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讲座心得体会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8 19:51:5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古琴讲座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琴讲座心得体会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当今社会,这几大特色因为熟知的人越来越少,更为它们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从小就对这四大绝技充满向往,有幸,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我们开了这几门课,圆了我儿时的一个念想。

  记得读过一首有关古琴的诗:

  知音一曲百年经,荡尽红尘留世名。

  落雁平沙歌士志,鱼樵山水问心宁。

  轻弹旋律三分醉,揉断琴弦几处醒?

  纵是真情千万缕,子期不在有谁听?

  一瞬间就被诗里面的意境所折服,除听琴曲,就被古琴那悠远、宁静、深邃的音色所感动。

  可是听别人弹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又是一回事,自己拨动琴弦,发出的身影,怎么也无法和自己所想象的声音联系一起,自己没有对古琴的任何认知,没有乐理知识,初学弹琴,高老师先教我们基本的指法,从右手的挑勾入手,练习基本曲,右手会发酸,挑的时候常会碰到自己指甲下方的肉,会有一道道痕印,加入左手后,左手要弹走音,手指在琴弦上来回拉动,长时间的隐隐作痛,双手协调性也不好,但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想学好古琴都必须有一定的付出,而且我本身也是一个不愿意服输的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坚持学好古琴。

  我们高老师的教学很有特点,她在教学初,先不教你识谱,而是弹一句,然后让你模仿者将这句学下来,在学习过程中纠正所出现的错误,然后将学习的要领讲出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时保持一种高度精神集中的状态,如果先学会识谱,学生会有自己就可以去练、去学的想法,从而导致上课时,专心程度下降。我个人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我。尤其到现在,我学一首曲子,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然后再通过练习将曲子熟练掌握,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所学会曲子之后再去看谱,那些谱子不用教,自己就可以认识了。当然,针对自身,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有很大的帮助。

  还记得,初学"沧海一声笑"这首曲目,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进入古琴门槛,这首曲子花了两个星期的课时才将它能顺利拿下来,或许是自己稍有些古琴方面的感觉,在老师教我弹"虞美人"时,我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尽管个别的节奏和指法还是有差误,但听着从自己手中弹出来的曲目还是别有一番滋味,这样就更坚定了自己要将古琴学好的.信心,并且我还发现一个窍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单纯的去靠记忆记指法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也容易忘,而我学习古琴,学的比较快的一个方法就是,我记住了曲子的曲调和旋律,随着曲调,自己嘴里一边哼,手上就可以相应的弹奏出来。我认为,人天生对音乐都是有感觉的,正如我们背一篇歌词和用唱来记一篇歌词,两者之间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差甚多的,我想这也是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学习古琴至今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琴,也不敢再大家面前谈论什么心得,只把自己学习的一些经验与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还请大家多提点指正。我认为学习古琴一定要有几个先决条件: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琴被放在文人四艺的第一个,不是没有道理,古琴技法繁复,意境深远,这些都需要老师来为我们详细讲解说明,有一个良好的师资环境,一定能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

  二:在古琴或音乐上的天分和兴趣。和我一起学琴的同学也有好几个,功夫下的特别多,但怎么也学不好,可见在音乐这种路上,天分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三:充分的并且长久的练习时间。学习古琴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出成效,要时时练习,巩固,熟练各种指法,长时间对古琴曲的体悟才能弹出高境界,有韵味的曲子。

  另外,我还感觉,在学习曲目时,多去听想学曲目的录音,反复的听,对自己的帮助是会非常大的,在我学习"酒狂"和"梅花三弄"时,我每天都会反复听这几个曲目,在我正式学习时,我感觉那个曲调就在我脑海里面存在了好久,学习时进度异常的快,这是我个人学习的一些小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琴这种乐器,音色厚重、悠远,弹奏它,一定要将心定下来,沉浸在里面,用心去体悟,去感受。才能体悟它里面的意境,才会带给自己和他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畅快,能很好缓解自己生活等方面带给自己的压力,平时多读些古籍,文学方面的书,会提升自己在古琴意境方面的理解。我认为古琴能充分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从另一层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还是十分感谢教我古琴的高珉老师。她十分耐心并且十分认真的教导我,才让我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感受古琴的魅力。希望学校古琴的琴友越来越多,能将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

