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4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6-06 21:07:0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有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一

1、被乌龟的出现所吸引,产生接纳、喜欢乌龟的情感。

2、参与关于乌龟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讨论,萌发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1、实物乌龟一只,铃鼓、碎肉等。

2、设置简单场景:用积木或纸盒搭成的小路,中间散落几个球。

1、猜猜谁来了。

师幼围坐在一起,教师神秘而又欣喜地设问: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猜猜他是谁?

请出新朋友,亲切地:哦,小小乌龟爬过来了。引导幼儿说一说乌龟长什么样,你最喜欢乌龟的什么。

2、小小乌龟爬过来。

乌龟今天真高兴,他爬呀,爬呀,爬过来。看看他是怎么爬过来的?

乌龟还要爬到小朋友这里去,它是来向你们问好,看看他爬向谁?

乌龟向哪个方向爬去,就请那一方向的幼儿对乌龟打招呼,如你好,乌龟。我喜欢你,乌龟。想和我做朋友吗?等等。

可以请幼儿用手去触摸乌龟的身体,说说有什么感觉。

3、逗乌龟。

教师手持铃鼓在乌龟上方摇晃,观察乌龟受声音刺激时的反应。

乌龟喜欢吃什么?请个别幼儿用碎肉来喂乌龟,观察乌龟的进食情况。

4、参观乌龟的家。

我们给乌龟造了一个新家,以后我们还要和乌龟做许多游戏。

请个别幼儿送乌龟到自然区的家,教师和其他幼儿随同参观乌龟的生活环境,离开时亲切道别。

1、教师尽量以神秘、亲切的口吻引出乌龟朋友,引发幼儿的好奇。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乌龟的外部特征、爬行状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乌龟爬行时头和四肢的样子以及如何绕过障得物的情景,不要把兴趣点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惊喜和兴奋上。

2、本活动第二环节会因为实际环境的影响而使乌龟产生出种种即时反应,因此教师应设想多种预案,根据现场情况随时实施相应的策略。如乌龟爬行时,遇外部刺激会收缩身体或停止不动,教师应引导幼儿控制自己,减少对乌龟的刺激;也可让幼儿对乌龟的现场表现进行猜测:乌龟为啥一动不动呀?头和脚为啥都缩进去了?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然而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

有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二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触了它,加之幼儿的天性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我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式的进行科学探索、交流、分享。

1、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求答案。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1、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习使用↑↓记录实验结果。

水、大盆、石头、叶子、钥匙、玻璃珠、小木块、泡沫板、一元硬币、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

1、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一个装水的大盆(提前在水里放石头、叶子、钥匙等),让幼儿观察水里的物体。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会局限于水中的几样物体)。

提问:它们在水里是怎样的?

2、通过观察和提问,引出活动主题——浮与沉的现象。

(1)出示↑符号表示浮在水面上,↓符号表示沉下去。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体是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记录下来,再进行实验,最后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示范取一块小木块,请幼儿猜猜木块会是浮还是沉?

(4)教师介绍记录表:这是一张记录表,待会我们把记录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如:木块浮上来的,就要向下上的箭头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头表示。

3、幼儿自主操作实验。

(1)幼儿按意愿自主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的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如:一元的硬币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了水,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我们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2)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实验结果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的?

(3)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物品有:叶子、泡沫板、小木块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钥匙、玻璃珠、一元硬币等等。

4、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东西浮上来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高兴了,它们也想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5、经验提升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会沉在水里,请幼儿想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去而得救?

谁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会沉到水里去,我们也会沉到水里去,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我们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头、船、脚盆等)。

6、结束。

请朋友回家后继续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沉下去?

我组织完这次科学活动《沉和浮》发现幼儿兴趣较高,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一、扩展学习空间,为幼儿发展奠基。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活动的中,我能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二、提供丰富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

《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些材料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这些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小筐、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泡沫、纸塑料等等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让幼儿观察物体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动一动,让幼儿去想象、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怎样会让沉下去的物体在浮起来?怎样让浮起来的物体在沉下去?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好多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重的东西放在木块上会浮起来。把空的瓶子灌满水就沉下去。等等这样拓展幼儿的思维活动。

三、激起学习兴趣,为幼儿发展引路。

“兴趣是幼儿的教师”。《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如:我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由于幼儿对有的物体还不理解,所以大多数幼儿都把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说成是沉的,但我并没有制止,而是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积木、塑料花片等等)。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重的东西:钥匙、玻璃球等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自己探索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有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三

【导语】大文斗范文网的会员“ruojing”为你整理了“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联系生活,感受乐趣。

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幼儿园科学《磁铁》说课稿

科学活动教案磁铁(汇编15篇)

