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文章范文推荐20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4-30 17:39:3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一篇

摘要:目前来华的医学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国进行国际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对我国的医疗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留学生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心脏内科是医疗教育界最关注的科室之一,论文仅就心脏内科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作为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日渐扩大与深入,以中国为留学目的国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医疗则是我国除汉语专业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高等医疗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提高我国医疗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有利刺激因素。为培养符合国际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人才,现行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以全英文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源,避免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产生语言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边国家医学教育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医学留学生教育逐年扩大规模的现实面前,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医教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始于1995年,原西安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全英语教学医学学历留学生,迄今只有20年历史。而与我国原有留学生体制不同的是,原有体制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后融入本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保留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体系成熟稳固,效果不俗;而目前所有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为全英文教学,相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而言,这种模式相对独立,需要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及评估系统,需要一支数量庞大拥有全英文教学能力、精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到国内资深的医学院,纵观全球医学教育不难看出,优秀的医学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人文建设及庞大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缓慢而难见速效。目前我国快速上马的医学留学生教育仓促间要完成体系的建设,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以想见。本文仅就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相长——观念的冲突与解决

来华的医学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多。这些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在本国受到的教育模式则多为西方教学模式,因此学习习惯亦与国内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中国教师眼中,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习惯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课堂纪律差、学习针对性强但全面性差。尤其不能遵守中国老师们习惯的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老师会觉得学生不够尊师及专心而影响授课积极性;学生则会觉得中国老师的教授死板、照本宣科,由于缺少讨论而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上述问题,我们通常尝试采用折中的办法,老师在授课时会在每一个节段留出提问时间,而与学生则在课前约定,非提问时间不可随意提问打断。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引导的教学查房,要求留学生必须身穿白大衣,不迟到,不早退,端正学习态度,爱护、尊重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能进行问诊、查体等医疗行为。针对这些东南亚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自由散漫、欠缺责任感等问题,一方面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基本杜绝留学生仪表邋遢、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普通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二、外语VS母语——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是所有接收医学留学生的医学院都会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全英文授课”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但到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交流、留学生与病人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最大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与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问题

学校留学生多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生们公共英语基础扎实,能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但他们普遍有较重地方口音,故与教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当然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参差不齐的英语口语水平及相对于留学生而言的“口音”亦会影响知识的教授传播。解决教学中语言交流的问题,老师是主导,带教老师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保证带教老师的质量才能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心脏内科对留学生带教老师的选择条件,首先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及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兼顾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带教老师的外语水平与临床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兼顾,青年教师语言过关但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教师则与之相反。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心脏内科通过科内选拔,组成英文教学的骨干团队,对该团队进行强化专业英文培训;同时,在心脏内科的对外国际交流中给予该团队额外的机会参与全程翻译,包括床旁查房及不同规模的讲座,给予团队观摩全英文课堂及床旁教学的机会。而针对师生间口音不熟悉、交流困难等问题,心脏内科在教学期间另行组织多样化的互动,给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之间交流和教学过程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到国情宗教等,使师生之间能更快地适应彼此发音,使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让留学生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出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激励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二)医患间语言交流问题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与师生语言障碍同等重要的是医患间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对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到病房与患者密切交流,准确采集患者病史,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等。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未进行过正规的中文学习或培训,这给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几乎为零;双方语言的问题,最终将导致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有些关键步骤常难以顺利进行,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简单操作等常规临床工作中即使有带教老师帮助翻译,有部分同学仍很难顺利地完成。针对解决留学生与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心脏内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通过开设中文学习班,主要学习日常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谢谢、不客气,您哪里不舒服?等,以及与心内科相关的症状用语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开展此中文学习班的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医学留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和患者沟通交流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此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通过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及词汇来源的一些了解,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

二是心脏内科借鉴了华西医科大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介入教学活动的经验,培训了一批英文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做志愿SP,充当模拟患者角色,以克服留学生中文基础较差,尚难以与临床患者进行顺畅沟通的困难。标准化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备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3种功能。自1990年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启动将SP引进国内的医学教育。此模式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交流能力培训,而且有助于加强心脏内科研究生自身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今后有机会留学国外,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对外交流的需求。

