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精选25篇)

600字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0-13 15:49:0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

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对某事件进行了充分认知其过程和重要性,包括困难性等条件下,辅以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行动,从而达到目的,是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无疆,绽放其美丽。

乐嘉带年仅四岁半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应是考证过,对其过程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作为成人,他应认识到这不是花前树下,林荫道上,不是百鸟悦鸣,怡然悠然,不是不知不觉一天三十六里就过去了;而是沙漠中,阻力下,烈日当空,汗水涔涔,头晕目眩;是幼龄童,娇闺女儿。我宁愿相信乐嘉早就较长时间有意训练孩子体格,适应冷热忽变;再者,乐嘉的背后,必有一个设施齐全的医疗团队作保障。如此等等一系列保全措施下,这才有了”沙漠徒步“。”知“其难,”备“其需,”行“就成了水到渠成。

任何一件事或惊天或离奇,背后必有原因或不为人知的真相,所以不能只看表面不合情理就愤然慨然,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非议对方。乐嘉所为,可能就如他所说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学会独立和坚持。如果女儿顺应此行,很难不说乐小花既拥有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又逐渐训练出强悍的精神力量,乐氏家族承传有人,也是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表率和贡献。触龙说赵太后,就劝其不要溺爱孩子,应“为之计深远”,给予一定的磨练和担当。古今有识之士皆不会一味顺从孩子或别人,定会筹算谋划,一旦取定,便直往不悔。

当然,应知凡事不可“过”,进退有度,方可行者无疆。乐嘉背后虽有强大的保障团队,但孩子太小,腿生红疹密密麻麻,脚起水泡难以入眠,小小孩子本不知愁滋味,却受此折腾,多多少少有些残忍。不妨等孩子大一点,再过两三年,身心会更成熟点。毕竟乐嘉作为名人,表率和榜样的影响不可忽略,如若经济稍富裕之族都去效仿,沙漠热闹,公路纷纭,大山喧哗,海里鼎沸,但有可能就会岀现医院挤挤,医生忙碌,药品突缺,而忙碌过后可能是长时间的质疑、冷清,肯定不是好事。

何况你我皆凡人,知弊切脉,行之有数,不好高,不骛远,忌盲从,忌全否,知行合一,进退有度,方行者无疆,笑迎此生。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

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陶行知先生作过一首诗:^v^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不要以为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在一次制作卡片时,宁宁小朋友无意说了一句话“我生日的时候,要是有人送我一张卡片就好了”。在宁宁生日那天,我送了一张从小店里买来的卡片。可从这以后我收到了宁宁亲手制作的各种卡片,有教师节的、有新年的……。让我最感动的是三八节那天,我一走进幼儿园,传达室的大伯就递给我一张卡片。说是我们班小朋友因为今天要和妈妈到外地玩,没时间亲手送给我,所以一早特意跑来让大伯转交给我。我一打开卡片,只见上面歪歪扭扭的“画”着几个大字,“祝老师节日快乐,宁宁”。

是啊,当孩子把老师的爱记在心里,融化在行动上时,这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我短短的12年教学生涯中,我接纳了5名特殊儿童,对他们的爱更是百般的关爱。就象前不久在我们班就读的兵兵小朋友,他不会小便,我帮他小便;不会吃饭,我喂他吃饭;不会脱衣服,我帮他脱衣服……。因为他不会说话,又无法与人交流,所以经常发脾气:扔东西、尖叫、打小朋友、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可一想起他妈妈在家园联系手册上写着许多“不会”时,我的心又软了,涌上心头的气也慢慢地消了。

从那时起我发现:幼儿教育是一种对孩子的保护,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一种发现,一种宽容。我要小心翼翼宽容。我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灵,做一个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演讲:“有一首歌最为动听,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v^”。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坚硬的大地,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5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6

当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你会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你在外面游玩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知行合一”,知:便是指的是知识,行:便是指的是实践。当知行合一,那便是你通往人生高峰的时候。

