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稿,汉语单词,拼音是Jiǎnggǎo。它意味着在教学前写的演讲、报告或手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我围绕“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与大家作个交流,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忠诚不只是喊口号,更应体现在岗位上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有多少人是说的少、做的少、没成效。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踏踏实实。这里希望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的初心使命,想一想我们的忠诚在哪,有多少。
一是想一想我们的誓言。我们单位自组建以来,凡是上级一声令下,我们有多少官兵毫不犹豫的都听招呼、守纪律,按时归队,这里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这里有父母期盼、有爱人的不舍、有孩子的憧憬,为什么能舍,因为我们是军人:当祖国需要、当使命召唤,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所有包括生命。可以说,军人的地位是在报国中确立的,形象是在奉献中展示的,事业是在进取中成就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不论军龄长短,从入伍宣誓开始,在学习教育中明白了军队的性质宗旨,在工作实践中懂得了军人的责任担当,逐渐由地方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人角色意识发生了转变。我们现在不妨回忆一下,入伍宣誓时的场景在头脑中还清不清晰?不妨自问一下,军人的使命职责在心目中还坚不坚定?不妨感受一下,爱军精武的激情在胸膛里还存不存在?大家都知道,军人生来为打赢。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不能忘记入伍时的誓言,要常怀精忠报国之心,常思爱军精武之责,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始终认清肩上重任,始终保持参军入伍时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工作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抓战备、搞建设、谋发展,为实现“强军梦”贡献力量。
二是想一想我们的政治身份。在座的不是党员就是团员,归根到底都是党领导下的一份子。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与朋友聚会的酒桌上,清唱了《智取威虎山》中“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片段,并且边唱边戏谑,甚至对毛主席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网上舆论一片哗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名曾经服役7年的老兵、共产党员和公众人物,竟然用羞辱的语言取笑人民领袖和英雄,忠诚又在哪里?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志对学习教育能躲则躲、对上级决策品头论足、对领导教诲不以为然,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总认为组织欠他太多、领导对不起他;有的年纪轻轻,暮气很重,工作能混则混,任务能推就推,考核能躲则躲,个人愿望一旦实现就满面春风,稍不顺心就牢骚满腹,耍脾气闹意见。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不仅体现在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上,更重要是体现在每名党员的思想言论和实际行动中。
习主席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革命军人之魂”、“是克敌制胜、拒腐防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无论是在组织监督的视线之内,还是在组织监督的视线之外,都要慎言、慎行,切实从思想深处扎紧篱笆。
三是想一想我们肩上的责任。责任是什么?责任是一种要求、是一副担子,它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自觉行动。从岗位分工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哪条线上的工作没做好,履职尽责不到位、工作干不好,不仅妨碍自己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影响单位的全面建设。习主席在全军政工会上强调要重塑政治工作威信,威信从哪里来?威信要从实干中来。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最关心他们,谁最能与他们同甘共苦,他们就最服谁,就与谁的关系最铁,关键时刻就能为谁挡子弹。我们应该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岗位就是重任。组织给予了我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岗位平台,我们理应怀着敬畏之情、感恩之心,以“唯恐有负重托”的使命感、责任感,兢兢业业地干工作。
二、清醒认识我们当前的工作状态
从当前工作状况看,应该说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可以说是尽心尽职,不图名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实事求是的讲,一些同志的事业观还存在不少弱项,我感到有以下6种表现:
一是观念转变的意识不强。有的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有的同志安于现状,总是和“过去比”、和“不如自己的人”比,不愿做创新性的工作,一年到头没有几件在领导心里留下印象的事;还有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打破常规,害怕发生问题,工作生活中仍然抱残守缺、按部就班。
二是学习提高的劲头不大。有的思想不够敏锐,对上级的指示要求,特别是习主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跟踪掌握、学习领会不够,致使工作跟不上趟;有的学习不够主动,被动学得多、主动学得少,用时学得多,闲时学得少,甚至把学习当任务、当负担;有的学习成果向工作转化运用不够,学用“两张皮”,干中学、学中干的门道还没有摸着。
三是工作落实的标准不高。有的掌握情况粗,对上级意图理解不透,对关键环节把握不准,对本级情况掌握不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经不起深究细问;有的具体落实粗,工作大而化之,敷衍了事,满足于能干多少干多少,干成啥样是啥样;有的检查指导粗,满足于工作“过得去”就行,把起点降在“能应付”的程度,不关注细节问题,不善于具体指导,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主动出思想、提建议不多。
四是主动担当的精力不足。有的同志只想个人进步,不愿辛苦付出,工作中简单的、容易的、出彩的工作争着抢着办,遇到复杂的、棘手的事情就犯难;有的同志工作能将就就将就,能应付就应付,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找客观理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有的缺乏正视问题的勇气,碰到一点阻力或受到一点挫折,不是上交矛盾、绕道而行,就是灰心丧气、萎靡不振。
五是转身落实的定力不够。有的“忘性大”,对上级交待的事情,不是“转身就抓”,而是“转身就忘”,到了时间节点才想起来,耽误了进程;有的“习惯拖”,工作接到手里,迟迟不能“出手”,有时拿出了东西但不过关,“打回去”后迟迟不见反应;有的“身心懒”,工作“随大流”,习惯性的混日子、躲猫猫,当“传声筒”、当“甩手掌柜”。
六是拼搏奉献的心态不好。有的同志整天患得患失,跟提升快的同志比,感到自己进步慢、怀才不遇;跟其它岗位同志比,感到自己岗位工作苦、好处少;跟地方人员比,感到生活太压仰,待遇不如人。有的同志“慢性堕落”,职务到顶、年龄到杠就放松了自身要求,个人愿望未能实现就牢骚多了、干劲减了、拼劲没了。有的“心思精力不集中”,把个人“私事”看得太重,把“公家的事”却不当回事,自己的事跑得快,公家的事能拖就拖、能少干就少干。
这些问题,在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敬业精神不强,对工作缺乏激情,如果对照《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条例》就是“为官不为”——能力不足“不能为”,身懒心懒“慢作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20_年7月8日新施行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履行职责不力的,应当严肃批评,依规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对失职失责、情节较轻的,应当以谈话或者书面方式进行诫免。对失职失责、情节较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停职检查、调整职务、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等措施。有这样一则新闻,津巴布韦总统因里约奥运会未拿到金牌,下令逮捕了代表团。目前,地方各省地市已相继报道了许多因为官不为被问责大小官员,希望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思想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纠改自身存在问题,与其浑浑噩噩过日子,不如轰轰烈烈干事业。
三、始终坚守爱岗敬业的责任操守
爱岗敬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爱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我理解,爱岗敬业,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素质:
一是“打铁自身硬”的底气。敬业需要毅力,更需要能力,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敬业只能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能力才会有底气、有信心、有动力。我们每一名同志,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或多或少都有差距,只有踏踏实实长本事、强内功,补足敢于担当的精神“钙质”、修炼能干会干的过硬内功、锻造担当尽责的看家本领,才能获取履职担当的“金钥匙”,才能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的被动,补齐思想滞后、能力欠缺、本领恐慌的短板,成为办事有想法、处事有章法、遇事有办法的明白人。
二是“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敬业需要担当。衡量敬业与否,最直接的就是看其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担当。焦裕禄在兰考县当书记时,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因饥饿而危及身体健康,为了保存干部力量,他“冒”受处分、被免职的风险,为基层干部购买一批“救命粮”。当上级为此事而追查责任时,他毫不推卸地承担了全部责任。后来,上级得知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对焦裕禄为人民、为事业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们每名同志,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困难,出现一些问题失误,要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做到不退缩、不绕道、不低头,在工作实践中历练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品质。
三是“一锤一锤敲”的锐气。习主席指出“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法国马赛有一个叫多梅尔的警官,为了缉捕一名杀害女童的罪犯,查了十几米高的文件和档案,打了30多万次电话,行程长达80多万公里,足迹踏遍四大洲。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这时,他已73岁高龄。有人问他这样做值吗,他回答道:“一个人一生只要坚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当前,建设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各种情况会反复地、重复地出现,大家要有几年抓成一件事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抓的定力,把自己铆在岗位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锐气笑迎每一个困难、解决每一个问题,这样才是真负责,才是真敬业。