三是由带教老师引导的半英语半中文式查房,即英汉双语教学,选取病情稳定的典型病例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让汉语较好的留学生对其进行病史采集,不能用中文表达的由带教老师翻译,其他留学生可以补充询问,带教老师在一旁全程指导,之后由一名留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最后对此病例进行总结讨论,培养他们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此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吸取了全英文教学和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医学留学生的`接受,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阶段性地和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及时的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VS现代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缺乏讨论;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传授系统且全面,缺点在于易忽略细节,泛泛而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而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弊端:由于语言障碍,授课教师以非母语授课,其授课质量及讲解程度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临床教学则更为突出,病例分析及思路讲解由于其即时性及随机性,教师备课不易,讲解深入程度更容易受影响。而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在语言受限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一教学方法的代表即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心脏内科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课程中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以具体病例及问题为基础、留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侧面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留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高留学生理解并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心脏内科是专业极强的学科,学习中的理解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心电图学、电生理学及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繁杂,记忆及理解都相对困难。对以中文母语教授的学生尚且如此,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就更多了一个老师教授困难的障碍。为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心脏内科知识,培养其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心脏内科在课堂讲学及床旁见、实习过程中均采用PBL教学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并增强临床思维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堂讲学中,适当根据讲学内容穿插病例,并有针对性地提问。而在临床带教前,心脏内科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典型教学病例,课前给予病案、问题及参考书目。课中教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中心,针对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导讨论,让留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策略。

四、重视度的提高:带教教师and管理部门

随着学校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将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深造。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学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国际学院及各个教学医院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切实进行带教教师的培训和留学生的管理已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各个教学医院除了落实好国际学院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做到留学生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各临床科室应建立留学生实习管理档案,由科室教学秘书或教学专干负责,作为出科考核的一部分,使留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习。

总之,对于我校及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则医学留学生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地找到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比如留学生课堂的学习习惯与老师期望的不同,我们约法三章,彼此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由全英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让国外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式发展为SP介导的模拟教学和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更能为留学生接受,并且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当然,我们需要借鉴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教育经验和模式,让学校的留学生培养更加成熟。如果可以将带教老师送入到国家重点医学院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的话,将能更直接地感受重点医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但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心脏内科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留学生尽快将心脏内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掌握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_(8).

[2]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_.

[3]左川,曾静,付平,欧阳钦,王一平.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_(6).

[4]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_(1).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二篇

1方法与对象

研究对象

选取新乡医学院20_级临床麻醉1班和2班的学生各35名,其中1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班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均按教学大纲要求。所有学生入校后均就读于麻醉专业,所学课程相同,并且在入学分数、年龄和性别等方面均无差异。

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组(麻醉1班)。本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科书为基础进行板书及多媒体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由教师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讲解。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末以笔试和实验操作两种形式对《临床麻醉学》这门课进行测试,其中笔试满分70分,实验操作满分30分。笔试两个班使用同一套试卷,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此外还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对本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人手一份并且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2讨论

传统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临床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其特点是知识量丰富,技能操作多,同时又与临床医学各专科紧密联系,所以临床麻醉师被称为“外科中的内科医师”。此外xxx物种类多,麻醉机、呼吸机和监护仪等医疗仪器多,工作节奏快和技能操作多也都是临床麻醉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上述特点,比如课堂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习过程体现为单纯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再如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均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容易使学生养成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的习惯,结果学生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数学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还没有形成,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怎样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临床技能,是临床课教师普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探索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医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学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简而言之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并且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最终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这就决定教师必须通过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我们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实践,明显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仅仅通过被动的机械记忆是不可能随时更新专业知识的,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循证医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转变,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并且能在今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成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者。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临床麻醉学》教师水平的提高

要顺利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高水平的教师必不可少,要求教师在文献检索、统计、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另外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实是一种深层次上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从证据的评价应用的讨论中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启发,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于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局限之处

在课余和学生交流时,有学生反应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需要课下付出较多的精力,占用了相当多课余时间。如果每一门课都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有不少同学估计是应付不过来的,教学效果也可能就打了折扣。同时循证医学模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教学效果来。4展望综上所述,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树立以问题为基础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既提高了对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拓展了视野。尽管有局限之处,但是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会愈加完善,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三篇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_,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_,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_,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_,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_,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_,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_,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_,20(3):44-45.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四篇

