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改变自己获得成功的例子(通用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19 09:43: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例子是汉语词汇,拼音lì zi,意思是客观存在的旧规、惯例。也指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多用于解释说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人改变自己获得成功的例子(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改变自己获得成功的例子1

  1980年,他出生在洮南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直到上小学时,他家还一贫如洗,买不起一辆自行车,甚至交不起学费。从家到学校的十几里路,他每天都是走着来回。那时他在班里很自卑,没有像样的衣服穿,一到交学费时,他就愁得吃不下饭。看着母亲四处借钱,他心里特别难受,为此他刻苦学习,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条件买辅导资料,更没有参加任何一个补习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教科书和学校里发的几本练习册上。他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把书翻烂把内容吃透,把书本上的知识全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然后去考试。1996年的中考,7门功课有5门他考了满分,被市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高二时,他因理科成绩突出被选拔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此吉林大学物理系向他提前下达了破格录取的通知书。高二就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有压力的学习,让他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而好运却没有眷顾他,这一年,春天里先是大旱,庄稼几乎绝收,到了夏天又是阴雨连绵,暴发了特大洪水,冲垮了家里的田地和仅有的两间房屋。此时,他内心很煎熬,看到妹妹还要上学,看到家里父母每天为生计发愁,他放弃了那张破格录取通知书,瞒着父母去了内蒙古一家木材厂打工。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月拿600元的工资。半年后,他把3000元钱通过同学捎回家里,说是学校发的奖学金。这时他的父母还蒙在鼓里,一直认为争气的儿子在读高三。

  1999年3月,家里的情况好些时,他挣够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就又回到学校参加高三的学习。这时离高考也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恶补缺失的课程。那年的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一所本科院校录取,而录取书上标注的学费是1万元,他又犯愁了。

  好在学校得知了他的情况,可以暂缓交学费,还安排他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一到下课,别的同学都去玩了,他则在食堂里打工,每天有8元的收入,他算了一下,照这样的速度离还清学费还差很远。祸不单行,大二时,妹妹来信告诉他:家里有人要债,父母都病了,她不能上学了。他立即就做出了辍学的决定,于是他给妹妹回信:别为钱的事发愁,我已找到了兼职,每月20_元收入,能让你上学和帮父母治病。接着他很快办理了退学手续,在“南京硅谷”的一家电脑公司做了一份短时工。大部分时间,他是在南京街头举牌做家教。在家教中,他把自己的奋斗历程言传身教给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20_年1月,他用打工和做家教挣来的钱,不仅支付了妹妹的学费,还帮助家里还清了数万元债务。这时他又萌生了去学校读书的念头。正好家乡一家高中听说了他的经历,决定免费收他入学。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学习,在当年的高考中,他又顺利地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

  在大学里,他仍然靠做家教维持学费和生活费。只不过,此时的他把家教做出了名堂,“老师只研究怎么教,而我研究的是怎么学。”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教方法。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家教业务能力比赛中,他出色地讲解了整场比赛中最高难度的题目,成功地挑战了每小时4000元的价格标准。渐渐地,他有了“家教皇帝”这个称号。

  大二时,他形成了自己“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家教理论,在新理论的推动下,他的家教业务应接不暇,于是,他决定开办一家家教公司。随后,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他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到大三时,大部分大学生经济上还在靠父母,他已经花10万元为父母盖起了新房。而他的年收入更是达到30万元,被称为“中国最富的‘非富二代’大学生”。好事接踵而来,大学毕业时,他被免试推荐到结构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还被评为“大连市年度十大人物”。

  他叫佟洪江,靠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成就了今天的小成功。

名人改变自己获得成功的例子2

  沃尔顿收到了著名的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因为家穷交不起学费,他面临失学的危险。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像父亲一样做名油漆工。

  沃尔顿接到一笔为一大栋房子做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克尔很挑剔,但给的报酬很高。沃尔顿很高兴地接受了这桩生意。在工作中,沃尔顿自然是一丝不苟,他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几次来查验的迈克尔感到满意。这天是即将完工的日子,沃尔顿为拆下来的一扇门板刷完最后一遍漆,刚刚把它支起来晾晒。做完这一切,沃尔顿长出了一口气,想出去歇息一下,不想却被脚下的砖头绊了个踉跄。这下子坏了,沃尔顿碰倒了支起来的门板,门板倒在刚粉刷好的墙壁上,墙上出现一道清晰的痕迹,还带着红色的漆印。沃尔顿立即用切刀把漆印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可是,做好这些后,他怎么看都觉得补上去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不一样,那新补的一块和周围的也显得不协调。怎么办?沃尔顿决定把那面墙再重新刷一遍。

  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沃尔顿把那面墙刷完了。可是,第二天沃尔顿又沮丧地发现新刷的那面墙壁又显得和旁边的墙壁色调不一致,而且越看越明显。沃尔顿叹了一口气,决定再去买些材料,将所有的墙重刷,尽管他知道这样做要比原来多花近一倍的本钱,他就赚不了多少钱了,可是沃尔顿还是决定要重新刷一遍。他心中想的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他刚把所需要的材料买回来,迈克尔就来验工了。沃尔顿向他表示了歉意,并如实地将事情的原委和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迈克尔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沃尔顿竖起了大拇指。作为对沃尔顿工作负责态度的奖励,迈克尔愿意赞助他读完大学。最终,沃尔顿接受了帮助。后来,他不仅顺利读完大学,毕业后还娶了迈克尔的女儿为妻,进入了迈克尔的公司。十年后他成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现在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沃尔玛零售公司无人不知,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现在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当年刷墙的穷小子。一面墙改变了沃尔顿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名人改变自己获得成功的例子3

  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教授。

  有一天,他在纽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时代广场站。当时正值下班乘车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台阶中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的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急着乘坐地铁回家。

  看到这一情景,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的时候,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关心的人,人们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地铁巡逻员,这个巡逻员又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苏醒了,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只会说西班牙语,且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流浪了好几天。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的。

  为什么起初人们会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流中,人们往往会陷入完全的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我们“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眼睛却看不见,耳朵却听不见”。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都市恍惚症”。

  为什么后来人们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会有了较大的改变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自己停下来,仅仅是要看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却因此从“都市恍惚症”中清醒过来,从而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需要帮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因为看到别人的善举,而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冲击,进而引发出行善的愿望和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升华”。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帮助病人、穷人或者是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升华”。尽管这些助人为乐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

  从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

  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更多的人就可能会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先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推荐阅读:

部队篮球比赛新闻稿集合8篇

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合16篇

好婆婆事迹材料集合15篇

关于高一自我评价【六篇】

综评心理素质展示100字高一范文三篇

2023年民主生活会对个人征求意见范文(通用10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