四是“以青春之我”的朝气。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要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讲的就是青年人要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这也是爱岗敬业的基础。同志们都还很年轻,肩负着历史重担,做到爱岗敬业,就是要有梦想、有激情、有奋斗,把每一项工作当成事业来干,保持执着的事业追求和旺盛的革命斗志,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对工作充满热忱,对事业付出真情,把岗位当战位,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四、时刻保持爱岗敬业的精神状态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同文化交织碰撞,面临复杂严峻的斗争考验,大家只有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从现在做起、从岗位抓起,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干其事,才能真正成为爱岗尽责的敬业人。
一是要有一颗酷爱本职的痴心。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世界上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事业是干出来的,优秀的人才
第2篇: 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务实为民、勤政廉政,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大力倡导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行“八项规定”,强调指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既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标准新要求,也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
为落实公司讲廉政党课的活动要求,努力践行***总书记“三严三实”,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交流。
一、常修为政之德
“常修为政之德”的“德”包括廉政之德、勤政之德。孔子有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包括德政和政德两个层面。“常修为政之德”指的是党员干部要经常修炼自身的行政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做人无德不足以立身,从政无德不足以建功。党员干部要从“廉政、勤政、仁政”等方面入手去“常修为政之德”。
常修“廉政之德”。廉政是德政的基础。政风是否廉洁,决定民风好坏,决定民心向背。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和严峻。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更加尖锐。正如***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反复倡廉必须长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之前厅纪委下发的警示案例通报,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很多同志当初都很优秀,年轻有为、业绩突出,有的还身居要职,肩负组织赋予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级别的提高、权力的增大,一些人就把持不了自己,尤其在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面前定力不够,败下阵来,逐渐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干事业思想品德修养是最基本的前提之一。缺德少才者无法成为党员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新环境新任务。有才无德者其才不可用,同样不能走上岗位。因此,党员干部的德如何,反映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精神状态的好坏和才能发展运用的方向,最终决定着政绩的大小和好坏。那么如何加强品德修养,改造主观世界:一要自重。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勤奋工作,不辱使命。既不骄傲自满,又不妄自菲薄。特别是在赢得“鲜花掌声”时,更应保持清醒头脑,切记得意忘形。二要自省。就是要经常想想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否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身份。三要自警。就是要管住小节,警钟长鸣,时时以党纪国法告诫自己,用党性原则要求自己。
常修“勤政之德”。勤政是德政的关键。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其中之一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懈于政务,怠于政事,是历朝历代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改变“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的慵懒作风,积极倡导“想正事、谋大事、干实事”的勤政之风,逐渐形成“勤想事、勤谋事、勤干事”的良好作风。当前,面对深化企业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我们干部职工能不能认清形势任务,能不能统筹各项建设,能不能改进工作方法,能不能开创新的未来,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平时多想的问题,经常勤做的事情。尤其对于我们的年轻干部职工,更要深入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一要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二要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要学点哲学知识,善于把平时的工作经验上升为科学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四要学点法律知识,养成依法开展工作的习惯;五要学点管理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六要学点人文知识,静下心来,多读些增长智慧的经典、提高本领的精品、拓展知识的名著;七要学点网络知识,开阔思维视野,扩展信息量,改善知识结构。
二、常思贪欲之害
“常思贪欲之害”的“害”包括愚蠢之害、健忘之害、疯狂之害。古人云:“贿随权生,祸从欲起。”贿赂随着权力而生,灾祸随着贪欲而起。对手握权力的人来说“贿赂”像影子一样跟着你,“贪欲”像绳子一样绊着你。贪欲有三害:愚蠢、健忘和疯狂,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常思“愚蠢之害”。贪欲使人变得愚蠢,对腐败代价丧失权衡力。等到东窗事发再来进行利益权衡时“一切归零”。常思“健忘之害”。贪欲使人健忘,对惨痛教训丧失记忆力。前任刚发案,后任又忙贪,前任刚枪毙,后任又收钱。贪官们只盯着钱,不长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系列贪腐案件大多是组织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干部,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个人私欲也膨胀了,逐渐道德败坏、生活腐化,最终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清正廉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常思“疯狂之害”。贪欲使人疯狂,对堕落行为丧失控制力。古语道:“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用来有序控制和科学管理社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反之,权力被滥用,就可以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社会,贻害于人民。面对贪欲之疯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分清私人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界限,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
三、常怀律己之心
“常怀律己之心”的“心”包括畏法之心、思齐之心、探汤之心。严以律己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常怀“畏法之心”。***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讲话中指出: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要克服放任心理。放任,是自我堕落的开始。在放任心理支配下,个人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不断放任自己,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一定要引起警觉,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栽跟头。要克服侥幸心理。现在,一些人认为自己违纪手法高明,不留痕迹,他人查不出,或者认为有关系、有门路,出了问题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认为作案前已订好攻守同盟等,因此心存侥幸,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种侥幸心理实质上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存有侥幸心理最终会害了自己。三要克服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造成一些干部心理失衡、违法违纪的重要因素。有的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暴富,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于是就不择手段地敛财捞钱;还有的觉得别人能捞,自己不捞实在吃亏。这些人在物质与享受上盲目攀比,抱着不捞白不捞的错误思想,在钱、色欲望的驱使下,以身试法,最终成为钱、色的俘虏。四要克服见怪不怪心理。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这种见怪不怪的心理很危险,发展下去就可能同流合污。对此要十分警觉起来,对于不正常的现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制止,以实际行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常怀“思齐之心”。孔子说:“见贤思齐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的成长是与他对黄继光、白求恩的“见贤思齐”分不开。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中,我就想起了黄继光,浑身就有了力量,信心百倍,意志更坚强,每当我得到福利和享受的时候,就想起了白求恩,就先人后己,把享受让给别人”、“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党员干部“见贤思齐”,要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时代先锋看齐,用他们模范行为激励自己,把“吾日三省吾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必修课,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这正是我们要树立的价值观,以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相结合,以国家、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原则。
常怀“探汤之心”。孔子说:“见不善如探汤。”遇见那些不良诱惑,就像手伸到沸水一样,要赶紧缩手。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权力诱惑、金钱诱惑、美色诱惑等等,都是“来者不善”,都是“沸水烫手”。“权力诱惑”是最中心的诱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要用“探汤之心”远离各种诱惑,见权力诱惑如“探汤”,见金钱诱惑如“探汤”,见美色诱惑如“探汤”,切莫向权力、金钱、美色等伸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古人讲: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讲,既要抵御住物欲横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也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抑制住欲望、把持住关口,过好“人情关”“金钱关”“名利关”“美色关”,更要不断学习,严格自律,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要更加勤政廉政,投身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和作风履职尽责,主动作为。
