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视域下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16 15:19: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利用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国家与省级统计年鉴与实地田野调查的资料与数据,根据传统农区人口流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并对农区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统计学视域下对人口流动的方向、规模与趋势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城镇化模式路径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全国层面,通过对我国的城镇化路径进行反思,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统计学的视域分析,得出城镇化的推进模式。

一、传统农区流动人口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的转移,传统人口输出地传统农区对人口的拉力越来越大,没有真正掌握城镇化规律,不适应于传统农区。但是,在中央政府三农改革与城镇化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农区会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城镇化模式的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所以从传统农区人口流动的角度探讨其城镇化模式,可以补充和完善我国特殊的城乡人口流动理论,也可丰富我国城镇化理论。在统计学视域下流动人口的数据是十分不准确的,导致目前国内无法对流动人口有一个控制,目前典型的传统农区的流动人口所具有的现状:

(一)人口流动量大、比例明显

就目前情况下,传统农区的流动人口的流动量不断地在提高。例如,河北省在2015年末时,常住人口为7 424.92万人,比上年相比增长了41.17万人,但是同年城镇常住人口3 811.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了51.33%,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但按户籍人口河北省城镇化率还不足35%,这充分的说明河北省人口流动的总体状况为流量逐渐增大。

(二)农村轉移人口主要流入中心城市

农村转移人口流向省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比如说河北省,通过统计我们知道,只有15.21%的人们选择了县/乡镇/村,绝大多数流向了省内地级市的市区,其中流向石家庄市占比达到9.57%,流入京津冀经济圈和河北省11个省辖市加总接近80%。这充分证明了农村转移人口流动方向首选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次选省辖中心城市,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是被中心城市吸纳。

(三)省内人口流动势能强劲

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谋生已经成为农民不可逆转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得到的人口流动的现状都显示,省内人口流动势头强劲,比如说河北省农村人口流入京津冀城镇地区的劳动力占到了样本总数35.53%,流入石家庄市区的占样本总数的10.69%,流入京津冀城镇和石家庄两地相加接近一半,流入省内其他10个省辖市的占到样本总数的31.24%。从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调查可以预判,应该扩大省辖市市区规模。

(四)劳动资源丰富

传统农区具有农村外出劳动力个人人力资本、思想观念等个人资源,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仍然很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所然说不同的时间数据会存在很多差异,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出省的比例逐年下降,留在省内的比例有所上升。

二、城镇化模式研究

经济学领域下,城镇化模式是城市化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模式研究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复杂事物和对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探讨,实现总的概括为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从模式的角度研究运用于自然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研究城镇化问题已成为城市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发展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贫富差距缩小的过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模式

在西方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三种代表性理论下,为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以房地产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首的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城镇投资迅速增大,大工程、大项目比比皆是,城市化发展速度大大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下的中国展现出许多弊端。

1.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城乡分割严重,农村萧条与大城市病并存 ,对于传统城镇化模式来说,重城轻乡、重农轻工等现象随处可见。城乡差距过大,城市化吸走了大量农村的人才和资源,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同时,城市人员过多,农村粮食产量下降,而城市需求过多,城市不堪重负,而且人口膨胀在造成城市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同时,大大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协调。

2.区域间不平衡,超前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并存。众所周知,我国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状态,省区内,城、镇、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经济差距。中西部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滞后,产业转型与调整也比较困难,东部大城市人员密集,劳动力密集,对产业发展极其有利,所以东部明显发展优于中西部。

(二)新型城镇化模式

在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制约下,这种模式不再适应中国的发展,中国必须走新型的道路才能解决滞留问题,因此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

1.新型经济

这种新经济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总体背景,形成高含量科技、高效益經济,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低耗高能,需求体系以内需为主,消费支撑,由大企业和的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结构体系,而不是单一的依靠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

2.新型社会

新型社会以新型社区、新型社会组织以及新型社会管理为要素,形成一个交往方式社会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包容和谐的社会。在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推动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松下,我国人口在城市和乡村间大规模、持续快速地流动。人口流动是必然的,这不仅对城镇化有巨大的影响,对农村也影响深刻。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但又能在弊端下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建设经济,在艰难中不断发展前进。

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学科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金融地理学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

试论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时间生物学与体育活动的研究进展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复活远古生物,真的可以实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