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一篇
这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前传后教的结果,现在的年青人,没有受到孔圣人的影响,很多东西不会做,所以在此时,茫然了,依念之情不能释怀。
象写信那样立着写。 范本:(总包袱) 今逢百曰之期 xx 包奉上 故显妣 x 公讳 x 太君 大人正魂收用 x年x日x曰 同曰火化钱 背后: 包好后写一个 xxx封xxx 字 (以后每包均写) 后包袱: 比如这是儿子烧的,在包皮上写上儿子的名字: 孝儿 xxx 奉上。
同曰火化钱 比如这是女儿烧的,在包皮上写上女儿的名字: 孝女 xxx 奉上。 同曰火化钱 比如这是孙儿烧的,在包皮上写上孙儿的名字: 孝孙儿 xxx 奉上。
同曰火化钱 。 。
xx包奉上就是多少包的意思,故显妣 x 公讳 x 太君 ,比如夫姓李,x就是李公讳,x太君,比如姓赵就是赵太君。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二篇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注重xxx慎终追远xxx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xxx扶山xxx。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xxx复三xxx,又叫xxx圆坟xxx、xxx暖墓xxx。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xxx服xxx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xxx做七xxx或xxx过七xxx。其中一七'称xxx头七xxx、三七又称xxx散七xxx、五七、七七又称xxx满七xxx、xxx断七xxx或xxx尽七xxx,较为重要。
xxx一七xxx,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xxx三七xxx,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xxx五七xxx,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xxx 省亲xxx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xxx莲花xxx,女亡多蒸一份xxx如意xxx,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xxx升xxx,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xxx七七xxx,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三篇
中元节烧包格式 写包袱格式写法怎么写
七月半 中元节 写包 祭祖 称呼 格式 民俗 风俗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帖子相关图片: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四篇
与写信封一样,正面由右至左竖排。
第一层:写寄钱的原因,如:中元寄钱 第二层:写收钱人的姓名,如: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 单魂收用。 “魂下受用”、“单魂受用”可接着姓名写,也可另启一行左下角书写。
第三层:写寄款人姓名。如:孝子某某某、媳某某某。
第四层:写邮寄(即焚烧)的时间。如:“天运戊子年正月十五日于火中化白”,其中“天运”也可写为“阴历”,而年份要用甲子纪年。
有些地方,在“包袱”背面,还要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寓意以保证半路不被别的鬼魂顺手牵羊。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五篇
写袱子 也难叹 做篇欲歌你们看
别看做 小事情 忙时请人搞不赢
还须要 自己懂 省时方便又轻松
众乡亲 须记着 随写随用全是合
烧与父 故显考 显妣孝男人人晓
烧与祖 故祖考 下称孝孙要记倒
故曾祖 孝层孙 烧与祖考的父亲
故高祖 孝玄孙 烧与曾祖的父亲
故天祖 孝来孙 又是高祖的父亲
故烈祖 孝弟孙 天祖父亲要记清
故太祖 孝乃孙 烈祖父亲写得清
故远祖 孝云孙 太祖父亲记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孙 这是起祖一脉根
上九代 乃九族 尔等须当要记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写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写也规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称侄孙也依古
如远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写堂侄孙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紧记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称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称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称内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这是老子来化钱
故岳祖 孝孙婿 自依这个写得去
烧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孙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孙 烧与舅公写得清
伯内祖 叔内祖 孝外侄孙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烧与舅父写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写得去
妻外祖 外孙婿 妻子外祖写得去
同缘兄 同缘弟 后夫烧与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爷讲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烧与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孙 这是母亲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写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与父拈香须记熟