科学活动教案磁铁(15篇)

《舞台灯光师》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

有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四

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忠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在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电话、电脑就是沟通的所有手段,他们不知道“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当门卫伯伯将我的一封信送到活动室时,便引起了幼儿的好奇,他们围在我得身边问个不停:“老师,这里面是什么呀?”“谁给你的呀?”“用来做什么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结合主题活动“信的旅行”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信”、“好看的信封、信纸”“我是邮递员”、“班级小邮箱”“神奇的邮票”等,旨在于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如何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信息,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的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之后,结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又设计了“无字天书”这一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累计写信、寄信的经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热情,体验发现的乐趣。

1.在科学小实验中培养幼儿探索的热情。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在操作中体

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木偶表演,录音片段。邮递员一名,小猴子数名(由大班幼儿扮演)。

2.各种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水、蜡笔、水彩笔、记号笔、胶水、浆糊、打火机、蜡烛等多种材料。

3.每组一份:柠檬汁、棉花棒、白纸、自制信封、自制邮票、浆糊、毛巾。

4.科学发现角投放材料:碗、水、筷子、面粉、碘酒、棉签、白纸、杯子、喷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美猴王送祝福。

1.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让我们用掌声欢迎。

木偶表演:(美猴王站在云彩上)小朋友们,你们好,俺老孙很想和你们一起玩,可师傅派我去捉妖,所以我来不了了。但是我写了一封有趣的信给你们,这是一封无字天书,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看到我写的祝福。再见!

二.探索活动——读“无字天书。

2.变魔术:教师将“无字天书”变成六份,请幼儿分成六组进行探索。

3.幼儿分组探索,教师巡视,发现可取的方法。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5.教师示范:用打火机点上蜡烛,将纸在火上轻轻移动,无字天书开始现形,教师读信的内容,幼儿欣赏。

6.小结:原来美猴王的“无字天书”要用火烤才能看到,真神奇呀!我们小朋友想不想给好朋友写一封“无字天书”呀?那它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问问美猴王吧!

三.实践活动——制作无字天书。

1.打电话。

师:喂,是美猴王吗?我们看到你的无字天书了,谢谢你的祝福。我们小朋友也想写一封“无字天书”,你能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写的吗?

录音片段:我是用柠檬汁写的,材料我已让孩儿们给你们送去了,至于怎么写,小朋友们动动脑筋自己尝试吧。回头看,他们来了!

2.六只小猴按序送上一只托盘:柠檬汁、棉花棒、白纸,幼儿自制的信封和邮票,浆糊、毛巾。

3.幼儿制作无字天书:

师:请你先想想信要写给谁,内容可以用字宝宝或图画的方式来完成。别忘了写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装好信封,再贴上邮票。如果是写给班里的好朋友,就放入班级小信箱,如果是写给班级以外的人,就请投入绿色大信箱,由邮递员给你们送信。

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收信,看信:

a.请班级小邮递员将班级小信箱里的信送到收信人的手里。

b.收信人收到信后到老师那里去用火烤一烤,让字、图出现,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c.师:还有一些比较远的信我们请邮递员先休息一会,呆会再送出去,好吗?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美猴王教了我们一个本领,大家都学会了。知道用柠檬汁写的是看不出的,一定要用火烤一烤才能看到。在我们的科学发现角里,还有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也能制作出无字天书来,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活动评析:

机灵调皮的美猴王是我班幼儿近期最崇拜的人物,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大家都想看到美猴王的祝福,都想做最聪明的孩子,于是探索的积极性便轻松激发,孩子们有的用蜡笔在纸上均匀的涂抹,有的拿了放大镜仔细的瞧着,有的将纸对折再对折,甚至有的孩子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嘴里喊着“变变变”,想让内容自己出来……尽管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正确的方法,但只要幼儿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努力进行尝试,在探索中能互相帮助,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并不注重幼儿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写信、寄信的乐趣,感受到了事物变化的趣味,产生了了解科学,研究事物的愿望。科学发现角的延伸,更使幼儿的实验兴趣得以延续,孩子们经常会在那里流连忘返,虽然时有争吵,但我发现争吵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所引发的,他们互不相让,直到试验结果的出现才会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动手操作、交往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推荐阅读:

如何写农村婚庆司仪主持词范本(4篇)

2024年员工外出免责协议书(通用8篇)

关于猴年春节文艺晚会主持词,猴年春节文艺晚会主持词串词汇总(2篇)

精选入党发展对象党章学习心得

关于公司年会抽奖环节主持词简短(三篇)

2024年银行安全生产月心得体会范本

标签: 大班 教案 科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