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一篇
关于尽快完善北山游步道配套服务设施的几点建议
提案人
现在人们对回归自然生态、休闲健身越来越重视。江北依托市中心最近的山水旅游资源,谋划建设全长约58公里北山休闲游步道,并把该项目列为区级重点项目和实事工程。目前,建成开放了洪塘安山—荪湖—慈城金沙段共计42公里游步道,其中安山—荪湖精品示范段4公里,其它沙石路面38公里。去年11月还举办了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北山游步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社会反响良好,还被评为x年十大乡村健身步道。xx市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北山游步道安山—小灵峰—荪湖段、慈城金沙村段在节假日登山的市民和游客非常多,据初步统计,日均有近4000人次。
北山游步道是江北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打造美丽品质新江北,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公共服务类休闲旅游惠民产品。自建成开放以来,广泛受到xx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和青睐,已经成为江北旅游新亮点。但游步道沿线配套服务设施亟待完善,尤其是随着登山客的日益增加,相应配套的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必须抓紧完善,日常管护也要同步跟上。
为此,建议:
1.尽快落实资金,完成已开放游步道(安山—荪湖—金沙)全程旅游标识标牌、休闲椅凳、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建设;2.研究制定游步道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3.继续加快未开放路段(灵山—安山和金沙—五星)的建设,争取早日全程贯通百里休闲游步道。
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二篇
(一)发挥现有救助机构作用,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救助工作力量。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本是加强乡镇、社区(村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将一些政治素质好、热心服务群众工作、具有公正心、正义感强,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乡镇、社区(村委会)干部充实到社会救助队伍中;其次通过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地提升救助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三)整合救助资源,形成社会救助合力。
建立科学的联动运行机制,有效的把民政救助与卫生、教育、司法、住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扶贫等救助政策进行衔接,搭建互动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使社会救助向统一、归口、综合的模式转变,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助资金纳入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以增强救助资金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的最大化。
(四)强化社会救助政务公开的责任意识,完善救助政务公开机制。
开展以“阳光救助暖万家”的社会救助宣传活动,使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让社会救助真正能够“托底”。多渠道、多形式公开社会救助工作,方便群众参与和监督,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知度和社会救助工作机构的公信力。
(五)扩大救助渠道,增强救助实力。
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民政事业费与公共财政实现同步增长,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发挥好慈善在政府救助中的补充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资金的社会效益。
(六)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服务,增强自救能力。
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三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源不足,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粗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不便、上学不便、就医困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当前民生问题的现状
以黔西县锦星乡为例,锦星乡总面积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属二类贫困乡镇,9个行政村中有2个一类贫困村。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20_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占总人口。,现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占总户数22%,近三年来已解决709户,占应解决41%;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全乡共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2个,卫生室全部覆盖9个行政村,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对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逐渐增强,更加凸显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需求反差较大的矛盾。
(二)教育方面
目前,我乡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乡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专职教师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学校教学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学校无专职教师,诸如实验课、社会实践课、部分学校音、休美等课形同虚设。部分村级小学还存在无教师资格证代课老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2、职业教育有花无果。目前,锦星乡尚无一间职业教育学校,每年负责招到县里的学生,也因种种原因半途退学或学无所成。
3、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部分学校音体美、社会实践等课虽然上了课表,但常被语、数、外等所谓主科挪用。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堪忧。夫妻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适龄儿童虽然在国家和社会关爱下走进了学校,但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方面不容忽视。
(三)社会保障方面
1、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锦星乡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下2050,2997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低保,发放标准为360元/季度、200元/季度、元/季度不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除“五保户”外,其它农户这个标准不好界定,再则,由于受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影响,因灾,回病致贫人员和脱贫人员很难稳定,更难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实难灵活操作。
