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高中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5-13 16:06:0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实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作文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视,把握每一次写作文的机会。下面i乐德范文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同学写的,再来和自己对比一下,找找差距,继续加油。




【篇一】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

  《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

  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内容?暗示了哪些思考方向?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两个任务选项有何不同?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以“审美”为基本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或自身存在的一些审美误区,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做出判断与思考。作文材料借北大哲学教授的观点引出话题,先正面肯定近年来中国社会审美境界的巨大进步,然后列举出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最后交代出具体的论述话题——“低美感社会”。题目的写作任务指令有两项,任选其一。写作者需要对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仔细考量。

  选择写作任务,文体方面没有太多特殊的要求(写一篇短评),关键在于要注意内容方面的限定性。写作时要体现出两大目的:一是代表杂志社对“低美感”现象表达基本的态度,二是引导读者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即这篇短评的写作重心不应该是深入的议论与思考,而在于它的启发性和引导价值。这意味着写作者必须有准确的身份定位,有明确的读者意识。

  选择写作任务,内容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写作目的主要在于“传达中学生的心声”,有严格的文体限定(书信体)、明确的身份限定(高中生读者)和对象限定(栏目编辑,潜在对象是杂志的所有读者)。这些限定性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选择,特别要注意贴合“高中生读者”的实际。

  审题时对上述任务指令必须有明晰而充分的认识,但无论选择哪一项任务,文章的主体部分仍然属于议论性写作,对作文材料都要做“是什么(现象与表征)”“为什么(原因与危害)”“怎么样(路径与方法)”三个方面的考量。就“是什么(现象与表征)”层面来说,作文材料中有一些暗示,写作者可以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进而增强论述的具体性与针对性。就“为什么(原因与危害)”层面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用主义至上、眼球经济效应、崇洋媚外、盲目从众以及个体审美素养的缺乏(或审美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另外,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危害也是多方面、多层级的。就“怎么样(路径与方法)”层面来说,可以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等方面的思考。

  【高分佳作】:“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低美感”现象。

  每一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当今的中国大众也确实比以往更加狂热地追求“美”: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追求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学欧美城市修广场、挖人工湖……大家已经这么“拼”地去追求“美”,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吐槽为“低美感社会”?

  追求美,无非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满足与享受,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所追逐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还是被网络和一些媒体引导甚至是灌输的“美”?我们所拥抱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美”,还是受外界影响甚至被外力裹挟后的“美”?

  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思潮的影响下,在有些人的眼中,“蛇精网红脸”成为时尚,“油头粉面A4腰”是美;在网络上,低俗猎奇短视频大行其道;在文艺界,不管什么题材,“伊人”“未央”“芳华”等古风词语频现;还有唯好莱坞大片或美剧是从的看片看剧“鄙视链”,时尚圈劲吹的“日韩风”……当然,比“爛审美”与“坏品位”更可怕的,是干脆“不思考”,不少人在审美情趣和辨识能力方面流于懈怠、不求甚解、盲目跟风。长此以往,社会的审美水准与鉴赏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更不用说创造美了。

  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则在于国人缺乏审美自信。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君不见,“中国式审美”曾经独领风骚: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不胜收的宋元山水……它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美最有诗意的符号,它不仅辐射到了近邻,衍生出东亚文化圈,还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之美,有华丽、恢弘、浩大之风,也有质朴、清新、潇洒之格,或绚丽,或充盈,或空灵。当下,重拾“中国式审美”,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

  为此,我刊特开辟专栏,就“低美感”现象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展示你的睿智,发表你的高见,给本专栏踊跃投稿。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载,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与平台。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说,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不惜挑戰公序良俗。传播媒介应该是审美的风向标,但当今社会,媒介似乎被“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所“接管”,猎奇、低俗、审丑成了常态。这样的审美病征,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格调,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广大“吃瓜群众”虽然只是在看热闹,却也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这种大的审美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审美趣味,提高鉴赏水平。这世界从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鉴赏美的能力。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充分发挥像贵刊一样有责任感的媒体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我们年青一代的生力军作用,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遮不住真正热爱美、追求美的眼光!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读者

  ×年×月×日




【篇二】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不脱蓑衣卧月明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很有时代特征,很贴近生活。首先根据材料理解“范儿”的含义。材料明确表明,“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似乎是要引领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我们应该崇尚、模仿、塑造何种为人处世的行为风范,我们应该活出什么样的精神风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应该褒扬什么样的精神风范等风范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风范体现着他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也体现着他的性格心理、生活品位,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镜子。

  【立意】“范儿”,展示(个人、民族、国家、时代)的个性与风采,必须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


  【佳作赏析】:不脱蓑衣卧月明

  夜雨霖铃,绿肥红瘦,且行且吟间只见一袭白衣飘然,揽芳于怀,花泪同葬。这,是黛玉的范儿,凄美亦脱俗。

  大浪淘沙,江山如画,且吟且乐间只见一人竹杖芒鞋,心安吾乡,无风无雨。这,是苏轼的范儿,执着亦旷达。

  生如逆旅,每个人在时光长河中觅渡,都将留下独属于自己的波痕。坚守自己的范儿,便是将数十载韶华演绎成独一无二的传奇。岁月如酒,心怀锦时,不脱蓑衣卧月明,亦能饱览月华如水。