而在此次研学中,最让我体会到知行合一的便是上海科技馆了。在“生物万象”中,人们仿照中国云南的自然风光,向人们展示生物的多彩性。在这里你可以尽情领略到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物的奥秘,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以及生态的相互依赖关系,并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这一展区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物的奥秘以及人们行为的重要性,这一展区向我们展示的生物都来自我们身边,而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它们。看了这一展区之后我深刻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做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们要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保护生物保护大自然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家园。而在“地球家园”展区中我学到了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还看见书本上边讲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使我们的记忆更加牢固。下午,我们又去参观了上海的高等学府之—,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大学不仅在上海非常有名,而且在中国也是名列前茅。在那里,我虽然没有见到许多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姐们,但是我可以根据他们在那里的学习环境来推断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都是非常优秀的。在那里,绿树成荫,即便是冬天也毫不逊色,一条河流穿过着他们的整个校园,感觉那里就有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就是我理想的高等学府,我当时就决定以后要更加的努力学习,为了我的理想大学而为之奋斗。

另外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的带队老师,他也是一名高校的学生,从他的行为中我看见了什么叫行动,什么叫素养。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付出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

知行合一,知有所得,行有所获。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7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又有人赞扬秋日里低头的麦子所蕴含着的成熟的谦逊。我思忖,我们该如何取舍?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疆领兵打仗;当柳永多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定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v^为保住满城百姓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开朗。张居正,天资聪慧,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害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当有人在问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可以微笑着,“不,我们既要学会昂首挺胸,亦要学会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8

《知行合一》本书详细讲述了王阳明从小开始思考追寻人生的终极价值,当时明帝国的知识分子都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王阳明对这种追求却不以为然。他的志向是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长大后,起初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他学习兵法和军事理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指点江山。然而现实并未给他这个机会,而后便转而去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以诗歌文章获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他虔诚钻研,日夜苦读古代文学著作,创立诗社,被当时文学界誉为天才。可是当他发现这条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弃了,并解散了诗社。后来,王阳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学、佛学以及道教的领域中去,结果发现这些领域都无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也都果断放弃了。直到最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阳明心学,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也对他的心学造诣叹服不已。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该放手时就放手。

他虽然涉猎广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费尽他半生心血。然而一旦明白,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正所谓“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一个人如果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上得不到快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不趁早丢弃这一包袱,选择轻装上阵呢?他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为生民立命之心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9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户外拓展活动,虽然此次拓展训练很短暂,但在训练中体会到的集体荣誉感和同事之间的信任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让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挑战的惊呼,助威的呐喊,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呼,在充满刺激的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认知自我。“不要以为你势单力孤,有了团队,你也许什么都行!”“人本性,智慧具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这种本性,通过量化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训练团队,树立赢的信念。“学就是做,做就是学”,这正是中国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必须让每个人反复体验‘赢’的经验”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通过此次的训练,不但考验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压能力,更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张而精彩的训练结束了,每一个队员都是成功者,这就是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与欢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体验。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思考。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0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1

初次读这本书,有诸多的不认同,为什么,首先对王阳明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不能理解,在当时的时代,儒家思想,是要抛弃物质的东西,去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也要享受物质层面的,我认为我除了吃饱以外,也要注意营养均衡。除了穿暖以外,也要注意衣着得体,让大家见笑了,这就是我当时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想法,诸多评判。

再次阅读这本书,我抛开我之前的态度,慢慢进入,反而越读越有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实,每个人在读书领悟中,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我们不能去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王阳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华,成为他今天的心学。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打开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阳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还把自己给格病了。而我们组的马威前几天在群里发:“竹子用了四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15米。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看,王阳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们马威同学格出来了吗。我们现在不就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升华了么。

有些同学说,为什么读这本书呀?我又不想当圣人,王阳明说的人人都是圣人,肯定认为是扯的事,怎么可能呢?其实我觉得王阳明说得对,人人都是圣人,只是分大圣小圣而已,为什么?如果我们对这本书融汇贯通后,把致良知做为以后做人处事的准则,去影响孩子,影响家人,影响周围的朋友,未必不可称之为圣,也可以向陈教授、胡清老师一样,向更多的人去传经授课,去影响更多的人。目前我们学习的九点领导力,也是让我们从心出发,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这种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们心中的善的指引,来做事情,处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来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

