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7 19:23:4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时间是1992年7月。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念好“人才经”,为振兴闽东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在选人用人标准中,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第一位,他强调“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不管你是哪个地方人,只要符合四化标准,就举用你;不管你资历深浅,只要办事能力强,就举用你”。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高度概括如何选人用人。他说,“知”就是识别人才。我国古代谓具备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所谓德是指政治操守好。所谓量,即度量、胸怀,是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人才。所谓才,是指才能,有创造力、有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志,是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有韧劲。所谓绩,就是政绩,在工作中,能奋发有为、尽心尽力、有所建树,人民群众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举”就是荐纳人才。举纳人才强调尚贤事能,也就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举纳人才最忌“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囿于地域之见。“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否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无法工作。“育”就是培养人才。是否重视培养人才关系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对人才的培养,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

  选人用人标准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标杆,干部考核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则是推进干部选任工作规范化、民主化的保证。地委制定了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年度民主考评的方案。习近平同志要求,要严格把好述职、评议、测评、综合汇总等关口,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各地从众多要素的有机分解和综合中,对考核对象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直观全面地反映出一个领导干部方方面面的情况,规避了干部考评的随意性、模糊性弊端。在考评中,坚持用生产力标准和德才标准来评价干部。注重工作实绩,把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或岗位责任制)、为政清廉的状况作为重点内容,按规定的程序对干部的德能勤绩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增强了群众参与的意识。经过考评,推荐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干部人选,尤其是推荐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女干部、非党知识分子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拓宽了用人视野。地委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加强了班子战斗力。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立足闽东实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他明确指出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针对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思路、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须清醒认识到,党政机关是否保持廉洁,关系到党的存亡和人心向背,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运。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对党员干部来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这四句话必须警钟长鸣。

  二、脱贫必须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必须纯洁队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选好党支部书记,选好一个带头人。并提出,村支部书记人选来源的渠道可以再多些,乡镇和企业党员干部也可以去兼任挂职。这些思想与理论现在正在全国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实践着,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三、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了,不但可以为农户提供各种副业,还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防止两极分化。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具体形式和路子。

  四、脱贫必须具有“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作者在谈到闽东这只“老、少、边、岛、穷”的代言词的“弱鸟”时写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安贫乐道”,而要有“先飞”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摆脱贫困必须首先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只能是渐进的。就需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立足于实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锲而不舍的韧劲,造就“滴水穿石”的神奇。

  五、贫困地区“硬”的缺少条件,可以多讲“软”的。纵观全书,“软”包含多个方面。一,要建设制度服务软环境,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等。二,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者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过上富足的生活,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注意把脱贫与农村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三,必须摆脱教育“贫困”。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让教育更有效地为农村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发展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智慧和纵观全局的战略思维。

  纵观全书,作者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民情怀,提出的一系列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论述有很强的指导和启发。

  “鸿鹄之志”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针对闽东发展,还包含了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实现的殷殷期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青年一代将坚定理想信念,众志成城,奋勇向前。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凝集了总书记在1988至1990年的29篇重要讲话,立意深远,高瞻远瞩,其中的许多理念观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认真读完,感触良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简洁有力、旁征博引、含蓄幽默、充满自信、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求短求实求新,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虎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等,可谓平易近人,朗朗上口。近日细读《摆脱贫困》,早在22年前出版的这本书里已见端倪。

  一是简洁有力,绝不拖泥带水。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P57),仅有两页半篇幅,不足千字,就能把问题讲深讲透,可以算是惜墨如金,但字字珠玑、句句出彩。   

  二是善用比喻,使人过目难忘。善用比喻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著名的比喻就是将贫困的闽东地区比喻成“弱鸟”,用“弱鸟先飞”来比喻闽东必须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用“飞洋过海”来比喻必须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用“丰满羽翼”来比喻必须夯实经济基础,用“鸿鹄之志”比喻必须增强发展信心。

  三是旁征博引,令人回味无穷。全书29篇文章,几乎没有一篇没有引用,粗粗算了一下,引用最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说到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引用了海瑞《令箴》中的“官之至难者,令也”,;说到人才选用,引用了《墨子.尚贤》中主张举才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明良论》中龚自珍抨击官场中论资排辈之弊,《谏逐客令》中李斯力陈囿于地域的用人之害;说到领导干部的气节,引用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四是平易近人,让人倍感亲切。在今年博鳌论坛上,习总书记引用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瞬间拉近了宾客之间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摆脱贫困》这本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在《秘书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中,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以一种谈心的方式,说特点,提希望。

  反观自己,在平时文字写作中还存在生搬硬套、语言干瘪、风格单一、打官腔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

推荐阅读:

学习条例的心得体会最新

百日安全心得体会--精优质范文

学习2023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感悟最新

军训心得体会大学生

十九届四中纪检干部心得体会

民警忠诚教育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