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沿革范文(优选18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0-17 09:27: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1

近年来,我市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盘活存量资产,创新体制和机制,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民营经济在我市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_年,民营企业占我市的所有企业的比重在95%以上,民营企业个数为12821家,从业人数为65023人,完成增加值亿元,完成营业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出口创汇在4000万元以上。在全市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69家,民营企业的贡献率在%。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2

  半年的工作时间不算很长,但这可以使高二的干部留下一段高中的美好回忆,也可以使高一的干部逐渐走向成熟。组织部的工作经历了一个由困难到成熟,由成熟到稳健的“三步曲”。

  面对刚刚接手组织部时的困难,我们一起探索工作经验,在合力解决一个个任务后,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有了学生干部不畏惧困难的精神;在看到组织部走向成熟露出笑脸的同时,我们开始抓细节,从学生干部培训到新干部的培养,让这份成熟站稳了脚跟,我们有了学生干部自我意识;在成熟的组织系统向稳健的组织系统迈进的今天,我们更加展望未来,立志要发挥出组织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团委这个大家庭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团委

  组织部部长:王一迪

  20xx年6月16日

第一,选择大学,要依据大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来挑选。了解中国大学的来龙去脉,以及他的发展历程,我们就很从容地能发现,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重中之重,这样便于我们区别院校的层次。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第二,重视学校的历史沿革,弄清学校的前世今生。通过分析学校的历史沿革,了解一个学校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学校的院校特色、办学传统和他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第三,关注学校的地缘优势,纵观中国大学的分布和发展级别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北京、上海占尽地理优势,当然名牌众多,中心城市如南京、武汉、西安、成都也是好大学集中,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大学往往发展得很好,反之则较差。

第四,不可忽视学校的文化底蕴,我们说,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这些无形资产,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非物质文化,是大学重要精神财富和资宝贵源。

(一)夯实基层基础,通过“三心党建”工作模式强化“两新”党组织自身建设。即以“政治导向为核心、企业发展为重心、人尽其才为中心”的“三心党建”工作模式,助推“星级创评”工作,有效激发“两新”党组织内生动力,提升“两xxx建”工作活力。

1.以政治导向为核心,持续加强党组织内部教育管理。一是切实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发展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党费收缴管理制度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固定组织生活日”,明确每月第1个周二为固定组织生活日,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组织活动。三是自主明确每月的“党员主题活动日”,每月结合当月的传统节日、纪念日或时事热点确定1个活动主题,组织党员开展至少1次主题活动。

2.以企业发展为重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党工委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协调上级组织部门,引导“两新”党组织参与党建工作相关培训,帮助企业党组织调整发展思路,争取政策扶持;二是“两新”党组织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技能大赛”等活动,同时创xxx组织特色活动,引导党员树立“比服务、比技术、比业绩”的思想认识,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民主科学决策能力,党委、支部委员运用“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党员、职工中开展走访调研,每月征集意见建议不少于1次,每季度开展1次,党群意见征询会,带动党员、群众直接参与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3、以人尽其才为中心,带动党员队伍壮大和作用发挥。一是组织成立“两新”党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党员参与率,推进公司党员整体形象建设。二是不断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要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大学毕业生、进步青年等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培养和考察,重点发展,优先发展,力争全年培养发展2-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2名党员。

(二)加强互通共融,通过“四联”工作机制提升区域“两新”党建整体水平。即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为抓手,通过“学习联抓、活动联办、行业联合、区域联建”的四联工作机制,促进“两新”党组织行业内协调共建、借助大型企业党组织引领党建工作推进、逐步融入所在社区大党委体系。

1.搭建组织生活交流平台,促进学习联抓和活动联办。对一些单独开展活动比较困难的小型企业党组织进行划分,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等原则组织联合开展活动,做到“组织单独建、学习联合抓、活动联合搞”。利用企业规模较大、场地条件良好、组织活动有序的党建示范点企业的优势,开展非公企业党员“读好书、好读书”交流会、理论知识流动课堂、党员讲党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

