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困境的解决范文三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02 08:43: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或阶级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制约作用。20_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困境的解决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困境的解决

  摘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道德困境 反思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三、道德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第二篇: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困境的解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社会道德正在遭遇改革的“阵痛”。

  关键词:“扶不扶”;社会道德;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典型――“扶不扶”

  20_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着实火了一把,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直指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路遇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_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_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_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_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_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_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_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一个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境。

  二,当前社会道德困境的成因

  社会道德就其意义来说具有三个要素,一是一定社会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即具有社会性、过程性;二是为协调各社会群体、各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而形成的道德,即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三是道德规范体系、道德价值观念、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即具有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双重特性。[2]

  就经济方面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分配方式、公平的竞争方式等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需求和愿望,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影响,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集体的经济行为设定了更为自由的空间,所有经济行为、经济手段都是为自己、自身集团获取更多利益。商品交换活动不再真正遵守价值规律,竞争的方式也不再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盲目性、波动性造成众多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社会公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民素质等,造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就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的缺乏,二是现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制度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制度是道德实践的有力保障,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完善必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道德失范。

  就个人方面来说,一是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信念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所倡导的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3]道德信念缺失,首先是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转型时期,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形态、精神状态看,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已有的道德理想目标被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的时候,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其次,道德情感的冷漠、缺失。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善恶判断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的道德倾向性。[4]当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时,道德行为处于被迫状态,人们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拜、尊重淡化甚至消失,道德情感也就出现冷漠、缺失状态,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产生。如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

  二是心理结构失调、主体意识强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个体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公平观念等受到强烈挑战,人们私欲膨胀;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三,社会道德困境的解决途径

  党的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

  一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调控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整个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奠基作用。二是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要是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加强伦理道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和运用。重视转型期多种文化交融,新旧文化交替下,道德教化对引导受教者和调适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道德教育除重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外,也要对转型时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引起的新的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寻求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将个体的独特性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二要完善法制和道德机制。一是道德法制化。就是要把广泛性的基本道德行为列入立法范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中,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确定为法律条目,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权威性。二是道德规范化。法律在道德体系中,是保障性的底线,但实践生活中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更多的是处于违背道德但不足以法律惩治的位置。这就需要把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业、地方风俗中去,让道德行为更加明确、准确。其次,运用多角度、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三是建设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的法制化、规范化,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这样说,合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提升社会道德的水平和实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批判和反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一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民族的道德修养。它使人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理念。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6](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微,《老人摔倒扶不扶近五成网友选择“扶”》《四川日报》,20_年3月5日,第008版

  [2][3][4]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岳麓书社,20_年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_年11月8日

  [6]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_年02期

第三篇: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困境的解决

  摘要美德应该成为时代的标杆,引领社会大众走向幸福和谐的生活。面对社会道德的困境,要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寻找一条正确道路走出困境。

  关键词美德社会道德困境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

  TalkingaboutSocialMoralDilemma

  JIANGChunmei

  (EducationCollege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Virtueshouldbethegoodexampleoftheera,leadingthepeopletohappyandharmoniouslife.Whenundersuchacircumstance,shouldthinkprofoundlyandcriticizerationallytofindawayoutoftrouble.

  Keywordsvirtue;socialmorality;trouble

  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多变世界,伴随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会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强烈冲击。不道德事件的接连发生,使人们不禁质疑社会道德现状,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不道德的社会,反道德,非道德已呈泛滥之势,社会已无力挽回道德。要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道德真实现状,就得不断发挥社会主流思想的作用。作为德育人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道德”左右摇摆的社会,应以社会主流思想来衡量社会道德现状,不能走向边缘道德,我们应该以一种实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去引导社会大众走进真正的道德社会,清楚社会的主流道德,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1社会道德现状

  反道德,不道德现象与日俱增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不争事实。政治领域,人们行为严重失序,不正之风盛行,以权谋私,以权图利,甚至买官卖官;经济领域,见利忘义,以不法手段谋取暴利,钻法律空子;生活领域,拐卖儿童、赌博、吸毒等等不道德现象沉渣泛起。这些都严重冲击了现代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动摇了他们的道德立场,以至于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标准去评判整个社会的道德现状,导致人们产生理解性错位,认为当前社会道德的主流方向就是不道德。大众媒体报道的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把一个个反面例子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并在社会上掀起风浪似的讨论。面对如此多的有关道德的负面事件,严重戳伤了人们对道德的崇尚之情,社会道德现状混乱也属情理之中。

