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_年,青海省妇联在海东地区循化、华隆、乐都等县进行调研,并且在西宁市部分学校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问卷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占44.6%,至少有一方在外地打工的占55.4%,在省内打工的占18.4%,在省外打工的占81.6%,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20_年3月15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_万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留守儿童占农村适龄学龄就学儿童数的47.7%。
1青海省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由于地理环境,本身就是较落后,有劳动力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就剩下了孩子和老人,老人本身就不懂文化。再加上当下农村的教育令人堪忧,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和师资力量配备上远远不足于城市。这些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1)缺乏正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跟不上,加上对子女教育的机会少,可能一年中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也常常是忙于即里面的一些琐碎事物,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导致留守儿童在早期和亲情方面缺乏了大量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因为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和家庭带来的幸福感,缺乏与家长的感情交流,从而导致了有些不良行为不被家长发现而得到改善,最后容易走上不乏犯罪道路。即使有隔代监护人,也会因为思想落后,文化程度较低,不会因材施教,也不愿意聆听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对自己的孙子孙女长期的娇生惯养,孩子的心理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导致了孩子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调查显示,本文作者作为一个青海省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由隔代监护人抚养长大。比较内向,而且不善于与人交流,由于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对亲情比较单薄。(2)农村教师少流动大。由于青海省经济欠发达,而且交通不便,只有少数大学生毕业后去支教,有文化的人多半是走向大城市,开阔眼界。再加上是农村,师资力量少之又少。比如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张家湾村小学老师都是同村的,平均年龄有四十五岁,有的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普通话连一句都不会。上课也是用当地的方言,所以当地小学生在上初中之前都不知道还有一种语言叫普通话。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地区获得教师证书的学前师资还不到总体师资的三分之一,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也刚刚三分之一,而两证都没有的教师占全体老师数的五分之一。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会被留在家里面。父母认为,老师都没有太多的文化,他们能把孩子们教的好到哪儿去,还不如留在家里面,帮着爷爷奶奶干点农活,而父母在外打点工,家里的基本收入就得到了保障。不会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就着眼于当前的利益。据调查走访了解到,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留守儿童庞心所述,他刚读了个二年级,都还大字不识几个,父母就让他辍学,留在家里面,帮助奶奶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因为不认识几个字,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完全不同。他性格孤僻,见了别人,从来不问候,一直都是低着头,看起来有点自卑。而且很野蛮,等他稍微长大了些,就外出打工,但也是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没办法与别人交流,最后还是回家了,现在也一直都在家待着,回到了以前的生活。(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国家权威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七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里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查率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七,中度为百分之九,重度为百分之零点三呢。有关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在外打工有着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在外面的时间越长,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对孩子们的关爱非常的少,使得孩子们在心理的上的发育不健全。在遇到事的时候,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导致孩子们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隔代监护人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孩子们的性格肆无忌惮的发展,也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没办法得到释放,而且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会有或多或少的失望,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得不到更好的控制,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而感到焦躁不安,情绪失控等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喜欢与老师和爷爷奶奶进行交流,心理的压力没办法获得调节,因为长时间的负面情绪难以得到排解,最后孩子们就变得烦闷,缺少寻常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由于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他们也不愿分享,使得他们变得焦躁不安,抑郁,或者更喜欢些沉默,从而在成长中缺少了快乐,对学习也不感兴趣,更没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4)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出现了问题。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在留守儿童中,年龄较小的孩子在与同龄的孩子交往时,他们都会十分的胆怯,而且从来不主动。而对于初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却与年龄较小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较喜欢与同龄的孩子进行交流,可能是父母常年的不再叫,得不到父母的细心照顾,他们更倾向于在同伴中获取情感的寄托。但是对于在长辈的交谈中,留守儿童表现的态度大多为羞怯害怕,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隔代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代沟,对于不同的事情上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导致了孩子们在沟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1加强父母的情感呵护。留守儿童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父母爱的渴望。即使再好的教育环境也比不过自己的父母在身边好,所以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让你的孩子吃饱穿暖,他们更需要的你们的爱。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放在第一位,解决面临的问题,尽你最大的可能把孩子带到你自己的身旁。把收入与孩子的教育问题处理好,不能因为眼前的这些利益蒙蔽了你的双眼。来换取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确实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当你有闲暇时间的时候,少玩几分钟的游戏,多给自己的孩子打打电话,问问他最近的学习怎么样,生活怎么样,是不是受到欺负了?让他们感觉到其实爸爸妈妈就在我身边,一直关心着我,这样孩子们也不会太孤单,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心理问题了。