最后,就如何做到勤政廉政、勇于担当,争做“两为”干部,从以下六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要着力解决“浮”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实干意识。作风关系交通人的形象,关系工作落实的质量。二要着力解决“冷”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的最大危险。三要着力解决“庸”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创新,工作上要追求卓越、追求一流、追求更好,决不能满足于按部就班、低效运转、被动应付,要善于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精神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克服建设中的困难,用扎实的作风实现工作上的突破,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安全发展、科学管理、开拓创新等理念。四要着力解决“懒”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勤政意识。平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没有偷懒的时间,更没有懈怠松劲的理由,必须勤奋刻苦,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五要着力解决“散”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服从意识。统一步调才能主动作为,凝聚力量才能攻坚克难。要强化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必须齐心协力,主动补台。六要着力解决“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崇尚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切实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我的讲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3篇: 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各位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交流一堂廉政党课,主题为“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党风廉政教育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仍然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大家耳边说,为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不犯错误,少犯错误,真到了触犯党纪国法的时候,说这个就晚了,所以我希望大家今天的党课能够认真听,认真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以来,全矿上下紧紧围绕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对内开创了新局面,对外重树了新形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党务公开流于形式,不及时公开或公开不全面,村民监督小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各类举报、来信来访案件还时有发生;三是干部作风或不思进取,或作风粗暴。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部分人身上,但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全矿和谐稳定发展的环境,侵蚀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今天我的廉政党课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坚决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庄严责任。广大党员要对照党章规定的八项义务,认真查找和纠正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做合格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六项基本条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做到党章规定的就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党章禁止的就必须坚决查处和纠正。党的十八大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面前,作为领导干部就要自觉加强三方面修养,确保学习贯彻党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人民日报有一篇关于学习的评论,这样说到:“人们恐怕已经看惯了这样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当晨曦初露,用朗朗书声去迎接朝阳的是孩子;当夜幕低垂,熬夜攻读的也是孩子。而许多成年人呢?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固然不必郑重其事地挑灯夜读,但不少人包括某些干部是不是浑然不觉地把生命消磨于肥皂剧中、消磨于麻将桌前,或者在吆五喝六的酒话中消磨那本来并不多余的时间?”这是一段发人深省、让人汗颜的文字。确实,现在有很多干部在学习上还不如孩子,在学习与应酬、工作与交际、丰富思想与享受生活方面,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了后者,这对我们的成长非常不利。不抓紧时间学习,就难以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工作的需要,你的思想、你的观念、甚至是你的语言都会与实际脱节,你的脑子里就缺少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多读书,从书中吸取更多的知识,这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更可以提高人的品味,坚定人的信念。
二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有人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先是好人”。为政必先做人,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跟头。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必先堂堂正正做人。这实际上道出了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然规律。好公民、好党员、好干部这三个层次,好公民是基础,是领导干部的为官立业之本。加强品德修养,不仅是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立身做人的需要。
三是加强组织纪律性修养。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执行严明的纪律,需要领导干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就是把我们个人的决策,在民主征集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变成集体的决策。我们的干部行使职权一定要按照《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的要求执行。重大事务必须履行四议两公开一审查工作机制,党务定时公开,执行这些都是源头治腐的有效举措,大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行事。
二、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好的作风能够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造就顽强的战斗力。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工作,成在作风,败也在作风;一个单位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一个领导的威信,高在作风,低也在作风;一个人,成功在作风,失败也在作风。
不知道现在大家对时事的关注怎么样,xx年5月12日,前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双规,一个部级官员的落马,从中我们一是可以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苍蝇老虎一起打,从另一方面总结刘铁男这个人,他的问题有大部分就出在工作作风上。网上关于他落马的报道题目为《刘铁男落马内幕:源于权力的傲慢》,刘铁男傲慢到什么程度,对外刘铁男宣称“副省长请我,我根本不理”,实际上刘绝非自己所说的那样清廉,下去以后前呼后拥,甚至是警车开道,对内自我意识膨胀,发改委的内部评价是目中无人,过于骄傲,自我评价太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风问题,最终毁了一个人。用一句我们的老
土话说,“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们常讲干部,什么是干部,就是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去完成目标的人。也就是说干部是“干”与“部”的统一。然而当前,我们的一些干部工作漂浮、办事拖沓,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标准不高、效率低下,重“部”轻“干”,干工作只限于开会部署上,表面上搞的红红火火,但却少有真正铺下身子抓落实,已至于年初规划了一大堆,年底落实没几个。
干事创业,是实现党在每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根本之道。我们需要的是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干”
与“部”统一的领导干部。
第4篇: 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同志们:
根据领导的指示要求和这次学习班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这一主题与大家作个交流。应该说,我们机关对理论学习是重视的,一直抓得比较紧,各项制度落实也比较好,各级在这方面也都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为什么对有些人就没有起到作用,我们理论学习到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同志进行了一些探讨,总的感到,无论是组织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在抓理论学习上都还存在不小差距。从个人层面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现:一是装点门面。有的把理论学习当成一般性工作、一般性任务,图图形式、走走过场、装装样子,抄一抄、背一背,其实内心并不想学,把学习当作“镀金”,重“包装”轻武装,学用“两张皮”。二是被动应付。有的对政治学习、理论武装不感兴趣,认为理论学习是空的、虚的,感觉离自己工作比较远,学不学一个样、学不学无所谓,把学习当成累赘和负担,甚至有抵触情绪。但迫于形势和组织压力,又不得不学,于是消极被动、应付差事,实际上并没有入脑入心。三是浅尝辄止。有的心浮气躁、静不下来,学不进去、钻不进去,只满足于了解基本概念,没有掌握精髓要义,没有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干部考核个人述职的时候,讲问题第一条往往都是理论学习方面有差距,总感觉讲其他问题太尖锐,讲理论学习不损面子、无伤大雅,仿佛成了光荣的“缺点”。存在以上问题,从根子上讲,还是我们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摆上位、摆到位。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单位主要领导、党委支部书记,都是抓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今天借这个机会,从“为什么学、怎么学好”二个方面,谈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讲一讲“为什么学”的问题
一是明辨是非的现实需要。《之江新语》中有一篇文章《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讲的就是明辨是非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一些“杂音噪音”甚嚣尘上,一些错误和消极的思想观念也渗入了。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发生偏差,导致信仰缺失、思想滑坡,背离党的宗旨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歧途。周永康、令计划之流,没能随着职务的提升而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栽了跟头。这些都应验了一句话:“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在大风大浪之中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关键时刻不迷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趣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二是修身做人的现实需要。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主阵地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就会蒙上灰尘、产生霉菌、长满杂草。反思我们发生的系列腐败问题,有组织管教缺位、执纪不严、监督不力等方面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些人“总开关”跳了闸,正确的“三观”没有立起来,以至于防线失守、道德沦丧、肆意妄为。实践证明,思想腐败问题不解决,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会屡禁不止,在所难免。我们看了很多贪官的《忏悔录》,发现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这些人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最后落得个悲惨的晚年,实在令人叹息。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周总理说过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确实意味深长。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学习也是一生一世的事。党员干部只有不断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涵养人品官德、纯净心灵家园,把人生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正确定位的理性基础上,冲破迷茫、抵御诱惑,拒绝腐蚀,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坚守做人底线,永葆政治本色。