2、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外出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也日渐增多,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锦星乡已有4年历史,至目前已经覆盖全乡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4、农村危房房改造覆盖面窄,实施困难。锦星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已解决709户,这是一件大好事,多数村民拍手称快,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国家补助与无房户、危房户期望相差大。按照标准,危房改造资金按五保户一级、二级、三级,低保户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户一级、二级、三级,补助为2万元至万元不等,而在农村,按要求新建一般住房要在5万元以上,所以要有一定建房能力的方可得到补
助,可纳入危改范围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二是覆盖面窄,部分村再决定危改先后秩序上很难握,从而导致了一些干群矛盾和上访事件。三是无办公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又催进度,又报数据,遇到做到半途不愿做的村民,还要天天做思想工作,既要完成上级任务,又要协调村内矛盾,跑上跑下,但车费无法报销,有时还乡里、村民两头不讨好,以致部分村干部怨声载道。
三、对策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以教育为根本,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龙头,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一)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优势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结构,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动力之源。做大做强现代烟草、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四大农村特色产业和果、畜、茶、菜、油五大农业特色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在现有基地面积,增加商品批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基地建设,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和互利合作,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公司+农户,生产与加工一条线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构筑有强势带动的农业产业链。三是积极动员有创业激情的乡村干部带头创业,整合多方力量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完善农村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教学师资力量,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农村贫
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健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三)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
一是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受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不断提高各类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二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困难农民住有所居。
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各类无房,危房困难群众具体情况,对无能力建房困难户,实行政府“买单”制,对有一定建房能力的,在发展产业、技能培训、社会救助等方面出台奖励扶持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同困难户向带动户的转变。
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四篇
件件爱民事,浓浓民生情——一股股暖流在白山松水间激荡。
怀揣爱民之意,心系民生之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施政之要,千方百计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想方设法不断改善民生,交上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
滋养两岸,水利建设浇灌幸福之花
初冬,寒意阵阵,市区段浑江河床上却是热火朝天——十几台挖掘机挥舞着巨大手臂,挖地基、清淤泥,几百名建筑工人忙碌不停,绑钢筋、支模板。我市实施浑江北岸改造工程,推进江河治理,新建美丽堤坝,用一江绿水滋养白山人民,让两岸美景扮靓百姓生活。
营造优美环境,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实施2750米、总面积万平方米的城市景观工程。长白山大街彩色混凝土慢行系统、208米长的漂浮喷泉、2700米的红景天栏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植物绿化……全方位、立体式景观打造,让岸美、水绿、景美的浑江景观带即将呈现,一幅市民水边游、百姓景中乐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有了外在影响,更需内在滋养。随着旅游中心城市扩容,曲家营水库“一处水源供全城”的供水系统难免局促,矿泉城的百姓,期盼喝上清冽甘甜的矿泉水。群众的期盼,施政的责任。市里一方面加大曲家营水库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治理引水隧洞渗漏,防止点源、面源污染,恢复植被,保证群众用水安全;一方面加快西北岔水源建设,从根本上破解城市用水短缺的困扰。经过建设者紧张奋战,目前,西北岔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投资3亿元,年底前正式蓄水,用不了多长时间,市区群众将用上清冽甘甜的矿泉水。
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还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市区环境治理,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曾几何时,浑江部分河道淤阻严重,裸露的河道布满了垃圾,隆起的沙石使浑江变成了“悬河”,“一江十河”的治理成为白山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4月,我市实施“一江十河”整治:建设“梯级平湖”,增添人文景观,打造带状公园;河道清淤总长35公里,浑江干流、支流板石河、库仓沟河、黑卧子河等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一江十河”清起来、美起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带状公园,更变成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市近年来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亩……有了水的滋润,山城绿起来、美起来,环境好起来了。
弱有所扶,脱贫攻坚让无力者有力
拔穷根、摘穷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