故邻尊 孝邻侄 毗邻居舍无亲识
故邻祖 孝邻孙 烧与邻人不得亲
故嫡妣 孝庶男 烧与大娘莫作难
故庶妣 孝嫡男 烧与小妈又何难
故姻兄 孝姻弟 烧与亲家莫忘记
故姻翁 孝姻侄 烧与亲家老父亲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须记得
外甥婿 内舅考 妻子母舅须记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写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认识也写去
夫正配 写遇妾 烧与夫君须记得
故贤妹 孝愚姐 以大烧小可以写
故良人 孝拙荆 烧与夫君写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烧与妻夫须记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钱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烧与嫂嫂们
故胞妹 称胞嫂 烧与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称哥哥 烧与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婶之间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单无理问
故姐丈 孝内弟 姐子要称同胞弟
故妹丈 孝内兄 妹子要称同胞兄
故戚叔 孝门宾 未曾过门老丈人
继岳考 孝继婿 前夫死后招来的
故恩师 孝门生 学生烧与老先生
故师父 孝门徒 一切艺师小徒从
孝徒弟 示寂师 和尚烧与长老师
羽化师 孝门徒 道人徒弟写得熟
清寂师......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六篇
我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民间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的,就以烧包袱代之。
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四周黑框内是佛教梵文音译的《往生神咒》;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
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
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国邮政”的邮票。装好冥钱冥衣后,贴在包袱背后。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七篇
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后第七日称第七日称「头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灵将归宅哀哭,故于午夜后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请道僧诵经,开魂路,举行法忏。「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现代人由于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八篇
现在知道的,或者完全按古制操作的少了,不过学习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一、丧葬文化:七七。
亦称“斋七”、“烧七”、“做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逝世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做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此个风俗,在汉代尚无记载,应该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开始流行,一直流传到今天,佛教《瑜珈论》说: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习俗。
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五七与尽七。
二、“七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人逝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现在,做七一般不搞道场、法事之类的,但一些特殊的风俗与讲究还是保留了下来,譬如设灵座、解怨结、布施等。另外,除了在家祭奠,很多人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故人的思念,逐渐选择到亲人的安息之地,开展做七的仪式,做近距离祭祀与交流。
三、做七七的具体仪式
1、设灵座
头七要设灵座,供遗像。正午前布置好遗像,遗像前摆上一香炉、两烛台。
2、摆三方
正午前准备齐所有物品,先上供果,摆三方(正方、左方、右方)。
3、点立烛
正午前由么儿(不分男女)点烛。若无子女的,最小的侄子(女)可代替;若无侄子(女),亲缘关系近,与子女平辈者最小者点烛。
4、写酒
由老大倒第一杯酒,隔一分钟老二倒第二杯酒,若有老三,再隔一分钟老三将酒杯倒满;隔三分钟,酒席下,上方给老人那一杯倒入墓碑四周,献给逝者,左右两杯一杯酹天,一杯酹地。若无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无侄子(女),亲缘关系近,与子女平辈者按大小倒酒。
5、添饭(供糕)
缘自原礼仪中的“供羹饭”。从设灵座开始,一日三餐,供奉亡者,一般为素菜,直至七七结束。如果是在墓前举行,则当场供奉一餐。变更供奉糕点,与单纯供奉水果区别开来,不能上豆花(民间称,做七上豆花兄弟姐妹不和),总共上三碗。
6、烧锡箔元宝
用纸糊几个大信封一样的包袱,内装锡箔元宝,包袱中间写上逝者姓名,上款写逝者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殁于某年某月某日,下款写烧包袱者的地址、姓名,供奉时焚烧。
7、宣祭文
个性化祭文(这个可以没有,祭文也可以请人代写)
8、亲人祭拜
长子(不分男女)点烛;次子(不分男女)点香(拿香时,左手向外,右手向内,香比头部略高,以示尊敬;点时要平,意为烧平安香;插香时,一般以双手插之,以示尊敬),向逝者一鞠躬;一开始点烛点香,若无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无侄子(女),亲缘关系近,与子女平辈者按大小点烛点香,其他亲朋好友依次点香,向逝者一鞠躬;所有亲人站成横排,向逝者三鞠躬(晚辈行跪拜礼);祭拜完后,水果给小孩吃,添福添寿。
四、其他遇七期,又如何做?
