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例简介范文推荐48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4-27 09:09:5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一篇

上学期工作中的不足,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主导思想:

继续“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研究。

二、本年度各年级教研侧重点:

七年级:语音教学研究;八年级:阅读教学;九年级:初中语法整合和迎接中考对策研究。

三、 分析上学年度问题:

一是学生的基本功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二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三是两极分化。

四、教学研究对策:

(一)制定好预习案,为更有效的提高成绩,结合学校、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制定预习案,并注意其实用性,学生分组以就近原则,便于课堂学习时的“pairs, groups”活动;预习案以单元重点为主,直接附检测题,检测预习效果。

每单元一个学案,帮助学生有效的预习,每单元一个小测试,对本单元是一个有效的检测,每单元一个反思或随笔,是对每课的一次查缺补漏。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形式不同的活动,且又简单易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的整合知识,有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班风是必不可少的。调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只是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学指跟老师学,跟同学学,赶指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帮指学习中结队子,成绩好的带成绩差的,超指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良好的班风,学风将是学习成绩提高的有效基础。

(三)结合学校的教研工作,经常性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思广益,促进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评出优秀学案,教案进行展览,经常性的优秀课,示范课评选都会促进教研质量的提高。

(四)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一是每学年度的英语智力竞赛;二是英语故事、演讲比赛;三是校内的学生口语考试;四是学生英文钢笔字评比展览。五是英语写作小竞赛。其中一些竞赛结合本班实际随堂进行。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教育教学制度的发展,在现今初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板书教学,而是应时刻确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视频;导学案教学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复杂的计算逻辑和抽象的概念知识都难以理解,从而感觉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难学,所以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复杂而简单的学科,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课时都是用非常死板的套路去授课,导致学生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一、微视频的开发应用

微视频是指一种视频短片,这种短片可以短到几十秒甚至几秒钟,最长则则不超过20分钟。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微视频已被广大群众广泛运用了,其视频的多种多样和方便快捷备受大众喜爱,同时也给大众带了很多分享信息、分享快乐的方式方法。

二、导学案教学的弊端

导学案教学即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至科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授课,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不愿意听教师讲,而是在下面开小差、玩手机、聊天、睡觉,原因是太无聊,听不懂,导致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教师讲得很累不说,又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三篇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科研力度,认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学生为本,探索课堂练习的个性化设计模式,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学习和评价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深入学习理论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练习对课程改革适应力,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等日常工作。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加强数学教学质量的监控。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重点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特别要提高新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途径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案例或论文。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要进行扎实的专题或课题研究,从而加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如下:

九月份:

1、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题计划。

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重点设计好课堂练习。

3.建立好博客,按时上传各级各类的资料。

十月份:

1、认真贯彻执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

2、积极配合相关老师做好观摩研究课的准备,利用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3、交流典型的课堂练习设计案例。

4、认真准备迎接教科室对本课题的抽查工作。

十一月份:

1、教师解读教材。

2、认真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坚持每月积极参加例会工作和与课题组其他老师每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工作和反思。

3、积极准备迎接研讨课,并认真听其他老师的研讨课、认真评课。

4、参加教学评价课题培训活动。

十二月份:

1、学习有关综合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2、准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并到各年级进行学习。

3、建立学生练习的档案。

4、准备好课题组的课题资料,以迎接检查。

一月份:

1、讨论有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式,填写评价表,做好评价工

2、做好自我小结,撰写案例、教学反思、活动总结。

3.做好学生的期末复习工作,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期末考试。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夯实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待数学课堂教学固有的方式,分析成因,寻求实验的突破口。

3、个案分析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反思途径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6.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四、本学期研究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案例研究。

2、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处理的案例研究。

3、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案例研究。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四篇

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买东西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写大字的字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估算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有的分别估算出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价格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热水瓶、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有的用口算估算等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我觉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五篇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明白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duǎn

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经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样明白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本事。]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此刻,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能够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经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先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我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