摘要 :目的 阐明桥本甲状腺炎 (HT) 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析轻链限制在鉴别 HT 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30 例 HT 的石蜡标本和 2 例 MALT 淋巴瘤。分别用 HE 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20、CD3、lgκ、lgλ 和细胞角蛋白,评价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淋巴上皮病变 (LEL),轻链限制用于鉴别甲状腺早期淋巴瘤和 HT。2 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作为对照。结果 所有 HT 标本均显示 HT 特征性的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了形态不显著的 LEL,其中 B 细胞少见,而 T 细胞大量增生。轻链限制检测显示浆细胞多克隆性增生。2例 MALT 淋巴瘤显示破坏性的淋巴上皮病变、B 细胞免疫表型,其中浆细胞样细胞群中显示 lgκ 轻链限制。结论 HT 与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显著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

关键词 :桥本氏甲状腺炎 ;免疫组织化学 ;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 ;轻链限制

桥本氏甲状腺炎 (HT) 中,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导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增生,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侵袭性淋巴瘤[1]。甲状腺同时存在反应性和肿瘤性淋巴细胞,这会导致在细胞学或组织学上鉴别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ALTOMA) 产生困难,此时往往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别诊断[2]。本研究阐述 HT 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观察免疫球蛋白 (Ig)kappa(κ)和lambda(λ)轻链在鉴别HT和淋巴瘤中的重要性。

材料和方法

1 样本选择 收集武警总医院 20_ 年 1 月 -20_年 3 月病理科存档的'的 32 例甲状腺切除标本,其中 30 例为 HT,2 例甲状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病变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作为对照。30 例HT 中女性 25 例,确诊时平均年龄 岁 (15-70岁 ) ;男性 5 例,年龄 25-66 岁,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甲状腺肿 ( 平均 ),其中 18 例弥漫肿大,12 例结节性。2 例原发性淋巴瘤的对照病例均为女性,分别为 65 岁及 80 岁,临床均表现为快速增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 ( 分别为 6×5×4cm,8×5×3cm),结节固定,超出甲状腺界限,并出现压迫症状及呼吸困难。

2 HE 染色检查 所有标本均经xx固定、石蜡包埋,并切成 4μm 组织切片,经常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 (HE) 后,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并评价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淋巴上皮病变 (LEL)。淋巴上皮病变指3个或以上淋巴细胞聚集出现在腺体上皮细胞中。

3 免疫组织化学 石蜡切片脱蜡后梯度酒精入水,经 3% 过氧化氢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后,放入10mmol/L 柠檬酸盐缓冲液中微波修复 15min,PBS缓冲盐水洗,10% 山羊血清孵育 10min,切片分别鼠源或兔源一抗 (CD20、CD3、Igκ、Igλ 和抗细胞角蛋白 ) 在 4℃下孵育过夜 ( 浓度 1∶200)。切片与生物素标记的山羊抗鼠、抗兔 IgG 抗体 ( 浓度1∶200) 孵育 30min,与结合了亲和素的辣根过氧化物酶 ( 浓度 1∶200) 孵育 45min。DAB 显色 5min,苏木素复染。Igκ 和 Igλ 染色细胞比例≥ 10∶1 时认为存在单克隆性。

结 果

1 HT 的组织病理特征 30 例 HT 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镜下均表现为多克隆性。所有病例均显示HT 特征性改变,淋巴细胞聚集成滤泡,滤泡间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其中散在淋巴浆细胞样细胞及少量大的活化细胞。大多数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和套区界限清楚,且不存在边缘区。2 例淋巴浆细胞弥漫浸润,局灶甲状腺结构被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破坏,滤泡上皮萎缩。嗜酸细胞化生常见,淋巴上皮病变少见。见图 1。

2 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2 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巨大甲状腺肿,甲状腺实质被弥漫紧密排列的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取代。淋巴样细胞由单核样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核小、轻度不规则,或类似中心细胞,染色质浓集,核仁不显著,胞浆丰富、淡染。淋巴上皮病变常见。

其中可见淋巴浆细胞样细胞混杂浸润,细胞核偏位,胞浆丰富、强嗜伊红染色。淋巴组织中见残留的甲状腺滤泡上皮,滤泡小,内含胶质,或形成不含胶质的腺泡状结构。瘤细胞浸润甲状腺包膜及周围脂肪、骨骼肌组织。见图 2。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HT :大量淋巴细胞组成(T 细胞和 B 细胞混杂存在,但主要是 T 细胞 )。淋巴滤泡主要由 B 细胞组成 (CD20+、CD3-)( 图 3A)。