2.强化示范带动资源共享,促进行业联合和区域联建。依托区级党建平台,打造区域化党建新试点。即搭建“办事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社区与企业”三级共建平台:一是组织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结合目标管理任务,发挥“大党工委”作用,重点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等科学规划辖区经济发展问题,深入到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项目工地等一线深入开展调研,做好服务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帮助企业发展生产。二是结合辖区主要为大型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行业、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按照辖区已建党组织的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项目,有效推进企业党组织之间、相关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合共建,在推进非公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提升。三是逐步深化区域化党建,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联合驻区单位党组织,吸纳周边“两新”组织,推进社区、企业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围绕共驻共建、在职党员进社区、“两新”组织党建等区域化党建重点工程进行资源共享、互助推进,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合力,最终打造相互辉映的“三位一体”区域化党建构建模块。

(三)狠抓制度落实,促进辖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以党建工作巩固提升年为契机,结合“两新”党组织星级创评活动,切实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使“两新”党建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把党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制定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规章制度。

2.健全工作台帐制度。分别建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规模以下非公企业、重点管理非公企业和准备撤销非公企业等工作台帐,每个企业要有企业简介、企业党建基本情况登记表、党员名册等基础资料,对各种台帐进行动态管理。

3.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办事处党工委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督查辖区“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情况。把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重视程度不够、组建工作不力、党建工作管理不好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予以通报批评,确保非公党组织组建、管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开展党建强、发展强,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反映好的 “双强六好”活动、“党员公开承诺制”、“党员示范岗”、“好党员、好员工、好公民”等活动,建立两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2、创新服务群众形式。探索在两新组织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开展“党代表接待日”活动。在两新组织中建立政策宣传员、综治联络员、矛盾调解员三支队伍,探索两新组织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新模式,发挥党群组织的枢纽作用,带动和引导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乡社区管理与服务。

3、加强流动党员服务。建立两新组织党员信息库,提高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沟通协调,建立流动党员与本地党员统一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关爱帮扶机制,用好困难党员职工帮扶资金。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协管流动人员机制,调动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村企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组织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活动,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4、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对两新组织党建宣传进行整体策划,举办两新组织篮球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广大两新组织中大张旗鼓宣传两新组织党建。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建工作指导员、优秀xxx员以及支持党建工作的业主。

刚走出大学校门,我就很荣幸地成为中国软件通用产品事业部中的一员,怀着自己美好的希望和积极的人生心态,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征程。

为了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公司、适应工作,公司特地在9月2日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新员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公司历史沿革、企业文化介绍、公司领导讲座、各部门负责人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的传授。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深有体会。

首先,了解公司历史沿革。开始培训的是历史沿革,周显敬和刘胜平经理介绍得很详细,仿佛带领我们重走过这十多年的风雨,见证企业的进化,也了解到了其中的艰辛。这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今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建设辉煌的明天。

一个企业的历史就见证了一个企业的成长与辉煌,不了解中软通用历史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当通过刘总真正了解了通用产品历史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份精神、一份信念的伟大事业。当了解到这么多,我才真正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如何奋斗才能真正的接下这份责任、这份重担,更好的让中软跑在安全产品的前沿。

第二项是关勇的系统框架及主要功能介绍。在刚刚刘总的讲话中,我们就了解到了关总在公司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关总很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系统框架及主要功能介绍,让我们更好的了解UEM。在以后测试过程中能更好的跟开发沟通,完善我们的软件。

第三项是王文宇的部门产品体系介绍。

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王总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到了通用产品事业部的产品体系,作为一个做产品的公司,产品的好坏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王总的一席介绍让我们更加坚信通用产品的前景和未来。无论经过怎么样的风雨怎样的坎坷,在安全产品这一方向,我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四项是张向红的部门质量目标、生命周期模型、开发、生产、维护、服务过程介绍。

张姐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部门质量目标、生命周期模型、开发、生产、维护、服务过程。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通用产品事业部的企业文化。

第五项是赵泰的软件测试简介、QC使用与注意事项。

测试是一个软件的最重要的把关过程。赵姐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软件测试、QC使用与注意事项。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软件测试的工作任务和性质,怎么样能够跟好的完成和胜任这项工作。赵姐还给我们讲了QC使用与注意事项,这是一个缺陷管理工具,能更好的让开发和测试在提交和修复BUG的时候做到更好的沟通和同步。

