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9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5-19 12:34:1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一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xx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二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四川的乐山大佛天下闻名,殊不知,山西也有一座大佛可以与之一争高下。想知道它在哪儿吗?它就在"天然氧吧"—蒙山。昨天是中秋节,我就去了一趟蒙山。

我们从市区出发,快到罗城高速口时,向西一拐,顺着印有"佛"字的路灯往前走,就到了蒙山。 蒙山上空的天真蓝呀!蓝得没有半点儿杂质,纯净而透明。仿佛一块儿巨大的蓝水晶该在山上似的。一进山,一股在城市中久违的清新空气便扑面而来。空气是湿润的,轻轻地、软软地扑在脸上。蒙山遍地绿色,草木犹如一块儿绿色的大毛毯,把山裹了起来。而那哗啦哗啦跳跃着的溪水,更为这宛如仙境的山中增添了几分灵气。

捧一抔清澈的溪水洗洗脸,瞬间皮肤上便有了水娇柔的嫩滑,且热意全无,如同冲了一场凉水澡般清爽,浑身上下舒服极了。心仿佛也像纯净的溪水一样透明了许多。

在青山绿水的簇拥下,大佛静静地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两眼微闭,神情严肃,嘴角却带着浅浅的笑意。大佛两手放于腿上,静静地打坐。

蒙山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始建,高约200余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它比全国最

高的乐山大佛略高,是最早的露天摩崖大佛。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后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从此隐没于乱石瓦砾之中。现在大佛已经修复。踏着山间的小路,耳边还回响着山中隐约可闻的佛乐。时间过得飞快,我该回了。坐在车上,我恋恋不舍地望着蒙山,直到它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篇三: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

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20xx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四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xx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五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六

欢迎大家光临龙潭峡谷风景区观光旅游!今天由我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欢乐。

龙潭峡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群山之中、黄河的重要支流——青河川的深处,东距洛阳市80公里,属新安黛眉山峡谷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流经龙潭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小浪底水库)。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

龙潭峡谷地处豫西中山、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奇特,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的熊耳群马家河组和汝阳群石英砂岩、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还有部分上古界、新生界岩层。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在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后经地壳运动,古海底沉积层抬升出露,在新安北部黄河南岸形成820余米厚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这一带山的主体。大约从24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的地壳新构造运动(也叫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今天地球的地表地貌。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这一带原先出露地表的海底沉积层——紫红色石英砂岩,又经过上隆下降、崩裂塌陷,和长期的水冲浪旋、风剥雨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岩嶂谷群,呈现出高峡长谷、山嶂岩洞的地貌特征。这种地貌特征,既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也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历程的有力佐证。这里显现的沉积构造遗迹种类(如波纹、泥裂、交错层理等)多达数百种,成为反映华北古海洋沉积层特征的天然博物馆。近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后,在新安北境的黄河主干道上形成了16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碧波万顷的万山湖和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互为映衬,红石韵,黄河魂,山光水色,两相辉映,构成了万里黄河上一簇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璀璨明珠。龙潭峡谷就是这黛眉山峡谷群地质公园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峡谷多由碳酸盐岩构成,石英砂岩峡谷并不多见。它发育于太行山东西麓的嶂石岩地貌,其特色是单面崖墙,沿横向笔直延伸;惟独新安的石英砂岩峡谷,是双面崖墙,两壁高耸立陡,弯曲延伸很远,构成逶迤壮观的巨大峡谷群,从而丰富了这类地质地貌形态的类型。因此,在全国大峡谷的比较中,新安峡谷群地质遗迹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科学上具备稀有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龙潭峡谷处地偏僻,受人类生活干扰较少,生物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主要由天然次生林——栎树林、杂木林、侧柏林、刺槐林构成,主要风景树,有青檀、白蜡和三叶槭等。