(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六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 )

③1棵白菜约(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七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八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我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我的想象,划出了不一样的12图。

“同学们,你们明白有一种十分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能够,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能够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仅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教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教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教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教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样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我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九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日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我说:此刻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王宇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的……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王宇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能够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我的体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王宇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一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我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景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乐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篇

一、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齐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一篇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我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教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教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我的意见,能够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二篇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景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三篇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四篇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能够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貌:“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教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我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终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能够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贴合题目要求。”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此刻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体悟到、探索到,这是吴教师的高妙之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五篇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 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 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六篇

我们已使用学案教学整整一个学期了,静静想想,还是有些感受,写出来与同事们一起交流。

一.从教学方式上看,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个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要循序渐进。

1.学案的编制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教师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我们化学教学基本是以课前自学,根据学案提供的方法和点拨去阅读教材,做到自主读书,自主解疑,自主提出疑问。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对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下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班还实现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时候一定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培养优秀生,辅助差生,带中等生的目的,这样就是必须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组长,培养和锻炼小组长的更强的自主能力,不能加重小组长负担。也就是说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

3.课堂检测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针对易错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以便于教师针对性的讲解。

4.实施学案以来,对提高班的学生不再用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也能做出一些题,常常有成功感。

二、实施学案学生的变化上看:

1、我觉得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防止了教学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2、283班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记忆会很长久,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学生厌学。

3、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三.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1.每一份学案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我们全组化学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本学期的学案根据学校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提前将下周的学案打印出来讨论再定稿,效果更好了。

2.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案的编写设计要与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过程要统一同步。

2)、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否则课堂操作将很急促,降低实效性。

3)、课堂上要把自做与讨论严格分开。先逼自做,产生困惑而后讨论。否则还没有自做就想依赖别人,降低学习效果。

4)、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查阅。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查阅可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5)、学案必须留存,装订成册,方便于学生的复习。

四.学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课堂上把好讨论内容的实效性,把控好学生讨论的主题鲜明性,要做到积极参与。

2.在学案教学中,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不适应,很多学生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

3.使用教学案以来最难把握的是时间,学案的设计时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知道按时间干活,不拖沓,但是还有一些基础弱、自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的使用学案。还有对学生设计问题时有时候设计语言不具体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惑,这是日后工作应该注意的。

4.使用教学案学生的每一科都得提前发学案,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科目多,时间也应该多,所以我希望能实现零作业,不然再科科有很多作业的情况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时间长了学案效果打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受挫,会失去兴趣和主动性。至于课后巩固部分我们可以设计到学案前的前提测评中,对旧知识起到了巩固目的,也是对上节课重点的提炼和检测,抽查学案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我使用教学案以来的一些点滴体会和心得,在教学案过程中还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今后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尽快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受益终生!也希望同事们多提宝贵意见。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七篇

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大题目。如何操作实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激励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才是有较高教学效益的课堂。在&“双层次教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操作层面上

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教学设计要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有话好说,浮想联翩,有感好发,产生共鸣。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引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假期有没有和父母出去旅游呀,都到过我国的哪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呀,那里的山水还依然清澈见底吗,有没有被污染,如果有污染,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

(二)联系生活,点拨实践

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从你家的自来水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是浑浊的,你会怎么净化它?

(三)指导探究,点拨思维

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过程可以体现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知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到学习中。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每堂课都要紧扣重点,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通过学案,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真谛。

2.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间互助、交流,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来,可将班级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小组,还可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且对每个成员分配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为了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和同学们可制定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新授课课上合作学习实施程序和任务:

⑴、课前独立预习学案:教师下发新课预习学案,课前完成。

⑵、课上接受教师合作学习任务后:

①依据学案内容独立思考,确立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②由组长组织自然过渡到小组内互助,针对学案上简单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复杂问题要重点对待,共同讨论、研究,确立共同答案,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③学案问题小组间交流,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

