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通用7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2-15 18:48:4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一篇

与相信制度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界定性作用的西方政治文化理念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承认并肯定制度的约束力量,但同时也强调道德、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血缘关系正是社会道德与伦理的重要载体。在电影的最后也交代,多年之后,成年的刘启继承了外祖父韩子昂重型运载车驾驶员的职业,肩负起同先辈们一样成为“流浪地球”计划的贡献者的历史使命,这种无意识的情节处理暗含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国式家庭观念与事业观念,即家庭一方面是血缘延续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绵延性的事业社群”,[vi]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诸如“愚公移山”一类由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绵延性的事业”,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家庭观念正是通过祖孙之间得以传承。《流浪地球》以春节开启故事的时间线, 穿插兔女郎、打麻将和舞狮子的市井场景和麻辣零食、蓝白运动校服等系列中国符号, 织罗出了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 每一个象征符号都使观众迅速产生代入感与文化认同感。在《流浪地球》问世之前,影众对末世灾难的普遍印象是欧美风格化的,诸如纽约、曼哈顿的毁灭,象征着美国自由精神的自由女神像的倒塌,世贸大厦或金门大桥的湮灭影片。千篇一律的西方建筑难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与情感认同,影片中集中展现了因为极寒天气致使沦为空城的北京,北京三号地下城中随处可见的汉字标语、熟悉的麻将馆和小吃摊都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曾经京味儿十足的胡同巷子。另外还着重刻画了刘启和王磊一行人赴杭州运送火石途径上海的随见所闻,曾经的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只剩半截裹挟在冰层之中。影片借用刘启和韩朵朵等人惊愕绝望的眼神,姥爷对昔日上海的回忆,以及满眼可见的废墟峭壁中的高速路牌、老城区的砖瓦残骸都深深地刺激着中国观众地视觉神经。一开始就将镜头锁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导演将场景置于距离地面五千公里下的北京王府井地下城。通过一系列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意象组合营造了地下城内温馨节日氛围,无论是舞动的大红狮子,地道打趣的京味儿方言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质感。“春节”节日背后酝酿着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是中国人特有感情的心理归宿,是华夏子孙历代传承经久不衰的精神遗产的文化表达,导演恰到好处地借用了中国人对新年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美好的节日氛围与危难的灭世之灾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意味深刻的戏剧张力。电影以一家三代人伦理情感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救援行动对伦理的反映和重视体现了《流浪地球》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血缘文化的首要特点是重视感情。情在中国伦理中的作用,既是个体德行的本位,又是人伦关系的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心意感通的前提。”在[vii]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刘培强中校可以因为家人的安危冒着违反命令的巨大责任而得到理解与尊重,刘启也通过救援行动的磨炼与父亲达成和解证明了叛逆少年的成长与蜕变。长辈们大爱无言,前仆后继地为后代的未来牺牲自我,年轻人任性叛逆在先辈的鲜血与荆棘中收获成长,透露出血浓于水般隐忍含蓄的东方家庭观念。

《流浪地球》紧抓观众的关键点在于,对情感的展现是具体而非泛化,注重个体生命的刻画塑造,系统性的将个人情感与集体意志、家庭伦理与“家园”安危的矛盾集中展现。影片中起始于刘培强中校因为作为一个宇航员的责任与担当不得不离开子女,为“国家”大义而舍弃对家庭的关照,大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使命感与“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品质。刘培强画木星这一细节则透露出作为父亲内心深处对回归家庭陪伴儿子的渴望,最后选择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助推救援计划,既是一位伟岸父亲的高尚的爱,更是中国航天人崇高的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二篇

随着科幻电影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科幻电影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女性形象, 从而使女性在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说, 有着特别的意义。[v]就艺术层面来看,科幻电影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在《星际穿越中》,在处理关乎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角色选择上,毫无征兆的选用了墨菲和布兰德博士作为救世主的角色定位。绝大数科幻电影中,女性往往是超级英雄的配角,在主流科幻作品及衍生作品中,女性角色极少情况下会成为核心的设定。一定程度上看,在关乎存亡的这类宏大主题的叙事中对男性英雄脸谱化的话语权的抉择,是现实社会中父权制遗存的不平等的男女权利结构的缩影。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女性的人格独立对传统性别观念和父权制文化的对抗成为热点问题。早在《机械姬》 中, 亚历克斯·嘉兰就已经表现出了对女性的高度重视。尽管在《机械姬》中, 故事是从男性程序员史密斯的角度叙述的, 但是在整个科幻空间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有着让观众过目难忘自主意识的却是女机器人伊娃。而在嘉兰新作《湮灭》 中, 女性更是不仅从头至尾起着关键作用, 且成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在电影《阿凡达》中, 导演詹姆斯·卡梅伦就基于母系氏族社会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展开了大胆想象,《星际穿越》连同吕克·贝松的新作《超体》都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和反传统的叙事立场 。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三篇