淋巴滤泡间淋巴细胞主要由 T 细胞构成 (CD3+、CD20-),其间也参杂少量 B 细胞和浆细胞 ( 图3B)。淋巴上皮病变少见,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 T 细胞 (CD3+)( 图 3C)。细胞角蛋白显示残留的甲状腺滤泡上皮 ( 图 3D)。2 例甲状腺炎富含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中 CD20 阳性细胞数目增多,中发中心界限清楚,其外围有明显的套区包绕。甲状腺滤泡间淋巴细胞弥漫紧密浸润,但为多克隆性增生,双重表达 κ、λ 免疫染色,lambda/kappa 比值始终小于 1∶5( 图 4A 和 B)。

2) 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 :2 例 MALT 淋巴瘤主要由B 细胞组成,且 B 细胞不仅限于生发中心。边缘区及弥漫区的瘤细胞不论大小均表达 CD20,不表达 CD3,这进一步证实肿瘤细胞来源于 B 细胞 ( 图2C 和 D)。淋巴上皮病变众多,而完整的甲状腺滤泡少见 ( 图 2E)。淋巴上皮病变数量远较 HT 多,且淋巴细胞填充甲状腺滤泡腔的现象显著,局灶填充的细胞呈中心细胞样 ( 图 2F)。细胞角蛋白勾勒出残留的萎缩滤泡上皮。kappa 和 lambda 免疫染色证实了形态学诊断,肿瘤细胞明确为 κ 单克隆,我们计数了 10 个高倍视野,kappa/lambda 比值至少 10∶1。病理特征及克隆性为 kappa 单克隆,即轻链限制仅见于淋巴瘤病例。

讨 论

94% 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继发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但是由于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和超声学检查均无法特异地发现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因此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困难。

此外,有时低级别病变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鉴别存在困难,重度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淋巴瘤鉴别也会十分困难[3]。

本研究中,所有 HT 病例均显示大量淋巴滤泡形成,且反应性发生中心宽大,套区显著,淋巴滤泡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甲状腺滤泡上皮萎缩,嗜酸细胞化生 ;2 例因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致使局灶甲状腺结构消失,但是HT典型区域仍然多见。文献也报道过此类现象,并认为甲状腺炎可致正常甲状腺滤泡结构消失,形成所谓的淋巴上皮病变[4]。甲状腺炎中常见成分之一的生发中心在部分病例可以很少,甚至消失。

反应性淋巴细胞大量增生会掩饰早期淋巴瘤。血清学标记,如乳酸脱氢酶(LDH)和 2- 微球蛋白显著增高往往只见于明显的淋巴瘤[5]。因此,甲状腺活检更易于确切诊断。

本组所有 HT 病例显示 B 细胞和 T 细胞混杂增生,尤以后者为甚[6]。CD20 勾勒出生发中心,而套区和淋巴滤泡间区高表达 CD3。淋巴上皮病变中的淋巴细胞以 T 细胞为主,这就能排除 MALT淋巴瘤。细胞角蛋白染色显示出结构不清的淋巴上皮病变。据文献报道[7],HT 中检测到 B 细胞单克隆增生。有研究者认为,此少量 B 细胞选择性单克隆增生是 HT 自身免疫反应的一部分[8]。也有研究者证实,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确实先前有 HT 病史[9]。此外,Moshynska 等[10]报道 1 例 HT 患者发生了微灶性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瘤灶直径 4mm,他们强调需仔细检查甲状腺标本,以发现小的淋巴瘤转化灶。

本组 2 例 HT 局灶甲状腺结构被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破坏。由此会有这样的疑问 :此类病变可能隐含单克隆性增生,并可在日后进展成淋巴瘤。

但是,κ 和 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其为多克隆性,表明这些不典型淋巴细胞为反应性增生,可以排除早期淋巴瘤的可能。本研究的 2 例 MALT淋巴瘤显示,甲状腺结构被弥漫浸润的淋巴细胞破坏,并浸润至甲状腺周围组织,且以单克隆性增生为主,肿瘤性淋巴细胞有核裂,胞浆丰富、透明。其中也夹杂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结构破坏性的 LEL 丰富,完全取代了甲状腺滤泡,残留的甲状腺滤泡被细胞角蛋白勾勒出来。瘤细胞一致表达 CD20,而不表达 CD3,证实其为 B 细胞淋巴瘤。Kappa 和 lambda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一致、强烈表达 κ 免疫染色,而不表达 λ免疫染色[7]。