  2社会道德困境产生之原因

  道德理念和规范是从个性独立中衍生出来的,都从属于个人权利的概念之下,但是个人主义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产生,带有浓厚的利己色彩,人的贪婪攫取性使得任何道德约束都成为虚无,非道德主义思想由此扎根于社会,色情、暴力、享乐主义等的泛滥都是它衍生的恶果。与此同时,这种贪婪攫取性还会在各种关系网中滋生,使之得到扩张,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反对道德约束的力量得到提升,由此对社会道德价值理念造成负面影响,无疑对盛行的主流道德价值当头一棒。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意识,通过这种时代意识,该时代将自身规定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的时代”。①所以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割断了与过去时代的联系,这种断裂,必定造成时代价值的断裂。价值层面无连续性,不同时代的一切都归结为偶然,没有普遍性的存在空间,社会道德也就失去了场域性。道德的存在以道德的普遍性为基础,道德规范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仅仅个人的道德意见构不成道德。从而导致了社会大众的道德迷惘,分不清善恶、美丑与荣辱。

  社会中人们良知的蒙蔽是社会道德困境的大原因。时代主体多表现出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的行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道德情操是如此的软弱无力。社会生活无疑表现为两大关系:与他人的共存和与他物的共存。在前者关系中,人们相互依赖,难免产生向他人看齐的心理,所谓的“公众意见”有绝对的压倒优势,淹没了个人良知;后者关系中,社会里的一切都被物化,人们慢慢的丧失精神上的自由,良知为物质所禁锢。这样一来,人们分不清是非善恶,缺乏独立的个性,从而只能模糊的判断社会现状。

  3如何走出社会道德之困境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反映了德育实践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种道德失范的现象不是社会主流,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我们不能被不良现象所蒙蔽,社会基本道德良心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还是社会的主流,整个社会还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中不断前进,社会总体还是在向前发展。我们作为时代的推动者,应以德育人的身份,积极付诸行动,让社会道德走出困境,大众媒体应当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平衡报道,失衡现象的严重容易导致人们价值理念偏离重心,远离社会主流思想。社会思想,以媒体为中介,同一时间会传达给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会被他们不同程度地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如果社会大多数都认同一种道德价值理念,那么这种理念无可非议的成为主流思想。如果新闻媒体大量提倡一种好的道德价值理念,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相信这个的社会道德现状将会慢慢走出这样一个漩涡。同时,广大网络爱好者要善于分析各式各样的不道德现象,要善用网络资源,时刻意识到社会的主流还是道德的。

  人们沉醉于现代化成就的同时,要把握好人生,要懂得自律,善于反思,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要饱含德性。不要因为物质上的丰足而造成德性方面的匮乏,不要有了创造物质的能力,而放弃人之为人德性的锤炼,物质与精神永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同时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然社会不良现象已经出现,我们就不能让它们肆意张狂,甚至有推波助兴之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自身德性,提高自身修养,不失时机地助社会走出道德危机。

  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超越性。我们似乎“太忙碌于现实,太鹜驰于外界”(黑格尔)。②反而使得我们非但不能好好去认识与把握世界,却屈服于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并且社会与文化的方面的种种原因,使现代人的生活只是指向一个最稳固的三角关系―物质、金钱、权利。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内在灵魂,忘却了我们的主体性,与社会的污浊面相混杂。发挥自我超越性,就能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发展,提升自己的内在心灵,让我们摆脱金钱和财富的控制,拥有独立的精神与行动,并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去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苏格拉底说“我孜孜不倦的做一件事,而且只做一件事―劝导你们每一个人,无论老少,不要把你们身体和金钱看得高于或重于你们的灵魂以及灵魂的最高幸福”,③需知,在他那一时代,追求道德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做个道德的人,也就是在追求属于我们的幸福。

  社会主流群体要随时随地为时代树立可效仿的标杆,为社会道德制定风向标。主流群体要有社会担当,引导主流价值的取向,扬善抑恶,要有充分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价值的澄清,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预防,随时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美德的道路,对其中的不良现象,要做充分的抵御。

  4结语

  人类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忽视了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的构建,忽视了人对各种精神的需求:缺乏自尊,自爱与利他,以及对人生终极的关怀,道德就会脱离广大人民的内在需要,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也无从构建,道德也就失去了时代赋予它的意义,从而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道德理念,失去道德信念,弃社会于一种“反道德”或“不道德”的境地。

  社会的每一个体也要保持充分的独立性,独立就意味着人能以自己的独立反思和批判精神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独立的思维将为社会的精神风貌注入更多的新鲜养分,将为社会美好道德的构建提供更好更宽广的空间。要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提高社会道德信心指数,着重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懂得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如何选择适当的价值理念,才会让社会的道德走出困境。

  注释

  ①唐文明.何谓现代性[J].哲学研究,20_(8).

  ②③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_.9(9).

推荐阅读:

学党史党课讲稿【六篇】

廉洁自律对照检查材料廉洁自律个人剖析材料范文三篇

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情况汇报十篇

党史教育党课讲稿范文(精选11篇)

以案促改个人对照检查剖析材料【十六篇】

2023年三述工作报告【六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