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一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
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xx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农村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校有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0人,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2人,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有8名年轻的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所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绩效工资挂钩,从学校挤出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
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只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学生就一定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全校师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使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之育人目标。2.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1、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
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
九、研究方法设计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和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一年级进行加减口算练习,二、三年级利用四则运算练习算“24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及领导的支持,我们积极参与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质。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3月——12月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
低年级段:
以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和游戏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负责人:潘蓉蓉
中年级段: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和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负责人:戴彦春
高年级段:以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蒋夕洲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各年级段负责人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蒋夕洲
(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并汇集成册。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对于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相关论文集。
3.优秀教案集。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二篇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能力。一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
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许文英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三篇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四篇
1、独立备课
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4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焦园园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五篇
小学四年级学生记数学日记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宋艳•孟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新课标实验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有时会感到枯燥、难学;学生除了完成一些练习性作业之外,没有养成思考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的习惯;小学生有时候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讲;小学数学老师一般都带两个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要想让学生和老师得到及时的沟通,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活力,我们在借鉴国内外许多学校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引入“writing to learn”(写作学习)的一项实验研究——记数学日记的研究,通过研究给学生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桥梁。
1991年,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制定的《教师规范》中倡议利用数学日记作为加强数学教学的手段,这使得数学日记作为师生间数学交流的工具在全美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美国数学文化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1997年以后,数学日记在我国零星地出现。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的老师都十分关注数学日记,并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如: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昌禅乡辅导中心学校把数学日记当作“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是 “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镇中心小学把数学日记当作“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把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反思体验的方式” ;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研究了“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江苏省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提出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师生共同成长”;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认为数学日记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记数学日记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学生能从写日记中直接获得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益处,我们认为不仅如此,数学日记还可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同时,小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形式和内容很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研究小学生记数学日记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概念界定
“数学日记”是指学生真实记录数学学习的情况,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新发现、新思路,抒发对数学学习的感受。
数学日记的范畴很广,可以是与老师的“对话”,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新发现”、“ 新方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有的译为“反思认知”。反思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而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重视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各门课程能够有机融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数学日记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把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写进自己的日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2.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小学四年级
1、
2、
4、5班的学生。确定他们为课题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① 课题行动研究的需要;② 上述四个班级学生中《苍梧晚报》小记者较多,有一定的写作基础;③ 课题组的两位老师是他们的任课教师,便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数学日记的实验工作。
3.研究内容
指导学生写不同类型的数学日记,设计总结数学日记的格式,研究数学日记在实践中的价值,探索通过数学日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具体讲,有以下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
第一步,我们可以收集数学日记的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记数学日记其实并不难,他们人人都可以胜任;
第二步,我们可以定格式和定主题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让学生有操作的方法;
第三步,逐步放开,不定格式不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写,以便产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日记。
二是要求学生记不同形式的数学日记。
(1)写“对话日记”,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小学生对老师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有些话不敢直接对老师说。通过数学日记,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2)写“反思日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教弱。学生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外很少能主动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对一天或几天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学习。
(3)写“拓展日记”,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和书本密切相关的,小学生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接触更多更广的知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写“创新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生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往往会和成人有所不同,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数学日记中写出自己的新方法、新发现,并得到反馈,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减少机械性作业量,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并及时调整学习中的策略,使学习数学的潜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通过经验总结,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及时得到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5.研究过程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10) 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指定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汇总学生的数学日记案例;问卷调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感受和作用。
(3)总结阶段()
《小学生优秀数学日记集》展示、交流;撰写《结题报告》,字数约5000字。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小学生写数学日记实验研究报告》,字数约5000字,争取发表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小学生数学日记展
展示小学生的各种形式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记数学日记的习惯。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四年级
1、
2、
