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演讲稿【三篇】

演讲稿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5 11:29:4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言语也叫言语。这是在一个盛大的仪式上和一些公共场所发表的演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演讲稿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清明节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原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悼念。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在北方,老百姓吃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按照旧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的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并喜欢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踏青、放风筝和荡秋千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的讲话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 清明节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清明节,借此机会,请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无数革命先烈默哀!向我们的祖先默哀!

  最近一段时间,每个家庭,都是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灵墓,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国旗下,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国爱家的情怀。

  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的祖先,为了养育后代,历经了千辛万苦,挥洒了无数的汗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延续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才有生命的安宁!

  如何不让先烈的热血白淌?如何不让祖先的汗水白流?实现先烈遗愿、祖先的夙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作为当今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知识做梦梦不来,伸手要不来,只有靠今天的努力学习,日积月累。同学们,今天的爱国爱家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人才。

  同学们,缅怀先辈的同时,我们又怎么能疏远上辈?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代价实在无法计量。母爱是女人的一种天性,很多女人有了孩子,就把儿女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一个家庭,纵有千斤重担,都是父母挺直腰杆撑着同学们,趁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健在时,多给他们一点安慰,而不是等到失去的时候!

  让我们以良好的姿态告慰青松下长眠的烈士和祖先的同时,也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春风荡漾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第三篇: 清明节演讲稿

  清明左右,绵绵细雨,如丝如弦。仿佛是一帷珠帘,轻轻撩开朦胧的烟尘,雨纷纷,欲断魂,牧童信手一指,酒香深处,雨巷尽头,竟有桃花酒,杏花村。

  兴许千年前清明时节的江南,芦苇荡漾着微雨的清香,曼柳轻拂着春雨的柔情,下雨了,撑一柄油纸伞,或许会邂逅被春意醉倒的诗人,似痴似癫地望着那双飞燕,数着那几缕炊烟,或许也会有孩子推开窗子,好奇地望着这淅淅沥沥的雨,想像着自己做的风筝在那油菜地里飞舞。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惊起了满城风絮,撩拨了一川烟草,酝酿着梅子黄时雨。

  舔舔舐舐那冷雨,是否能体味东坡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是否能品尝陆游那“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苦涩?是否能感悟杜牧那“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朦胧与辛辣?清明的雨,是一场文化的苦旅,有时一场雨一座屋檐,就是一方故土甚至一个朝代。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之美,在华盛顿汉白玉建筑拥簇的草坪中,在伦敦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华丽的喷泉边,或是在罗马肃穆严谨的万神殿前,都无法寻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美感。这是文化带给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更是当我们远离故乡时,所切骨思念的事物。

  王蒙先生曾经说: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和乡村,连每一阵风每一片纸每一缕炊烟和每一声细微的耳语,都是抓得着、碰得痛、压得沉、硌得硬,都是有棱角、有重量、有来路和去向、有温度。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让人们存在得有方向,行走得有底气。一场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嘀嗒在石瓦间,沉吟在刀剑上,圈点着西湖水,串连着蓑衣线。从小的时候,每个人就会背诵《静夜思》,即便根本不懂乡思为何物;也都会唱几句京歌,即便对京戏一知半解;男孩子心里的英雄是齐天大圣或关公赵云,女孩子有时会望着月亮想像着嫦娥和玉兔那冰清无暇的广寒宫的样子。中国的文化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里扎根,生芽。

  正如一个人一样,无论岁月如何侵蚀,生活如何磨难,风度依然,风格永存,宠辱无惊,自然让人心生敬意。在我们奔走呼号忙于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国家大剧院时,伦敦则忙于修建莎士比亚剧场,保护她的古老与传统。当我们追随着都教授匹诺曹的时候,韩国却将端午祭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放弃缠足剪掉辫子是一个无比进步的举动,但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为了高楼毁了故宫呢?也许我们缺少许多进步和变革的勇气,也许我们要永远十分警惕固步自封的保守;但是,我们难道就不缺少合乎情理的保守的智与勇,就不需要警惕那种幼稚的赶时髦的一窝蜂了么?在如今文化的大杂烩中,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弃的,而什么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答案,不就在这清明时节的雨中么?

  听听那冷雨,如果可以,我愿折一枝柳,留住这千年的淅淅沥沥,淋淋漓漓。

推荐阅读:

公司周年庆演讲稿通用范文(通用3篇)

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演讲稿范文(通用6篇)

关于团结的三分钟演讲稿范文三篇

优秀宪法演讲稿范文(通用6篇)

学生会竞选演讲稿集合15篇

2023有关致敬抗疫英雄演讲稿(通用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