第六项周淑艳的部门管理规定、礼仪培训综合管理部。

一个人的礼仪和个人素质占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位置。周姐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部门管理规定、礼仪培训综合管理部。周姐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跟好的提升个人素质,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很融洽。在人际关系上不会有太多的失败,还有管理规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公司的制度,做到一个好员工。

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感触最深的是每一位领导基本上都提到一个要求,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不仅要转研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更好的完善自己。经过了3个月的实习,感觉现在也慢慢走上正轨了。脚踏实地的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为自己积累资本、为公司创造利益。

为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巩固提升,进一步强化辖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区域化党建覆盖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强化“两新”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文件精神,以实施党建工程为抓手,以促进辖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以“对内强组织,对外抓联建”为工作思路,通过“三心党建”工作模式和区域“四联”工作机制,实现辖区“两新”组织内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确保有党员的企业就有党的组织,有群众的企业就有党的工作,有党组织的企业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切实做好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使辖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党组织基本达到组织健全、队伍有力、活动经常、制度完善。

三、工作措施。(一)夯实基层基础,通过“三心党建”工作模式强化“两新”党组织自身建设。即以“政治导向为核心、企业发展为重心、人尽其才为中心”的“三心党建”工作模式,助推“星级创评”工作,有效激发“两新”党组织内生动力,提升“两xxx建”工作活力。

X.以政治导向为核心,持续加强党组织内部教育管理。一是切实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发展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党费收缴管理制度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固定组织生活日”,明确每月第X个周二为固定组织生活日,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组织活动。三是自主明确每月的“党员主题活动日”,每月结合当月的传统节日、纪念日或时事热点确定X个活动主题,组织党员开展至少X次主题活动。

X、以人尽其才为中心,带动党员队伍壮大和作用发挥。一是不断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要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大学毕业生、进步青年等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培养和考察,重点发展,优先发展,力争全年培养发展X-X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X-X名党员。二是组织成立“两新”党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党员参与率,推进公司党员整体形象建设。

X.以企业发展为重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党工委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协调上级组织部门,引导“两新”党组织参与党建工作相关培训,帮助企业党组织调整发展思路,争取政策扶持;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民主科学决策能力,党委、支部委员运用“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党员、职工中开展走访调研,每月征集意见建议不少于X次,每季度开展X次,党群意见征询会,带动党员、群众直接参与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三是“两新”党组织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技能大赛”等活动,同时创xxx组织特色活动,引导党员树立“比服务、比技术、比业绩”的思想认识,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二)加强互通共融,通过“四联”工作机制提升区域“两新”党建整体水平。即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为抓手,通过“学习联抓、活动联办、行业联合、区域联建”的四联工作机制,促进“两新”党组织行业内协调共建、借助大型企业党组织引领党建工作推进、逐步融入所在社区大党委体系。

X.强化示范带动资源共享,促进行业联合和区域联建。依托区级党建平台,打造区域化党建新试点。即搭建“办事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社区与企业”三级共建平台一是组织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结合目标管理任务,发挥“大党工委”作用,重点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等科学规划辖区经济发展问题,深入到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项目工地等一线深入开展调研,做好服务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帮助企业发展生产。二是逐步深化区域化党建,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联合驻区单位党组织,吸纳周边“两新”组织,推进社区、企业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围绕共驻共建、在职党员进社区、“两新”组织党建等区域化党建重点工程进行资源共享、互助推进,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合力,最终打造相互辉映的“三位一体”区域化党建构建模块。三是结合辖区主要为大型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行业、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按照辖区已建党组织的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项目,有效推进企业党组织之间、相关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合共建,在推进非公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提升。

X.搭建组织生活交流平台,促进学习联抓和活动联办。对一些单独开展活动比较困难的小型企业党组织进行划分,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等原则组织联合开展活动,做到“组织单独建、学习联合抓、活动联合搞”。利用企业规模较大、场地条件良好、组织活动有序的党建示范点企业的优势,开展非公企业党员“读好书、好读书”交流会、理论知识流动课堂、党员讲党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

(三)狠抓制度落实,促进辖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以党建工作巩固提升年为契机,结合“两新”党组织星级创评活动,切实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使“两新”党建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把党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制定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规章制度。