二七至七七,相对于头七,少了设灵座的环节。
三七在供饭后增添了“接亡灵”与“放焰口(布施)”的内容:接亡灵时,孝子(女)擎香火哭喊亡人称谓。现代礼仪中,由家属分别喊出逝者的称呼,并说出一句缅怀的心里话。焰口为梵语译音,也称“面然”,是对饿鬼王的称呼。俗说,为了避免逝者投身为饿鬼,应对鬼神进行布施。现简化为,亲属在墓周围放上几盘糕点,作为布施,祈祷逝者平安。
五七与头七比......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九篇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孙XX曾孙XX玄孙XX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十篇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十一篇
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
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xxx中元化袱 包xxx、xxx上奉xxx、xxx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xxx、xxx孙 曾孙 玄孙 祀xxx;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xxx中元化袱 包xxx、xxx上奉xxx、xxx故考 公 老大人收xxx、xxx男 率孙 曾孙 玄孙 祀xxx。包袱的背面写上xxx封xxx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xxx力夫xxx,包袱正面写xxx力夫xxx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十二篇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潮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潮人有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农历七月半“普渡”风俗:施孤
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一种称为“普渡”的风俗活动。普渡,即普渡众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海阳县志》记载:“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由“普渡”及“施孤”的字义理解,是一种高尚的人文主义关怀情操,跟封建迷信应一分为二看待。
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俗称鬼节。
道教典籍记载:道教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由此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道教认为,中元节这天,是地官判定人间和阴间善恶的一天,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画符咒,为囚徒和饿鬼解脱罪恶,使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魂野鬼获得施济后,不再到人间作恶。
佛教的盂兰会恰好与道教的中元节在同一天,不仅日子相同,内容亦相似,其主旨皆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施济饥饿和救助孤苦。
盂兰会,又称盂兰胜会或盂兰盆会。“盂兰”是梵文的译音,意为“救倒悬”。“盂”是盛液体的器皿,潮汕话把这类器皿称为“盆”,所以又称“盂兰盆会”。佛教典籍记载七月十五是为佛祖xxx寄生节,又称报亲恩节,最后则转变为“救倒悬”的盂兰会。“救倒悬”的典句来自xxx弟子的目连,佛教典籍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之后佛祖接受建议,将报亲恩节转成为盂兰会,佛家弟子在七月十五这天修孝道,以报答父母祖宗养育之恩。自南北朝至唐代之后,佛教盛行于中国,盂兰会蔚为全国的民间风俗。
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阴间的孤魂饿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但施孤的日期不限于这一天,七月十五前后甚至七月内都可以。为什么施孤可以不限具体日子?传说七月整个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的孤魂饿鬼可以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享受香火。有“七月初一开孤门,七月三十关孤门”的俗谈。潮人把七月十五作为施孤的正日,故也称这一天为鬼节,而把七月称为鬼月。
由于迷信鬼神,以前人们对七月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深信夜幕降临之后,幽灵就会四处飘荡。许多家庭,不准孩子们夜间出家门,偶尔家中有人患了急症,往往怀疑冲撞恶鬼,于是祷神拜佛,祈求驱邪祛病。据说那些“阴气重”、“阳光低”的人,也必须关在家里,这些人不仅夜间在外面要和鬼碰撞,还会白日见鬼。人们相信鬼的存在,对度鬼节也就更诚心了。