④针对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拓展知识,应用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点拨、小结。

⑶、课后整理和完善学案,最后完成学案,以备教师检查。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八篇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十九篇

一、关于导入新课

二十中的张洪彩老师是质疑设问导入复习课题,然后投影考点扫描;沂水的王展芳老师和沂州实验中学的刘福勤老师则是直接切入复习课题,然后投影复习考点,都很简短直接,而王老师让学生读一遍的效果则会使复习要点显得更重要一些。

小建议:

1、能否强调或提示一下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是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个标记。

2、能否等到复习完了,再回过头来逐个审查一下这些复习要点都掌握了吗。

二、关于教学过程

1、张洪彩老师是先让学生对着课本进行自主复习,我开始感觉这样的做法是否有点太宽泛了呢,接下来的听课才知道张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不给学生规范的版本来限制学生的复习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从哪几方面进行的复习,这样学生所说的就全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认知,如此的匠心设计更能凸显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采用了多样的教法来进行有机的融合,比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等内容采用了比较表格的方式;对于细菌真菌的分布则用了评价实验方案的方式;作用的教学是投影了物质循环的图片,增强直观认知效果;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则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配合老师的课件投影则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2、王展芳老师让学生对着学案的内容自主完成知识梳理,学案的设计内容较详细,更适用于第一轮的全面复习,用时较多,大约14分钟,然后是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答案,之后是学生代表读示答案,再给2分钟背记答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典型例题应是对复习知识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把更多的时间和学习活动通过学案的引领来让学生动起来,也是不错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3、刘福勤老师教学设计过程不同于前两位,也是不同与我们多数老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做相应习题来回顾、总结、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应该更能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会了,哪些还不会,都能通过做题来检查出,学生的复习也会有针对性了,而不是面对全盘再通抓一边,相比前两位为代表的通常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更适合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三、教学风格

张老师:如缤纷春色,是用多样的丰富的精彩在潺潺溪水中助学;

王老师:如灿烂春阳,是用昂扬的澎湃的激情来感染着学生想学;

刘老师:如和煦春风,是用其特有的稳重谦和于娓娓道来中导学。

四、教学目标达成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篇

9月16日,我有幸陪同教育局乐强局长、本校朱健校长、教务处张成军主任等领导一同前往松桃参加了17、18日举行的《铜仁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高考总结会》,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作为一个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7日早上我们到松桃一中会议室听取市教育局蒋小俊局长等领导的发言,通过认真学习,我感觉到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而展开的。跟以往的课程、教材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二是进一步强化领导。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学校课改工作就有成效。反之,领导管理过于宏观,只管布置,不重落实,则学校课改工作就很难见成效。学校课改的状况是校长抓课改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领导;三是切实搞好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培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放了课程管理权限,要求学校的课程逐步走向校本,这就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创设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创立品牌,创立特色提供了保证;四是努力改进教学行为。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关系着学校课改成效。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17日下午我听的是铜仁二中及松桃一中的数学课,两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松桃一中的老师使用的学案教学法使我很爱启发,当时很想把他的学案借来参考一下,可惜自己与人家比太差了,终于没好意思去要。另外从上课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和灵活的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细致,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8日首先听取了地区各名校领导的高考总结,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铜仁一中说的:

1、生源;

2、复习备考的效益;

3、适量训练;

4、抓大纲;

5、选试题;

6、答题规范;

7、听力训练;

8、团队协作。

另外还听取了市教育局领导唐文建作的高考总结,使我深刻的了解到铜仁教育与全省高中教育的差距,也深刻为我镇高中教育的落后感到一丝担心。张月贵副所长作《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课改经验总结发言。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松桃民中实施的“321”教学模式,“3”是指课前“三步骤”: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学生做到:一看课本内容,建构知识,由厚到薄;二做完成学案,自主检测,及时巩固;三思新旧联系,自主思考,生成问题。“2”是指课堂“两环节”:第一环节,合作探究(第二学习时间),生议(讨论质疑)——生讲(交流发言)——师拨(答疑点拨)——反馈(课内达标);第二环节,展示点评(第三学习时间),生练(课堂检测)——展示(分享成果)——师评(提炼点评)。“1”是指一份“导学案”。整个教学全程用的是“学案”、“练案”与“教案”三案合一的“导学案”。让学生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师教有“教案”。通过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一篇