4、5班学生。小学生在三年级就有了书面作文的要求,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写篇幅不长的数学日记。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写数学日记既可以增添数学作业的人文色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写数学日记,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四年级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可行的。我们抓住这些契机,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自由畅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数学日记只是课外作业的一种形式,写数学日记并不是天天写,一周一次或两次,我们可以协调学生的课外习题作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担。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六篇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目的要明确,同时情境的设置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此外,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现今小学教材比较重视情境的引入,不仅仅只是文字,图片以及故事性的文字比较多,所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情境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虽然数学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但是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与生活紧密相关。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纸质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沿边展开,将展开图放在桌子上供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一下一共有多少个面,然后观察一下各个面的大小,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整个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情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一定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问无疑是一种比较方便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说在讲解“平均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在超市购物的情境给学生出几个求平均数的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将问题与生活结合起来,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小学生具有爱玩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上组织学生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比如说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随便改变自己的座位,然后让其他的学生准确说出转变后的位置。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示法,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讲授法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比较准确地掌握课堂动向,缺点就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人认为讲授法就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不然,讲授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前提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具有启发性。除此之外,问答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比如在讲解图形时,教师最好运用演示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图形有一个准确而感性的认识。而代数的学习就需要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好大量知识。比如说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法“等内容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应该以启发式的语言与方式讲解这部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
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每天被家长或者老师逼着才能够好好学习的话,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反之,如果学生乐于学习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课堂效率,而学习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师生间和谐的情感。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那么他就会将这门课学好。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如何建立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之情,进而喜欢某一门功课。第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第三,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偏心,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厌恶情绪。学生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学习情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将学习作为一项令人头疼的事,而是会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进行有效性教学。进行有效性教学主要做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七篇
一、创建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是一种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是以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作为体现形式的,而相反的,教师那种独白式的讲解和权威式的教授就难以实现理想的互动效果,良好的心理环境与和谐、宽松的外部条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互动。为此,创建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互动的前提条件。和谐平等的对话指的是所有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生生与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彼此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彼此思想的融合。教师应当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回答,以使学生学习新知,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反的,倘若这种对话机制是不平等的和不够和谐的,那么学生就感受不到宽松的环境,不能够毫无顾忌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自身的感情,这种互动教学是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多多地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和尊重学生,以使和谐平等的氛围充满整个教学课堂,从而实现理想的互动效果,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求所有的学生集体参与,强化互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互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比较懒散,为此,教师需要使这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以防止学习热情不均衡情况的出现。因此,教师在实施互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尽可能地使层次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以使这一部分学生呈现自身层次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体现出学生手中学习工具的作用来,以使学生通过借助学习工具探究新知,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从而有效地体现出层次不一样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先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呈现给学生,再顺势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考虑: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哪些呢?学生就能够通过自身所认知的长方形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进行推导,像是对边相等和平行等。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认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互动中,倘若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了,那么教师就应当指点学生,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有效地推动与调控学生的学习。在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倾听和观察,在恰当的时机提示学生,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少做提示和不做提示,而对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得多一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和策略,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现,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当然,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会比较盲目,像是有的学生在使用拼图形的时候,仅仅是感觉好玩,却不明确自己拼图形的目的。这时,教师不可以直接批评学生,而是需要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启发,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得出数学结论,而且还能够深入地体会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借助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常常需要借助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对数学问题进行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借助一些生活经验,实施课本知识实践化和生活经验课本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懂得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时候,不实施传统意义上仅仅是写出价格与兑换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事先备好一些教学工具,并且组织学生加入,在班级中模拟现实场景中进行购物交易的情境,扮演买卖的角色。这样,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教师将一些有意义和共性的问题加以提炼,再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实施互动教学,学生会比较乐意地参与,从而真正地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互动教学,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有实施互动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将互动教学的理念深入地贯彻下去,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八篇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明确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20_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理科教学方式,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了实处。20_年7月25日,xxx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任务和要求。
但是,走出题海、少留作业之后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保证呢?只减负还不行,尚需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显得倍加重要了。深入研究表明,数学解题能力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见,数学教学对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农村初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处理、设计有效、实用、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减负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资料收集、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应用题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分类解题能力或解题策略等方面,真正对符合农村乡情、校情、学情特点的研究不多,且都没有减负这样的大背景和要求,不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
本课题在进一步深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适合推广的原则,将审题、答题、思路分析、有效策略、兴趣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解题能力的全面思考。更适合今后在农村初中应用推广。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究性,从而实现有效提升。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注重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不断探索解题的好方法。
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
(四)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必要,这是对有效教学的再探索。分析思路、探求途径,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能将学生从题海教学中彻底解放出来,符合当前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本课题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出发,将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引导学生深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教育层次与城市差别较大。
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中学生是7--9年级学段的学生。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提升本意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本课题中是指解题能力比原来高,是课题研究的目标。
策略原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本课题中特指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就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校情、学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形成解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深入思考,有效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归纳出分析问题的常见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对审题、答准题等方面的策略有所归纳,形成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探求有效的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有效解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高效、有效教学。
五、研究内容及对象
研究内容:
1.调查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优劣,找出差的原因。
2.探索并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方法策略。