龙潭峡谷,以它罕见的地质构造,奇特的地形地貌和清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

一、峡前景点

在青河川的前段通往龙潭峡谷的路上,有三处景点,各具特色。它们依次为惠风洞、将军石、千年古檀。

惠风洞:走进青河川,首先见到的是右首崖脚的石洞。它是由白云质灰岩沿裂隙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含有泥质白云质灰层。裂隙比较发育,洞体宽窄不同,洞深莫测,洞口有风流动;盛夏森森然冷气爽人,隆冬则暖风融融,似有盎然春意。所以,无论三伏数九,总是清风宜人,招人驻足流连,被人们称为惠风洞。

将军石:惠风洞外左侧,高高的石崖上有尊将军石,形象宛然一位将军披甲戴盔,正襟危坐,守候在通往龙潭峡谷的路上。将军石旁边有小象鼻造型石,对面山上有巨石像坦克等。这些都是由白云质灰层岩沿裂隙溶蚀和崩裂塌陷而残留的地表剩余物。

千年古檀:再往深处,有一棵千年古檀,傍崖而立,高约30米,冠幅约40米,树冠硕大,枝叶茂密,遮天盖地;树干由底部分4杈,集簇向上,胸围6.5米;树根裸露抓伏在岩石上,纵横交错,如盘龙卧虬,仅靠吸收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之间的水份生长。它顽强求生的铮铮铁骨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峡谷奇观

青河川中段突现一座山峰,叫红崖山,山前有红崖寺遗址

红崖山:处在青河川正中,雄伟挺拔,峰峦叠翠,把青河川岔开:右边为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峪里峡谷风景区连接;左边就是龙潭峡谷,又称“八里迷谷”,一直通往黄帝密都青要山腹地,与双龙峡谷风景区连接。

红崖寺:山前的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名播四方,香火极盛;唐武宗时,大兴灭佛运动,红崖寺一度被毁。宋、元时期,更名为“三教堂”,仍由佛家法师住持,还是这条古道上名闻遐迩的著名寺院。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由法师宗玺主持重修,到嘉靖龙飞甲辰岁秋仲月由净恩法师主持续建竣工。后来,随着时势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被废弃,寺院也随之萧条。

红崖寺遗址南侧新建一座石牌坊,是龙潭峡谷风景区的入口。牌坊前、后各有坊联。

前联为:八里迷谷,桩桩迷景逗客伫;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

后联为: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

两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峡谷内天造地设的雄奇景观,这就是我们要游览的地质公园——龙潭峡谷风景区。

龙潭峡谷全长4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它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而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历来人们都叫它龙潭峡谷。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里又是石英砂岩地质奇观展览馆。龙潭峡谷(包括周围的峡谷群)反映的是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的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造。峡谷内悬崖如切,绝壁欲倾,长峡瓮谷,回旋迷离。崖壁上下,由流水长期冲刷旋蚀深切而显现的层理、节理纹路,把崖墙装饰得如帐如幔,幅折弧曲,形成高峡瓮谷,置身于此,大有如梦如幻的感觉。而且,由于地壳抬升和下陷交错形成的落差瀑布和水潭十分发育,每处潭、瀑都与周围地质环境,组合成一组别有韵致的自然景观,亦奇亦幻,原始古朴,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1、峡口组景

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五龙瀑”、“五龙洞”、“五龙庙”和“龙潭峡谷”之说。

进入峡谷之后,首先是地势比较平缓的黄龙峪,这是进入大峡谷的缓冲地段。在宽不足10米的狭谷中溪水淙淙,两侧悬崖上怪石嶙峋。这里水草丰美,主要有鳞毛蕨、蒲扇卷柏、地丁、厚朴、天麻、百合、海棠等植物,林林宗宗,翠色欲滴。

黄龙峪的其它景观尚有:镇山虎、锯齿崖、降龙棒等,都是根据岩石形象命名的象形景观。

幽谷海棠:走进黄龙峪,我们会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特别茂盛,那就是城市居民家里阳台上、书案上喜欢摆放的四季海棠。它肥厚的桃形叶子,有婴儿巴掌大小,叶面嫩绿,叶背泛白,叶边和叶脉淡紫,开着粉红色的花朵,在或直立或挂伏的肥嫩紫茎上,婀娜多姿,显得特别精神。尤其在高峡内立陡的石壁上,几乎不见水土,它也能生长得那么旺盛,更显得这看似柔弱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且说五龙庙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五龙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龙潭峡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海棠花鲜艳夺目,而峡谷两边的石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海棠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峡谷的石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峡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海棠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石峡,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心里好不高兴!