潮汕的施孤,其来源是上述的宗教原因,但各地举行的施孤仪式却不尽相同。一般在城镇或较大的乡村,都要搭孤棚,由善堂或道观主持,台上布置经座,悬挂神仙佛像,摆设一些法器,然后把大量的五牲裸品、酒、饭、纸钱、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烧香点烛,由和尚或道士等神教人物登台诵经作法,举行施祭仪式。仪式结束后把那些可以抛掷的祭品撒到孤棚下,让那些贫苦者抢拾,俗称抢孤。一些不能抛掷的祭品,则编号散发竹签牌子,由抢到签牌者对号领取祭品。
澄海、普宁等地在施孤时还用竹、纸扎塑一或二尊两三丈高身披白甲的青面獠牙鬼王,俗称“孤王”,置于孤棚旁或庵堂门边(根据施孤地点定位),其意义是镇守施孤祭坛,监视及制服那些捣乱的孤魂恶鬼,保证施孤礼仪的了顷利进行。施孤结束后孤王与纸钱一起烧焚送上天。
在许多地方由于参加施孤的人家很多,孤棚无法容纳千家万户的祭品,还需在孤棚下面摆设大量的饭桌,供各户人家陈放祭物。饭桌有主办单位筹借的,也有自备的。施孤人家都把香烛分散插在祭品,施孤之后祭品同样分给贫穷者。
另有些地方在河边设道场,请僧尼、道士念经,晚上又在河边放水灯。饭食和其他祭品则用竹篾制成的盘子装着,食物下面奠着剪纸的花,食物有摆在桌上的,也有摆在地下墙角的。没有集体举行施孤祭礼的村落,施孤时或把礼品摆在门口,或摆至巷口。祭品有互赠的,也有施济穷人的,依各村风俗而定。
施孤正日,好些乡镇还演潮剧或纸影(木偶戏),用阳气压阴气,以吉祥冲邪恶。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十三篇
中元节习俗与包袱写法
谢五八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来临,按民间风俗,各地都忙于“接公公奶奶”回家祀奉。但也有一些人对中元节习俗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或者平时接触这种仪式不多的人,就不知怎么“接”,怎么“送”,怎么“祭”,怎么写封包。有些人知道我是研究民俗的,于是,每年都有人跑来问我,或打电话问我,我就我所知道的,一一作答。但这都是个对个解答,不够大众了解,为了普及,在此作文以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庆新年,吃元宵;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谷物新熟,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食寒食,纪念贤人。《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称:“三元者,元,本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赐福天官叫紫微大帝,赦罪地官叫清虚大帝,解厄水官叫洞阴大帝。又说,这“三元”又分别是这“三官”的生日。另外,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携老登高,为敬老日,但不在“三元”之内。
一、中元节概说
一般地说,认为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道教《太上三官经》又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日,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下元节是水官解厄日。所以中元日要赦免亡魂的罪责,普渡孤魂野鬼。这就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就有“鬼魂解脱回家探亲”的文字记载了。其实,农历七月十五日,正值“立秋”时令前后,所以叫“小秋”时节。此时,已有若干农作物开始成熟,有小量秋收了,为不忘先人,民间用新米等供奉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让先祖“尝新”。因此每到七月十五日的“小秋”时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这样就形成了中元祭祖的民俗。只是道教产生之后,把这一民间习俗上升为理论,并加以神化而已,因此中元节的真正起源要远远早于道教产生的东汉,应当是由狩猎社会转化为农业社会时期。因为中元节有用新成熟的农作物祭奠祖宗这一背景情节,只有农耕社会才有“新谷祭祖”的物质条件与“祭祖冲动”或“思想动机”——见新思旧——见谷思祖的动因。
中元节的时间,一般为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但有些地区为七月十六日,有些地区为七月十四日。如湖南中部的梅山地区所属县市就是七月十四日,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傍晚就要将先祖送走。先祖拿着后代打发的钱财,先到扬州街上看“竹子戏”,然后才回地府。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每年到七月初(梅山地区是七月初十),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封包。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在梅山地区,中元节也不叫“中元节”或“鬼节”,还是直接就叫“接公公奶奶”或“七月半”。