3.探索初中数学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
4.分析影响学生解题的不利因素,如审题习惯、计算速度与准度等。
5.探索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数学方法。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具体为农村初中学生,研究的是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短板、改进的有效策略。每位教师针对共同的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进而从解题方法策略、解题习惯、解题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设想。
解题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部分,将直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轻负高效地提升学习质量,这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有重大的实践推广意义。
2.突破与创新。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导者是教师,参与主体与成败关键则在学生。针对农村初中学情,从提高解题能力着手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根本与最佳途径,比提高教师素养来的更快更直接。研究出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并加以推广,是最有价值的教研突破,是农村减负提质的创新之举。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本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解题能力提升策略,并付诸于教学、观察、对比、归纳。
3.经验总结法:注意吸收别人在数学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方面研究的精髓,并不断和其他成员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研究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八、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准备阶段开展调查。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入手,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论学习是前期重要方法。通过学习与研讨,取长为我所用,研讨提升的办法。
3.课堂是主阵地。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计算能力。
4.用好错题本。学生在错题本上注明题型的常规解法及简便解法。批注、整理、积累解题方法与解题策略。每一周末再进一步梳理归纳,在月末进行展示交流,让所有学生借鉴,取长补短,稳步提高。
5.实验教师每周及时讨论研究进程的得与失,并写出反思。
(二)技术路线
确定目标——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收集资料——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反馈。
九、实验步骤
本课题从20_年5月开始,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_年5月——20_年8月。
1.分析校情,撰写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5月份初,由主持人会同县数学学科工作室教师调查、分析研究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课堂中值得探讨、有研究价值的内容。5月份中旬,召开会议,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提炼出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立项申请书。
2.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议,完成前期动员工作。
6月初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把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前期计划的制定,子课题的确定,还包括学习研究中要避免的思想问题,技术问题,文字书写记录等问题。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培训,阅读必要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指导课题组成员自学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让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到相关资料中寻找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内容,并整理出来,做出自己的电子或者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础。
4.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好前测,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6月中旬,制定“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测调研,了解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7月份,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每一位老师拿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案,撰写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5.课题开题。
参加开题会,听取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作出反复修改,按时上报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_年9月——20_年3月
1.研究制定、执行课题实施阶段的计划。
9月上旬,结合大家的各种意见,综合课题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制定课题研究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学习交流、现状分析——策略探索、反思归纳——课堂检验、总结提炼。
2.分阶段开展研究活动。
9月中旬开始,由各项任务的负责人指导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开展各项调查。以下活动分步骤逐步开展。
9-12月:学习、调查为主。
10—12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从课堂解题、课后作业各个方面,把握学生解题习惯、解题能力、解题方法中的优劣情况,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_年1月——8月:解题策略探索实践阶段
3月初,召开课题组交流研讨会,研究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成效。
4—7月,立足课堂与课后,将探索策略付诸实践,边尝试、边反思,边改进调整。对审题分析、思维品质提升、解题模型积累、错题积累修正等策略进行再探索,结合教学听课、评课、座谈等方式,探讨总结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
8月,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分析并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9月—20_年3月:再实践、再改进、再丰富阶段。
在分析了前段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的广开思路,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新定位、争创新、求精炼。
9—10月,交流研讨。上研讨课,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座谈等形式,或大范围年级、校级交流,或三两个人的互助研讨,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将所研专题的有效解题策略加以检验和完善,形成教学案例,并共享。
11—1月,汇报升级。以多种形式展示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集体共享,并不断完善:展示错题集、审题习惯、深思维策略等研究成果,教师相互评议,共同完善;名优教师上引路课,各类模型课,展示课堂教学中,各种专题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引发思考,指引方向;开展座谈会、小型讲座等形式,将所研的经验与同事们分享,汲取群众意见,梳理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研究课进行录像等以开展局部分析研讨;书写实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探讨、完善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2月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对前段汇报结果加以提炼和升华,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形成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3月,开展后测,分析整理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_年4月——20_年7月
课题组、各研究教师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
4月份,研究教师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撰写个人研究报告。
5-6月份,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7月份,整理结题申报各项材料,上交县科研室。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案例集、错题集、反思集,撰写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优势及保障
2.硬件保障:学校有很好的信息化环境,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效益,为课题研究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
3.师资保障:课题组主持人是县数学教研员,研究、指导优势强大;成员以县学科工作室为核心,年富力强,都来自各校教学第一线,责任心强,理论素养高,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4.科研保障:三中是省课改示范校、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和做法,研究氛围浓厚,软件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
5.经费保障:学校全力支持科学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拨出充足资金作为教科研经费,用于实验专著及实验所需相关资料,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费用,以开阔实验教师的视野,夯实实验教师的理论基础;用于课题资料收档工作,使档案具备规范性,科学性,实验性,可操作性,可延续性,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九篇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xxx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十篇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
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
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
包括:
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
包括:
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成员
杨小星曹金锋张三丰
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1—6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
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
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
⑵能力测试;
⑶学生作业;
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数学小课堂研究范文 第十一篇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减负,我校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当前学生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主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施方案,我们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实施方案,以最终实现培养孩子高效主动探究能力的目的。为了使课题研究有序进行,我们特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目标: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根据实验方案,我们针对课题,努力在本学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观摩学习,积极倾听讲座,把自己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主动探究式学习策略的研究”上。
2、认真备课,时刻牢记研究主题,努力营造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我们要时刻记住探索研究如何使学生高效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书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课内让学生练。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有其特有的承前性和连贯性,能否及时掌握知识对后续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预习、复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为了把研究工作做实、做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方案,针对本学期研究目标,具体计划如下:
三月: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收集相关理论材料。
积极听名师的课,虚心学习,收集教学新思路、新观念,努力丰富自我,提高素养。
四月:收集相关理论、资料,研读《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树立还给学生自主权的意识。
加强在数与代数中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积极有效的进行正确练习。
五月:研读《新课程标准解读》,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资料。
加强预习方法训练,指导复习方法。
加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主动学习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6月:继续研读《新课程标准解读》,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资料。
加强在实践与应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的培养,虚心学习,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努力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在知识的海洋。
7月:加强指导复习,引导学生养成复习习惯。
积极研究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经验,调整实施方案,以便后续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