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是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愿的压力下被迫满足他人要求或规范的行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怎样的服从组织的安排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我怎样的服从组织的安排
今年是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年,会有一大批干部面临岗位调整,如何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将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对如何干好工作不关注,对职务和待遇却有自己的“小九九”,挑三拣四。比如,有的认为没有实权的部门是“清水衙门”,有的觉得当副职“比别人矮一截”,有的嫌弃偏远地区环境差,有的感觉干脏活累活“有失身份”,等等。组织上安排他们去这些岗位、部门工作,他们就会找种种借口跟组织讨价还价,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就闹情绪,甚至撂挑子。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有本事、能力强、贡献大,组织上给的位子太小、对不起他,在“小”岗位上工作觉得太屈才了,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领导干部该有的表现。
服从组织安排是对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党章第二章第十条,将“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列在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之首,那些为了个人利益打小算盘、耍小聪明、搞小九九,是组织所不允许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人尚有“进亦忧,退亦忧”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果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怎能对得起身上肩负的重任?又岂能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谈道:“一名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党的执政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讲奉献、讲觉悟、讲大局、讲境界,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权位和个人的进退留转,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论资摆辈,不服从组织决定,是典型的不讲政治,不懂规矩。要正确对待岗位调整,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要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时刻持平常心、做本分事,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贪权、不恋权,履行职责义务、保持应有本色。
【篇二】我怎样的服从组织的安排
在工作中,有这样一些党员干部,他们不满意组织的安排,讨价还价、挑肥拣瘦。有的拈轻怕重,工作太苦的不愿去;有的认为某些岗位出力不讨好,对日后升迁不利的不愿去;有的内心不喜欢这个职位,工作没兴趣的不愿去……这种“对组织安排讨价还价、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的做法,必须坚决反对。
工作中和组织讨价还价,是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出了偏差的表现。这些不服从组织安排,对工作挑肥拣瘦的党员干部,只关注个人的工作成绩、利益得失,没把党的事业、群众的诉求放在心上,只拿工资,不干工作。
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和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检验一名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章把个人服从组织作为组织纪律的重要原则之一,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对拒不执行党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也作出了明确处分规定。这就表明,绝不允许党员干部对组织的工作安排讨价还价。
党组织要分清“投机主义者”和“实干主义者”,在工作安排上区别对待,给“实干主义者”以更多的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无论身处什么工作岗位,都要苦练本领技能,尽力发光发热,做一个让组织放心的“实干主义者”。
【篇三】我怎样的服从组织的安排
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外力的而是自觉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1937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促成国共合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改编中,许多高级将领被降级使用,有的从军长降为旅长、副旅长,有的从师长降为团长、副团长,有的由指挥员降为战士,大家对此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其中,李先念同志从军级降到营级。上级领导问,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李先念毫不犹豫地回答:“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反映的是一种清醒的党员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彰显的是共产党人坚强的党性。党性强,就能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外力的而是自觉的。1934年,陈昌离开中央特科总部机关,被派往敌人心脏作隐蔽战线斗争,他把敌人每月发给的工资20%自用、80%作为党费上缴党中央,始终保持了出淤泥而不染,不仅完美地完成了情报工作,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党、为军队购买枪支弹药等供抗日前线急需。1935年,由于斗争环境恶劣,东北抗日联军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艰难岁月里,冯仲云坚持给中央写信请示汇报工作;杨靖宇冒着重重危险,两次率部西征,试图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周保中更是发自肺腑地说:“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他们的事例表明,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体现的是内心深处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形成行动上的自觉,如此锤炼党性,才能有跟党走的坚定不移、有不怕困难的顽强勇毅、有危难关头的不惧牺牲。
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950年初,中央决定进藏,邓小平找到18军军长张国华,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谈话凭党性。”张国华回答:“一切听从党安排。”同年,李狄三也奉命率部入藏。当五星红旗在噶大克飘扬时,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名官兵倒下了。在遗言中,李狄三说:“共产党员就是党让干啥就干啥,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时面临多个选择:留在大城市,海阔天空;回陕西老家,可以方便赡养老母。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当即决定响应党的号召,去偏远、艰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战场上死都不怕,苦点怕什么?”他们的故事昭示我们,共产党员也有个人利益,但坚强的党性,使得共产党员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奉献一切、牺牲一切。
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的陈毅出席学校的开学典礼。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从备战需要出发,要求所有男学员剃光头,一些学员怕影响自己的形象不肯剃。为了疏通学员思想,陈毅对大家说:“小同志们,你们今天当兵,就是决心参加革命,而为人民服务是终生的,可不是一时一事的,今天想起就革命一下,哪件事愿意就服务一次。我是老革命了,仍在时时事事提醒自己。小战友们,我们在这件事上一样:既然下了决心,终生不渝,那就常要从头开始!”他把帽子摘下来,指着自己的头大声复述:“从头开始!”一语双关,讲出了“革命永远在路上”的真谛。革命胜利后,凡有老战友来探望,徐海东大将必问:“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这三问,问出了徐海东自己和身边同志的思想清醒。锤炼党性,本质上是一个纯洁自我、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彭德怀每月“反省自查一遍”,严格要求自己;董必武90岁高龄仍赋诗抒怀“彻底革心兼革面”,注意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谢觉哉经常“跟自己打官司”,省察一言一行。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动实践,验证了一个道理:锤炼党性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永葆党性之树长青,必须“在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检视、剖析、反思,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
“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这是一种党性要求,也是对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呵护。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老一辈革命家锤炼党性的优良传统,更须矢志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更好地坚守初心、砥砺恒心,以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