他一路走来,一心想为龙潭峡谷锦上添花,在后面还有不少神来之笔,随着游程再给大家一一介绍。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世界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美的峡谷之称的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龙潭大峡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群山之中、黄河的重要支流——青河川的深处,东距洛阳市80公里,属新安黛眉山峡谷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流经龙潭大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小浪底水库)。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

龙潭大峡谷地处豫西中山、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奇特,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的熊耳群马家河组和汝阳群石英砂岩、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还有部分上古界、新生界岩层。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在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后经地壳运动,古海底沉积层抬升出露,在新安北部黄河南岸形成820余米厚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这一带山的主体。大约从24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的地壳新构造运动(也叫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今天地球的地表地貌。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这一带原先出露地表的海底沉积层——紫红色石英砂岩,又经过上隆下降、崩裂塌陷,和长期的水冲浪旋、风剥雨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岩嶂谷群,呈现出高峡长谷、山嶂岩洞的地貌特征。

这种地貌特征,既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也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历程的有力佐证。这里显现的沉积构造遗迹种类(如波纹、泥裂、交错层理等)多达数百种,成为反映华北古海洋沉积层特征的天然博物馆。近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后,在新安北境的黄河主干道上形成了16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碧波万顷的万山湖和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互为映衬,红石韵,黄河魂,山光水色,两相辉映,构成了万里黄河上一簇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璀璨明珠。龙潭大峡谷就是这黛眉山峡谷群地质公园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峡谷多由碳酸盐岩构成,石英砂岩峡谷并不多见。它发育于太行山东西麓的嶂石岩地貌,其特色是单面崖墙,沿横向笔直延伸;惟独新安的石英砂岩峡谷,是双面崖墙,两壁高耸立陡,弯曲延伸很远,构成逶迤壮观的巨大峡谷群,从而丰富了这类地质地貌形态的类型。因此,在全国大峡谷的比较中,新安峡谷群地质遗迹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科学上具备稀有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龙潭大峡谷处地偏僻,受人类生活干扰较少,生物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主要由天然次生林——栎树林、杂木林、侧柏林、刺槐林构成,主要风景树,有青檀、白蜡和三叶槭等。

洛阳龙潭大峡谷,以它罕见的地质构造,奇特的地形地貌和清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最新太原龙潭公园导游词简短九

龙潭峡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群山之中、黄河的重要支流——青河川的深处,东距洛阳市80公里,属新安黛眉山峡谷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流经龙潭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小浪底水库)。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

龙潭峡谷地处豫西中山、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奇特,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的熊耳群马家河组和汝阳群石英砂岩、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还有部分上古界、新生界岩层。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在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后经地壳运动,古海底沉积层抬升出露,在新安北部黄河南岸形成820余米厚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这一带山的主体。大约从24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的地壳新构造运动(也叫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今天地球的地表地貌。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这一带原先出露地表的海底沉积层——紫红色石英砂岩,又经过上隆下降、崩裂塌陷,和长期的水冲浪旋、风剥雨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岩嶂谷群,呈现出高峡长谷、山嶂岩洞的地貌特征。这种地貌特征,既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也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历程的有力佐证。这里显现的沉积构造遗迹种类(如波纹、泥裂、交错层理等)多达数百种,成为反映华北古海洋沉积层特征的天然博物馆。近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后,在新安北境的黄河主干道上形成了16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碧波万顷的万山湖和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互为映衬,红石韵,黄河魂,山光水色,两相辉映,构成了万里黄河上一簇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璀璨明珠。龙潭峡谷就是这黛眉山峡谷群地质公园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峡谷多由碳酸盐岩构成,石英砂岩峡谷并不多见。它发育于太行山东西麓的嶂石岩地貌,其特色是单面崖墙,沿横向笔直延伸;惟独新安的石英砂岩峡谷,是双面崖墙,两壁高耸立陡,弯曲延伸很远,构成逶迤壮观的巨大峡谷群,从而丰富了这类地质地貌形态的类型。因此,在全国大峡谷的比较中,新安峡谷群地质遗迹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科学上具备稀有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龙潭峡谷处地偏僻,受人类生活干扰较少,生物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主要由天然次生林——栎树林、杂木林、侧柏林、刺槐林构成,主要风景树,有青檀、白蜡和三叶槭等。