对于现代主义电影来说, 神学以一种隐藏遗产的形式出现, 它隐藏了艺术创作形而上的本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使电影得以表达人们的自由意志。追溯现代主义电影的思想来源, 它直接受到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的影响, 关注“隐藏在现代主义对于‘自我’的肯定。此外, 现代主义电影又不拘泥于存在主义, 作为一门现象背后”[viii]的东西,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代主义的意向化表达,回归电影本身来看,《星际穿越》的叙事结构中充满了浓厚的西方基督神学意味。“玉米田”成为末世灾难中人类最后维系生存的稻草,在众多的经济作物中导演诺兰偏偏选用玉米别有深意,在美国很多建筑上都有玉米的图案,这里面意味深长。希腊文中的玉米是Dagan,来源于Dagon,指异教的神,就是《圣经》里有记载的大衮神。Dagon再变形则是Dragon。《启示录》这样说:“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那时我就站在海边的沙上。”连绵的玉米田的出现,风沙的肆虐,是《新约》中世界末日的寓言。与此同时,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航天员载着人类胚胎飞向外太空,正是“诺亚方舟”一样的拯救人类的方式。最深刻的科幻一定是形而上学,这是科幻的本质,也是消除对科学迷信后的纯粹理解。这种神秘主义和艺术的神秘一样,是对不可知物的沉默。万物溯源到最后都是神学——人们可以称其为“上帝”、“真理”、“逻各斯”或者“永恒”,它们永远无法把握,这就像《20_太空漫游》中的黑色石碑。在《星际穿越》中,NASA的计划叫作“拉撒路”,同样来源于《圣经》,耶稣眼睁睁地看着拉萨路死去,又将其复活,象征了人的命运。老布莱德向库珀解释:行动代号“拉撒路”的意思就是死而复生。“现在,我们出发吧!我要让你们看见神的作为,好叫你们更加信靠他。”因为这个神迹,很多人都信仰了耶稣,所以《星际穿越》神迹的背后,是看不见的上帝。

有意思的是诺兰在电影里选择的两个道具:书和钟表,书是知识的意义,也就是语言的象征。钟表则是“时间”,这个曾经被康德到海德格尔反复讨论的艰深命题,被引向先天直观或者“向死而生”的生命意义,在这部电影里,它成为五维空间里可以“实体化”的形式,马修•麦康纳可以向数十年前的自己“启示”,也可以影响自己几十年间女儿的思考,但在五维的“黑洞”空间,大概也只有几秒钟的转瞬即逝,他甚至在这个瞬间触摸了一下安妮•海瑟薇的小手。这等于在上帝的橱窗里观望这个世界,上帝是宇宙的尽头,也就可以掌握时间的起始,时间作为实体的工具也只能在上帝的世界里实现,而这些都是人类无从把握的神秘性猜想。在NASS发现火星附近的虫洞的几十年里,先后共有十二位宇航员前往探索外太空似乎也是隐喻着耶稣的十二门徒,而欺骗库珀一众科学家的曼恩博士则是映射到耶稣的叛徒犹大。在计划B中人类为了扎根新家园所携带的受精卵胚胎则隐喻了灭世之灾中诺亚方舟所最后保存的希望,同时库珀和艾米莉亚为了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前往其他星系的归宿象征性的隐喻了亚当与夏娃的新生。宗教文本属于构成文化的基础。正如罗兰·巴特所说, “神话是去政治化的言谈”[ix]。它赋予艺术内容上的自由, 同时宗教启发了艺术的形式。凭借着天才般的奇思妙想,诺兰将基督神学观念巧妙地嵌套进科幻电影的叙事中,将西方的神学救赎思想浇筑进文本字里行间,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四篇