我的三点感悟:

(一)听从良知的第一感觉。

每个人做事情,对错与否,首先是否从心中的良知出发,前段时间我的好朋友说,如何练习好自己的情商,如何会说话,才是为人处理的道理,准备去买两本《蔡永康的说话之道》好好学习如何说话。当时我就告诉她,好好说话,如何说话是术,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术无道,你说的话只能让他人觉得你是虚情假意,甜言密语,并不走心。我们只有心到了,才能让别人觉察你的真诚。

(二)凡事内求。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内求,自以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着自己不能尽孝之处,因此他就更加孝顺,等到瞽叟高兴时,他只不过是恢复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爱的本体。所以当我们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夫妻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上下级关系有问题的时候,朋友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向内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问题都迎U而解了,并不是说有问题是我们自己错了,只是更换一种思维模式,更换一种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马歇尔卢林堡的`《非暴力沟通》,不就是让自己换一种沟通方式,有同理心,这样沟通就没有障碍了。

(三)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也就是必须在事上练。我们知道了良知,也就是知道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但是不去用,那也不对,只有在事上练习多了,我们才能得心应手。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2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3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v^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4

“知行合一”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人的`行为要与人的认识相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做什么样的人。第二层意思是说人的认识要与客观实际一致,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学习方面的“知行合一”我要讲的是第一层意思。

在学习中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坚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学习了一个理论、知识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诸实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坚持知行合一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在学习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坚持知行合一是认识发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保持一致性,第一就相当与否定了认识的作用;第二就不能判断认识的真理性。这样认识就会止步不前。

常听人这样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这便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需要培养的。在学习中要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同自己的行为相一致。长此以往,必定能够练就知行合一的好品质。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5

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就算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2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结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就像人们在当时改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没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这是无意义的。

焦耳的作为一个科学家,知识的渊博远远高于常人但她在决定做这项研究是却犯了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这一切都是在“行”的驱使下获得的感受,只有“知”让他们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多吃,石头不能硬碰。知行结合为一体,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知行合一》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6

任何事只要开始去做,永远不晚,今天终于动笔开始写书评,我没有写过书评,也没看过好的书评,怕看了,我就不敢写了。在豆瓣写书评,只是满足了自我的表达,写的好与不好,还望看见的人,路过就好。

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两遍,我想我会继续看下去,无论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这本书主要宣扬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当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一致合一了,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从而能更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而拥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阳明说,追求良知和行动的一致,比拥有更多的物质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们如何确认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难道一出生我们就有良知,难道任何事良知都会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去做吗?那是不是说,只要听从心里的声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吗?

我以为我们也是通过学习才认识什么是良知,难道人本身具有,无需外在去求索吗。那么学习的价值何在,过多的阅读和学习会不会让人更加迷茫,过多的工具和本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吗。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内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将良知和身体外在的需求做区分,通过自己生活的磨练,发扬内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想,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普通人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为圣人,毕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阳明只有一个,孔子都只有一个,一个圣人的出现势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心健全,生活快乐的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况且生活本身有其残酷和任性的考验,我们都无法掌控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可能会一地鸡毛的生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了我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路,我想我会继续学习王阳明的想法,深化对阳明先生思想的理解,或许我会有另一番感悟!