龙潭峡谷,以它罕见的地质构造,奇特的地形地貌和清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

一、峡前景点

在青河川的前段通往龙潭峡谷的路上,有三处景点,各具特色。它们依次为惠风洞、将军石、千年古檀。

惠风洞:走进青河川,首先见到的是右首崖脚的石洞。它是由白云质灰岩沿裂隙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含有泥质白云质灰层。裂隙比较发育,洞体宽窄不同,洞深莫测,洞口有风流动;盛夏森森然冷气爽人,隆冬则暖风融融,似有盎然春意。所以,无论三伏数九,总是清风宜人,招人驻足流连,被人们称为惠风洞。

将军石:惠风洞外左侧,高高的石崖上有尊将军石,形象宛然一位将军披甲戴盔,正襟危坐,守候在通往龙潭峡谷的路上。将军石旁边有小象鼻造型石,对面山上有巨石像坦克等。这些都是由白云质灰层岩沿裂隙溶蚀和崩裂塌陷而残留的地表剩余物。

千年古檀:再往深处,有一棵千年古檀,傍崖而立,高约30米,冠幅约40米,树冠硕大,枝叶茂密,遮天盖地;树干由底部分4杈,集簇向上,胸围6.5米;树根裸露抓伏在岩石上,纵横交错,如盘龙卧虬,仅靠吸收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之间的水份生长。它顽强求生的铮铮铁骨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峡谷奇观

青河川中段突现一座山峰,叫红崖山,山前有红崖寺遗址

红崖山:处在青河川正中,雄伟挺拔,峰峦叠翠,把青河川岔开:右边为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峪里峡谷风景区连接;左边就是龙潭峡谷,又称“八里迷谷”,一直通往黄帝密都青要山腹地,与双龙峡谷风景区连接。

红崖寺:山前的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名播四方,香火极盛;唐武宗时,大兴灭佛运动,红崖寺一度被毁。宋、元时期,更名为“三教堂”,仍由佛家法师住持,还是这条古道上名闻遐迩的著名寺院。元末明初,寺院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由法师宗玺主持重修,到嘉靖龙飞甲辰岁秋仲月由净恩法师主持续建竣工。后来,随着时势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被废弃,寺院也随之萧条。

红崖寺遗址南侧新建一座石牌坊,是龙潭峡谷风景区的入口。牌坊前、

后各有坊联。

前联为:八里迷谷,桩桩迷景逗客伫;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

后联为: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

两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峡谷内天造地设的雄奇景观,这就是我们要游览的地质公园——龙潭峡谷风景区。

龙潭峡谷全长4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它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而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历来人们都叫它龙潭峡谷。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里又是石英砂岩地质奇观展览馆。龙潭峡谷(包括周围的峡谷群)反映的是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的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造。峡谷内悬崖如切,绝壁欲倾,长峡瓮谷,回旋迷离。崖壁上下,由流水长期冲刷旋蚀深切而显现的层理、节理纹路,把崖墙装饰得如帐如幔,幅折弧曲,形成高峡瓮谷,置身于此,大有如梦如幻的感觉。而且,由于地壳抬升和下陷交错形成的落差瀑布和水潭十分发育,每处潭、瀑都与周围地质环境,组合成一组别有韵致的自然景观,亦奇亦幻,原始古朴,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1、峡口组景