科幻灾难电影作为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在电影叙事中所表现出的恐惧、失控及绝望氛围的营造与人类在末世中的挣扎、拼搏及救赎构成互相冲突矛盾,为科幻灾难电影所特有的美学特质,简言之,科幻灾难电影想真正的达到其进化心灵的美学效果,让观众观影后有一种崇高感,承受灾难和拯救灾难构成不可分割的叙事框架。“承受”与“拯救”的组织方式在中西方科幻电影在塑造拯救灾难的人类主体上有着迥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千百年来受地域环境、社会组织形式等因素影响,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是西方人坚守的个体本位意识。西方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就主张以个人为文化本位的文明理念,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先驱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是基督神学兴起后所推崇的先知“道成肉身”救世观念都深深为现代西方民族浇筑了牢固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之怒”便是标榜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拥有不死之身的完美战士血染沙场成为末路英雄的宿命上升为悲剧美学的高度;在《奥德赛》中毫不保留的褒扬了远征归来的奥德修斯一路跋山涉水,越过天灾人祸最终顺利返回故乡的英雄气概;现代的美国便是承袭了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传统的歌颂自由,强调个人主义的作风,独特的移民文化让xxx民族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承担着掌握真理的裁判权与救世的神圣使命。表现在电影来看,《星际穿越》也是诸如此类的叙事模式,NASS当局对于星际穿越计划的执行方案都是以科学家和宇航员为主导的。无论是作为前宇航员的库珀穿越虫洞在五维空间通过引力波将黑洞的天体数据传达给女儿墨菲,还是墨菲通过黑洞数据解开方程式助力星际穿越计划的实行。追根溯源,整个人类自救计划以一个xxx家庭的亲情线索为核心,未免使关乎人类存亡兴衰的史诗感大打折扣。另外,《星际穿越》的叙事主体始终以科学家们的抉择和计划为主线,民众在灾难面前的生死考验很少涉及,整个牵动上亿人命运的星际旅行计划自始至终都是掌握知识和真理的精英科学家和宇航员们的独角戏。又如《20_》中,面对洪水灭世之灾,人类像《圣经》中诺亚造舟一样如法炮制成功在四座现代“方舟”中躲过了末日灾难。延续了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拯救世界”的传统情结:拯救世界只是少数精英人物的事情,普罗大众大多数情况下是蒙在鼓里的;就连“方舟”最后的启动都依赖于科幻小说家杰克潜水排难,其他人只能看着、祈祷他能成功排难,使“方舟”的门堵上,所有人类的性命都赌在一个所谓“英雄”的行动上。就票房市场号召力来看,以漫威和DC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在“个人英雄主义”风格上的塑造可谓是至臻化境,以“蝙蝠侠”、“钢铁侠”、“蜘蛛侠”及“美国队长”等漫画IP登上银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超级英雄风”成为不可阻挡的流行文化。在《美国队长》系列中,二战应伍士兵史蒂夫罗杰斯机缘巧合下在“基因改造计划”后变身“美国队长”率领突击小队深入德国xxx敌后xxx的设定使“个人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融入一体。这种将“自由”、“博爱”包藏在个人英雄式的文化角色上,一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输出的思维定式。

相较之下,《流浪地球》中拯救灾难的方式则类似于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整个“流浪地球”计划历时2500年,历经100代人的宏大设定让电影叙事增添了史诗般的沧桑感。《辞海》对“英雄主义”的解释为: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的行为。[iv]《流浪地球》中没有“超级英雄”,有的只是150多万的普通救援人员。为了后代们的美好未来,当下的每个人都要放下私心,负重前行,前仆后继,每个人既是普通人又是英雄,没有所谓的“救世主”,《流浪地球》给末世之灾中的人类给出的行动指南是颇具东方特色的集体主义道路。集体主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语中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难折断”形象诠释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在《流浪地球》中,当领航员空间站检测到全球4771座行星发动机出现停机故障,联合政府为了避免地球与木星相撞,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重启行星发动机。150万救援人员分散到附近的救援点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饱和式救援。这都表明集体英雄主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颠覆和重构。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文明国家,是受农耕文明影响最为明显的集体。在生产力落后时期,为了和自然抗争以获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不断促进着生产组织的变化和社会组织形态的日趋合理化,于是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乃至父系氏族家长制,进而发展为奴隶社会,形成宗法制,在封建帝制时期日益加强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下,民众的个体意志得到束缚和抑制,形成了和众人之力破除万难的集体主义观念。《流浪地球》在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有别于好莱坞“英雄拯救地球”套路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五篇