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焚香,由家中男丁用金属“钱戳”打印纸钱。纸张是用竹子造的的专用纸,叫“烧纸”,大小规格为9cm×。十几张纸为一叠,每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三排,每排打七个或九个戳印,要成单数。戳印状如古代铜钱,一排戳印代表一串钱,三排戳印就是一吊钱,为三百缗。打印好后,把紧叠的纸一张张松开,便于焚化时燃烧。然后按需要以三、七、九、十一、十三„„等单数为一叠,用小包袱纸包好。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机械打印钱纸买,省去了许多事。
二、怎样接送与祭祀祖先
1、接先祖。到了七月初一或初十,在傍晚时分,拿一挂鞭炮,三根香,一叠蓬松的散钱纸,由家长带领一家老少,在屋前坪里或屋前路口,烧钱纸,焚香,行鞠躬礼,作揖,恭迎先祖,为首者要说恭迎先人祷告词,如:“公公,奶奶,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我们全家在此恭迎你们回家,希望你们吃好、玩好,并保佑全家老少健康平安„„”等等。然后鸣炮,一路烧纸钱引先祖回家。
2、祭祀先祖。先祖接到家里后,在桌子上摆上荼水、果品、点心等,侍奉刚进屋的“老客”。以后一日三餐都要侍奉好茶、好酒、好饭菜。侍奉的茶杯、酒杯、碟子与饭碗的数量,按习俗不同,有些地方是八个,有的地方是三个(取《道德经》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在这里,三,表示无限多)。用八个的,桌子四方每方摆二个;用三个的,三个并排摆放在上座位(即所谓的“正位置”,一般在房门对应的方位)。农村有厅堂的,如果在厅堂的方桌上敬祖,杯碗碟则摆放在神龛位置(大门所对方位)。祭祀的秩序,一般是先焚香烧纸,祷告,先祭酒,次祭饭菜,再祭茶。祭祀时在每个碗上摆一双筷子,然后在每一个碗上用筷子点一下菜,口云:“请公公、奶奶、父母喝酒,吃饭,呷菜。多呷点。”十分钟至半小时后撤掉饭菜。先拿下碗上的筷子,然后把碗筷移开,边撤筷子时边说:“请放下。”然后换上茶杯。口云:“请公公、奶奶、父母喝茶。”十分钟后撤掉茶杯,口云:“请放下。”祭祀的茶、酒、饭都不要太满,茶、酒盛杯子的三分之一,饭盛一勺,就可以了。天天如斯。先祖吃过后再阳间的人吃,就吃祭过先人的饭菜,据说先人吃过的东西有保佑作用,活人吃了好。
3、送先祖。送先祖的仪式与接先祖差不多。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祭过晚饭后,等到傍晚,就开始送公公奶奶了。先摆上水果茶点,家长进行祷告:“今天是中元日,是公公奶奶在阳间的最后一天,今天晚上你们就要打转了,我们打发你们一些金银财宝,你们拿到阴家去用。包袱上都写了名讳,各自莫拿错了。公公奶奶要保佑子孙内外发达,全家身强体健,官运亨通,财源滚滚,无灾无难。小孩子好养好带,老年人无病无痛,读书的考上重点大学,当官的连升三级,经商办企业的早成亿万富翁„„”然后烧纸焚香,家长拿着燃烧着的纸钱在前面引路,其他人拿着鞭炮、香烛、封包、引火助燃用的稻草在后,从家里鱼贯而出,到达屋前的路口停下来(引路的纸钱不能熄灭,一叠快烧完了再点燃一叠,次第向前引),先铺上稻草,再把装有纸钱、元宝、衣物的包袱放在稻草上,在旁边插上香烛,然后点燃香烛、稻草、包袱,作揖、鞠躬。并祈祷、告别:“公公奶奶,父亲母亲,中元节就要结束了,你们又要回到地府去,我们尽管舍不得,但没有办法,只有多打发你们一点钱物,你们在阴家好受用。现在时间尚早,你们先到扬州街上看了戏再回去。明年中元节再会。”还有一些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体己话都可以告白,诚如活着时告别一样。
三、怎样写包袱
在中元节期间,要为先人准确一些金钱财物,如金条、元宝、冥钱、钞票、衣帽、鞋袜、日用品管。现在还有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汽车、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物品,阴家也与时俱进了。这些东要用用包袱包起来,便于携带与邮寄。有的用笼箱装起来,显得更客气。包袱或笼箱的封面就要写上姓名地址、物品名称、数量等,便于投递与收执。但是现代人对这种老格式比较陌生,不会写。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包袱买,印上了格式,但一些人还是不会填空。下面介绍包袱的写法。
包袱又叫封包, 原本指的是两种东西,前者指封缄,亦指封缄着财物、文书等的封套。后者指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后来两种含义重叠了。如:唐代元结《心规》:“其甚也,则须封包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 又如。宋洪迈《夷坚三志·胡廿四父子》:“乾道元年冬,弋阳某客子独携包袱来宿。”
对于冥用品,本着“阴阳一理”的理念,也比照阳间的包袱寄包裹。冥用包裹分为小封包与大包袱。小封包为包裹纸钱时用,是由草纸裁剪而成,一般是长,宽16cm。行文由右至左竖排五行,依次写“今逢中元大会处备冥财一束”、“化奉”、“祖考(妣)×公××老大人(孺人)阴府受用”、“孝孙××谨具”、“天运××年七月十四日化行”。小封包的数量一般是多个的,每个都要如是写好。每一个祖宗可以封多包,以每个晚辈的名义分别署名,也可以夫妻的名义署名,也可以全家的名义署名(可以写“××率全家谨具”)。写好后,小封包可以单独焚化,也可套在大包袱内与其他物品一起焚化。
小封包模式如下:
冥用大包袱由草纸折叠而成,包袱一般为45cm×50cm规格。正面共分五行由右至左竖排,书写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 公 ×× 老大人收”、“孙×× 曾孙 ×× 玄孙×× 谨具”。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的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显考 × 公 ××
老大人收”、“男 ×× 率孙×× 曾孙×× 玄孙×× 谨具”。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表示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府×老孺人收”。除了给先人包袱外,一般还要给车夫力士一个包作为报酬,包袱正面写“车夫力士”四字即可。有的还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也就是给“坟山地主”与无人祭祀孤魂野鬼的份子钱。
包袱较通用的模式如下图:
有的包袱格式还要写上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一般用过去的地址,只详细到相当于今天社区的庙隍就可以了。如“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太阳四都福景山庙隍”。至于这个地址,有写亡故之地的,有写安葬之地的,有写故乡之地的,有写祭祀人之地的,都可以。但笔者认为,以写祭祀人之地为妥。第一,较之不会出错。年长月久,上面几代人死于何处,葬于何处,甚至故乡为何处,都很难弄清楚了,详细的通讯地址更难查找。而祭祀人自己的地址就明了得多。第二,因迁徙、搬新居等原因,祭祀人之地往往是变动的,而邮件写祭祀人住所之地,可以让收件人记住其地址,下次中元节不会走错地方。第三,写邮件发出之地城隍庙的地址,其实就是把包袱交给城隍,让神通广大的城隍代为分发邮件,保准不会误事。城隍担当了邮局的角色,城隍就是地保,是管理阴魂的地方官,是经常与阴曹地府打交道的,而且城隍有阴魂花名册,哪个阴魂在哪里清楚得很。其实,中元节的包袱是不用写地址的,因为是当面交给先人带走的,无需地址。只有在其他时间烧化包袱时才需要写地址,因为那是邮寄,不是自带。
如果包袱较多,又是寄给同一个祖先的,可以只写第一包,其他的包袱可以写以“×字号第××”。如“父字号第二”、“父字号第三”„„“母字号第二”,“母字号第三”„„省去了许多笔墨。
包袱右边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亡也。“显考”、“显妣”是对已故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男性写名讳,女性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 “大人”过去是对王公贵族等高位者的尊称;“孺人”是过去对妇女的封号,七品官的妻子可为封孺人。到了阴间,乞丐与帝王都平等了,都用“大人”、“孺人”称谓。“冥府受用”,指给祖先带回阴曹地府用的。后面是寄件的名字与投邮时间。对于落款,过去男士写名字,媳妇写姓氏,未嫁女写名字,已嫁女不署名,现在都可以署名、写名字了。落款还要注意辈分称谓。年份要用甲子,不用公元,如今年为“甲午”年。月份与日子也要用阴历,不用阳历。
再举一例写法: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 封(指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指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指给已经故去的××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指阳世孝人××祭奠的)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指农历××年××月××日跪拜焚化)
四、包袱上的称谓
写包袱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称谓。根据辈分不同,彼此的称呼也不同,弄不好就要出笑话。
首先,要清楚常用的十八代称谓: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已子孙曾传来晜仍云耳。因为不太好记,我曾经给它编成一个五言歌诀就好记多了:“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已。子孙曾传来,晜仍云耳止。”
1、直系血亲相互称谓:
上九代:称鼻祖。包袱写法: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自称落款:孝耳孙。
上八代:称远祖。包袱写法: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自称落款:孝云孙。
上七代:称太祖。包袱写法: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自称落款:孝仍孙。
上六代:称烈祖。 包袱写法: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晜[kūn]孙。
上五代:称天祖。 包袱写法: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来孙。
上四代:称高祖。 包袱写法: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玄孙。
上三代:称曾祖父。包袱写法: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曾孙。
