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多义词,通常被称为语言、文学和文化。它的原意是&ldquo语言。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学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言是运用语言规律和特定的语言词汇形成的书面或口头语言作品的总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语文课程的核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具备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其简短精悍的特点,有效满足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1.微课的概念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整合、设计,将各学科的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微课将短视频设计、微课应用、教学反馈以及教学评价等有效融合,它可以应用于课堂知识的讲解、过程演示、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进而提升各学科的整体教学效率。
2.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优势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微课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认知水平有限,身心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对于一些语文重难点知识通常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课堂学习积极性。微课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难点知识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还可以有效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微课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收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
1.利用微课营造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知识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设计微课内容,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语文教师利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美丽”两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美丽”指什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方法,为学生播放一段居里夫人传记片段视频,影片通过将历史影像、舞蹈演员表演以及对科学家、历史学家的访谈进行混合,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玛丽·居里的一生。教师通过播放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居里夫人伟大又平凡的一生,同时,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再以“观潮”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课文中“潮来时”的描写场景进行情境创设,利用微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钱塘江边。微课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接着,语文教师可以播放收集来的潮来时的音频和视频,山崩地裂的响声以及闷雷滚动的声音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中。然后,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与微课进行结合,促使学生可以切身感受观潮的震撼场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师利用微课视听结合的独有优势,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进而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1]。
2.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单纯依靠教材知识很难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各方面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无止境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利用微课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眼界,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理想的风筝”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风筝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微课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材料以及风筝的由来,同时,还介绍了风筝之都——山东潍坊。语文教师通过微课让学生学习了很多关于风筝的知识,微课呈现了中小风筝,还呈现了巨大的风筝,以及世界最大风筝博物馆。学生在充分了解了风筝历史的同时,还见识了非常多的风筝种类,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激发了课堂学习兴趣。
再如,在“望庐山瀑布”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形式,為学生推荐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以此有效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帮助学生延伸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掌握李白的其他作品,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进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
3.利用微课激活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在给学生传授静态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微课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通过利用微课,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语文教师通过微课可以让学生直观欣赏美丽的西沙群岛,烘托课堂氛围,同时,以微课为基础,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这节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在“蝙蝠和雷达”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让学生了解蝙蝠超声波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再将雷达知识点引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3]。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育。
参考文献
[1]郭志明.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微课程开发之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_(4):11-15.
[2]王亚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_(23):145-146.
[3]董秀丽,谭慧明,陈红波.英语专业微课设计与制作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6):114-116.
第二篇: 语文课程的核心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_年8月到20_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综观当前学生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应试负担过重,功利目的过强,缺乏有效指导。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使阅读杂乱无章和浅尝辄止;使阅读成为暂时性功利的短期行为,最终使语文阅读形成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新;重认知、轻情感的反文化特征,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由此可见: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实施助推阅读的课程开发非常有必要。如若要落实拓展阅读,就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所以我们拟从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两个方面研究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助推学生实现阅读量和质的显著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落实。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20_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真实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景,通过探索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从而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教学实用的教学策略,丰富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从中提炼出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的精华理论,开发相关的阅读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提供经验,力争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思路:
1.通过课标解读和教材解读,按照“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原则,遵循例中学、实践悟、迁移用的学习心理规律,在“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方面拓展开发,在班级形成爱读、乐读、美读的良好氛围。
2.通过单元目标尝试教学的实施,转变教学观念,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努力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
(1)多途径开发教材,增加新鲜内容。一是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二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的阅读材料。三是学生优秀的随记和习作。四是各类优秀电影、童话剧等作品。
(2)多角度拓展整合教材,丰富精神体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诵读,包括必背古诗词、比较阅读或拓展阅读的其它课外古诗、名言警句、现代诗歌美文、经典歌词。主要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欣赏和积累。一类是主题阅读,大体与每册教材的单元主题相一致,选取其它版本教材的文章或者其他名家名篇来组元。主要让孩子通过主题阅读方法的迁移,进行拓展阅读、群文阅读等,丰富情感体验,拓宽阅读视野,训练阅读能力,增大阅读量。
(3)大单元多课型,有机训练。我们实施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是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之下,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每单元分不同课型“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读课”“阅读拓展课”“知识梳理课”进行教学。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转化为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究方法:
文献学习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动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调查法:为了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事实情况,我们运用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以便改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内容的开发与课堂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以研究导行,以行动实践研究,共促共生。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_年9月——20_年11月)成立课题组,确定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起草“课题实施
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论证。(负责人:高如平)
2.研究阶段(20_年12月——20_年5月)
①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课题组人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从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两方面搜集整理语文阅读课程开发资源,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进行实验研究。(负责人:高如平、葛蔚丽)
②根据课题研究理论形成特色教学设计,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研讨交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形成反思和修改意见。(负责人:冯雅玲、马涛)
③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负责人:郭琦)
④依据研究实践不断修改实施计划,依此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反思和实践经验。(负责人:高如平 马涛)
3.总结阶段(20_年5月——20_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形成实验报告,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负责人:高如平)
创新之处:
本课题旨在以国家课程(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单元主题进行“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内容的对接开发与课堂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全面拓展延伸阅读课程,借此契机,在全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形成人人爱阅读的习惯,打造“幽幽书香”的校园文化。
研究假设:
1.开发校本教材。在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方面拓展开发阅读材料,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包,在一、二、三年段进行实践,使其他教师有据可依,在学校形成爱读、乐读、美读的良好氛围。