作为一个高度依托国家工业化、电子化实力的艺术门类,科幻电影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文化软实力的消长,折射出综合国力的强弱,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诉求。中西方因为几千年来不同文化土壤的滋养与历史变迁的浇灌,最终酝酿了今天别具一格各有特色的民族国家文化理念.西方之所以能够超拔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发达的科技和科技深殖于内的理性精神。《星际穿越》无疑是西方先进工业水准与理性文化内核水乳交融的集大成之作,影片涵盖了哲学理念、科学精神、神学思考等领域的深度挖掘,体现出成长于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扎根于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浸润中,《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西方好莱坞式科幻电影长期独占影史的格局,作为第一部中国本土制作的科幻片,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不完善,但其将硬核科幻大制作融合于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核中的思维范式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有重大意义。成功地将中国科幻电影带向世界,在创作过程中更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国特色是我国今后科幻电影工业长期坚持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①] 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年版,第19页. [②]刘洋.《流浪地球》实现中国科幻电影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_-02-149(5). [③]顾叶.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D].济南:山东大学,20_. [iv]夏征农,xxx,主编.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_:2749. [v]戴锦华:《失踪的母亲:电影中父权叙述的新策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_年第8期。 [vi]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_:6,39. [vii]樊浩.中国伦理概念的系统及其文化原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3):56-61 [viii]伦特里奇亚.新批评之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_. [ix]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 许绮玲,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230. [x]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_. [xi]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xxx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_. [xii]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第11-13、42页。 [xiii]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_年,第2—10、437—445页 [xiv]赵可金:《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理解中国角色》,《探索与争鸣》20_年第1期。 [xv]刘江永.世界大变局与国家安全学[J/OL].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1-28[20_-11-11].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六篇

不同于西方传统科幻电影强调个人价值的一般叙事范式,《流浪地球》在同样面临存亡危机给我们开启了一条极具东方式集体主义的思路。在共同的利益诉求下,人类成立了联合政府对全球进行统一管理,调动一切可调配的有限资源满足地球的生存需要。这一浩大工程是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完成的,只有依靠联合政府的组织形式才能统一协调各方资源、人员安排以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确保度过人类集体的危机。表现在电影中来看,韩朵朵通过171-11救援队长王磊的紧急通讯码连接到国际空间站向全球发出求救信息,及时获得了其他救援小分队的支援,实现人类命运的一次逆转。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各个民族国家放下个人利益、种族偏见的集体意识正是引领地球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希望的精神原动力。

“天下”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基于先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的政治想象成为封建帝制时代的基本“天下观”。对比来看,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石。几个世纪以来,列强国家以民族心理认同感为纽带推翻了传统的封建桎梏建立了民族国家,并为世界所效仿形成了今日的世界民族格局。自此种民族国家构建、形成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帝国主义对广大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战争,与此同时,各个列强国家内部也经常性的爆发兼并侵略战争,充分暴露出各个民族国家过度膨胀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至深的野心。

基于此,哲学学者赵汀阳提出“新天下体系”说。他认为,曾经支配世界或正在支配世界的帝国都是基于国家概念和利益,都是以国家为政治主体,拥有国家主权的;而我们未来应该建立的“新天下体系”,则是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基于全世界的共享利益,以全世界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和政治主体。世界主权应该具有两项基本规则:一是世界主权虽然高于国家主权,但并没有取消国家主权;二是所有涉及人类集体命运的事务都归于世界主权的管辖。[xii]可以看到,“新天下体系”固然是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想象的,在其理论设计上也没有对“新天下体系”的权力运作流程及权力制约做出具体规划,但也并非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政治理念抒发,这种跳脱于狭隘的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思想而基于整个人类社会未来长远利益考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不同于赵汀阳在政治理念上的构想,历史学家许纪霖则从文化理想上创造性的提出“新天下主义”的概念。许纪霖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自我、家庭、国家和天下是具有统一性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直到近代受西方现代性国家理念的冲击下才逐渐解构。在许纪霖看来,家与国都是中介物,自我与天下才是最重要的两级。“天下”的文化归属感在于:经由家与国的托举,自我能够获得“为天下谋”的价值感,即无论治世抑或乱世,古典的自我都能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而古典的家国也都能获得到道德上的赞赏。在由现代性冲击所造成的“家国天下连续体”的断裂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脱嵌”,失去社会和天下的制约,日益工具化;另一方面,个人“脱嵌”,失去家国天下的支撑,日益原子化。这才是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精神危机的根源所在因此,许纪霖认为,解决这种精神危机的办法在于对“新天下主义”倡导:超越单一文明观,臻于普遍文明观,进而重新在中国社会树立起一种去中心化、去世界主义的文化认同。[xiii]

