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题团队方案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25 21:15:5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专业课题团队方案(精选4篇)

教学团队是建立优秀的教学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组织形式,是培育骨干教师的有力平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专业课题团队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专业课题团队方案(精选篇1)

一、教学团队与精品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注的重中之重,20_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其中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20_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中将质量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前期质量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精品课程是主讲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促进精品课程及其它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整体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的作用。

二、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包装工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交叉性学科,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改革构想框架下,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将双语教学纳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合并《包装概论》和《包装工程专业英语》为《包装技术基础(双语授课)》,该课程于20_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该课程通过英语教学,一方面巩固并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用英语进行阅读原版专业资料及其用英语的专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印刷与装潢、包装动力学与运输包装、包装机械等,这门课程为学习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课程负责人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20_年),“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20_年),“包装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_年),陕西省名牌专业(20_年),《包装技术》获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_年),以下是我们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为重点,合并整合原课程体系。构建满足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将专业教学融入通识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有的放矢地学习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用而创新。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并充分吸收国外一流大学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精华的基础上确定,专业选修课程则是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以及行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采取由校内主讲教师讲解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由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补充讲授现代包装工业的最新技术,弥补行业特色所带来的教材滞后于生产实践的现状。

2.师资队伍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意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年龄、职称、学历的合理搭配,确保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既是团队建设的保障,也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办法。

首先,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的实施意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施办法”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激励,保障和促进了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在教学上,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听课制度,切实落实导师责任制,并将指导效果和经济效益挂钩,收效较好。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在科研上,从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团队科学研究工作中。通过申请和完成各种科研课题,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性,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中,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指导学生申请并完成了40余项创新教育项目,将研究性和创新性教育活动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改及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积极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包装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团队主要负责人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对专业教师建立轮流定期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三年为周期,确保每位专业教师到包装企业培训3个月以上,以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更好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鼓励并资助教师将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胆革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媒体组织教学,如PPT课件、三维动画演示、播放录像等,同时也包括使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几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团队十分重视专业的课程建设,包括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教学课程建设,完成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和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下,团队重视教材研究及建设。团队成员多人次参加了包装工程专业省部级规划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近几年来,公开出版专业教材20部,其中承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任务5部,主编的几部教材被全国大部分包装专业学生使用,广受好评。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不断补充丰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而且可供学生甚至对专业有兴趣的其它校外或行业人士课外自学、复习和网上答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

三、结语

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整合教学资源,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共同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及科研水平。

专业课题团队方案(精选篇2)

1、教师项目团队

本课程配备了水平高、素质强、职能全的教师队伍,负责人、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研究型教师、顾问型教师的平均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职称多为教授和副教授,研究硕果累累。整个教师团队既有资历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又有积极进取的新生力量,形成了传、帮、带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2、课程建设团队

课程策划组:策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了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同时又相互融合,从而使课程教学策略优化、表现形式丰富、媒体设计科学。

课程制作组:制作人员精通Javascript、asp、c#编程语言,能熟练应用Dreamweaver、vs20_、photoshop、flash等专业软件。不断更新课程的课件制作规范和标准,并在课程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编程控制,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紧密结合,保持课程的技术领先性。

美术设计组:涵盖了平面设计、flash设计、3D设计的专业人员,不但注重界面的美观,更关注用户的操作体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取和创新。

专业课题团队方案(精选篇3)

一)团队设置特色

本专业团队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81%;博士1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2%;硕士6人。其中50岁以上3人,占14%;40-50岁12人,占57%,40岁以下6人,占28%。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有首届百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

(二)专业特色

历史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毕业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和本领。这是考虑到本专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要去农村中学任教,除了胜任历史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外延,必要时可以兼任政治、语文、外语、地理等课程的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范围。

(三)课程特色

本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下原则和特色:A、师范性

既然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学生必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规律和现代教育技术,除了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之外,还开设了书法、普通话、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体育知识、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以及教育技术等多种类型的专修、辅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具备当好中学历史教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B、理论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理论性极强的科学。如果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就很难掌握史学发展的主体与走向。除了开设政治理论课之外,还要安排分量较重的史学概论课,它重点讲授史学的各个流派、渊源及特征,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的基本理论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的历史,介绍和研究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史学家、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主张和史学理论。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实践性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输出知识信息,学生则从教师的言行中接受输入知识信息。因此实践性环节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显得十分重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安排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的教师基本功,重点是三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两话(普通话、讲话)。在教育实习的前一个学期安排中学教材教法和实习训练课,前者重点在理论,后者重点在实践,包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教态等各方面的训练,以便学生顺利走上实习讲台。

对教育实习课更要予以高度重视,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计划的编制、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的具体实施到实习成绩鉴定和总结,都进行了精心组织,保证时间和质量。讲授新课本科实习生不少于6节,使他们通过教育实习得到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初步实践,毕业后能胜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D、系统性

选修课中的断代史(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和国别史(如美国史、英国史、日本史、法国史、俄国史)与中国通史、世界史有较多交叉和重复,除了保留少量确实质量较高、受到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外,过渡到以专门史为主,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专门史课程成龙配套、包罗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及中国与世界两个层次,囊括古今中外。

(四)创新型改革措施

A、《实施历史专业改革工程,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成果,载于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师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探索》一文。此项改革主要内容是调整历史专业结构和课题设置,体现科学性、师范性、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适应性、广域性、地域性的原则,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B、自1987年开始坚持“三结合”实习改革,至今已24年(内容说明见后),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C、以湖南灾荒史课程为突破口,指导100名本科生到各市县搜集湖南灾荒史资料,学生每人撰写一个县的灾荒史论文,既增长了学生搜集整理史料和写作科研的能力,也为当前减灾防灾提供历史的借鉴。《历史学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科学研究结合,改革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D、《“三阶式”与“专题性”论文写作法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改革》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阶式”即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大三完成初稿,大四修改定稿,避免以往集中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忙于考研或联系工作单位无暇它顾,致使草草完成毕业论文,质量滑坡。“专题性”即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专题写作,如农业史、人口史、水利史等等。这项措施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效果十分明显。上述改革将继续坚持下去.

