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通用27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21 21:15:1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

发挥全省道地药材供应示范基地效应,建设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特色药材种植基地,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以龙山山脉为中心,覆盖太芝庙镇、潭府乡、陈家坊镇、潭溪镇、龙溪铺镇、大新镇等乡镇,打造“百里龙山”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挖掘特色资源和医药文化,打造太芝庙药王文化特色小镇等集中医药康养、文旅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建成集中药材加工、物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园区,支持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产能扩容、加工工艺改进、加工设备升级、新产品开发等。加快中医药动、植物资源产业化集聚集约,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

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追溯体系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湘林集团、雨泉农业等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推进“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肉铺子”等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和农业品牌。到2025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全县农产品100%纳入合格证、身份证和追溯平台管理。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3

中部崛起、“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有利于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新邵更好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等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系列改革措施将落地实施;市委“二中心一枢纽”、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战略持续发力,为新邵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新邵要树立“在开放中抓机遇”“在开放中求发展”的意识,紧密对接国省市战略,充分利用新邵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接,深度融入省市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力争在新一轮区域开发开放中走在前列,为新邵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新的空间,努力把新邵建设成为邵阳对外开放新门户。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4

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设施、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扩大体育健身场地覆盖率,建设新邵综合体育场和新邵社区综合体育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到2025年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平方米。

专栏8-4:文体惠民工程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5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战略博弈明显加剧,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颠覆性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新能源、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全球价值链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经济发展“换道超车”已经箭在弦上。同时,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素市场化、更高水平开放、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有利于疏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些变化既给新邵发展带来诸多新机遇,也对新邵经济转型、就业、扩大对外开放、科技发展等带来严峻挑战。“十四五”期间,新邵要把握这一趋势变化,立足自身实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为核心的“新经济”,培育新邵发展“新动能”;要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深度挖掘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等消费潜力,激发经济活力;要把握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大力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空间。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6

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新邵改革的积极成果,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政府服务方式、现代产权制度、要素市场管理、农业农村、财税金融体制、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制定系统性改革文件。加快推进监管体系、激励制度等改革长效制度设计,构建符合新时期的改革生态。

专栏3-2:重点领域改革工程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7

紧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振兴,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产业体系,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包装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要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康养、汽配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全力创建雀塘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强县,进一步树立特色工业在新邵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地位。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8

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均衡发展。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到2025年,县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

专栏8-2:健康新邵建设工程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9

高标准编制好高铁新城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三横三纵内部路网,加快构建高铁新城快捷网,完善高铁新城对外主干道建设,提升高铁新城交通枢纽地位。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加快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品质新城。建设绿道体系,完善高铁新城绿地景观体系,推进污水处理厂项目,打造生态新城。推进5G基础设施、智慧停车、智慧社区、智慧建筑等为重点的智慧高铁新城工程建设,打造智慧新城。发挥“高铁”效应,凸显“湖南之心”地理价值,引入“旅游+商业”等特色商业模式,对接优质品牌企业,做好产业规划导入,加快推进绿色家居产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农贸市场、创客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湘中地区特色鲜明、产业集中集聚的汽摩及工程机械配件专业产业园。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0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服务、电商平台、制造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参与跨国合作。实施“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行动,推进新邵经开区保税仓、监管仓等对外贸易平台建设。壮大科瑞生物、湖南广信、鸿宇发制品等外向型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海外仓、中转基地,实现从单一企业“走出去”向产业链“走出去”转变。实施“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加大银行、信保支持力度,助推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系统化服务,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十四五”末,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备案进出口企业达到90家以上,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60家以上。

第四章  大力推进转型升级  培育现代产业新优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全域旅游产业、中医(康养)产业。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1

实施“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创新实施股权招商、以商招商、品牌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智慧招商、网红招商、伙伴招商等新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招商基金,建设招商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链“精准招商”。实施“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依托全球邵商大会平台,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邵阳籍、新邵籍企业家、技术人员、能人回乡投资兴业。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2

“十三五”以来,新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抓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9公里,一批高速连接线、互通、收费站建成投入使用;塘白旅游公路、县城至小塘、黄家桥至高梓、白云铺至桃林公路全面通车;累计建成干线公路53公里,农村公路1062公里,自然村通水泥路606公里。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同步发展,全面完成两批小街小巷和赛双清公园改造;湾田广场、佳源财富广场基本成型;资江一桥至消防大队、右岸二桥至官冲风光带建设基本完工。农村基础设施有效夯实,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城乡一体化、管网延伸、单村工程及尧虞塘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完工。能源通信保障有力,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开工建设;完成行政村农网提质改造206个,110kV陈家坊和巨口铺变电站等一批重要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宽带网络实现农村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坪上镇清水村、严塘镇白水洞村等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3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消防火灾(森林防火)、地震、防汛抗旱、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航空应急救援)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和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以新邵“智慧安监”为依托,全面推广应用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手段,建立全县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基地。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气象、水文服务保障,协调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4