民之所期,政之所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攻坚难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组织、资金、督查考评、舆论宣传等保障措施,明确脱贫攻坚主攻方向,缜密安排部署,推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前两天,58岁的杨凤春和56岁的杨凤玉兄弟俩容光焕发,在朴素而隆重的婚礼现场,哥俩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赶来参加婚礼的乡亲对记者说,这老哥俩的幸福来得不容易,要不是这几年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怎么可能年过半百还能娶到漂亮贤惠的`媳妇。浑江区三道沟镇二道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镇政府为村民争取每亩1300多元的补贴资金,长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帮扶,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村民发展五味子种植,市农委的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杨氏兄弟也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今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生活变好了,爱情的种子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原本单身的老哥俩先后结上了良缘,相约同一天举行婚礼,开始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全市上下用“绣花功夫”,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市、县共选派164名业务精、视野广、能力强的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
组成414个扶贫工作队共3424名干部驻村包保帮扶,533个部门(单位)万名党员干部对全市397个行政村万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他们与村干部及村民座谈,共同协商发展规划;他们千方百计,筹措扶贫资金;他们扶贫济困,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奔向小康。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全力推进160个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抓好116个特色种植养殖、6个光伏产业、31个重点村旅游扶贫等项目,切实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易地搬迁,挖断穷根——今年前三季度,主体完工5个,购房安置也已全面开展,力争年底136户317人全部实现入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扶智,提升素质——教育扶贫全覆盖。继续健全义务教育保障制度。持续做好免除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等工作,坚决避免出现因贫辍学等现象。
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五篇
近年来,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学前教育资源缺乏、质量不高以及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期望过高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相当突出。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企事业单位自办的幼儿园大多已关闭,民办幼儿园大部分质量不高,合格的幼儿园又得不到必需的扶植。
现有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城乡结合部、西部、城市某些新区幼儿园的配置率很低,政府对幼儿园的投入也有很大差距。对某些幼儿园拨发的经费过高,扩大了官民、贫富差距,奢侈浪费,也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民办幼儿园得不到政府的经费支持和业务指导,完全依靠学费或导致收费高,或导致质量低,甚至完全不合格。教师和辅助人员大多不合格,政府缺乏监管。
在城市和农村都有不少幼儿进不了幼儿园,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城市中的外来人员子女,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也使未来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存在巨大差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和专业基本已撤消,相应的专业和学位不足,造成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人才匮乏。造成
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不恰当要求,期望值过高,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过于注重知识才艺,忽视人格、行为规范、兴趣,童真。盲目追求重点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国际化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加剧了入园难,高收费和名目繁多的额外收费。
为此提议:
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原则上应保证本地实际居住的学前儿童都能获得生均经费。对企事业单位及民办幼儿园,只要验收、监管合格,应与公办幼儿园一样按生均经费额度予以资助。
调整幼儿园的分布,使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分布大致能符合学前儿童的分布,对农村、城乡结合部、新居民区等资源不足地区要增加投入,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使留守儿童、外来人口中的儿童同样能进幼儿园。对低保人员及其家庭的救助,应包括学前教育的因素。
规范公立幼儿园的收费,对某些奢华、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要在原收费标准上加收超标准部分,以利社会公正。
在职业培训和高职、高校中恢复或增设幼教专业,增设幼教类学位,按我国学前教育的需要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幼教人才。对现有幼教人员应由政府提供培训,尽早实行资质准入,淘汰不合格人员。
政府、专业人士、媒体都要普及学前教育的基本常识和科学原理,引导家长和社会理性对待学前教育,避免对学前教育过高的期望和对幼儿的过高要求,正确理解“起跑线”的意义,避免恶性竞争和盲目投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应考虑提前实施学前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与提前到学前阶段两种方案中,建议选择后者。在其他地区应以普及为主,确保需要进幼儿园的儿童都能入学。
民生教育问题建议范文 第六篇
辽宁省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查报告
冬日,在铁岭市西丰县营厂乡,65岁的农民周典贵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丰收的粮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政策好,农民收入连年看涨,像我这样超过60岁的,每月还能有85块钱的养老金,得了病还能报销,知足啊!”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而民生改善却在不断提速。
近年来,我省一直保持财政支出七成左右用于民生。今年,财政用于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接近80%。
20_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领跑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700元,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420元,增长。
更难得的是,辽宁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前三季度,全省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同比改善。生活饮用水达标率达。
这一组组温暖人心的数字背后,是百姓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
创业做“乘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经过几轮的笔试、面试,大学生宋立强终于找到心仪的工作,沈阳一家知名的上市企业与他签订了工作协议。