第二,讲一讲“怎么学好”的问题
一是勤于思考。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一个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一些同志,学了不少,但想的不多,悟得更少,在学习上患了“消化不良症”,这样的学习就很难有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道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学是基础,思是关键。思考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思考是把书本上有益的养分转化为自己能力素质的过程,只有常思考、常总结,学习才能有收获,思想才能进步,工作才能创新。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简单的背记,没有思考,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吸收和消化。党员干部阅历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必须带着问题学习,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成系统的、感性的东西变成理性的,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立、科学的判断。
二是注重交流。过去常讲,读书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的,因为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静,需要沉下心来潜心学习。但还有一句讲学习的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理解,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分别讲的是学习的两个环节。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的时候要静,但是光静还不行,还要转化到动,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要善于交流。在当今时代,对党员干部来讲,理论学习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就像我们打球有球友、登山有驴友、看戏有票友,理论学习也要有书友。古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面讲的就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意思。有位哲学家也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要在潜心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自己身边的领导、同事、专家的交流,共同钻研,共同提高,达到“1+1﹥2”的学习效果。
今天就与大家交流这些。理论学习是篇“大文章”,讲得不一定正确,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5篇: 党课讲稿:把忠诚镌刻在岗位上
同志们:
今天是传统的xx节,我首先祝各位同志节日愉快,应并新区组织部的邀请,上午的时间让我与大家共度,一起交流《对党忠诚、干净做人,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好干部》这个主题。
说句心里话,见到你们我很高兴,看着你们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座的同志有些是领导干部、有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比较优秀的,年龄轻、学历高、素质好,不管是政治素质、工作表现,还是发展潜力、作风形象等,在同层次干部中都是拔尖的。党工委、纪工委对大家期望很高,希望你们下决心扎根工作一线、干事创业,早日成为一支推动新区各项事业的主力军。
作为曾经的年轻人或者说是一个过来人,每当看到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总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我今天主要和大家谈一些比较“虚”的东西或者说形而上的东西。我主要围绕政治、责任、学习、干净四个“关键词”送给大家“四句话”,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责任、学习和干净?我的想法是,既然选择了从政这条路,任何时候都不能看轻政治,不讲忠诚,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坚守廉洁的底线。大家在机关工作,一定要时时处处事事讲忠诚、重责任、勤学习、守廉洁,有了这“四碗酒”垫底,才能够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
第一句话: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生命线
我为什么要先说这个问题?大家现在在各园区事业单位、教育文化、卫计和食品监督等行业工作,将来可能还要到更大的单位、更高的平台去工作,不管任何时候,讲政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生命线,如果连生命线都丢了,那其他的东西都是零。政治上错了,不管你毕业于哪个学校,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不管你的学问有多深,不管你的本事有多大,都没有意义。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谈一谈有关政治的问题。
年轻人思维活跃,脑子里条条框框少,容易也善于接受新的思想,这是你们的优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是有巨大的政治风险的,是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花大气力去防范和控制的。为什么?因为这方面的情况非常复杂,这方面的斗争非常激烈,用***总书记的话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我们面临着“四个不可避免”: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复杂利益格局的客观现实对于社会思想意识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二是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不可避免;三是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崛起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的冲击不可避免;四是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渗透、干扰和破坏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错误思想的影响,使认识产生偏差,进而产生一些情绪化甚至极端化思想。这是我在这里需要向大家提醒的事情,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解决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在这上面犯了错误,有的信马由缰、信口开河;有的听到错误观点和言论不敢亮剑,当“绅士”不当战士,爱惜自己的羽毛。年轻同志在这方面一定要警惕,建议大家做到“三个要”:一要警惕各种政治谣言,特别是要防范敌对势力在网上网下散布的政治性有害信息;二要警惕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防范有人借机宣扬西方的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普世价值以及多党制,防范有人借全面深化改革来攻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主张私有化,宣扬“新自由主义”,防范有人借反思改革来反改革,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防范有人片面化简单化地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三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有的对各种歪曲党史国史军史的言论要保持高度警惕,既要不同流合污,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提到政治,有些年轻同志往往觉得比较枯燥、空洞、抽象,甚至觉得讲政治就是唱高调、做样子。如果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还情有可原,但在座的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不少还是工作多年的处级干部,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很不应该了。
事实上,讲政治从来都不是枯燥、空洞、抽象的,更不是忽左忽右、捉摸不定的东西,而是非常生动、实在、具体的。在古典时代,人们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生活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去追求的最高生活;在近现代国家,政治也始终占据着核心和主导的位置,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作为社会人,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政治,也不可能逃避政治。你可以不讲政治,但是不等于说你的生活里没有政治。政治常常占据着生活的核心位置,不讲政治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生活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因此对你进行惩罚。事实上,政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高于物质生活的,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实现形式。政治生活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应该追求的生活。在政治生活中,人们要处理和学习的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如何正确地对待别人,处理的是关系问题。当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对政治的理解,具体到中国的政治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又该如何理解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为整个世界提供一种方式,一种处理人和世界关系的方式,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方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共产主义追求的最高目标。具体来说,政治的内涵很丰富,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路线、政治主张、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等等,这些都是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讲政治不一定非要成天把政治挂在嘴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深处要时刻绷紧政治之弦,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政治觉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政治意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和麻痹大意,始终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得失面前保持定力。