多跟学校老师沟通,问问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常回家看看,和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状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2.2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当前没办法变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强化当局的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抬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增添城市教学举措,改进农民工后辈的就学前提,将收费标准下降。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或者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造成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不仅仅是道德的约束的不够,也是因为青海省的落后,和社会关注度的不够,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要加强父母对孩子的监督,照顾、和教育方面的责任,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保障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学校应当按照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开设几个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一星期中多交流几次,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惑,培育其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2.3强化农村的师资力量。青海省地区农村的师资力量特别薄弱,普遍存在教师文化匮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上教师也占据了一大部分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基本素养和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才能带领孩子们共同发展。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辅导站,老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辅导。对那些留守儿童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可以进行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老师带动高年级的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成绩,而且还提高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学校要开展有关文体和有益身心健康,让孩子们把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加强自身的教育。也可以请一些著名的学者、各种模范人物来学校作报告,给孩子们传递一些正能量。从自己的亲身实例中出发,来指引孩子们有积极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比如:劳动实践活动、文明礼仪活动,诗歌朗诵等等,帮助孩子们增加生活的乐趣。2.4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和知识,趣味,操作融为一体的,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开设心理邮箱,电话询问、信件询问,开创亲自热线,设立板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教育专栏等。让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而且使得情绪得以控制,在遇到问题时能通过自身来得以解决。
3结论
本文针对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亲情的缺失,也有教育质量,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等因素。在教育方面主要还是家庭和学校方面的。监护也同样,包括隔代监护人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情,教育和监护是最不可缺少的。亲情离不开家庭,而家庭和教育离不开社会,所以要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而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用解决孩子们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并不单只一方面,他们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还需要相关部门给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让留守儿童不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
参考文献
[1]20_年,青海省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到海东地区乐都县、循化县、化隆县进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研.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_(1).
[3]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_(4).
[4]朱玉鲲.甘肃省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20_.6.
[5]牟克孝.青海省农村教育失衡问题及对策.
[6]韩婉姝,王龙淼.青海省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7]赵凤.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20_(4).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_.6.
[9]苏鹏举.例析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20_.1.
[10]王亚男,刑春武.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研究,20_.10.34(5).
作者:孙维卫 崔基哲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留守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继而形成“民工潮”。他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种地,新一代的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改变[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由此而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时至今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出于对儿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_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儿童总数为2790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6103万人,占全国儿童总人口的21.9%。留守儿童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加上家庭生活条件等差异,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其物质生活、教育发展、生理健康等方面都难以得到保障,往往引起很多社会问题。[2]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关注儿童面对家庭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以后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归纳研究,整理留守儿童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也可以为以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奠定基础。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相对于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溺亡、性侵、跳楼、打架等留守儿童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引起了家庭、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3]。闭德干以某国家级特级贫困县为调研区域,该县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共有31680人,占该县儿童的3/5。而根据该县儿童安全事故数量比例来看,留守儿童占了86%,远高于非留守儿童数量比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隔代抚养,家庭监管缺失,相比于正常家庭成长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更频繁、尖锐。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学校、社会更多的关爱,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艰难,面临的心理困惑也更多。“留守儿童”更易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学习问题、个人问题及情绪问题,依赖性太强、社会适应性差,同时还出现敌对心理、自卑等其他问题。