  坚守本真之范儿,让生命温润如玉,晶莹透亮。

  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纵然身处异国他乡,也选择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每日醒来,研墨练字,吟诗填词,或和朋友谈论昆曲,击节唱和。在金钱和潮流碰撞的中心,她却坚守本真之范儿,自活出一派魏晋风韵。或许坚守自己的范儿便是这样,虽于十丈软红中沉浮,亦能不忘斜于天际的月亮,胸间蓄水,心底植竹,本色亦能翩若惊鸿。

  坚守君子之范儿,修身于世,一苇渡江。

  还记得钱钟书“不必认识下蛋母鸡”的谦谦风度,梅贻琦将自己比作京剧中的“王帽”的温善宽厚。他们如玉般君子,袖底清风,却自是坚守一种独有的范儿。而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先人后己,心怀他人,公交车上的让座、一声简单的问候抑或一抹暖心的笑容,他们将善良传递给他人,坚守自己的范儿,也让社会在爱的循环传递中拥有了自己的精神风度。

  有人曾说,人生就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坚守自己的范儿,让三尺之躯在九寰站成一道风景。古有易安醉惊鸥鹭,羲之坦腹东床,嵇康广陵绝唱,今有姚贝娜用生命歌唱,将短暂芳华化为琥珀。他们姿态如烟,不盛不乱,他们坚守自己的范儿,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亦无法抹去他们留予世界的身影。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亦当如此,坚守自己的范儿,不是一味任性叛逆,特立独行,亦不是盲目从众,顺应潮流,而是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风度和气质。纵然生活以风刀霜剑相逼,亦能不惧流年,花繁叶茂。

  色衰爱,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然而我们为何不能在名缰利锁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在仓皇岁月中扬鞭,做一个誓死不悔的轻骑?坚守自己的范儿,不脱蓑衣卧月明。




【篇三】20_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不知来处,未有归路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一、作文分析

  【文题解析】:漫画的内容是: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小鸟),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

  结合生物学知识来看,蛋壳对于小鸡而言,如同子宫、胎衣,它孕育过、保护过小鸡。

  命题初衷:“刚出壳的鸡”刚离开蛋壳,就骂它是“破玩意儿”,显然是瞧不起蛋壳,没有看到自己的出生曾得益于蛋壳,割裂并否定了自己与蛋壳的关系。小鸡否定蛋壳,说它是“破玩意儿”,其实是在否定自己。

  这反映出社会人生的一些什么现象呢?可以就事论事谈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事。如果推而广之,当有深意,可以评说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我们与父母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漫画寓意是讽刺社会上“忘本”的人,他们对孕育、培养、帮助、教育过自己的父母、故乡、学校、社会、文化,没有感激之心,不懂得回报反哺,反而轻视、看不起,甚至指责、辱骂。

  可提出正面观点: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己的“根”。

  也可从反面提出观点: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等等。

  从小鸡的角度行文,从蛋壳的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不宜从反面写,比如“打破那个墨守成规的壳子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比如“骂鸡蛋壳是一种‘破旧’(批判旧思想)”。

  【佳作赏析】:不知来处,未有归路

  哲学经常有这么两个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要明晰到哪里去,我想首先需要明白从哪里来——不知来处,未有归路。

  一只破壳的小鸡鄙夷它所诞生的那一个壳。殊不知,正是这破碎的蛋壳,才养出了它蓬松的羽毛,尖锐的双爪,明亮的眼睛。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敌视他们的同胞,自卑他们的出身,赞美着异乡的月明,这是怎样一种可悲的现象。这些人宛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永远漂泊不定的浮萍,只能承受着贫瘠的精神带来的心灵空虚,惶惶而不可终日。

  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对自我明智而清醒的认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汪清亮的山泉应归功于那清澈的水源;一个对自我充满坚定信念的人应对自己的故土,自己的来处有着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是无数中国人的情结。也正是这份情结,驱使在战争年代的人们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在建设年代的人们远赴重洋,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且看今日的北斗、天眼、嫦娥、玉兔,它们背后那无私奉献的人们哪一个不满怀对家国的热爱,对来处的深刻认知?

  而不识来处的人往往扭曲了认知,蒙蔽了内心,踏上不归之路。一百多天的*让东方明珠蒙尘,这些享受着大陆给养的年轻人,忘却了自己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蒙上了面罩,用暴力来争取所谓的“自由”,跪在地上乞求西方的施舍,对于祖国的关爱却嗤之以鼻,也无怪那“废青”之名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更何况今日的中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转眼看那些*、*、*分子也不正是缺失了对于来处的认知与热爱,被不怀好意之人轻易挑拨,就走上了这么一条黑暗的死路。

  一个蓬勃向上的国家要想走得长远必须重视自己的来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充分肯定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这拥有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以史为镜,可明得失,深刻把握已走过的路可有助于规避未来的风险,使复兴之路更为平衡。其二,明来处来立自信,深刻把握认识五千年的辉煌成就可以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进而演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宋玉有言“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强风暴来自细小的尘埃。来处即是源头,有来才有归。不知来处,未有归路。

推荐阅读: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疫情正能量人物

2023年广西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题公布

2023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单车

2023年黑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2023高考战胜疫情的正能量作文素材十三例

2023高考主题作文素材: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