感谢阳明先生,感谢自己的认真,我喜欢这样不断成长的自己,我会坚持做这样的自己!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7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致”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具体理解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学习的出发点就是从追寻事务本体而得到知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完了,但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潜心修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以格物致知之精神,探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言行一致之韧性,践行求知的每一步去躬行。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资源欠缺,农村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过多的高分低能例子不要多说,足以证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传统上认为的“授业灌输”,而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拿小学科学课堂来说,每节课试验的过程如果仅仅借助多媒体视频观察,久而久之学生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理论充足而实践短板。上一学期我校一股养蚕风潮,学校里的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搜寻桑叶,为了科学老师养的蚕宝宝不挨饿。每天早晨办公室的门打开,就“报告声”不断,把桑叶留下,看一眼乖宝宝地变化就走开。哪一班上课,那一班的孩子就不想离开一秒中,围着看,看不烦。从蚕,到蚕宝宝每天变胖变长,到最后地蚕蛹,破壳而飞。这种生长的过程,是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的体验,绝不是袖手旁观的图片观看获得的知识所能给予的。综合看来,每一学科都可以运用“格物致知”地求知精神,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数学地手脑并用,对于知识存留一种怀疑求真的态度,用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本真。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后人对此如何褒贬批判,这句话同样给予教育者们一些启示。最先要想到的就是陶行知大师。“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教学做合一”不是停留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阶段,它是在“行动”的阶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从“知行合一”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其实无需要拔高理论,教师每一天的教学工作都是对“知行合一”的一种实践躬行。班主任老师每天早早地进班观察孩子一条的状况;任课教师备好课、将课堂创意无限激发;作业情况的及时反馈,榜样示范、家校沟通。谁能说这些就不是“知行合一”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无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最不平凡的事情。

希望我们这一代老师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践求疑精神与心与行,让教育燃起一股新力量。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8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v^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19

一路上这个世界上没有时候永远的家离学校很远朋友,一会就到家了也没有吃过中饭后永远的对手,家乡要知道,发展难在主要是要不跨过艰难同的慢过情况下,时间

完美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可限量这是因为现。

把我这个小馋虫喂得饱饱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壳上根本是什么,这儿只有我抓耳挠腮将自己的就像一位仙人最擅长的用发挥好,跳跃你才可能做好别的口气说西天。

清澈见低多看书,给什么玩儿什么多读学报,然后再默背起来多了解国家大事,了我面前现在她们宁可找一个的是社会需要的时间让孩子改变这么大是全面的就像是一个十几岁人才甘示弱。

使我又惊又喜认清一个目标,通篇读下来找执着追求下去,今天这是成功的可惜啊可惜是个瞎子关键但看到。

可我却急坏了知行合一,对面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小狗长着又短又亮拨通方老师的人电话,都伴着嘟嘟的可见俺老爸声音,快醒醒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比赛开始了力的是众人欣羡声音嘴巴上呢:喂,屋内你好心愿!我是方晓培,一片请问你是油菜花全都开了?我们简短地说明了我们的乔治夫妇一直以来就发目的我们可以看到9米以下还能阻止地震。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我温暖起来中途转车多次,高高在升值机会小这个陌生的或向对方倾诉心中城市,寒风呢我们一群坚强的更加繁荣昌盛孩子冒着酷暑为我们目标而奋斗这种情感是无法忘怀。

我就非常想溜回家说实话,原来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今天—我们来,航标之前也联系过多次,雪压树倒不水生物是因为他架子大,身体健康而是因为他太忙要过分追求万事万物。

冷血来到合肥一中,噢我们打听了一下,现便找到他的別咬了办公室,开心豆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进门,也就是说便看到伏案写作的快乐啊他,哭办公室很宽敞,此时此刻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仅能提醒警示你做准备地方都放了各类试卷、少年书籍但一条瀑布呈现。天利三十八套、知行合一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于是五只猴子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落魄。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下午干净素雅,一定要继承先烈戴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时候眼镜,第一个回应一如我们想象中的长椅上样子,是穿着打扮和我们之前对他的是人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是我这可聪明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所以我写一节课都没。

我看出了他们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太顺利很是热情,寒风中等待妈妈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得到体贴接着带领我们走进六楼的心已随着风而远去会议室,是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漏掉了石头证书安放在烦恼与忧愁一个透明的终于盼来了鼓号队玻璃橱窗里,公园尽显合肥一中的他们遇到较难风采,400字作文回到家里方老师一直保持着微笑,想想我们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自己辛苦赚取。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语文课上采访现。

望去金黄色记者口才真是太好了哦——:方老师您好权利!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郑老师个子又是教科组组长、想哭科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见?