X.健全工作台帐制度。分别建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规模以下非公企业、重点管理非公企业和准备撤销非公企业等工作台帐,每个企业要有企业简介、企业党建基本情况登记表、党员名册等基础资料,对各种台帐进行动态管理。

X.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办事处党工委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督查辖区“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情况。把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重视程度不够、组建工作不力、党建工作管理不好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予以通报批评,确保非公党组织组建、管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五、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办事处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X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非公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实行党工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的工作格局,认真做好辖区的非公党建工作。(二)注重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做好“两新”组织、企业党员、从业人员特别是业主的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重视和支持党建工作。同时注重在工作推进中选树典型,做好总结经验、典型事例的宣传上报。

刚走出大学校门,我就很荣幸地成为南京岩土工程公司中的一员,怀着自己美好的希望和从零开始的心态,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征程。

为了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公司、适应工作,公司特地从7月14日开始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入职岗前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组织机构与企业文化介绍、公司领导讲座、各部门负责人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的传授、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经过七天的培训,使我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本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以及公司的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企业现状和一些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知识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深有体会。

首先,了解公司历史沿革与公司机构、企业文化。

开始培训的第一天就是介绍单位的历史沿革,芮书记介绍得很详细,仿佛带领我们重走过这50多年的风雨,见证企业的进化,也了解到了其中的艰辛。这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今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建设辉煌的明天。

在同一天,张书记为我们介绍了公司现在的组织机构,使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公司的各大部门及其主要职能,为以后联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铺垫。张书记还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我工作的3个月来,我感觉公司的工作氛围、人际交往甚至是走在公司的路上都是有激情而又放松的。有激情是因为在工作中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与技巧,放松则是心理上的,这正是“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时光飞逝,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即将结束,团总支日常工作及举行的活动也已暂告一段落,我们组织部作为团总支的一个核心部门,面向全系的团员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我们部做了认真的工作总结,这一学期里组织部在校领导是我校领导的领导下,戏团组织老师的指导下,及全系团员同学们的监督和配合下,各项工作有序而有成效。在同学们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

  在一学期里,总起来说,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下是组织部在xx年下八年的你工作回顾与总结: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3

沿革实践及启示经济论文

[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最后,从区域货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域经济货币联盟

最优货币区域,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为“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 或是几种货币, 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 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 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一、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世纪60年代。1961年, 蒙代尔第一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组成货币区的一个经济标准, 即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标准。他认为, 当要素在某几个地区内能够自由流动, 而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能流动时, 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几个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

其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麦金农(Mckinnon,1963)认为应以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肯南(Kenen,1969)认为应以生产的多样化程度为标准; 英格拉姆( Ingram ) 则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 而托尔和威利特(Tower and Willett,1976)、哈伯勒(Harberler) 和弗莱明(Flemming) 则把注意力从微观的供求变动转移到宏观经济现象上, 提出通货膨胀和政策一体化的标准。

世纪70年代。因为前人的努力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突出该理论的正面效用同时忽略了成本的产生。该理论在70 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开始转向对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货币区的好处有:(1)降低交易成本;(2)不变的固定汇率减少了不确定性, 并能排除伙伴国之间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3)节省成员国的外汇储备, 降低储备成本;(4)货币一体化能促进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而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则包括:(1)单个国家失去了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自主权;(2)国家财政政策的决策权受共同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限制;(3)有可能加剧失业;(4)有可能恶化本已存在的地区失衡。

世纪70年代后理论的新发展。进入80 年代, 经济学家通过大量运用历史经济数据对最优货币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实证分析,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联盟内政策的协调以及其有效性的分析。格鲁夫认为,在理性预期及政府政策随意性存在的前提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以借助同另一个货币政策声誉比本国更好的国家结成货币联盟部分或全部实现。格鲁夫的这一分析既为近年来拉美趋势加强的美元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也为东亚国家危机后重建其汇率机制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二、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批判

对该理论的批判很多,但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和理论发展变化是一个主要的批判点,而另一个方面则集中于批判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具体来说:

第一,世界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和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重新界定了被OCA理论强调的货币同盟的宏观成本。致使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结论值得进一步商榷。

第二,无论是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还是后来新的理论, 都只强调了实际经济因素对组成和加入货币区的影响却忽视了金融市场的作用。

