地方,安静宁谧,这里没有电脑,没有酒吧,没有KTV,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我们像这里的居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种简单和平静,一种自在和无忧,大家都很享受这样单纯的写生生活。
写生的最后一站是平遥,平遥是一个把古朴与现代,繁盛与静谧完美融合的小城。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得如同繁华都市,而除了几条主要的商业街与小吃街,城内多为幽深静谧的小巷与古朴典雅的民居,除了附近居民一般罕有人至,一点也不沾染外界的喧嚣,可谓闹中取静,是写生的好地方。大街繁华昌盛,小巷蜿蜒幽静。由此也可看出平遥城规划布局的精妙。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此次写生还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即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目前开发出供旅客游览的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都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1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
王家大院的总体特点是,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建筑内部院内有院,门里套门,前院后园,空间变化丰富,有张有弛,颇具韵味,内部布置也同样沿袭了山西建筑大客厅小卧室的传统。站在王家大院高处俯瞰整个大院内的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建筑的第五立面有多么重要。
这次实习让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建筑系的领略了古建筑的古朴韵味,规划系的对空间的布置与处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平凡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出它特有的魅力与韵味。
山西古城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七篇
平遥古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专业名称:环境艺术设计 考察地点:山西 平遥
你好,平遥
五月十日晚上,我们坐上了从郑州开往山西太原的火车,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即使火车晚点,车厢窗户坏掉,没有热水大家依然享受着旅途的快乐……
次日上午十点,经过了将近13个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太原火车站,离平遥又近了一步。坐上前往平遥的大巴已经是十一日的十点半了,由于晚上几乎没睡,一上大巴许多同学就睡着了,毕竟大巴的座椅比火车舒服得多。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太原街道,终于切切实实的感觉到,我们的旅程,就此开始……
初遇平遥
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平遥古城。大巴停在了古城城墙外,临行前就查过资料,说是平遥有三宝:古城墙,双林寺和镇国寺,这刚一到平遥就能得见平遥三宝之
一的城墙,大家都很兴奋。
据说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
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
宣王姬静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时
驻兵于此并修筑夯土城墙,周长九里
十八步 ,城墙墙体用素土夯筑,夯
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开门,南
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东门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