“十三五”以来,新邵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商事制度改革成效突出,20_年各类市场主体达26816户。“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先后出台了《新邵县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新邵县“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化,“互联网+监督”“智慧新邵”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初步建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县长信箱等平台按期办结率均达100%。公务用车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了高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用车平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完成确权成果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全面实施,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财政管理体制、征地拆迁、人事制度等其它改革纵深推进。“一库一网一平台”社会信用体系正式上线运行。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实际利用外资从20_年的1980万美元增加到20_年的3594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756万美元增加到19058万美元。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5

推进实施中医药名医、名药、名方、名院“四名”工程,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中心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全国、全省知名特色专科。鼓励康养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智慧型康养服务中心。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6

以新邵经开区为主体,重点建设资江两岸产业园、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坪上高铁新城工程机械汽摩配件产业园“一区三园”。其中,资江两岸产业园(石背垅片区、塘口片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坪上高铁新城工程机械汽摩配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及工程机械零配件产业。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7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更好发挥县、乡镇、村(社区)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8

以新邵经济开发区为主,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邵县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创新园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民营企业建立高等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挥新邵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新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建立17个技术研发中心。

专栏3-1: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19

持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拓宽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特殊人群、边缘人群、困难人群的保障问题。实施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城乡低保精准救助,提高失能特困供养老人集中供养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主动救助,重点做好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建立健全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建设红十字救助站、救护培训中心和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物资仓库。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新建改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养老服务。到2025年,实现乡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全覆盖;建成一所以上失能照护机构,全面完成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提升改造,生活不能自理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超过60%。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0

推进城市第二水源及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全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灌区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专栏6-8: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动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1

坚持特色工业立县战略,以智能化、绿色化和集群化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汽摩配件等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奋力把新邵建设成为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强县、邵阳市工业第三极。到“十四五”末,工业经济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80%。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2

把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有机融合,大力开发具有新邵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依托岳坪峰、白水洞、清水村、白云岩、大同福地、大新玫瑰园等旅游资源和传统中医药优势,建设集养生、保健、医疗、休闲、旅游、文化、饮食、运动康复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基地。通过“养老+”,延伸康养服务产业链,加强与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合作,以老年护理、康复养生为重点,提供医疗保健、康复疗养、陪伴养老、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等全方面服务,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中医药康养特色和品牌。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用地总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建立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制定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碳排放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减排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目标体系。实行环保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行政监察制和区域限批,切实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进城镇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饮用水源水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乡镇、社区、志愿者三级队伍,形成立体式环保工作网络体系。

第八章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共享健康幸福新生活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并适度超前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幸福新邵。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4

“十三五”以来,新邵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就学就医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45125人,新增创业主体17785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整合,“五类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各项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更加规范,被《求是》杂志评为全国社会保障100佳县市。科教事业稳步发展,思源学校、芙蓉学校、邵阳广益实验学校、大新镇中学、巨口铺镇芙蓉学校等建成投入使用,中小学大班额全部化解到位,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被评为全省教育强县。卫健能力持续提升,县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县疾控中心、寸石镇卫生院和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新院建设主体完工;全面完成村卫生室“空白村”消除任务;率先在全市推行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文体工作长足发展,新邵体育馆、新邵一中体艺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赛双清”艺术节等活动;被授予“湖南省太极拳运动之乡”和“大成拳示范基地”荣誉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应急、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全省平安县创建示范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老龄、老干、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_年的20507元增加到20_年的30528元,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149元增加到13332元,年均增长。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5

实施“数字+”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着力建成省域内互联互通的县、镇(乡)、村(社区)“三位一体”多功能、综合性智慧新邵平台。推进市民之家、指挥中心、数据中心、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政务、智慧综治、智慧安监、智慧水利、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党建智慧扶贫、智慧医疗、智慧景区等多类智慧应用信息服务供给,实现以智慧城市、智慧乡镇、智慧社区为基础的全域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6

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担当,有序推动规划落实。强化规划落实责任划分,根据各部门职能划分,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细分到每一个年度,有序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强化规划落实情况评估,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中期评估活动,评价规划完成的可能性,将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进度偏慢的任务,提出解决方案。

新邵十项重点工作计划27

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产业技术及污染控制技术,发展配套服务行业,促进园区产业聚集共生,拓宽绿色产业链。大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企业对共生、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可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以重点集镇和社区回收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市场为中心、以深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探索建立依靠市场推动的碳市场交易制度,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提高绿色低碳产业比重。

推荐阅读:

屏保工作计划怎么弄好(通用30篇)

关于应急管理局工作计划(精选5篇)

社群电商运营工作计划(共15篇)

早教中心园长工作计划(推荐50篇)

法律事务中心工作计划(11篇)

幼儿园室外保育工作计划(通用46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