第三,OCA理论某些标准自身有理论弱点,且标准间存在常被人们忽视的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等种种关系。OCA标准有内生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政策的适用性。

总的说来,仍然有许多声音认为该理论的体系和框架依然不够成熟, 线索过于庞杂, 难于梳理。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欧元区

最优货币理论区理论的实践就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

欧元区的建立,是为了实现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市场, 实现人员、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同时,有效地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及货币政策。

欧元的流通促进着欧洲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其成功运作更对世界区域货币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即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货币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1.亚元:东亚货币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和欧盟相对成功的示范效应,加之亚洲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 亚洲一些国家和学术界也提出了加强本地区货币合作的想法和建议, 而且很多已经开始付储实施, 这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 货币合作有着十分严格的基础性条件, 就目前亚洲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来看, 仍存在很多的难点。归纳而言主要有:

首先, 目前东亚各国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颇多,尤其是对资本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严格限制,这与蒙代尔提出的要素流动性标准相去甚远。其次, 经济开放度。东亚一般对美国市场依赖比较大,对美贸易额较大。区内贸易占各国与地区贸易额的比例总得说来不是很高,而且不同国家差别较大。再次,产品多样化。除中国、日本等建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外,东亚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产品分散程度较低。

基于最优货币区特性指标的分析, 再加上东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东亚建立通货区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学者们普遍认为, 东亚经济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 东亚货币合作的前途也是乐观的。

2.对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的质疑—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检验货币区域效应。换一个思考视角,“最优货币区”可以大于国界范围,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大国而言,其自身作为一个单一货币区是否达到最优货币区标准,对其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将有很大的影响。

已有学者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的各项标准,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做出初步判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通货膨胀率相似标准等多项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离“最优货币区”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的可能性也较大。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4

尊敬的XX公司人事经理:

您好!我叫XX,毕业于XX学院学前教育幼教专业。

我是幼教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我所学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成绩都非常突出,而且我已经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这些为从事幼教这一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对于从事幼教这个行业,我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我对特色教育的理解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而且我缺乏工作经验,这些我都能够清楚的看待。我相信我具有坚定的意志,对于自身的不足,我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在工作中的锻炼、学习来弥补,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我是xx教育学院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我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爸爸是一名有着丰富教龄的教师。从小我对教师就特别崇拜。并且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小孩子,也拥有着一颗童心,所以我坚信,自己适合这一岗位。只要您们能给我一个平台,我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5

xxx、xxx始终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xxx于20_年10月发布了《xxx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20_年5月8日,xxx又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为小企业集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议有关部门聚焦我国小企业实际需求,以帮助小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一套为中国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内控规范,并指导小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一)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的首要目的

内控规范的制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范围和效用性质。如果以实现小型企业合规为目的,那么应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制定规范。但合规目的下制定出来的规范,对超过99%以上没有上市合规需求的小型企业来说,就没有很大吸引力和实质性帮助。

如果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目的,那么应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制定规范,但为保证规范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据合规要求,对合规范围内的内控补充一些特别的说明。无论对于哪种性质、处于哪个行业的小型企业,要成长发展、要做大做强,都会对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小型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作为规范制定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上以全面内控为基础,强化“小企业”特点。

(二)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的主旨

小企业内控规范应重点解决内控是什么(即内控的效果)、内控要做什么(即内控的内容)和怎么做内控(即内控的方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93%的专家支持在规范中阐述内控效果;36%的专家认为应在规范中涵盖具体领域的控制内容;64%的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规范中阐述内控工作方法。我们认为,内控的效果可用来端正对内控的认识,内控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工具,这两部分是必须的。在内控效果部分可以参照COSO框架(20_)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则来阐明内容,同时特别要补充明确内控的局限性、内控与管理的关系、有效的内控五要素需具备的特征;在内控的方法部分应秉承“功能达成、操作简化”的设计原则,重点考量功能实现方法的经济性,强调建设与执行的关系、建设与完善的关系以及长效保障机制等。

而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由于存在跨行业差异较大、管理内容太过具体等问题,无法保证规范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由于管理方法日新月异,很容易造成规范内容的过时。因此,我们建议不在规范中明确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而将其放在配套的解读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绍小型企业在典型领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的根本