  古琴讲座心得体会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古琴开始,就希望能“从心契入”。因为学琴的目的不在实用,也不纯为美学的享受,而是藉以练心。习琴是一个逐步地与自我以及和琴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时时觉照自我是否回归本心,一切归根是在心性上做功夫。最后又化作无为之为,无艺之艺。如此平平淡淡信手抚弹,自然能给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一个清静的心灵空间。   如何在心性上做功夫呢?当然这必须由每个人去亲身体证,难以完全用语言来传达。这里我们也仅能把我们点滴的心路历程之收获分享给大家,企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摒除对错好坏的分别与执著   在教琴中,有的学生会反复地问老师:“这样弹对不对?这个指法是不是这样?”当他频繁地这样发问时,表明他仅仅是在硬性地模仿某种外在动作,依赖于一个外在评价标准,从而使自己的心念执著于是非评判,无形中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使弹琴状态紧张。其实当学生在掌握指法基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需要自我内部的调适,静下心来去感觉动作是否舒适,细微地体会肢体的气脉是否通畅。不是以一个外在绝对标准化的对错模式来束缚自己,而是以内在自我身体动作舒适感为底线来调整。因此,习琴不应该是向外的追寻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因外在的好坏评价而喜忧不定,而只是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来享受内在的交流过程,这才是一种自足的体验。

  2、摒除“琴人对立”的分别达到“琴人一体”的交流   初习琴,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将琴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乐器之物”,而“我”作为主体来操作,努力地去学习、去弹奏它。但这种状态易将我们导入琴与人二者分离的潜意识中,渐渐内化为做作、刻意、有所为的弹琴之心。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会逐步实现琴人一体的交流与融合。琴作为一位陌生的朋友,我们需要逐步地与之交流来了解它的秉性、特征等。那么首要的原则就是“真诚”——真诚地弹奏每一声,真诚地聆听它的回应。尤其每次弹琴最开始并不是草草而起,而是从手上先松活做准备(比如预先搓手热手等),心上安定下来(比如通过深呼吸等),这样从开始第一声就给自己一个好的心境。如此真诚细腻地对待琴音,它也会给我们好的音色,进入良性的循环。古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说,这也是藉形式上的仪轨来为心境做准备。随着我们琴艺的提升,对我们的朋友越来越了解而与之融为一体,抚琴便只是自然地与之交流,无为弹之,琴人合一。

  3、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   我们时常会有自己弹琴更自如而有人听琴却紧张的不同状态。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外在的环境和对象——有听众或无听众;同时也预设了外在的目的——为了表演或为了练习。由此弹琴的状态就会随着所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尝试将这些心念掉转——摒除人我分别,不是给别人弹琴,也不执著于给自己弹琴,只是自然在弹、恰好在弹而已。古人以“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养性、非表演化的乐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无听众,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无“表演之心”,有无“目的之心”。若能放下实用之心、为什么弹琴之心,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机巧之为,便是从有为到无为,而且时时如一。   具体而言,如何能从有为到无为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归自我,真诚地对待自我、与自我交流。从身体上,我们随着自然的呼吸去觉知肢体各部位的放松程度,乃至指间各关节逐步的松活。在心性上,我们渐渐地从散乱到凝定。让眼睛觉照动作,耳朵觉照声音,意识觉照心念。此时作为操琴者的自我,便不是茫然地作机械的手指运动,或飘然地沉醉在音乐感觉之中,而是在操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种清明的旁观者角度来观照整个过程,这就是“观音”,也就是时时觉照。如此躁动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来,我们便能清静地安住于每一个音,每一个当下。自我神明的凝聚与专注,使我们的觉照愈加清明,念念自见,从而细腻地体味每一个音的丰富意味,展开“一即一切”的世界。尤其习琴之初常常取音不多,若能在心性上做功夫,即可在至简之音中体味希音之意趣。

  4、从“时时觉照”达到“自然圆融”   在我们“观音”的过程中还要小心避免陷入观照的执著。比如着意于身体的感觉,或着意于声音的点,抑或反被心念的觉照所牵累。诸如此类都因偏向了具体的细节而失去整体的平衡。实际上,当心性历经了长期的修炼后,便也不需要再刻意地提着觉照在,而是自然而然地了了分明,同时心念上又能寂然不动。抚琴弄操只是随其心而应其手,乃至实无心可得,实无手可应,自然而弹,自性流露而已。如徐氏在《溪山琴况》所云“心手自知”、“莫知其然而然矣”。也恰似莲池大师之诗云:“道人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平平淡淡信手弹,自觉心头脱羁绊。”

  当然藉琴以练心,这是一个日久弥长的心性历练之途。我们也正在这样的旅途中。另一方面,心性的悟入其实又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割裂为渐次修习的次第。因此上面的文字描述传达的仅仅是我们点滴的经验,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手段,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契入每个人的本心之性。重要的是从第一天和琴作朋友开始,我们就能时时回照本心,不论弹之音多或少,身心当下就能受用。