可以看到,《流浪地球》现象级爆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叙事思维一反以往传统好莱坞的类型片,巧妙的将中国“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理念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嵌套进科幻作品的框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式的集体观念本质上是对后冷战时代乃至现代以来价值惯性提出的挑战,《流浪地球》中这种“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思维的出现与全球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逆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与扩散,包括金融危机后带来的经济萎靡风气,英国公投脱欧乃至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对全球政治、经济结构乃至主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全球贸易陷入低谷也进一步影响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在“后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离心倾向上升,民族国家间摩擦概率提高。一场以“世界舞台中心‘东升西降’、国际力量对比‘北分南和’、世界秩序革命‘地覆天翻’”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大变局,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以及如何构建这一世界秩序的问题”[xiv]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在这种语境的催化下,一种致力于处理民族国家间兼容性与寻求共同利益诉求为切入口的思维范式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世界的向心力也在发展。例如,国家间关系的伙伴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结伴不结盟”的做法符合当今世界潮流。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展开,中国的“国际关系伙伴化”程度和质量不断提高,朋友圈持续扩大。迄今,中国已累计同1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既造成了世界主要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力,也可能刺激或促成美国以外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体系与规则的重建。多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向心力,无论是在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方面都在发展。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日本等11国参与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于20_年底生效。日本与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于20_年2月1日生效。东盟发起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也呼之欲出。[xv]此时此刻,中国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加强区域间经济互动交流,又主动承担起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致力于同广大以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国家携手并进,风雨同舟。《流浪地球》是在宇宙视角下对人类的灾难的一次集体性大营救,是在生存危机关头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逆转的一次生存大挑战。它所传达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包括集体智慧与集体力量在内对中国式主题思想的独特表达。在电影中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生存的方式与手段,打破了西方科幻电影叙事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思维定式,传达出特有的中国集体主义价值选择。

中美科幻电影对比范文 第七篇

在中西方的历史语境中,不同于东方式重伦理道德教化的一贯思维,西方重视形而上的哲学理念表达的传统在科幻电影邻域大放异彩。从1983《最后的战斗》到1993年《第五元素》,尤其再到20_年吕克贝松的《超体》无不通过跨领域、跨种族的丰富取材,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关于爱情、生存和灵魂的奇幻故事,并凭借独特的细腻和敏感,以更宽广的视野提出关于人类生命存在的思考。生命从无到有,人类的存在充满着偶然性,但人类却可以在自由选择中承担责任,并以此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星际穿越》中,每一个角色时刻都面临着各种选择,他们的选择有时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有时甚至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片探讨了个体存在于世其选择的重要性,这与萨特对于存在与选择的思考有着高度的契合。

所以,影片《星际穿越》可以被看作是诺兰与萨特隔着时空的对话与握手。萨特认为,人的选择是自由且不可避免的。然而,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处境之中,这意味着人的选择要面对他人的评说。萨特指出:“人是自己造就的,他不是做现成的;他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而且他不能不作出一种道德选择,这就是环境对他的压力。”[x]库珀在离开地球前跟墨菲谈话时说:“我现在还不能当你的幽灵,我必须存在,他们选择了我。”从字面来看,库珀是被选择的。然而,在库珀与其岳父的对话中,库珀说:“因为我觉得我生来就该是个宇航员,为此激动不已。”并且,在航空局时,库珀有很多机会拒绝飞往太空,但他并没有拒绝。所以,库珀的主观意愿是飞往太空寻找新的人类居住地。库珀做出了自由的选择,他在做出选择时已默认愿意承担这一选择相应的责任。这一选择明显体现出了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的观点。萨特认为:“事实上我对一切都负有责任,除了我的责任本身以外,因为我不是我的存在的基础。因此一切都似乎仍在说明我是被迫负有责任的。我被遗弃在世界中,这不是在我在一个敌对的宇宙里像一块漂在水上的木板那样是被抛弃的和被动的意义下说的。而是相反,这是在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没有救助的、介入一个我对其完全负有责任的世界的意义下说的。”[xi]管库珀曾经是飞行员,但他在做出飞向太空的选择前已经在主观上承认自己是一名农民。当他看到无人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无人机的太阳能设备可以应用于农田;当他看到机器人塔斯的时候,他甚至考虑将其改造成割草机或吸尘器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看似滑稽的想法实际上体现出了库珀已经自主地选择成为一名农民,或者说,在重新成为一名宇航员之前,库珀已经将自己的本质定义为农民。然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库珀毅然选择成为宇航员,并说“我生来就该是个宇航员”,自主选择和确认了自己的本质。所以,库珀并非是被选择的,而是进行了自主选择。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本质———探索者、开拓者。

推荐阅读:

文化产品营销方案案例范文优选31篇

通信行业助理年度总结范文精选21篇

人间最美好的花朵范文共12篇

车间基本情况介绍范文30篇

学校老师幽默朗诵稿范文共31篇

劝学训诫专题活动总结范文推荐15篇

标签: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