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是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所以政治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是渗入血液、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的东西,成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政治生命才能青春永驻、常青不老;讲政治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纪律和如影随形的规矩。要树牢“四个意识”,始终从政治和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不断在思想和行动上向核心看齐,牢记入党初衷,用行动来诠释对党的忠诚;要强化组织观念,时刻想到自己是组织中人,办事情想问题做决定一定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要加强党员意识,把党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凡是党中央决定的事情要坚决办,党中央明确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权威。那么,作为纪检战线的年轻干部,讲政治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讲政治呢?我建议大家把握好这么三点。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理想信念只不过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看不见摸不着,坚定不坚定也就那么回事。不可否认,确实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有时候甚至连“说教”也省略了。久而久之,理想信念就真的变成了说教和官话,如果不是在正式场面上,基本听不到有人谈理想信念,不是不想说,而是说出来怕人笑话。这样,大家你不愿说,我不敢说,理想信念最后只能在报纸上登一登,党课上讲一讲,会议材料里指出指出,领导讲话中强调强调,实际上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发挥强大的思想武器的力量。
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讲理想信念?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理想信念这根柱子,人生的屋子就很难搭起来,搭起来也经不起风雨,更见不到彩虹。没有精神支柱,人之于世界,不过是行尸走肉的死灵魂。对共产党人来说,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第一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开门见山就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如果一个共产党员认为理想信念是空谈、笑谈,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事例反复告诉我们,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这既是饱含深情的谆谆告诫,也是带着血和泪的惨痛教训。我看过不知多少本忏悔录,每一个忏悔录首先讲的都是这个问题。理想上的动摇和信念上的滑坡,是自己犯错误、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开始,难道这些血和泪还不足以警醒我们吗?什么是理想信念?在我看来,理想信念就是人格之本,就是共产党员政治之魂。理想信念是无价之宝,金钱买不来,权力也换不来。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之时,越是在浩浩长河之中,理想信念越是熠熠闪光,越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如果理念信念这个“总开关”拧不紧,各种脱纲离谱、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事情就在所难免。
革命理想高于天。***同志多次告诫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崇高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党章里是这样说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拥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党的事业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虽然我们不要求把它天天挂在嘴上,但头脑中一定要有这个东西,因为它是管总、管方向的,丢了它就会迷失方向。
有一句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伟大的事业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和反差,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差距的存在,就削弱、动摇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美国人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邓小平经历过“三起三落”之后,不但没有心灰意冷,而且逾挫逾坚,成了更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因为邓小平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坚守,才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才有了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康幸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经常讲要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要做大事,必须要有力量,力量来源于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有没有远大的理想,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有没有实现这个理想信念的定力和恒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结局。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之处,首先源于他的伟大理想抱负。他在17岁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虽然永远无法达到马克思那样的高度,但他从小就立志为全人类工作,为千百万人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抱负,我们是完全可以学习的。
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会与生俱来,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磨练逐步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需要一辈子坚守的事情。当我们入党的时候,曾经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相信,那一刻我们都是有理想信念的。但是,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有的人理想信念淡漠了,有的人理想信念丧失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经常审视自己,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无论这个理想离我们有多远,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去努力实践,高扬理想之帆,筑牢信念之魂。越是面临艰难险阻,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因为丧失了理想信念,就意味着失去了思想上的“防腐剂”和政治上的“免疫力”,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保持忠诚之心。忠诚,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认知,它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标准,是支撑人们思想道德大厦的基座。没有忠诚,人与人的交往就难以长久;没有忠诚,爱情和家庭就失去了责任的庇护;没有忠诚,国家、政党、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都把“忠诚”摆在很高的位置,赞誉有加,推崇备至。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忠”,忠诚一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被称为“八德”,“忠”列“八德”之首。“忠”不仅被看作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为“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诠释着忠诚这一特质。介子推割股奉君,讲的是一个忠字;岳飞精忠报国,讲的也是一个忠字;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讲的仍然是一个忠字。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断头流血以从之”,誓死忠于革命事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对革命事业的一腔赤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西方人也非常看重忠诚。美国公立学校的学生每天开课之前都要背诵对国家的效忠誓词,入籍美国要宣誓“我将真诚的效忠美国”这样的话,美国海军陆战队强调“忠诚高于服从”,“永远忠诚”是海军陆战队的精神支柱。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夫人吴老师在谈到祁同伟时说,“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但是最缺的,就是忠诚的人”。周恩来同志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相对于聪明而言,忠诚是更加稀缺的品质,惟其稀缺,才显得更加难得和珍贵。
忠诚有很多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对同志忠诚,对爱情忠诚,等等,但从讲政治的角度讲,最核心就是对党忠诚。1949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中共南京市委支部书记及排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忠诚与老实》的报告。他指出:“忠诚与老实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品质。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要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他强调要对党绝对忠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内心深处把党置于一种无比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自己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党的威望,维护党的形象。对党内出现的问题,不能抱着看客心态,把自己当成“吃瓜群众”,更不能幸灾乐祸,说风凉话,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给党的形象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要正确看待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大家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有一些同志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大家肯定经常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是搞业务的,不喜欢搞政治”。这其实是简单地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孤立、机械、静止看待政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人讲起业务来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讲起政治来三言两语、羞羞答答。好像讲政治就是唱高调,谈业务才是正经事。我们从各级巡视组反馈的问题中也可以发现,“党的领导弱化”“政治意识不强”等都是高频词。这说明,不讲政治并非个别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讲业务和讲政治是矛盾的关系吗?显然不是,二者不仅不矛盾,还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讲政治是讲业务的保障,只有政治上明白,才能在业务上深耕细做;讲业务是讲政治的延伸,在讲政治的前提下做好业务工作的干部,才是让党放心、人民放心的靠得住的好干部。一些很会干事的“能人”最后腐败掉了,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相信“业务好”能掩盖“政治差”,没有真正弄清楚讲业务和讲政治的辩证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把业务干好了,不贪不占,讲不讲政治问题不大。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讲政治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涉及根本的重大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修复政治生态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对经济的破坏是有形的,有数的,而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是无形的,无数的,难以弥补。至于那些认为强调讲政治就是“左”的观点,更是无稽之谈。我们国家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而少讲政治、不讲政治。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员干部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思考和处理问题。