  古琴讲座心得体会

  提起学琴,一般人仅仅会想到是学习琴的弹奏。而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学琴绝不仅仅是学习弹奏。

  凡学问之道,与人的心灵境界的关系都是非常之大的。一个画家,如果不知自心与大道的融合,如果不重视对人生的理解,而仅仅单纯地画,技法再熟也永远不明画中真正的妙趣。画如此,书如此,棋如此,琴亦如此。陶渊明曾有过"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名句。仔细体味,可知琴的学问绝不仅是弹奏而已。作为一个学琴的人,如果只知道把指法练熟,那还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琴者。对琴的体会,才是琴家更重要的素质。琴的学问,可不仅仅是弹一弹就能体会的。所以,学琴就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全面地学,通过习琴,培养自己对琴文化的理解,培养自己洒脱心境,加深对生活的体会,完善个人修养,最终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当然,学琴也是一件很实际的事情。学琴者当然要实际地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琴者,起码应掌握哪些技能呢?作为一个象样的学琴者,起码要会识谱、会弹奏、会打谱,并且要对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一个琴者,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位的修炼,最终体得琴道。(二)关于弹奏想弹好琴,识谱是基础,同时要对常用的各种指法了如指掌,能够运用自如。根据琴谱掌握所学琴曲的全部指法,能够从头到尾弹下来,这是具体学习琴曲的第一步。然后就要体会琴曲的节奏,以助于清楚地表达琴曲中的含意。如果说指法相对容易掌握,那么节奏的掌握就相对难一些。因为在琴谱上,指法说明得十分清楚,而却不说明节奏。节奏的掌握,要靠老师口传心授,和琴者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掌握节奏,对于曲意的表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象一首好诗,如果在朗读时读错了标点、断错了句,那就无法良好地表达诗中的意趣。弹琴也是如此,如果停顿的地方不停顿,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该快的地方快不起来,该慢的地方慢不下来,那就实在是失败的弹奏了。所以,学琴者要对掌握节奏格外重视。另外,弹奏时的呼吸,对琴曲的弹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良好地运用呼吸,往往会影响琴曲的节奏控制,以防碍整曲的弹奏。如琴者在弹奏琴曲时,若弹到悠扬潇洒处,却弊着气,搞得脸红脖子粗的,就根本无悠扬潇洒可谈了。若琴者弹到快速激昂处,却频频喘气,搞成了虚弱不堪的样子,哪里还有激昂可言。所以,琴者对于弹奏时的呼吸控制,不可不在意。如此说来,呼吸和节奏的控制,实在是很难了。所以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所以,学琴者一定要注意对呼吸和节奏的训练。训练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多练诗歌的朗诵。若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则对于呼吸和节奏的控制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学习琴曲之时,要对每一首琴曲的含意、背景加以了解。弹奏之时,有如朗诵诗歌,按照朗诵诗歌的方法控制呼吸和节奏,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曲意的表达。事实上,一个精于歌咏朗诵的琴者,掌握起一首琴曲的弹奏来,相对来说确实是非常快的。(三)关于打谱什么是打谱呢?所谓打谱,就是指琴家通过确认谱本、揣摩琴曲意境、根据曲意确定节奏,使琴谱的文字,落实在具体弹奏上的一系列工作。另外,也有一些琴家认为将琴谱译成五线谱或简谱的译谱工作,也是打谱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曲谱最多的乐器。现存的古琴曲谱,就有三千多首。这其中就包括了相同曲目的`不同版本。相同琴曲拥有多种版本,这也是琴的独特之处。琴文化是一种极具个性的文化。就琴曲而言,在琴谱上从来都是只标指法,不标节奏,这就给琴家们留下了广扩的创作空间。相同的琴曲拥有多种不同的曲谱,相同的曲谱拥有多种不同的弹法,甚至同一琴家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心境下弹出的同一首琴曲也可能不很一样。琴文化如此洒脱自由的个性,实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不能具备的。也正因为琴文化具有如此强的个性,打谱也就成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当良好掌握了相当的识谱和弹奏技能以后,就应进一步学习自己打谱。打谱作为学琴的提高阶段,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首先,弹奏技巧是起码的基础。另外,也需要琴家对琴学之道有相当的理解,需要琴家对琴曲的历史背景和琴曲的意境有相当的理解,需要琴家有一定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需要琴家对哲学思想方面有一定造诣。如此等等。所以,琴文化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综合性文化。学好琴,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弹奏,而需要多方位的综合修炼。这样,最终才可能真正地体悟琴道。

推荐阅读:

最美奋斗者演讲稿心得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感悟心得体会

2023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稿

关于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最新

标签: 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