上二代:称祖父 。 包袱写法: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孙。
上一代:称父亲。包袱写法: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自称落款:孝男
2、旁系血亲、姻亲、表亲、继亲、世亲、夫妻、故友、其他等相互称谓:
因内容较多,为简便计,下面用列表式 :
孝家称呼
包袱写法
父之兄:称伯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具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叩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叩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叩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叩 母之姐夫:称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叩 母之姐妹:称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叩 妻之父:称岳父 故岳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婿 叩 妻之伯爷:称伯岳父 故伯岳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伯娘: 故伯岳妣 母讳 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祖父: 故内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孙婿 叩 妻之姐夫: 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叩 妻之姐姐: 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叩 祖母之姨侄: 故姨表爷 公讳 老大人收用 表侄 叩 母之姨侄: 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 内表母舅 老大人收用 外侄婿 妻之表兄: 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 故寄父考 老大人收用 寄男 叩 乾爹之父亲: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叩 乾爹之岳父: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外孙 乾爹之子: 故寄兄 收用 寄弟 叩 妻之保爷: 故寄岳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子婿 后父: 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叩 后母: 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叩
大妈的儿子与小妈: 故妾母 老孺人收用 孝嫡男 小妈的儿子与大妈: 故嫡母 老孺人收用 孝庶男 奶妈: 故乳母 府 氏 收用 孝奶男 丈夫: 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叩 妻: 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 朋友: 故彦兄 收用 世弟 叩 老庚: 故庚兄 收用 庚弟 叩 后夫与前夫: 故同绿 收用 同绿弟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世侄 叩
手艺与师父: 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叩 拜把弟兄: 故血兄 收用 血弟
道士与老师: 金羽化法师 大真人收用 门徒 异族化纸: 故异族 收用 异族 叩 伯或叔与侄: 故贤侄 收用 愚伯或叔 亲家: 故姻兄 收用 姻兄 叩
未婚夫与妻: 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 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父亲与儿: 故幻化亡男 反念父 翁父与媳妇: 故幻化亡女媳 反念翁父 父亲与女: 故夭命亡女 反念父 岳父与女婿: 故贤门亡婿 反念岳 与亲家父母: 故姻尊 姻侄 叩 与亲家之祖: 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 乞丐与施主: 故施主 丐人 叩
另外,男称大人,女称孺人。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附:直系血亲相互称谓写法示例图:
头七写包袱格式范文 第十四篇
写写帮文秘助手之高中生中元节作文:中
元节习俗[1]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浙西南(处州一带)称此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晚上一般不让小孩子在外面,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