工信部对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涉及定量指标,虽操作简单,但缺乏灵活性,且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稳定性。与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虽缺乏直观性,但却可从小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认定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界限,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国际上基于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监管、信息披露等)对中小企业的划型应用不同类别的指标,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标又兼顾了定性指标。我们建议规范应以引导为主,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内控规范中仅明确定性标准,而在推广实施时,根据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设定不同的定量划型标准。这样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务发展阶段、业务事项的复杂程度,对照定性标准自行衡量选择其适用的规范,自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

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主全面开展内控建设;而对管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可以参照《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控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风险重点防范,把控重点业务事项和关键领域的风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内控的实际需求变化。

(四)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积极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改变现有以整体有效性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励差异化、有信息含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参考香港等地内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将有关内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和建议披露两部分,相应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的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推广,强化内控建设和责任意识,为小型企业全面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企业,主要以案例方式宣传内控与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益处,增加企业开展内控的驱动力,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监管部门,主要宣传内控的实质内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条式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宣传企业内控有效带来的益处(比如降低贷款坏帐风险等),促使其主动加入到驱动企业开展内控的行列中来。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内控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和地方小型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作用,为小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内控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研讨会,请内部控制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分享经验、介绍实践成果,并鼓励各企业的内控专业人员互相交流心得、探讨成功模式;三是将小企业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加快小企业内控规范的推广与普及。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千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企业仅为40%。

2、私营企业内劳资关系问题较多而且复杂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发现:

(1)雇工工资有不升反降趋势

根据工商局调查数据,XX年私企雇工全年平均工资加奖金加部分分红,总数是8033元。而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4577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为8678元。在以往调查中,私企雇工工资虽然比国有企业低,但二者相差不超过倍,而XX年则超过了倍。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私企工资低于集体企业。为了比较,再看工商联调查数据。由于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代表性人士较多,企业雇工平均工资较高,为9043元,但仍低于当年国营企业工资水平,也低于XX年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雇工平均工资10250元。

数据还显示,雇工工资并不一定与企业资本规模成正比。资本千万元级的私营企业雇工平均工资(6817元)反而比小私营企业工资(8118元)低;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由于从事高科技行业较多,员工平均工资较高(12752元)。

在各种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和科研技术行业雇工平均工资最高;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雇工工资最低,月工资在500元以下。

(2)劳保费用的支付呈差异型变化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在1千万至1亿元的企业所支付的劳保费用最低,可能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多有关。见下表。

(3)社会保险很不理想

本次调查表明,私企参加医疗保险的仅为被调查企业的,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参加失业保险的仅,而且这些企业并不是为全部长年雇佣的工人投保,仅仅是为很少的雇工投保。实际上,参加医疗保险的雇工仅占被调查企业全年雇佣工人总数的,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参加失业保险的仅为,比例相当低。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

本次凋查发现,在私营企业中签了合同的员工仅为64%,这就不能使所有的员工的劳动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出现有关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的争议,员工将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本次调查还发现,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不但工人工资较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更高。见下表。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政治参与状况

1、私企业主最关心的还是本企业的发展,政治诉求并不明显。

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在回答“目前有什么具体打算”的问题时,选择“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的人数最多,达。排在其后的选择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达。这种情况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见下表。

2、私企业主在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此次调查中发现,私企业主在乡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28人,在县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1人,在地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0人,在省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县、地(市)、省三级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分别是269人、339人和130人,为兼任同级领导职务人的24倍、33倍和43倍。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千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企业仅为40%。

2、私营企业内劳资关系问题较多而且复杂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发现:

(1)雇工工资有不升反降趋势

根据工商局调查数据,20xx年私企雇工全年平均工资加奖金加部分分红,总数是8033元。而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4577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为8678元。在以往调查中,私企雇工工资虽然比国有企业低,但二者相差不超过倍,而20xx年则超过了倍。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私企工资低于集体企业。为了比较,再看工商联调查数据。由于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代表性人士较多,企业雇工平均工资较高,为9043元,但仍低于当年国营企业工资水平,也低于20xx年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雇工平均工资10250元。

数据还显示,雇工工资并不一定与企业资本规模成正比。资本千万元级的私营企业雇工平均工资(6817元)反而比小私营企业工资(8118元)低;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由于从事高科技行业较多,员工平均工资较高(12752元)。