总之,严格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准能鉴别 HT 和 MALT 淋巴瘤。对于形态学上处于交界的病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细胞角蛋白、CD20、CD3,以及 κ、λ 免疫染色能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五篇

论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 医学检验 向 检验医学 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临床检验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使得临床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 实验医学检验学 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以,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检验结果,我们也必须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检验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

医学论文07-13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六篇

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就人体解剖学而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侧重点应有明显不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该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常见病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选择与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解剖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尸体标本的辨识对于开始学习医学课程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非常好的机会。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示教后学生自行辨认,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差。而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充分参与教学,碰到问题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杂、碎”,难记忆理解,让初学医学课程的学生容易厌倦,甚至害怕,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解剖标本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发现,在教师示教以后学生自行观察环节中,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微课,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且利用考核、交流或学生示教环节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学生人体解剖学实践课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促进其相互学习和借鉴,能帮助其更好地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是有益的。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七篇

浅谈医学生在儿科实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儿科;素质教育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合格临床人才,这就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的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应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及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就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浅谈如下。

一、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认清医疗形势,改变服务观念

(二)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举止得体、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体现了一个实习医师的良好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职业形象。提倡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可见语言交流在与病患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雅观自然的姿势、轻柔娴熟的动作配合友好、和善的表情,都会令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舒心。以良好的形象面对病人,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信任感,这样也才能在患者中树立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学会倾听,把握技巧

倾听,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儿科,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度着急、紧张的父母,因此,学会倾听就变得极为重要。多听家长说几句,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检查、医疗费用情况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患儿病情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是诊治患儿的第一步,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当然,在倾听中一定要把握技巧,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三、培养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体现在医患关系方面就是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群体,且儿科病情变化快,家属关注度很高,很多家属过分紧张、着急,医患沟通中如果缺乏耐心,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作为儿科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作为教学医院,应加强管理,通过教学、讲座、学习竞赛、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塑造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同情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业务技术上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还有工作时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有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同时,新的形势要求医生必须转变服务观念,讲究服务艺术,特别是善于为患者着想,将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融会在诊疗服务中,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赖,树立良好的形象。目前,医学教育已进入到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因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周英.浅谈新生儿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_,32(1):98-99.

[2]阎樱.关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_,26(5):589-591.

[3]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_,24(15):2370-2372.

[4]许佩群,许双虹,罗坚,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J].中华中西医杂志,20_,5(3):

[5]熊晖,陈永红,王玉燕,等.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_,30(6):907-909.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八篇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尸体标本是开展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课比例占总学时5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辨认、解剖,可以对人体形态结构以及神经血管的毗邻形成清晰的立体印象,从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但是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尸体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国家民政体制改革后,医学院校能得到的尸体越来越少,大多数院校的尸体只能靠少量的遗体捐献和购买标本来作为实践教学使用,教学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与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尸体资源匮乏,高职院校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尸体解剖很难实现,实践课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授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先在标本模型上逐一讲解相关结构,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辨识,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总结。这导致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教与理论教学并没有明显差别,学生的认知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挤占了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3]。面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90后”学生,本身他们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皆较差,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差。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九篇

摘要: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药物会对患者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只有对药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分析,才可以最大 程度的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综述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便医师可以合理的认知药物对临床检验结 果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

引言

药物的检验结果会使患者额外承受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同时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检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1、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原因

药物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部分药物的特性会改变人体的生理机能,继而会对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徐华在《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20_)中指出,患者在服药期间,由于人体存在代谢作用,因而改变了人体的原有条件,同时,人体内残留的药物成分也可能改变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药物的药理会与人体发生不良反应,继而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雌激素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血脂含量。

(2)部分药物由于本身具有荧光等特性,会影响药物的测定。

(3)部分药物具有化学性质,可以与患者体内的蛋白或者酶发生结合反应,继而会影响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总之,检验人员只有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严格的分析,才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2、常见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药物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医师和检验人员对常见药物的性质和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的影响。欧阳平在《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20_)中对常见的药物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素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雌激素药物可以影响人体的血脂含量,继而会降低红细胞数量,同时会增加体内肝脏转氨酶的含量。

②抗菌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抗菌类药物(如碘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体内的尿酸,继而会促使患者体内的尿糖或者蛋白质升高。