其实,政治和业务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业务都是政治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个人虽然职务不同,业务不同,但都是受党指派、为党工作,都是通过具体的业务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政治。所以既不能陷入唯业务论而偏离政治方向,也不能脱离具体业务空谈政治。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极强的政治性,讲政治与讲业务更加密不可分,如果只重业务不讲政治,就好像蒙着眼走路,没有方向不说,跌跟头也是早晚的事。
第二句话:责任心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座的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同志。我经常听到有人说,80、90后的年轻人比较自我,工作上不太上心,经常要领导说着干、逼着干、哄着干,普遍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说明人们对责任心是很看重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年轻人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人,但我也不否认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的责任心不强。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专门和大家谈责任心这个话题的原因。
大家有不少同志在机关工作过,对机关的工作应该有所体会。机关工作其实并不难,无非是办文、办会、办事,只要不出事都是小事,但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能不能把这些事干好,不仅要看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态度,也就是责任心。责任心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关于责任心,我谈点思考:一是怎样理解责任心,二是如何培养责任心,三是需要纠正的几个错误认识。
第一,怎样理解责任心
我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名日本女大学生,到东京帝国饭店实习。饭店给她安排的工作是洗厕所。上班的第一天,她看到一位老清洁工洗完马桶后,从马桶里舀了一勺水喝了下去。她吃惊地问老清洁工为什么要这么做,老清洁工说:“洗马桶是我的责任,我要求自己清洗的马桶,里面的水都可以喝”。这位女大学生深受触动,打消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开始努力工作,工作质量完全达到了要求。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帝国饭店工作,并且成为饭店晋升最快的人。后来她步入政坛,37岁的时候成为日本最年轻的内阁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责任和责任心。简单地说,责任就是做好分内的事情,而责任心是做好这些事情的保证。在英语里面,“责任”一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负债”。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对人民的责任就是我们的“负债”,我们有义务通过努力工作向人民偿还“债务”。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上帝给我们肩膀,就是叫你来挑担子的。”人生一世,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这样那样的责任,不管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干的是什么工作,无时无刻都需要有责任心。父母养儿育女,需要责任心;老师教书育人,需要责任心;医生救死扶伤,需要责任心;军人保家卫国,也需要责任心,等等。有责任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看到工作没人干,或者自己负责的工作没干完、没干好,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安,坐卧不宁,直到把工作干完了,干好了,才会松一口气。我想在座的同志可能也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感觉其实就是责任心在我们身上的直接反映。
有句话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让人不放心。相反,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差一些,也可以一步步赶上来。所以说责任心往往比能力更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事业成败。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大家都有知识时拼才华,都有才华时拼智慧,都有智慧时拼胆识,都有胆识时拼什么?那就要拼责任心了。正如波斯的一则古寓言中所说,所有的计巧、技术、学识、智力与责任心相比,都只能算是零头。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同志却事业平平,甚至一事无成。为什么?因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打个比方,一个人好比一辆汽车,才华是强大的马力,智慧是华丽的配置,而责任心却是那看着不起眼的汽油。没有汽油,再好的车也只是个摆设。没有责任心,有再高的文凭,再深的学识,再强的能力,也飞不高,走不远。
第二,如何培养责任心
责任心不是天生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修养,是可以后天养成的。如何培养责任心呢?培养责任心要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小事负责,才会对事事负责。东汉时期有个名臣,名字叫陈蕃。陈蕃小时候不爱打扫庭院和自己的房间。他爸爸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也有和陈蕃一样的想法。刚参加工作,就想着干大事,干重要的事,瞧不起细小的工作,觉得干小事没意思,发挥不了自己的水平,不是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情愿,不动手,推推脱脱。这种认识就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所以培养责任心,要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干好本职工作是培养和增强责任心的基本要求。“干好本职工作”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从他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抱着一颗责任心,为了干好工作,就能够吃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做到千方百计。如果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就会想方设法找出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借口。所以说,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爱岗敬业,对自己的所干的事情心存热爱,心存敬意,心存责任。大家不管一开始被安排到那个岗位,都要认真工作,不能因为不满意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胃口而消极应付,对一个岗位不负责,不用心,那么你到任何岗位上都干不好。我们不光看你在这个岗位上干得好不好,更主要地是看你有没有责任心。
培养和提高责任心还要强调进取和创新。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默守陈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同志,不但会想办法把一件事情干成,而且会想办法干好、干漂亮。干一件工作,按部就班,照猫画虎,也能干成,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干好。我们可以观察,谁把一件事情干得让人眼前一亮,必定是用了心的,必定是有所创新的。只有用心才能创新,凡是创新必须用心。创新进取不是什么规矩都不守,也不是胡干、蛮干、乱干。有责任心的同志,会灵活借鉴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创造出新的经验。当然,这样的责任心是加强版的责任心,对年轻同志来说可能一时难以做到,但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断靠近并最终到达。
第三,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错误认识
现实中常常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我们对责任的坚守,削弱我们的责任心。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些错误的观念,以便更好地认清责任、坚守责任。
第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辛苦,责任心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枷锁。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交接一根针的时候,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把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格,然后一个方格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他们找一个扫把一扫,再在扫拢的小堆中把针找到;日本人讲求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不一会就找到;中国人则不同,不是商量如何去找针,而是在争吵到底是谁把针掉在了地上。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大的成份,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凡事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出了事千方百计找借口,能推则推。我们平时经常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没责任心的人,上班不干活,干活混着干,出了办公室却是吃喝玩乐,潇洒的不得了。而有责任心的人,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加班加点多,凡事操心多,看上去工作累,生活也累,没有任何潇洒可言。马克思主义讲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如果把有些人这种所谓的轻松和潇洒,放在更长的时间中考察,就会发现累的人并不累,潇洒的人并不潇洒,轻松的人并不轻松。时间久了,有责任心、踏实干事的人提升了,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而混着的人依然混着,轻松的人依然轻松着,潇洒的人依然潇洒着,但是他们混的平台会小得多。这个时候,爱混的人,又是牢骚满腹,在单位抬不起头,在外面见不得人。混让人失去了自尊,也失去了别人的尊重。这个时候谁累、谁不累,谁潇洒、谁不潇洒就会一目了然。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与其这样,不如做一个累一点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能够真正对得起我们的家人,对得起自己的一生,对得起党和国家。