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五龙瀑”、“五龙洞”、“五龙庙”和“龙潭峡谷”之说。

2、黄龙峪组景

黄龙峪:从长61米的人工隧道进入峡谷之后,首先是地势比较平缓的黄龙峪,这是进入大峡谷的缓冲地段。在宽不足10米的狭谷中溪水淙淙,两侧悬崖上怪石嶙峋。这里水草丰美,主要有鳞毛蕨、蒲扇卷柏、地丁、厚朴、天麻、百合、海棠等植物,林林宗宗,翠色欲滴。

黄龙峪的其它景观尚有:镇山虎、锯齿崖、降龙棒等,都是根据岩石形象命名的象形景观。

幽谷海棠:走进黄龙峪,我们会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特别茂盛,那就是城市居民家里阳台上、书案上喜欢摆放的四季海棠。它肥厚的桃形叶子,有婴儿巴掌大小,叶面嫩绿,叶背泛白,叶边和叶脉淡紫,开着粉红色的花朵,在或直立或挂伏的肥嫩紫茎上,婀娜多姿,显得特别精神。尤其在高峡内立陡的石壁上,几乎不见水土,它也能生长得那么旺盛,更显得这看似柔弱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且说五龙庙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五龙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龙潭峡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海棠花鲜艳夺目,而峡谷两边的石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海棠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峡谷的石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峡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海棠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石峡,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心里好不高兴!

他一路走来,一心想为龙潭峡谷锦上添花,在后面还有不少神来之笔,随着游程再给大家一一介绍。

3、高峡瓮谷组景

走过黄龙峪,突然高峡耸立,雄关挡路。放眼峡谷上空,岚烟四横,犹若淡云薄雾在轻舒曼卷。这就是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双壁对峙、高峡连绵的石英砂岩大峡谷。峡谷内依次有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等。潭前有关峡,潭后有飞瀑,关峡相望,潭泊联珠,瀑布连叠,飞练悬空,沟深谷狭,令人望而却步,真可谓桩桩迷景逗客伫,步步险象着人惊。

⑴ 青龙峡、青龙潭、青龙瀑:青龙峡全长60米,高30米,宽不过5米,两侧石壁立陡;峡底为青龙潭,碧水如带,水深难测;潭后绝壁上,悬挂一条瀑布,水花四溅,高约10米。两侧石壁上布满四季海棠,倒映水中,绿色溢满水面,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时分,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崖壁上犹如青龙游动,故以“青龙”名之。

⑵ 黑龙峡、黑龙潭、黑龙瀑:黑龙峡全长20米,高过50米,两侧立壁欲倾,仰视高空,仅露天光一线;由于峡内少光水深,潭水呈暗黑色,故名之为“黑龙潭”。潭后有黑龙飞瀑从断崖上泄下,如白练飘忽,哗哗作响;暗中有亮,静中有声,幽光明灭,亦奇亦幻,置身其中,恍恍然如临梦境,冥冥中如在世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⑶ 飞龙峡、飞龙潭、飞龙瀑:飞龙峡蜿蜒曲折数百米,崖墙高低参差,峡谷宽窄不一,走势若飞龙,故名。飞龙峡内飞龙潭直径约25米,深10米。潭后有15米高的飞龙瀑布,如一条巨龙插入水中,气势壮观。飞龙峡内还有两组连体水潭,分别叫阴阳潭和串珠潭。阴阳潭由两个水潭衔接一起,像一个卡腰宝葫芦,水深约12米。因高峡内阳光照射不匀,明暗有别,所以有“阳潭”、“阴潭”之说。串珠潭是三个近似圆形的水潭连在一起,看似串珠,所以叫故名串珠潭;三潭之间,串珠潭溪水相连,清澈见底的河床上有一朵朵图案,艳若桃花,所以又叫“桃花联珠潭”。