(五)实践性教学

A、我们重点抓了教育实习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三结合”综合实习改革,即变单一的教育实习为教育实习、历史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三者结合的综合实习。即在教育实习的同时开展专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历史古迹和老革命根据地(如韶山、井冈山、历史博物馆等),要求学生根据考察内容写出考察报告,把他们学得的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再升华到新的理论层次的循环发展过程;社会调查则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道、学校等各个方面,搜集材料,加以整理后写成调查报告,或谈自己的感想收获,或发现问题针砭时弊,或对症下药提出整改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B、从新生入学开始,即重视学生三笔字、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师必备素质的培养、实习之前更以一个学期的时间实施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很多成为中学教学骨干,如涟源一中邹伟光,醴陵四中何辉龙,衡阳一中周明海等人在全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历史专业本科生获国家级优秀班集体1次,省级优秀班集体5次,有120人考取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硕士生。上述改革将继续坚持下去.

(六)建设理念

围绕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课程建设: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师范专业的特点,我们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通过教学团队建设,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第一、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团队整体努力,明确所承担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找准切入点。根据专业特点,重点围绕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式等搞好教学改革,并对现有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扩充、提升和整合,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

第二、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学术中坚或知名学者,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通过教学团队建设,营造一种氛围,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教学团队,联合推进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既锤炼了团队带头人,也锻炼了教学队伍。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合作。同时,促进教研室之间横向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师教学合作机制和协作氛围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七)制度保障

学校和学院均制订了一套团队建设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如人才引进制度、职称晋升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科研奖励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今后必须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制度。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例,要做到:

第一,加强教研室活动,定期检查教案,定期检查教学进度,试讲制度等,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定期交流教学经验,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第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对教学日历、考试试卷、教研室活动记录、课程建设规划等进行规范,确保课程的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第四,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试考虑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课堂提问、作业),学生的平日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相结合。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是百分制:考试成绩(笔试、口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并利用网络系统所建立的考试题库,不定期地抽查学生所学内容(包括考核全体同学或部分同学,全部所学内容或部分内容)。实行考教分离,使考教分离率达80%,以这种考核方式改变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从而做到“以查促学”。

(八)资源建设

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每年对历史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经费均在20万元以上,并通过交流交换等方式获取较多的资源

专业课题团队方案(精选篇4)

一、课题名称: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育一所好学校,必须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如果把一所好学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厦,那么,优秀教师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栋梁。名教师是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重要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单单一个名教师,也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所好学校来说,名教师就是教职工队伍的引领者。所以,在新课程改革高潮渐起的今天,各个学校都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师和优秀教师,并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模范引领带动作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同一研究领域的概况

关于名教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名教师的内涵、名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现代教育观念、法律意识、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良好心态、外在形象、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与研究,并出版了《优秀教师全书》、《新课程优秀教师管理实用手册》等专著。美国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美国成功教师的五个标准”、“成功教师的15条特征”、“成功教师八要素”等,对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走向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于学校优秀教师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也有所关注,但并不是很多。如有的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出发,强调从以往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名教师与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引领示范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以使双向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从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伍建设,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学期,我校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名师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名师的成长环境、培养途径、作用与效益、与教师队伍成长之间联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贴近名教师的工作实践和成长心路历程,探索名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的主力军与引领者作用,并且结合这个课题,研究发挥名教师作用的途径与策略。

(二)预期目标

认真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名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名教师的模范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教职工队伍管理评价体系,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在逐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获报告。

五、《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总召集人:李国伟,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统筹、全程跟踪课题研究。

课题组长:杨建涛。具体主持课题研究,总体构思、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协调组织不同阶段研究工作,汇集研究经验,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副组长:虎二伟。负责本课题与学校整体教科研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和评价工作。

副组长:刘二定。负责组织课题研究,处理研究材料,进行研究指导。

课题组成员:刘法宪、杨春霞、魏丽霞、杨炎秋、张喜风、李世红。负责子课题研究管理、实践研究、资料搜集等。

六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_年5月——20_年5月。

1、20_年5月——20_年8月开题阶段:申报课题,由上报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课题负责人确定实验小组人员,明确人员责任分工。研讨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20_年9月——20_年12月为第二期研究阶段:在此实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名教师的培养途径成长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

3、20_年1月——20_年5月为课题第三实验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名教师在教师队伍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学校在名教师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创新成果,汇集资料,优秀课例成果汇报。总结研究成果,汇编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名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国内已有的影响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工作实践成长经历作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学科各年级优秀教师影响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5、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师培养策略

七、《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网络,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展活动,组员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定期汇报、交流。每月月底举行课题组长例会,经常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指导下阶段工作。

3、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校行政进行监督和管理。

4、筹集经费,保证本课题各项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5、与上级教科室领导多联系,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保课题扎实地有成效地开展

推荐阅读:

踢毽子社团活动方案

朗诵比赛策划方案如何写

做电信活动策划方案

年会活动策划方案

揭牌仪式流程

社区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

标签: 团队 方案 课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