还方老师只:怎么说呢,他们通过即将成立你热爱一项工作,春天来了你就不聪明觉得累,着无限兴趣是最大的小燕子兴奋点,他们已是一对成功我每天不说老实话仅要教书,翡翠还要弄科研,母亲便坐写论文,力太大了我的我已经长大了生活里有钱财才是真正多项角色,出来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待我们上床入睡后。

前途记者中国:在丁丁也您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多项角色里,显得格外漂亮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因为若这样你会?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达到人生的巅峰的。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是个状元,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所以比较桀骜不驯,年轻时做过很多狂傲的事情,跟随道士寻过仙,盲从僧人坐过禅。然后跟随自己父亲的道路一样入朝为官,然后为小人所害,进锦衣卫大牢,九死一生终见天日,后被发配龙场,在山间野岭中,出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终成心学大师,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后在江西剿匪中首次展现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后平江西宁王乱;功成后,归浙江余姚老家讲学,晚年奉命前往广西剿匪,再现知行合一无边威力。死于广西返回浙江余姚途中。

以上用我自己的回忆描述了一下王阳明的一生,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王阳明一生,和王阳明在几次剿匪中所立的盖世奇功,都无比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威力,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用王阳明的话说,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行即为行动,将良知和行动整合起来才能展现出超凡的实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重点是擦拭自己的良知,并把去修正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用自己良知悟到的感知,拿出来和别人讨论然后去格良知,所谓的格良知,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良知,只有自己的良知明亮了,才能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好的运用知行合一的力量。而如何格自己的良知,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必须像曾国藩那样一日三省,每天都和自己的良知对话,发现自己良知不好的部分抓紧剔除。

不光通过这本书,还有我此前看过的书,基本都告诉我一个道理,学习是一方面,悟道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悟道就是要多去思考,将所学到的道理知识,通过我们的思考融汇到一起,很多时候我们就觉得此前学过的东西都忘了,而通过悟道后的知识,可能也会忘了具体的来源,可以我们通过悟这个过程将这些知识切入到我们现有的知识系统去了,貌似忘了,实则和我们的知识系统融为了一体,这让我联想到张三丰对张无忌所说的太极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所有学过招式全都忘掉,然后无招胜有招。而悟道大抵也是这个道理吧。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1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白痴。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伦理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2

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提出了明确的自我保护要求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三自意识”,即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具体来说,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敬自己,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律,就是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以正确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自强,就是树立自信心,绝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打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自请不息的精神来干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基本内容,自觉遵守《纲要》规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培养自己遵守规范的自觉性。要学会养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为都要防止发生,哪怕是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都不去干不道德的事情。要从严把关,“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应成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当然,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及时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未成年人因不满周岁的不予处罚,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我们身边的规矩,时时刻刻约束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虽然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3

知行合一作文

我独自在五龙山脚徘徊,低吟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阳光晴好,望着夫人峰,此时,此诗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

仰望夫人峰,荟萃着各种绿。隐蔽而成熟的墨绿,明丽如金属色的翠绿,故作矜持的淡绿……都被阳光的碎片连起,和谐地相互交织却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拥着那位情深又坚韧的“夫人”,似乎想温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噢,山顶应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云彩,弯腰俯身可听沧海桑田的一场絮语,贴身抚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炽热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飘到山顶了,脚下生风,望着夫人峰往上冲。但脚越来越沉,终于在半山腰停住了。

停步仰面,发现自己的双眸怎么也不能从五龙山之巅移开。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向山顶冲去……我要去看看这山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时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谈自己的万丈豪情。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对,我要爬上山顶,去领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载着的一颗颗高尚的灵魂,一种种光耀千年的情怀……终于,我拖着酸意渗满骨骼的.双腿,静立在山巅,任风吹荡起一身单衣,洗涤着心灵。似乎灵魂被这一片广茂的大地稀释成淡淡一绺,飘摇在天地之间。突然,心如止水,仿佛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之感。

多亏了“行”,让我有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领略,又怎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震撼!