⑷ 石龛瓮谷组景

飞龙峡内有一段呈曲面对峙的崖墙,崖墙上的平行层理和纵向节理纵横交织,像高高挂起的麻帐丝幔,幅折弧曲,在崖墙中间呈现出类乎半球形的石龛,使整段峡谷变得口小肚大,仰视若置身瓮中,这便是地质学上的奇观——瓮谷。这也是华北古海洋沉积石英砂岩,经过长期流水冲刷旋蚀而形成的地质现象。飞龙峡中有两处瓮谷:第一个瓮谷最为典型,直径达20 米,弧度270°;第二个瓮谷,经流水的切割后贯通为嶂谷

其实,在整个龙潭峡谷两侧红崖绝壁的底部,因水流冲涮旋蚀而形成半球形石龛很多;瓮谷内的半球形石龛是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崖墙中间的,因此才使整段峡谷呈现为瓮的形态。这类半球形石龛,在研究本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以及地壳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⑸ 巷谷组景

巷 谷:飞龙峡之后,有峡如百尺胡同。两边岩壁陡峭直立,谷底平直,步入其中,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佛光罗汉像:走进巷谷,有许多柱形石并排立在崖壁上,高约20~25厘米,形似一排排罗汉像;午后阳光从谷底水面上折射到崖壁上,那一排排罗汉像闪闪发光,好似佛光闪耀,形成这“佛光罗汉像”的奇观。这本是石英砂岩柱状节理经过球状风化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却也有一段关于小白龙的故事。

话说龙娃在峡谷内一路走过青龙峡、青龙潭,黑龙峡、黑龙潭,飞龙峡、飞龙潭,如同身在画中游,心里好不自在。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群游方和尚,就急急忙忙赶上去打话,问:“各位师傅,不在佛堂念经,来到这深山峡谷干什么?”

和尚答道:“我们周游四方,是为了广布佛事,圆满功德。”

龙娃说:“既然这样,这里风景多好,你们为什么不在这里打坐,为百姓做点功德呢?”

和尚指指峡谷上方道:“那里一片佛光,我们正打算呢。”

龙娃仰脸看看,窄窄的胡同,暗淡无光,便说:“黑洞洞的,哪来的佛光?”

和尚道:“诚心佛事的人,往那里一站,佛光就显现了。”

龙娃摇摇头不信。和尚看他小孩子好玩儿,便逗趣说:“敢打赌么?”

龙娃一想,顺手指指脚下的河水说:“你能在这胡同里发出佛光,我就叫

这河水往高处流!”

谁料龙娃的话音刚落,只见这群和尚一跃而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了高崖上,霎那间金光闪闪,一片辉煌。龙娃愣了一下,拔腿就跑。他顺着巷谷往里跑了好一阵,刚要停下来喘口气,就听到后面远远传来和尚的声音:“小孩童,你跑什么?”

龙娃说:“师傅,是我一时唐突,我哪能叫水往高处流呢!”

那和尚的声音又道:“你不是也在这里做好事么,凡事只要诚心,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能变成现实。你现在就往你的脚下看看……”

龙娃往脚下一看,果然河水涌涌,却是从低处往高处流的……。

水往高处流:前面说的只是一段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现实中不会有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仔细观察这“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原来这段河谷正好垂直于地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与水流的方向相一致,人们视觉总是会把地层的层面误以为水平面,并把它作为流水的参照物,在河流的坡度小于地层的倾角时,就会产生这种“水往高处流”的视觉误差

三、白龙湾小白龙永生

白龙湾:走出巷谷,豁然开朗,来到一处河湾;比起刚刚过来的狭谷,真可谓天高地阔,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因为传说小白龙在这里为我们英勇献身,人们把这道河湾叫白龙湾。