“选择留在沈阳就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能把所学知识贡献给这座城市。”这位来自黑龙江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
宋立强所在的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共有527名应届毕业生,截至目前,已经有114人与用人单位签约,就业率达。机械学院副院长张娜告诉记者,由于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才需求减少,就业工作略显艰难。但学校早谋划、早动手,从目前就业率看,仍好于去年同期。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周一通报”制度,将就业工作目标纳入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实行通报、问责和约谈,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的稳定就业。
提前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一项项惠及高校毕业生的好政策密集出台,正点亮几十万大学毕业生的新希望。
省就业局统计,截至8月末,全省举办近4600场招聘会,提供了万个就业岗位信息,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在辽就业率为;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万人,就业率为。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仍要“快马加鞭”。
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路径设计,为扩大就业畅通了渠道,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为此,我省将监测企业户数从1200户扩大到5000户,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薪酬变化和用人数量变化作为失业监测的重要内容,并规定一次性裁员超过200人必须上报。
从去年开始,沈阳市就已经在全市选取了10家企业试点,向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去年10月份申请了稳岗补贴后,12月份就得到补贴130万元。
为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离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实施“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使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稳定就业。安置零就业家庭1217户、1220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一面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找岗位,一面还要做大创业的“乘法”,一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截至9月末,全省创业孵化基地达336家,入驻企业9520户,带动就业万余人; 扶持创业带头人万人,带动就业万人。
好政策激发出活力,全省就业人数不降反升。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低于的年度控制目标。
民生保障加强,“幸福指数”攀升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之痛。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破解这道难题。
11月初,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者遇到正在开药的张桂芬老人时,她高兴地介绍医改带来的实惠:“政府现在的政策真是好,看病、买药省了一大笔钱。”
在农村,69岁的.西丰县房木乡农民刘云鹏参加的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他告诉记者:“我患心脏病多年,属于特病报销范围。按照政策,不仅可以在定点医院报销80%,还可以进行二次报销。算下来,自己掏的钱并不太多。”
困难群体的保障如何呢?“我们家的低保又涨了,现在每月能领700多元钱。”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街道低保户韩铁男心存感激。不仅有低保金,韩铁男还开始享受当地针对低保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政府给掏钱,为他瘫痪在床的儿子上了医疗保险,“孩子出生就是重度脑瘫,有了医保,真是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啊!”
以20_年4月1日我省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为基点,医改工作全面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95家县级公立医院和3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1%。
20_年12月,省政府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明确参保人因患大病而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按规定支付后,由大病保险对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费用补偿不设封顶线。到“十三五”末期,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全部参合农民大病保险起付线调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内。
今年,一个个利好消息接踵而至。20_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口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和60%,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
按照的总体水平,我省为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提高了基本养老金标准,并同步提高了万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增加的养老金已于今年9月底前发放到位。在普调的基础上,适当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倾斜照顾。
投入带动消费,反哺经济发展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目光。
作为率先在东北乃至全国进行棚户区改造的省份,辽宁棚改的脚步从未停歇。1至9月份,全省棚改开工13万套,棚改货币化安置万户,货币化安置比例达,超过国家要求年底前达到50%以上的目标;棚改房基本建成万套。
对来沈阳打工近20年的福建人陈顺平来说,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棚改房,而且孩子今年还在沈阳参加了高考,并被辽宁的一所高校录取,可谓喜上加喜。
为促进教育公平,我省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有近30万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
新常态下,民生投入更有反哺经济发展之效。百姓殷实的家底,促进着消费市场的繁荣。
今年国庆黄金周,全省消费市场增势强劲,1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增长,各地旅游市场火爆,旅游业总收入增长。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交通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都呈现积极向好的局面。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预计突破50%,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
我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是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互拉动、彼此给力的新印证。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凸显的正是新常态下省委、省政府的民生定力与民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