第二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责任是一种束缚,限制个人自由,阻碍个性发展。这种错误观念把责任和自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实际上,责任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履行责任与享受自由成正比。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当然,这里讲的自由需要从高层次上来看,要看是物质上的自由还是精神上的自由,是长期的自由还是短期的自由,是整体的自由还是局部的自由。如果能够从高层面、长时期、全局看,你一定能够感觉到责任和自由是成正比的,承担的责任越大,获得的自由越多。享受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美国有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他对世界100名不同领域中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为什么这些杰出人士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除了聪明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责任心。每个人的一生中,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岗位,或者从事并不喜欢的事情,可是一时又无法改变。这个时候,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只有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最聪明的选择,最理性的选择。责任和自由不可分,我们必须限制主观上的任性,而担起肩头责任,并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才有可能向更好的位置靠近一步。
第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这种观念,错在把个人责任与他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割裂开来看问题。一个单位的工作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分工。有分工就必然有负责。各担其责,人人负责,才能形成负责任的氛围,才能干好工作。责任要共同承担,只有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共享荣誉,共享福利。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离开每个成员的责任心,这个集体就难以形成一个负责任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负起责任来,这个集体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不是别人不负责我也不负责,而是别人不负责我更要负责,大家共同扛起集体的责任。管理学上有个责任链效应:一个工作流程上,每个环节是一个乘数,其责任心就是成功系数,所有人的责任心构成一条责任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这条责任链的强弱,即每个环节责任心乘积的大小。就像数学题中5个90%的乘积是59%一样,如果哪一个参与者消极懈怠,不能百分百尽职尽责,那么整体目标就很可能落空。
当然,我们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一个单位,不能让负责任的老实人吃亏,让耍滑溜肩的聪明人得便宜,这是不正常的。要健全制度,提供人人尽力、个个负责的制度保障。让负责者得实惠,让失责者受惩罚。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不要求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不要求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希望每一位同志都能担当、敢负责,都是充满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志。
第三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读书学习
社会进步了,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矛盾与矛盾之间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因果转化,互为因果的情况错综交织,不学习搞得懂吗?而且我们记忆的错误,假象的笼罩,理性的迷失,都可能遮蔽真相,怎么样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能靠学习。我们仅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勤奋努力的工作以及探索创新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理性和批评性的素质。科学的方法来源于理论和书本的学习;丰富的经验来源于向实践的学习,来源于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成熟的理性和批评性的素质都来源于学习的积累和养成。我们知之不多、思翼难展,缺乏举一反三之见,就是因为我们学习所获不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去提升自己,是因为我们求知的危机感、紧迫感没有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和行动。这里我仅就读书讲三点:一是为什么要读书,二是读什么书,三是怎样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尽管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但有一些普遍的、有规律的东西是可以总结的。
首先,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有人说,一个有知识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认为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大家都知道犹太人的故事。全世界的犹太人只有1600万,比我们省的人口还少1000万,但却出了很多世界级的名人,像大家熟悉的耶稣、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肖邦、门德尔松、毕加索、比尔盖茨、基辛格等等,都是犹太人。以色列国土面积那么小,被阿拉伯世界紧紧包围,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国土面积越打越大,国家实力越打越强,犹太人为什么这么厉害?靠的是什么?是知识。这个民族非常注重读书。他们认为,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惟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犹太人的家庭很重视读书,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亲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意识到书本是甜的,所以犹太人从小就特别爱看书。犹太人甚至会在墓地里放上一本书,因为他们认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死去的人也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看书。
大家可能觉得自己本科、研究生毕业,甚至读了博士,学到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完全可以应付工作。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你读的书越多,就会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事,明白更多的道理,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就越强。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有没有好好读书、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得多读书,只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尝到有知识的甜头。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本领。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写文章、干工作或者发言的时候经常会感到紧张,底气不足,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读书不够,学识不足,才华不灵,出现“本领恐慌”。这个词是毛泽东同志说的。1939年,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他把一个人的能力和学识比喻成“铺子”,把读书比喻成“开铺子”,如果铺子里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用完了,所以要经常进货,不进货就要关门大吉,告诫我们要用人类最丰富的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没有哪一个人的本领,不是靠学习得来的。康熙皇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大臣称赞他的能力“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意思是说你的本事太大了,是天生当皇帝的料。他立即反驳:“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意识是说我的这点本事都是学习的结果,哪有什么生来就能力高强的人。看来他这个人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不吃吹吹捧捧那一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也得益于读书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三,读书可以带来乐趣。古人称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乐则乐矣,却很有限,比不上读书给人带来的乐趣那么长久。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别的事情时间长了以后食之无味,只有读书像一坛老酒,时间越长,越是那么醇厚,越是那么清香,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作家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去世后,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关于读书的乐趣,她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读书好比隐身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书中的世界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多好。
我本人虽然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看的书比较杂,什么书都想打开看看、翻翻,我觉得读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会有不同的乐趣。比如读中国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这些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读一些好的文艺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比如读历史,不但可以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引发你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读古典诗词,从中可以体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情。所以,读书可以养人。
第四,读书可以塑造精神。阅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训练,打开一本书,就好像打开一扇窗口,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人的胸襟、气度和精神境界都会随之提升。知识是一种有形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是渗透到每个人血液里的。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的人一定是有知识的。知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但文化却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人格和精神高度。***同志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可以说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直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增加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强大的精神,即使经济发展了,你还是个空架子,经不起大事。人的精神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长不出来,花钱买不回来,只能靠教育、靠读书、靠学习。就像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说,国家的强大,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和学习。