2.提炼“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主题阅读的途径、方法的探究,探索阅读教学“以文带文、群文阅读、整书链接、读写联动”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
3.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使阅读习惯转化为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预期成果:
1. 结题报告。
2. 主题阅读校本教学资源包。
3.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具体策略书面材料,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论文。
4.课堂教学实录。
第三篇: 语文课程的核心
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有人认为是传承和创造文化,有人认为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人认为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人认为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我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11版作了如下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 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_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20_ 年版)》)“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还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有的教师对语言文字很重视,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语文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第四篇: 语文课程的核心
摘要:教师围绕学科教学中最精髓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来培养学生的重要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重要教学措施。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引领之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创新变革的重要主题。基于此,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创新变革;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渗透与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在新课改落实以来,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滞留着不少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问题。核心素养引领下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教学举措,它能够改善现有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新型的高效语文课堂上获得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在20_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可以适应其终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这一核心素养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既涵括了个人修养、自主发展以及合作参与等内涵,又包括了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创新发展等内容。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教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1]。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中,塑造学生应有的优质品格,如“责任”“尊重”以及“向善”等等,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整个核心素养体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是围绕着阅读与表达、思维与修养等核心内容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下养成应有的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健康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具体而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涵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赏析教学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教材内容具有文质兼优的特点,赏析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2]。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之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则可从语言赏析教学入手,深入地挖掘和探究教材中的语言因素,让学生能够在语言赏析教学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建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与水》一文中,其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蕴藏着许多关于人体的奥妙,能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好奇心,主动走进语言的殿堂之中,去体会语言的妙用。例如文中提及的“生命的活动,就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语句就将细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会经历的过程都简洁而精炼地概括了出来,既能够让人有效理解“生命的活动”这一概念,又能够让人简洁明了地认识细胞的存在与消亡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不少的理性论证手法。例如作者在解釋细胞中含有的水分相关数量的时候,采用了一系列的数据与例证来进行阐明,如“如果你有50千克重,那么,水差不多占了35千克”这样的句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能够培养学生用科学数据与语言来建构语句的重要能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作者运用了不少的比喻手法,将人体比喻为“加工厂”“灵活的机器”,将泪水、唾液等体液比喻为机器的润滑剂。这些生动又形象的形容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读文章内容,并可启发学生借鉴其中的巧妙手法来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问题探究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围绕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是问题探究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发挥自身的探究意识来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锻炼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而这一教学方法无疑可以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况且新课改与语文课标已经明确倡导教师要将问题探究教学法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来提出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课堂问题。再加上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显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并在良好的思维能力支撑下学好语文[3]。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思维训练的内容,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来深入学习文本内容,然后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寻找相关问题的有效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叙利奥为什么被称为小抄写员?这一称谓体现了叙利奥的什么品质?为什么在父亲不知情时挨了一次又一次的骂,叙利奥还是没有放弃抄写?”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学生所需的阅读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在围绕上述问题来深入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可以围绕中心词和关键词来构建思维导图,将整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归纳到思维导图中。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可帮助教师开展高效的思维训练活动,达到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品质培育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思维导图来复述这一故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重新创编大意相同而表达形式不一致的故事内容,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在课堂上渗透美育来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美育在近些年来日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常客”,它能够辅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应有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发现、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4]。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美育的渗透教学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围绕着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来展开教学,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墨梅图题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古诗来展开美育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诗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所谓诗画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将古诗的内容与绘画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绘画与古诗内容、古诗情境相符合的图,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入其中。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内容与直观形象的插图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在诗画一体化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
《墨梅图题诗》这一课文的古诗是诗人王冕所创作的《墨梅》,他是以家里洗砚池边的梅花树为意象来创作这首古诗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一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第二句中的“个个花开淡墨痕”就点明了“墨梅”这个主题,如同在水墨画上用浅墨点化而成的梅花树。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绘画一幅墨梅图,又或者欣赏教材中的墨梅图,从中感悟墨梅的美。而在诗人王冕的心里,墨梅的香气是最特殊的,它可以弥漫在天地之间,让每个人都闻到它的芳香。这可以说是墨梅的一种存在方式,让人能够感悟墨梅的高尚品质与美好形象,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或者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化引进课堂,都可以实现文化渗透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增强自身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使其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5]。这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傳承与理解能力奠定基础,也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特点,甚至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以真正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当代神农氏》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渗透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了解神农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感染学生的内心,使其产生文化自信心,主动走进文本世界之中,去了解继承了神农氏精神的新故事。袁隆平这个人物已经家喻户晓,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并且将杂交水稻的科技方法成功地投入了农业生产之中,给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感受袁隆平的高尚人格魅力,并且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感悟袁隆平在经历一次次挫败之后依旧坚持不懈的精神、为科学献身的无私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是可以帮助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教育理念,教师可在准确解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即教师可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来展开教学,采用语言赏析教学、思维训练活动、美育渗透教学、文化渗透教学等教学方式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科技风,20_(14):16.
[2]王丽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_(18):55.
[3]王雪梅.小学语文借助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_(18):103.
[4]孙冰.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交际,20_(3):203-204.
[5]杨艳乔.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_(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