天然盆景园:传说当年龙娃从巷谷走进河湾,见林茂草盛,阳光明媚,心里特别高兴,就随手折下一些树枝插在了石头上。令人称奇的是,像移栽“幽谷海棠”那样,那些树枝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龙娃有意无意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盆景园”。尤其是那棵高高的青檀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不禁令人肃然起敬。“青青石上檀,贫居寒苦岩;虬虬顽固根,傲立万古年。”它的精神品格,足可为人楷模。

千变万化的波纹石:在龙潭峡长达4公里的红石峡谷内,分布着大量的崩塌片石,以白龙湾最为集中,最为典型。这些片石大小不一,大者平面有数十平方米,小者仅有几十公分见方。在这些片石的层面上,可以看到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波痕,是国内罕见的天然波痕博物馆。石面上的这些波痕,是在地球进化过程中,原生地质沉积物在水或风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变异而形成的波痕层面,其形态包括层理构造、波痕构造、帐篷构造、球状构造等,我们统称其为波纹石

有的呈羽状,这是在中元古界时期,此地原是滨海沙滩环境,潮涨潮落产生的双向水流,使此时沉积的石英砂岩细纹层方向正好相反,形成了十分美观的羽毛状和“人”字形的层系,这是沉积岩的一种基本构造形态,我们叫它羽状交错层理波纹石;

有的呈棋盘格式状,这是受区域构造作用的影响,岩石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几乎呈直交状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这种垂直节理与层面一起将岩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由于这两组节理在层面上表现出“棋盘格”的形状,我们叫它棋盘格式节理波纹石;

有的呈人的指纹状,是典型的干涉波痕,我们叫它指纹石;

有的柱状节理构造呈竹节状,我们叫它竹节石;

有的呈日、月、星辰图案,我们叫它天象石;………

峡谷内还有一块比较特殊的波纹石,共有五层不同形状的纹理结构组成,表明它是经过五个不同时期的沉积而形成的,我们叫它五代波纹石。其科学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地质沉积岩层理构造的演化过程。

神秘莫辨的天书石:这类片石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在崩塌暴露地表后,由于差异风化的作用,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些典型图案,看似文字,有的清晰可辨,如“一人一石”;多数则无法辨认,人们称其为天书石。

无头冤神洞:白龙湾北面山崖下有有一个两米见方的石洞,洞中有一块巨石,酷似一尊石雕神像,只是少了神头,人们称它为“无头冤神”;称这个石洞为“无头冤神洞”。

传说当年龙娃在龙潭峡谷,任兴致所至,随手创造了幽谷海棠红、佛光罗汉像、水往高处流、青檀盆景园等离奇景观,受到事事成功的鼓舞,最后竟然冒险飞到天上为人间偷来了“天书”,因此触怒了玉皇大帝,惹下大祸。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他归案,他手拿“天书”和二郎神奋力相争,把天书抖落了一地。二郎神一怒之下杀了小白龙,弃刀于地,把散落的天书收拾起来,提着小白龙的头回天庭复命去了。这块天书石,是二郎神疏忽大意,遗落在人间的。

后来,造人圣母娲皇到各地视察她的子民,来到龙潭峡谷,听说小白龙冒死为她的子民偷天书的事迹,大为感动。于是,就收了龙娃的无头冤尸,唤回他的冤魂,封它为“无头冤神”,把他安放在山崖下的石洞中。从此,不忘小白龙恩德的人们,常来为他烧香上供,深情怀念地称这个石洞为“无头冤神洞”。

洗冤一线瀑:无头冤神洞侧,有断崖高50米,崖上有一股细流飘然而下,如银练,如串珠。据说,当年娲皇为了给小白龙净身洗冤,特意从黄河岸边引来一脉地水,造成了这一线瀑布,所以人们叫它“洗冤一线瀑”。

擎天刀碑石:无头冤神洞对面,有一个块直里立的巨型片石,其形状侧看似刀,正看似碑,高达50米,稳插地下,直刺云天,大有凌空遏云之势,堪称“天下第一刀”、“人间第一碑”。这是一块崩塌岩块,是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崩塌时发生位移,使它巍然挺立于峡谷一侧。这块象形石高大雄伟,气势恢弘,而且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大刀、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的美感令人叫绝。