第五,读书可以坚定信念。我前面讲到,理想、信念、真理这些词,近些年不时髦了,除了在一些特定场合提到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可我始终认为,年轻人还是应该追求真理、关心政治、钻研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共产党员,要自觉地将个人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作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懂得少一点,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更容易接受革命的道理,书读多了疑问必然就多,有时行动起来反而不坚决。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保持定力,成为一个自觉而不是盲目的、信念坚定而不是随波逐流的人。
当然,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我这里只简单地总结了几点,大家可以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慢慢体会。
(二)读什么书
读书是个大问题,读什么书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的,读书就如人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选书也是人生,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书;反过来,选择什么样的书,也就选择了对应的人生。选书就好像择友一样,要挑选那些有价值、有益的书来读,那些平庸无奇的书,低级趣味的书,读了也没什么用,甚至有害,还不如不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书籍的嗜好,是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的。适合你的书,不一定适合我。只要自己喜欢,感觉好,就可以读得不吃饭,不睡觉。关于选书,有人打过两个比方:一是说读书就象带兵一样,要有一批亲兵。领兵十万,不如亲兵一千。有经验的将领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亲兵,这些人能与统帅同生死,共患难,危急时刻可以以命相搏,舍身救主。二是说读书犹如交友,要有几个挚友。有些人朋友满天下,却没有几个知己铁杆,真遇到困难时,就可能得不到任何帮助。因此,关键是要交几个能为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铁哥们儿。我认为,这两个比喻都很形象,很好地说明了应该如何选书的问题,都是要强调人生有限书无限,人生有限知识无穷,要有选择,要突出重点、运用重点。
有些名人也给读书人开过书单。如毛泽东就给别人开过书单: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点历史和法学,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毛泽东同志甚至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但也有人不提倡给人开书单,原因是每个人的教育程度、学识修养和知识积累程度都不一样,开的书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有时候书单也会限制一个人的读书范围。鲁迅先生就倡导读书要博览群书,不必拘泥于名人开的书单。他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我们自幼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的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这种说法也很在理。
大家以后都要在行政机关工作,所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用书本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急用先学,活学活用,急用先学既要立竿见影,活学活用就要贴近实际。我觉得贴近性和实用性应该是我们选择书籍的一个重要标准。年轻人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多读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要多读党史、国史、世界史,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就是一个行将背叛的人,也谈不上忠诚的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大家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应该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读一些可以帮助自己尽快适应工作的书。比如,要读一些政治学方面的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能力。要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有关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和业务书籍,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
(三)怎样读书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吃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怎么吃也很重要。一个会读书的人,就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首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那些休闲的书,只要是你需要认真看的书,看的时候就一定要拿笔,不拿笔就不要看书。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先生打的一个比方,他把书看作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把心得和注释写在书边上,这本书就是对这些心得和注释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书名就叫《写在人生边上》。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重要的地方,就划出来,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在书中写出来。看书时,不要太相信你的记忆力,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记。我几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大都遗忘了,但我只要拿起那些书,看到我以前画的重点和写的感受,我就能马上回忆起来。所以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读了45年书,总数达几万卷,他读书的一个特点是“越读越厚”。因为他读书时特别喜欢在书上加添解释批注,补充参考材料,所以这样从外观上看,书是越读越厚。朱熹对重要的书,刚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时用青笔勾出,第三次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以后再读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掌握精髓。
其次,学会通过读书积累资料。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我有一个老领导,是原财政部长项怀诚同志,他有个习惯,就是把自己想到的、见到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子上,无论出差还是调研,从来不间断,然后再把这些资料汇集成册。我们在读书看报或者浏览网站的时候,发现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好文章,可以用复印、剪报、拷贝等方式,收藏起来,积累下来,作为学习成果,平时翻一翻,看一看,学习的时候参考一下,写东西的时候借鉴一下。
第三,要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书就是死的;会读书,书就是活的。要把书读活,关键在于思考。光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本书读成一页纸,再把一页纸还原成一本书。这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是思考的结果。读与思好比吃饭,不仅需要牙齿咀嚼,还需要肠胃消化。同样一本书,消化好的读了津津有味,并能从中吸收其养份;消化不良的,读了不知其味。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就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不思考的读书,永远读无所获。如果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不会思考的人,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板和僵化的。就像俗话说的,“抱着西瓜只说圆,捧着桂花只说香”,不过是一个书呆子而已。
第四,要学以致用。我们常说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就像地底下的矿藏,只有把它挖掘出来,并拿去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读书学习也一样,你所学习的东西,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运用。邓小平最喜欢看的就是地图和字典,这两者都是最实用的工具。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多册藏书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可见,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否则即便装了一肚子的知识,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五,要处理好读书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读书学习需要占用时间,必定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很多人老说自己工作太忙,再忙总还是有空闲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空闲。有人问鲁迅先生读那么多书哪里的时间,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换句话说,他是把零散的时间拼凑起来读书的。第二问题就是要克服惰性。读书虽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也要付出脑力劳动甚至是体力劳动,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决心,一曝十寒,读书就只能是纸上的计划,很难坚持下去。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曾经化用明代著名理学家胡居仁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贴在墙上用以自勉。
刚才,我讲了政治,讲了责任,讲了学习,这些都是管长远的事,需要长期坚守和磨炼。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廉政的问题。对任何一个干部来说,廉洁纪律是一条不能碰的红线。廉政方面出了问题,你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洁身不好,严防死守,绝不能有半点放松。
第四句话:要无时无刻坚守廉洁底线
中国古代就有“不贪为宝”的说法。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有人拿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还有一个“杨震拒金”的故事。这个故事***总书记也曾引用过。东汉名臣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径昌邑,他以前举荐过的县令王密晚上来看他,怀揣银两要送给杨震被拒绝。王密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非常惭愧,只好作罢。杨震后来调任涿郡太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古人这些拒腐蚀永不沾的高洁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清白,视廉为宝。《管子》将“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足见廉洁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两袖清风的官员总是被百姓称颂。一代廉吏于成龙,经常吃青菜,喝稀粥,灾荒之年还以糠代粮,把节余的口粮和薪俸用于救济灾民,老百姓送他雅号“于青菜”。晚清重臣张之洞为官一生,始终保持清廉,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幕僚辜鸿铭说张之洞的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