③解热镇痛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解热和镇痛类药物会对患者的体内代谢产生影响,如水杨酸类药物会增加患者体内的淀粉酶;盐酸哌替啶可以改变患者的肝功能,从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④利尿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患者治疗期间,呋塞米和利尿酸等药物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钾离子,如果长期使用,患者会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症状。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中,医师和检验人员掌握常见药物的理化性质,可以提升对药物的检验效果,进而可以更好的对患者实施治疗。

3、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对策

随着药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因而会对患者的检验结果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对药物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继而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其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引进。

对药物的检验和查询系统进行开发,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戴宗成在《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20_)中指出,如果我国医院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首先在信息技术的引进方面,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查询全国范围内的假药信息,继而有利于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其次,对检验技术的引进,可以提升检验效率,如快检技术等。由此可见,医院只有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建设,并且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才可以保证药物检验的效率。

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在临床检验中,实验室是提升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郑红霞在《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20_)中指出,医院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便可以提升药物的检验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技术比拼和素质培训等措施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室的工作中,要开展应急检验工作,使技术人员在面临应急任务时,可以及时的分析出药物的反应机理。另外,通过药物的应急演练,可以最好药物的监督和保障工作。总而言之,只有检验人员的能力得到提升,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分析能力。

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部分药物的性质可能会与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继而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李壮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20_)中指出,如果要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则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分析能力。使工作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疑似病例时,可以及时准确的对药物的影响可能性进行分析。这要求医师要掌握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反应症状,以便可以为实验室的检测提供有力的依据,进而可以更好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临床医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引进,可以为药物的检验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提升医师和检验人员的素质,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检验效率和质量,进而可以更好的降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4、结论

通过本次综述研究可以发现,在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只有不断的提升医学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对药物性质产生合理的认知,并且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检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才可以更好的减少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徐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_,02(18):36-37.

[2]欧阳平.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_,06(16):907-908.

[3]戴宗成.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_,03(12):592-593.

[4]郑红霞.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_,06(15):136-137.

[5]李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_,05(24):252-255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篇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根据收集某院的相关资料,选定500例患者接受检验,通过检验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验技术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结果:在500例接受检验的患者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出现了误差,占据了检验人员的10%。结论:目前状态下我国的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患者检验结果的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医院方面需要积极完善管理工作,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从而不断的革新各项技术。临床医学当中的检验技术也是不断完善的技术之一,而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的革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今,临床医学当中,患者经过诊断和检验,医生已经不需要手动撰写检验报告,而是通过仪器直接获得检验报告单。检验结果将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非常重要,医院也需要重视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

1、准备工作

笔者从过去医院所接收的临床医学检验中选出共500例的患者,并查询其检验结果。经过比对,在500例患者当中,其检验结果存在细微的误差,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种误差的几率占据了总数的10%。这些患者的年龄不一、性别也不同。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不符,而女性患者则有27例不符合检验结果。患者的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最小的患者年龄只有16岁,而最大的患者年龄也已经66岁。根据统计学来讲,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资料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可以作为研究资料来进行分析。

2、临床医学中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问题

检验设备不足

当今社会经常会出现该种现象,患者比较多,而医院的床位稀缺。一些患者为了能够第一时间看病,甚至愿意在医院的走廊加床。在医院患者多而设备少的情况下,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导致了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临床医学的减压设备并不会购置太多,患者需要排队等待检验。在检验数量庞大,但设备却迟迟得不到更新的情况下,患者的检验报告就会出现误差。

医疗人员缺乏沟通

医院的制度导致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较少,尤其是检验人员与医师之间几乎不会有时间交流。检验科室中的检验人员按照分工的不同,其所负责的工作也不同。部分检验人员负责完成患者的检验工作,而另一部分检验人员需要调试检验设备以及参与患者检验结果的分析。在分析患者的血液等信息时,检验人员不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完成鉴定,而是应该与负责患者的医师沟通交流。但检验科室中检验人员的思想往往比医师更加创新一些,检验人员愿意尝试一些比较先进的医疗检验方法,但医师并不赞同该种方法。这种情况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导致了检验人员与医师之间的沟通不慎,二者的合作关系也不亲密。

