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一篇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范海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课地位十分的重要。从思想教育内容而言,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挖掘领悟本节课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
(1)洋务运动的概况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2)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为现代化的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是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用”服务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体”,仅仅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难点分析:
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2)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二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邢丹丹 20_01107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一】老师:中国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经济更加发达,人民的消费指数每年呈现递增的趋势,中国生产出了许多新的电子科技产品等,这些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都是没有出现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法律制度的制定、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等;社会秩序更加有序等;各种娱乐活动的举办、电影电视等精彩节目频出,“那么这都是谁的功劳呢?”(是人民促使这些现象出现并发展的,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老师从这些问题中引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板书】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的含义: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质上说),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2)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台湾统一后则减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企图搞xxx的人不属于是人民群众的范围,但是只要具有中国国籍则属于中国公民)(3)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的区别:
人 民 群 众
劳动群众
(4)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此称为“英雄史观”。
(简单理解三个方面的原因:1.认识根源;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2.社会历史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C)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活动探究二】让学生阅读教材P92的案例。老师:(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师:(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老师:从以上知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人是社会的主体。【板书】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实践角度: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探究三】老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板书】2.具体体现。请看这个案例:P93“看人间,哪寸土地不是人民开,„„”老师引导学生:土地、庄稼、房屋、机器等这些物质是从哪个方面表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同学答:物质方面)老师板书:(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通过图示首先分析了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进而得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三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篇1: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篇2:20_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3: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5、练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设计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四篇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多媒播放《国际歌》并出示歌词: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提问:这首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极其深刻的真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人民群众”?
2、从哪些角度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找出关键词)讲授新课
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地位(板书)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特别强调
(1)质的规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这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视频回放
2、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板书)(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细化理解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创造了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十分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请您欣赏——《西游记》第10集、《赣南采茶戏》片段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五篇
篇1: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
篇5: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
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
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
3.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 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2.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 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4. 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 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
公元前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
(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
经纬线
现代)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xxx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
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
7、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 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xxxxxx,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 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六篇
第2课 抗美援朝
一、目标 二、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共6分钟】
熟悉课文“”子目(3分钟);“”子目(3分钟)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目标问题 三、先学
1、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1)提问 1、思考下列问题: A B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A B(2)书面练习 四、后教 1、纠错
(1)公布答案
(2)准备纠错:统计做错学生,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背诵本节知识点。(3)讨论纠错:指明让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
强调易错点,方法指导 五、当堂检测: 练习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七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与社会课题案例范文 第八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郑一中
高二政治组
王金五
教学目标: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等。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投身实践,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时政要闻回放,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时政热点,做到学以致用。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二、复习巩固上节所学内容
(1)社会存在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_____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的___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在生产方式中,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
(5)经济基础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___;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社会前进。
(6)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的、___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的。
(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实现的,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加以解决。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____________的发展,使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
1(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 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①错误,应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②③④都正确,体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的特征,故选c项。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劳动群众的全面认识。④显然错误。根据人民群众含义中的知识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知识,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1)其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2)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
2 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①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1)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也是必然的。
(2)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做到: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中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更好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将来参加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课堂练习:党的xxx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AE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知识点。根据题意,可得出①③④,②与题干不符,故不选。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1)邱娥国作为一名xxx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党的宗旨与原则,做到了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
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课堂练习:
解析: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并加以区分。其中①③属于群众观点的内容,②④⑤属于群众路线的内容。故选D。
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本课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学案参考答案1—9 BBCBCAC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