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别让夸和喷左右了我们

高中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5-13 13:13:1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i乐德范文网整理了20_年高考作文预测三篇供大家鉴赏。




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别让夸和喷左右了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最近,“夸夸群”迅速火遍网络,“喷喷群”也随之诞生。在“夸夸群”里,你会获得方方面面的夸赞;在“喷喷群”里,你会遭到毫不留情的批评。


  某心理学博士说,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夸自己的好话,“尤其是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非常普遍,而遇到压力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支持”。


  也有人认为,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努力,“喷喷群”恰恰告诉你不要沉浸在那些虚妄的夸奖之中,从别人不那么友善的言论中锻造更闪光的自己。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网络时代,一个人会身处不同的或真实或虚拟的群落,每个群落会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个作文题关注当下,提供两种“对立”的群落,引导同学们思考群落背后的社会现象,在写作中观照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根据材料,写作立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1)认可“夸夸群”,认为遇到压力的时候特别需要支持;


  (2)认可“喷喷群”,认为可从别人不那么友善的言论中锻造更闪光的自己;


  (3)不要过分在意“夸夸群”的“夸”或“喷喷群”的“喷”,要有定力,坚守自己的原则;


  (4)在沮丧的时候需要“夸夸群”的鼓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需要“喷喷群”的鞭策,“夸”和“喷”都有可取之处;


  (5)肯定“夸夸群”和“喷喷群”存在的意义,但是也要理性地思考群落文化可能会掩盖个体思想的危害。


  当然,如果思考“夸”和“喷”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分析这种群落文化流行的原因,分析它们的利弊,思考对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立意都要落脚在群体氛围对“我”或“我们”的影响上。


  【佳作赏析】:别让夸和喷左右了我们


  人生而为人,游走于形形色色的夸赞和嘲讽之间,无论是否出自真心,它们都占据着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前行。网络载体如今为我们提供了自主选择权,“夸夸群”和“喷喷群”火遍网络,让夸奖和批评的分水岭更为清晰,而面对看似有鸿沟的两者,我们的头脑也应越发清晰。


  诚然,积极寻求方法为自己镀金,彰显自己的优秀才能是人再正常不过的本性,而沉溺在“夸夸群”的“彩虹*”中本质上是人们理性的出逃。“夸夸群”何以流行?不过是群成员互相加油打气,人们需要外界的支持去消解自我的压力。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来弥补遗憾、缓解焦虑。


  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补偿”无法给人真正的安慰,看似是正能量的放大,实则是群体性孤独的写照;看似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结果,实则是满盘皆输。


  慎入“夸夸群”并不代表鼓励大家跻身“喷喷群”的行列,选择“喷喷群”需要勇气,而“喷喷群”的价值需要辩证看待。


  人们在希望听到好话的倍感压力的阶段选择了“喷喷群”,选择了让心灵接受那些并不那么友善的言语的洗涤、打击之后,又是否换回与痛苦对等的回报?我不得而知。“喷喷群”并不是告诉我们不要沉浸在虚妄的夸奖之中,因为那些浅显的道理我们本应懂得,我们不该用铺天盖地的批评去代替方方面面的夸奖,从而拒绝夸奖。


  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努力,那么请回到努力本身。造就努力的不是批评,是见识,是眼界,是境界。不那么友善的言论未必能锻造更好的自我,反倒使我们垂头丧气、消磨心志,使我们与成功的彼岸渐行渐远。在“喷喷群”的手机屏幕后,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挖空心思修饰词藻挖苦他人的“键盘侠”和以“为他好”为由无情加以批评的乌合之众所勾勒出的病态世相。


  不仅需经得起“夸”,更应理性地对待“喷”。在“夸夸群”和“喷喷群”之间,寻找到自身处于社会的位置,不忘自我地鼓舞与反省,自我对话,品味得失,或许才不辜负生而为人的使命吧。


  【点评】: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的思维在不断地挺进。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夸夸群”与“喷喷群”的本质,最后再提出“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应对策略,思路清晰。对“夸夸群”背后的理性出逃和群体性孤独的思考,对“喷喷群”背后的“键盘侠”“乌合之众”所勾勒的病态世相的分析,虽然也有片面甚至偏激的地方,但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倡的“见识”“眼界”和“境界”。思想永远是论述文写作的最有力的武器。





延伸阅读:其他作文范文两篇

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


  两年的样子,好多的树长得已经足够粗壮了,只有一排树,稀稀拉拉的,异常的枯瘦奇小。一样的阳光,一样的水土,甚至风,甚至呵护,都是一样的,为何它们偏偏长成那样的情形呢?