一转眼又到了期末时间,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们组五位老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研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开学初,本组老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道德课堂十八条》,《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作业建设指导意见》,《教师教学用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到对本册教材整体把握。

二、重视常规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严格要求自己,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抓细抓实。

1、我们组要求备足课备好课,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2.组织学生听评课,并及时写好听课记录和评价小结,我们组织都听课在40节左右,多的达到了50节。

3我们组针对学情,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为上好高质量的课做好准备。

4、及时做好学校组织的各种测试及考核测评,并做好卷面分析。

5、做好组内作业自查,学校组织的作业抽查,大家从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6、老师及时参加学校的书法培训,书法练习大家情绪高涨。

7、本组老师在学生作业的书写方面下足功夫,赢得家人的赞扬。

8、在辅导学生作业方面,老师们及时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9、坦诚相待,畅所欲言,在“磨课”中大家共同提高。

10、课前做好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基本功。

11、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难点、考点作为我们的教研主题,找准方法,让我们的课上的更扎实,让五个班的分差再缩小。

三、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理论水平仍欠缺。

2.对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灵活:

3.课堂上新的课程理念仍显薄弱:

4.老师们的反思深度不够,以后应多些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养,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教学。

5.大家精诚团结、献计献策找准易错点及难点的最佳解决方案,争取让几个班的分差更小。

总之,一学期下来大家都团结一心,共同协作,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以后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找出不足,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反思,多总结,并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让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二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三篇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棵健壮的大芭蕉,在它的身旁有一颗嫩嫩的小芭蕉,大芭蕉把自己身体的养分全输到小芭蕉体内,使它茁壮成长,而自己却慢慢地枯萎了

故事中的大芭蕉,使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她们不正像故事中的大芭蕉吗?

我们的数学老师——潘老师,经常身穿西服,脚穿皮鞋,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360˙无死角的帅。

每当学几何课时,潘老师一进教室。腋下夹着衣服三角尺,左手拿着课本,右手以自然下垂的形式,手里拿着一叠导学案。潘老师讲课举止活跃,但一点也不失绅士的风度。每次黑板上写完之后,潇洒的转过身,以优雅的动作点起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潘老师每次微笑时先左嘴角微微翘起,随后右嘴角也跟着翘起来,像一个月牙一样,弯弯的,笑的那么活泼那么帅气潘老师每次一进教室就会说:把导学案拿出来。时间久了也自然成了口头禅,每次只要有导学案,他潇洒进教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导学案拿出来。时间久了,我们也意识到了,往后每次课前我们都习惯性地将导学案拿出来,担仍能听见他那句话,直到今天。潘老师从不打人,心地宽容,有宽容心,有时谁违纪了。他绝不会过来打你,而是在远处,用尖锐地目光瞪着你。直到你意识到了安静下来为止。我们的潘老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是一位好老师。看!这就是我们即帅,又宽容,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的好老师。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四篇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教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我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我的想象,划出了不一样的12图。

“同学们,你们明白有一种十分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能够,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能够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仅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教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教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教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教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样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五篇

认识1升

说说你经过昨日的预习,明白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能够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齐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样明白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教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明白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一样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一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全课总结

说说今日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数学课例简介范文 第二十六篇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

推荐阅读:

想起你我就感到幸福范文6篇

公司客户来访接待通知范文优选5篇

十一放假请示范文精选52篇

火灾紧急汇报模板及范文优选15篇

言语不当的处罚通告范文通用25篇

餐饮焖锅招商方案范文优选18篇

标签: 数学 简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