[4]赵小燕、邱云等通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绵阳市涪城10所中小学1156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156名儿童中父爱缺失留守儿童545名、非留守儿童611名。留守儿童的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评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同伴关系满意度、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总分评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在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调查中,随机抽取二十份文章对其进行分析,有6份明确表示希望做一个平凡的人。在儿童本来应该对梦想无所顾忌的年纪,他们却向往平凡,这可能不是一种成熟过后的冷静知足,而是对自己的自卑、对人生的一种悲观。大部分孩子在阐述梦想时展现出“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态度,而不是常态下儿童无所畏惧的表现,家庭成长环境中缺失父母的鼓励陪伴有可能是造成这种悲观、不自信的主要原因。同时留守儿童的职业梦想多集中于老师、医生,一方面这和他们窄小的人际接触面有关,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对于教育和医疗也许比我们想象中要渴望得多。对未来的迷茫感也充斥在孩子们的表达中,但这种迷茫感也呈现消极悲观的态度,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不符合年纪的焦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悲观也极有可能是外界灌输给他们的“标签化”思想,“没有父母的陪伴,亲情缺失”是外界给留守儿童的思想标签。因为儿童思想和三观并没有成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负面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
留守兒童的成长轨迹更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除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在缺少父母关爱和陪伴,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的严重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5]
对未成年人管教所里随机抽取300人发出调查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99份。这299人中,有178人是留守儿童,占59.5%。这178人中犯抢劫罪115人,故意伤害罪20人,盗窃罪15人,强奸罪12人,故意杀人罪2人,其他犯罪19人。高比例的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青少年问题。隔代监管往往忽视农村儿童的精神需求,使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被外界影响,产生价值观和个性的偏离,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亲属容易溺爱孩子,无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行为容易产生偏差的现象严重。贫困地区师资不完善,虽然同样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城市儿童和贫困地区儿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接受的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更偏向于放学后回家务农做家务而不是继续学习,这也和家长漠视学习的重要性有关。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一)监护失位
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目前主要有两种监护方式:一是“隔代监护”,由祖父母辈进行抚养监护。这种监护方式往往也是大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倾向选择的,但由于祖父母辈思想观念的差异,容易溺爱孩子而疏于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由于年龄差距过大,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缺少道德、精神层面的教导,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埋下隐患;二是“上代监护”,即父母同辈对儿童进行代管监护,但由于农村复杂的社会亲属关系,这种监护方式较少,并且容易使得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身心发展。
由于特殊的监管方式,留守儿童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有不良行为习惯则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意外事故率高于普通家庭环境儿童。
(二)亲情失位
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陪同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有模仿学习的天性,当失去最直接的行为模板之后容易受到影视、媒体的影响,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继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进行正常的情绪分享,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导致其有内向、孤僻、冲动易怒的倾向。
(三)观念失位
父母在外打工,缺席儿童成长环节中最重要的时机而导致诸多问题。一方面留守儿童生理上无法得到适宜的照顾,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留守”成长环境而造成的观念缺失、错位。
父母往往会因为愧疚忙于工作而缺席子女成长过程,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子女。例如加大物质补偿、犯错不舍得纠正等等。实际上这样往往不利于儿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部分留守儿童会形成读书不如打工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或者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极易使儿童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
(四)教育失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往往体现在:学历层次低,学业时长短。虽然目前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了农村留守儿童很大的保障,但是留守儿童所在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差、教育得不到重视,甚至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的经历导致留守儿童趋于模仿过早放弃学业的行为。家庭教育落后,学校缺乏关怀,辍学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城乡矛盾的表现之一,这是无法避免出现的问题。但是也不必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持悲观态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标签化的现象严重,其实留守儿童本身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留守问题造成自身与其他孩子的区别。在留守儿童成为现象级问题之前,也存在有孩童留守现象,而当时我们并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所以破除“留守影响”的第一步应该是大众摘下有色眼镜、打破对留守儿童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虽然在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城乡矛盾的问题,但是结局一定是城乡融合。村庄整治可以有效带动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6]。城乡壁垒被打破,那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会从根源上不攻自破。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使得农民更容易落户城镇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而其他的措施和方案大多只能暂时缓解留守问题。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导致城乡融合的推进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产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7]。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城市化进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农村留守儿童也终究会因为城乡壁垒、城乡一体化的形成而不用再“守望”双亲。
参考文献:
[1]王昊宇.新声代90后中国农民中国画像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_(03).