  一打听,这种树的名字叫银杏。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佳作赏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原指缸、鼎一类的大容器要经过千锤百炼,回炉重造的过程,才方可铸成大器。银杏树,有很高的药用、观赏价值,可谁知道这种树在生长时经历多少,和别的树的成长过程不一样。或许十年二十年才会成为别的树一两年的样子。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成为最有价值的。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他就失去了父母,靠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安慰他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人都是一生,从小而大是自然生长的过程。有人是天才,从小就有天分,技惊四座;有人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是普通的活着。但同样作为普通人,却有些在耄耋之年取得了成就,证明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79岁才获此殊荣,成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他经历过贫困,经历过战争,在狱中还坚持完成自己的书。他不止一次被他的反对者谣传“死亡”的谣言,可他总是不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这本来就不必放在心上,困难总是会有的。终于,他成功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关于他的种种谣言也就随着不攻自破了。在颁奖典礼上,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永远朝着还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前进。仅获得大奖对他来说不是终结,更是开始。


  同样大器晚成的还有姜子牙。他年轻时只是商朝的一个小官,不堪忍受*,他辞官四处游历。他当然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只可惜生错了时候,只希望有明君独具慧眼。他等啊等,在磁泉边上以长杆短线,高肩直背的姿态“钓鱼”了多年,终被周武王发现,辅佐君主,讨伐商朝,那一年,他已经70岁。


  人们总认为天才是好的,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聪明过人,往往都会忽略大器晚成的人。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师,他们不聪慧,没有骄人的成绩。可是他们懂得静候机会,让时间去证明谁才是智者。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成功需要磨砺,坚韧创造奇迹。





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动静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事万物,一动一静,动静适宜,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芸芸众生,“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动如脱兔,静如座钟。动,是躁动,是行动,是创造;静,是宁静,是静止,是平衡。静能生慧,慧能促行,行能达成。动静相生,自然充满生机;动静结合,社会充满和谐;静水深流,人生充满智慧。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这道作文题,主要在“动”和“静”二字上作文章。材料可分三个层次解读:第一个层次,由两句古诗引出世间万物动静相衬、动静相生的道理,告诉人们,动静适宜,方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对待动静的态度出发,阐述了喜静或喜动的原因,表现出人生追求的差异:第三個层次,具体分析动和静的含义与意义,交代了动和静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和价值,指出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动静结合才能打造和谐社会。


  作文时,考生可以以某一层次的含义为主题来写,亦可以整段话的主旨为主题: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重点阐述静或动的意义和价值,亦可辩证分析静与动相衬相生的道理。


  【佳作赏读】:动静人生


  世间万物,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生生不息。自然如此,社会亦然。人乃自然之子,万物灵长,所以,美好的人生,亦当亦动亦静,动静相融。


  对人生而言,动,是行动,是进取,是创造。我们应当用“动”创造人生的辉煌。


  蛹脱壳而出,化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幼苗在土壤中扎根,生长成参天大树;鹱鸟飞越千山万水,觅得心爱的伴侣……正是一个“动”字,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没有行动,人生便好似停摆的时钟:没有进取,人生便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创造,人便成了坐吃山空的废物,只能随光阴流逝化为尘土……人若失去“动”的欲望和勇气,只流连于过去的美景,就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天堂。


  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种积极向上、波澜壮阔的大境界之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那就是“静”。“静”,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风暴退却后的一片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人生一味求“动”并不可取。“动”,就像不停加速的车辆,长久运转必然不堪其重。一味求“动”,是对生命资源的浪费,会让生命倦怠,让心灵疲惫。“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人身心愉悦,淡定从容。在《丰富的安静》中,周国平说:“人生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心灵的静、精神的静、生命的静,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如兀坐听雪溜竟日的徐霞客,如垂钓瓦尔登湖的梭罗……


  “动”与“静”,是人生的两端:一端是激情和活力,一端是宁静与安闲。如果没有“动”,就没有人生的峰峦,没有人生的高潮;如果没有“静”,就不会有人生的淡定与沉着,不会有生命的从容与睿智。我们“动”要“动”得精彩,“静”要“静”得安适,以“动”去书写人生的豪迈,以“静”去感悟生命的柔曼!


推荐阅读: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英雄精神与国家情怀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犹忆书香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内心的感动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职业无贵贱

2023年海南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题:历史一刻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已出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