缺乏检验技术考核

检验技术的考核是临床医学检验当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医院应该多设置考核,以此来监督检验人员的工作,不仅能督促其更加认真负责,还能有效地改正检验结果中的事物。但医院方面只是重视了检验技术的发展,反而忽略了检验技术的相关考核。检验人员的意识中认为只要完成检验工作就算是完成了工作,而很少有人愿意比对检验结果中是否会存在误差。临床医学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无法改善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现状。

3、临床医学中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完善设备管理

医院方面为了避免由于设备问题而产生的检验技术误差,需要改善检验技术的环境。医院方面不仅需要针对医院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还应该定期关注国外比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更换检验设备。检验人员也应该受到严格的管理,按照设备的操作标准操作设备。在患者检验结果建档的过程中,医院人员认真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各个员工之间都相互配合,检验设备的管理将产生效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也将大幅度提高。

建立医疗人员共同平台

医院要想改善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关系,可以建立起医疗人员的共同交流平台。尽管医疗人员都有其自身的工作任务,部分人员由于工作限制无法离开自己的科室,沟通平台也可以为其提供交流的机会。检验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关联以及沟通的重要性,自主自发的与医师进行沟通,研究讨论检验结果,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检验经验,还能够使检验报告的判断更加准确。

定期考核检验技术

医院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检验技术考核制度,在该种制度下,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质量将与其奖金以及升职机会挂钩,有效地改善了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还能够提升检验技术的水平。检验制度考核能够对检验人员进行束缚,督促其在完成检验工作时认真调试检验设备,并认真完成检验报告。无论是检验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检验人员都将自主做出调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4、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改革医疗体制,医院需要迎合国家的改革政策,严格的遵守医疗系统中的管理规定,对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严格管理。医院方面不仅需要注意制定检查制度,还需要提升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相信只要医院能够定期的对检验质量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检验中出现的误差,避免由于检验失误而为患者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张香波.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_,05(15):244-245.

[2]孙常莉,刘国刚,滕惠杰,等.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_,08(28):5582-5583-5497.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一篇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二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引言

《xxx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_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_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_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未就业率。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_,8(6):741-743.

[2]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等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_,(11):16-18.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三篇

【内容摘要】

目的:调查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临床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长沙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运用Excel20_,Access20_与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一是202名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91名医学生则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城市。

二是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

三是基层需要人才,大医院难找工作,献身基层等成为医学生投身基层的主要原因。结论:政府和医学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临床医学生加入到服务基层的大流中。

【关键词】基层服务;临床医学生;影响因素;全科医生;就业择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扩大到全国城乡、覆盖每一个人。20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已超过13亿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基层服务人员作为此巨大工程的中枢力量,却如此薄弱: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乡镇卫生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

在基层医疗服务人员需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临床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局面却是尴尬至极———城市医院进不去,农村医院不愿待。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政府和医学院校如何建立有效医疗途径引导临床医学生“满腔热血走下去、心甘情愿留下来”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长沙医学院大一至大五临床医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300份,有效问卷294份,系统缺失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79人。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表《对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调查问卷》,探究临床医学生对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数据结果采用Excel20_录入,运用Access20_与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临床医学生就业选择。91名医学生()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都市,202名医学生(68%)则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

(二)临床医学生因家庭住址差别呈现出对服务基层的不同态度。

(三)关于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当被问“你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原因是?”143名选择“大医院不好找工作”,13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需要人才”,107名选择“我愿意献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101名则选择“说不清楚”,7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工资由政府发放,收入稳定”。

(四)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三、讨论

(一)择业志向思考。

1、68%的临床医学生面临就业时会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随着国家近年来越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和建设,“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等培养方式逐步成熟,院校领导也积极组织各类亲近基层的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暑假的“三下乡”,大批优秀医学生扬起“筑梦”、“飞翔”、“爱满湘西”等旗帜向基层出发。医学生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接触基层,所以当医学生对基层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情之后,选择服务基层的决心会更坚定。同时,的医学生选择了放弃专业留在大城市,说明一些大学生就业去向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地域环境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

2、不同生源地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不同的文化教育,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造成了此意向差异。在县城、镇和农村这些相对省会、市级而言较基层地方的医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回基层工作。这与于晓霞,岩磊的研究相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中,超过80%的学生选择到城市就业,仅有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农村医疗行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国家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层服务意识已在医学生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未来基层医务人员匮乏的僵面将被打破。