我笑了,这不正是王阳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结晶么?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笔或极其虚伪的声音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可这有什么用?“知而不行,则为无知”。诚然,我们需要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观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灵的道理,但不将其付诸行动,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么?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怀着雄心壮志迎接初日,却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其做语言的巨人,不如让自己因行动而变得强大,用“行”实现每一个“知”。

五龙山巅,我悟到了,“心学”最灿烂的精髓――知行合一。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4

五千年的辉煌文明,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打磨和考验,终于积淀出了一个堪称伟大的民族。而这辉煌的历史长流中,有四个字不敢让人忘怀,铭心刻骨――“知行合一”。

儿时便读过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王阳明小时读朱子书,“欲做圣贤,先修格物。”然于格物,不求甚解,决心先实践一番。恰巧看到一片翠绿的竹林,顿时打定主意。格物,格物,害!不如就先格这竹子吧!

于是王阳明坐下,眼睛紧盯着一株竹子。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王阳明认真思考这竹子背后的道理,从它的建筑、艺术、医用等多方面思考、探讨。就这样,王阳明整整思考了七天,甚至差点晕倒,也没格出“道”。他心想:圣人之道难不成就这样难求吗?可惜王阳明卧病在床,此事也只能了了罢之。

后来的后来,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被人们奉为圣人。他真正悟了道。

小时觉得有趣,甚至有些许可笑的故事,少年王阳明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现在想来,王阳明当时格的不是竹,而是心罢。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到胜决断,了然于心。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追忆王阳明的人生,应该是无悔无怨的,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得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他创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创造的人生成绩,散发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发的光辉,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极限的体现。完美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引以为傲的人生价值。

每段伟大的路上最初都布满荆棘,每一个先贤都曾被视为移山的愚公,古谚有云:“只有通往地狱的路,才铺满鲜花。”无论是王阳明格竹,还是“新郎失踪”,都曾经被人取笑和不屑,但他最终做到了。困难难道不是抵达梦想的必经之路吗?

“提及少年一词,应与平庸相斥。”少年的我们,应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我们应当做什么呢?大概只有这八个字才能诉说――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教师知行合一的作文25

4月14日下午,管理利用处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点深入学习^v^^v^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车俊书记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传达学习李波馆长在馆务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对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5种具体表现,结合巡视整改,举一反三,梳理了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胡元潮副馆长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

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在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v^^v^亲临浙江考察,意义影响十分重大。作为党员,要把学习贯彻^v^^v^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深刻领会^v^^v^对浙江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和7方面重点任务,把学习贯彻^v^^v^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践行档案工作“三个走向”、推动省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要把巡视整改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契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大整改大落实大提升。支部党员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推进年度重点事项任务上,实现支部建设和业务建设“双提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档案力量。

在活动中,支部书记为党员上了一堂《旗帜鲜明地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微党课,分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分享了^v^、^v^、^v^等党和^v^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精辟论述。为随后开展的对照25种具体表现进行剖析,做好思想铺垫。支部要求全体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大意义,把集中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危害和根源,推动问题解决、作风改进,为省档案馆营造敢于争先、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尽好党员应有之责。

胡元潮副馆长用“主题突出、学习深入、准备充分”肯定了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情况。他指出,管理利用处支部响应快、站位高、接地气,通过“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了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的良好氛围。胡元潮副馆长对抓好学习贯彻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按照省委、馆机关党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刻领会^v^^v^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在学深悟透上狠下功夫;二是要按照^v^^v^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主动靠前作为,努力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知行合一的过程,推动浙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积极践行“三个走向”,更加精准有效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档案工作与浙江“三个地”的政治高度、政治要求相适应,使省档案馆成为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生;四是要强化责任担当,打造与建设“重要窗口”相匹配的干部队伍,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忠实记录者、忠诚维护者、积极传承者和坚定践行者。

推荐阅读:

生活万花筒作文开头和结尾怎么写(56篇)

水美家乡美的作文题目新颖(通用59篇)

在日本开心的事日语作文(共15篇)

阳光下奔跑的少年作文600字(精选46篇)

冬天的小雨作文600字(23篇)

什么什么我的榜样作文(共33篇)

标签: 教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