传说,这本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圣母娲皇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丢下的大刀竖立起来,刀背对着无头冤神洞,于是二郎神斩杀小白龙的大刀,成了纪念小白龙的无字碑,人们称其为“擎天刀碑石”。

当然,小白龙的故事未必真有,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小白龙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四、关于皇姑埯和骆宾王的传说

(一)皇姑厂干的传说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董卓专权,朝廷内祸事不断。传说,有一年不知是哪位皇姑,为了逃避权臣的逼婚,逃出洛阳,乘车直奔新安北山通往山西的古道,打算去绛州避难。护送她出逃的有一位宫廷的小银匠,和一位马车夫。他们逃难的马车一路狂奔,走进了青河川,刚到红崖寺前,听到后面追杀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马车夫想出一条让皇姑脱身的计策:他让小银匠扶皇姑下车,顺着荒凉的龙潭沟逃进深山;自己却驾着马车顺着山窝河川古道,直奔黄河岸边,最后驱车跳进黄河………当追杀的骑兵赶到,见黄河里漂着一辆宫车,猜想皇姑已身赴黄河殉难,就拨转马头回洛阳复命去了。

话说皇姑和小银匠逃进龙潭沟,走进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很同情皇姑的遭遇,就领他们到村后,安身在两个山洞里,前边一点的住小银匠,后边隐秘一点的住皇姑,村民们习惯地叫这两个山洞为大皇姑厂干和小皇姑厂干。

皇姑隐居在龙潭沟后,由于百姓们的看顾,生活虽无法与宫廷相比,却也衣食无忧。一年以后,洛阳政局渐趋平稳,皇上打听到皇姑在龙潭沟栖身的消息,遂命大臣来迎接她回宫。这时的皇姑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习惯了布衣素食的平民生活,也留恋这幽静美丽的山野,再也无意回到那血腥不断的皇宫里。听说皇上派近臣来接,她和村民们一起商量,把村头一家较宽敞的民房修整一下,做了临时的“接官厅”。皇姑在接官厅会见了来迎接她的京官,表明了自己坚不回宫的心志,特使无奈,只好回京去了。

此后,皇姑和小银匠结了婚,在这朴实简陋的山洞里自食其力,安心度日,一直到他们偕老百年,人去洞空………关于大、小皇姑厂干的一段佳话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2、骆家村——骆宾王魂归之谜

龙潭峡谷深处半坡上,有个骆家村;说是村,其实只有一户居民。这家姓骆,自称是骆宾王的后裔,因此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系唐初四杰之一。后来他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去向。是被杀?是逃匿?传说颇多。

新安有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去处,叫漏明崖,传说骆宾王逃匿之后,辗转多时,最后到新安隐居到这里,并有多首题咏漏明崖的诗。如:

1、 渑邑漏明呈奇景,悬崖万仞石棱曾;(古时,曹村漏明一带曾属渑池)

唇山白雾共旋绕,河水波绿萦带风。—《漏明吟》

2、层石远接天,绝顶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仗,何处得神仙?—《过石门》

民国年间,漏明崖傍崖而建的庙宇中还存有多首骆宾王的题诗;至今附近村民家中还存有两块纪念骆宾王的诗碑。漏明崖近边有骆岭、骆村、骆庄等村名;龙潭峡谷这家骆姓居民还能指出骆宾王墓之所在。“骆宾王魂归何处”这千年历史之谜,能否在这里得到破解,有待专家考证。

推荐阅读:

关于情侣痛苦分手信(推荐)(三篇)

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语(推荐)(6篇)

有关大学生旷课万能检讨书范文通用(8篇)

精选幼儿园个人原因辞职信通用(四篇)

有关犯错的检讨书(精)

最新应届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怎么写

标签: 简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