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差异。由数据可得: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服务基层,可能因男生自感其社会责任更大或其它不定因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于外部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娱乐活动,比较符合女性医务人员的生理特征和女性需求。而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当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和大五(高年级)更愿意去基层就业。低年级刚踏上学医这条道路,踌躇满志,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现实逐渐被知晓:基层设备简陋,基层业务沟通减少,基层工资低,精神娱乐单一等等,中年级学生则选择到占优势条件的省会大城市。高年级马上面临毕业,其也更清楚职场复杂,大医院人才济济,门槛太高怕自身不符合条件,尽管小农村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许,但国家出台了基层服务激励政策,对下基层的医学生有很大优惠。权衡之下,高年级更倾向于服务基层。

(二)择业价值思考。在诸多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原因“大医院不好找工作”、“基层需要人才”、“献身基层事业”,比例分别为、、。医学生更理性思考未来就业,当今医疗纠纷频发,如中南湘雅医学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广西第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城市医院,医护人员身遭伤害的医闹事件屡见报端,而县城及农村相对基层的医院医闹报道甚少。这也从侧面看出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的心理,学会了规避风险。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其救死扶伤的性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沟通能力,向全科医生发展。从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结语

在大医院招聘会门庭若市,基层求才无人问津这样一个尴尬形势下,一方面医学生应降低自身期许,认同“基层同样出人才”的观点,展示出21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的风范,汇一己之力,集众人之技,挑基层发展重任,为国家而献身,为基层而努力,粉碎大学生“毕业及失业”的传言。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加强各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完善、宣传和落实,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快地区经济飞跃,提高基层医生福利待遇,才能切实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同时,医学院校应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改革所开设的专业,积极与政府联合培养“免费定向班”学生和全科医生。此外,医学院校还应做好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心理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组织基层服务活动,将服务基层志愿时间列入评优评先的制度中。总之,要使医学生服务基层行动和谐进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天韧,孟令涛,张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_,34(3):132~134

[2]李丽芳,何剑,刘亮等.全科医学生培养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_,17(20):162~163

[3]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_,24(3):1136

[4]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_,22(3):148~150

[5]叶利军,金晓明,张丽芬等.长沙市医学生国家服务基础激励政策认知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_,27(11):24~27

[6]李秀芹,秋增超,罗桂华.陕西省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_,28(4):635~638

[7]李渊,黄琇雯.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_,3:25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四篇

基本资料

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28

身高:158

民族:汉族

户籍:武汉

婚姻状况:已婚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目前身份:其他

现居城市:未提交

求职意向

欲求职位:妇产科医生

职位类型:全职

收入要求:面议

工作地区:湖北,湖北黄石,湖北武汉

技能特长

外语水平:大学英语四级

电脑水平:国家一级

喜欢听歌看书旅游

工作经验

20xx /3——至今:浠水县人民医院(500人以上) [ 2年2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妇产科专科医生

我所在医院是一所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产科多发病常见病能够正确诊断与处理,能熟炼操作妇产科各类手术:

(1)计划生育方面:人流术,钳刮术,安环术及取环术,药物流产几引产术,中晚孕引产术。

(2)产科方面:新式剖腹产术,平产接生

(3)妇科方面:子宫肌瘤剔除术,附件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输卵管病灶清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及卵巢成形术,并熟悉腹式子宫全切术,扩大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操作。

20xx /8——20xx /3:黄石普仁医院(150-500人) [ 1年7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内科/妇产科内科医生Doctor, Internal Medicine。

在此期间,我注意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技能,有效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联系起来,并熟悉掌握心内科/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

所学专业:临床医学;

20xx年9月———20xx年xx学院临床医学;

证书及奖励

20xx /9执业医师资格证419;

20xx /12云南省政府二等奖学金;

20xx /12大学英语四级446;

20xx /12优秀学生;

20xx /12优秀青年志愿者;

20xx /12三好学生;

20xx /6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80。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五篇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例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例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

临床医学文章范文 第十六篇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摒弃以往以教师示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实践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提出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微课并辨识标本,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教师补充讲解”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微课开发

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在课前将学习任务、目标制订好,一般将每次实践课中需要学生辨认的重要器官或者结构分解为

推荐阅读:

民事诉讼怎么写范文共78篇

一日检查制度范文共7篇

培训工作个人表扬模板范文68篇

广播站招聘信息范文共7篇

请同事吃饭简短通知范文推荐19篇

伴娘婚礼男方父母致辞范文推荐30篇

标签: 文章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