[2]郭飞.父母外出务工对農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山东大学,20_.
[3]闭德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个案研究[D].广西大学,20_.
[4]郭永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新西部,20_(10).
[5]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_(3).
[6]郭剑英,李银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基于四分图模型的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研究——以江苏丰县华山村为样本,20_,39(02).
[7]蒋超.田园综合体数字化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_(27).
农村“留守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渐已形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留守妇女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为偏远的山区,及以种植普通大田作物为主。她们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年龄在25—50岁之间,以30—45岁居多,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以前由男性承担的一切劳动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她们既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又是家庭大小事务的决策者,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她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认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强度大,体力透支,健康状况下降。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庭劳动,强体力劳动和生产成活的不规律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了严重损害。她们体力大幅度透支,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同时,对于身体出现的一些健康问题因没有时间或舍不得花钱而没有及时到县级以上大型医院做检查治疗,只是自己到药店买点药一吃了事,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生活压力大,安全感降低。首先,沉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繁琐的家庭照料责任,给农村留守妇女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次,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核心,但由于丈夫长期外出,这种关系无法维持,导致留守妇女独自面临家庭中几乎所有的问题,情感无法得以排解和安慰,同时,由于丈夫经常不在家,她们还容易成为男性性骚扰和性侵犯的对象,生活缺少安全感。“女人在家担心受怕:怕老人得病,怕自己得病,怕孩子带不好,怕别人讲闲话,怕丈夫变心,还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全问题……”是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状况的真实写照。
3、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文化娱乐活动方式传统而单调,几乎没有对农村妇女进行义务辅导和培训的机构。大多数农村没有文化活动,留守妇女也已经习惯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其中部分年长一些的留守妇女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没有过高追求,闲遐时间满足于看电视、打牌、串门聊天等活动,年轻一点的留守妇女则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来打发农闲时间。
4、夫妻感情缺失,婚姻质量不高。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夫妻分居两地,超过一半的农村留守妇女没去过丈夫打工的地方,有的丈夫每年只回家一次,留守妇女同丈夫的联系也很少。一些外出务工的男青年受大城市物欲诱惑,感情出轨,对原来的妻子产生嫌弃心理,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离家较远,夫妻双方聚少离多,缺少情感交流,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感情容易出现裂痕,导致留守家庭离婚率上升,直接影响着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她们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建议:
1、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工回流。一是大力发展县域、镇域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模式,让当地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二是党委和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等。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创业,能够经常回家,为农村留守妇女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进而减少因留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加强村级妇女组织建设,引领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农村留守妇女作为主要劳动力,其自身存在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弱点,因此,需要对其加以组织,通过技能培训等手段来提高素质,引领其科学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村妇代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引领留守妇女发展的最佳平台,选齐配强村妇代会主任则是引领好农村留守妇女的关键,要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确保村妇代会主任在村级组织换届中进“两委”,使村妇代会“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真正做到农村妇女工作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把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妇女之家”,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妇女喜爱的温暖之家。并以以村妇代会为平台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普及科技、环境保护、卫生、法律、家庭教育等知识,组织她们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提升科技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在外就业的能力,争取和丈夫双栖双飞,或是在本地创业,把项目做大做强,动员丈夫返乡共同创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村妇代会牵头把同一村组、同一产业、同一需求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积极组建各具特色的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使她们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医疗卫生计生部门要为农村留守妇女定期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加大妇科病监测防治力度,保障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并形成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留守妇女及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妇联牵头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培训班、健身运动、开辟心灵热线、文化下乡、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拓宽广大农村留守妇女人际交往渠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得到帮助,让她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