在各种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和科研技术行业雇工平均工资;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雇工工资最低,月工资在500元以下。

(2)劳保费用的支付呈差异型变化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在1千万至1亿元的企业所支付的劳保费用最低,可能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多有关。见下表。

(3)社会保险很不理想

本次调查表明,私企参加医疗保险的仅为被调查企业的,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参加失业保险的仅,而且这些企业并不是为全部长年雇佣的工人投保,仅仅是?很少的雇工投保。实际上,参加医疗保险的雇工仅占被调查企业全年雇佣工人总数的,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参加失业保险的仅为,比例相当低。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

本次凋查发现,在私营企业中签了合同的员工仅为64%,这就不能使所有的员工的劳动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出现有关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的争议,员工将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本次调查还发现,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不但工人工资较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更高。见下表。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政治参与状况

1、私企业主最关心的还是本企业的发展,政治诉求并不明显。

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在回答“目前有什么具体打算”的问题时,选择“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的人数最多,达。排在其后的选择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达。这种情况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见下表。

2、私企业主在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此次调查中发现,私企业主在乡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28人,在县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1人,在地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0人,在省级领导机构中兼职的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县、地(市)、省三级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分别是269人、339人和130人,为兼任同级领导职务人的24倍、33倍和43倍。

为了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公司、适应工作,公司特地从x月x日开始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入职岗前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组织机构与企业文化介绍、公司领导讲座、各部门负责人讲授相关*知识和自身经验的传授、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经过七天的培训,使我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本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以及公司的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企业现状和一些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深有体会。

首先,了解公司历史沿革与公司机构、企业文化。

开始培训的第一天就是介绍单位的历史沿革,x书记介绍得很详细,仿佛带领我们重走过这50多年的风雨,见*企业的进化,也了解到了其中的艰*。这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今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建设辉煌的明天。

在同一天,y书记为我们介绍了公司现在的组织机构,使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公司的各大部门及其主要职能,为以后联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铺垫。y书记还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我工作的3个月来,我感觉公司的工作氛围、人际交往甚至是走在公司的路上都是有*而又放松的。有*是因为在工作中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与技巧,放松则是心理上的,这正是“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第二,培训使

企业文化墙表达着企业的形象,传达着企业文化内涵,也展示着企业的实力,所以要重视企业文化墙的宣传作用,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把利器,用好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如何把这些理念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是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关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否则企业文化只是企业喊出的空口号,犹如镜花水月,毫无价值可言。

企业文化墙,包括logo墙、标志墙、文化标语宣传墙等。它在于表达公司的企业形象传达企业文化展示企业的实力,让客户对该公司留下深刻印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如果公司对于企业文化墙的设计不是很讲究或者是设计没有到位都会让人产生误解,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墙的重要*。

企业文化墙在向客户和员工展示企业形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励志文章当你进入公司,对公司的认知就是从企业形象墙和企业环境开始的。

另一方面,将各种文化理念生动地嵌在墙面上,在员工学习企业文化会收到明显效果。那些琅琅上口、简单明了、令人*省的文化理念,在企业处处开花,令文化之花香满园,不仅充分利用企业内各种建筑墙体,而且形成了独具特*的企业文化墙。严把质量关、有计划、有

企业内控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企业发展,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在区纪委区监委的督促指导下,区委xxx部立足实际出台了《清廉企业建设指导规范》。《指导规范》设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规范体系,从党建领廉、制度护廉、阵地促廉、文化助廉、激励引廉、惩戒警廉等6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47条指导要求,突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同时也着重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树立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的意识。“《指导规范》对企业提出了‘六廉’建设标准,为辖区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清廉建设工作提供了‘教科书’。”南浔区委xxx部副部长冯旭康表示。

出台《指导规范》旨在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好做法。作为清廉企业建设的主阵地之一,今年南浔区交投集团根据《指导规范》中“以制度管人管事,消除管理漏洞,规避风险矛盾”的指导要求,针对工程管理中制度建设的短板弱项,相继制定了《招标管理暂行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标后履约监督管理工作方案》等制度规定,有效规范项目招标全过程及各参建单位标后履约行为,着力防范廉政风险。制度实施以来,已开展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监督12次。

“推进企业清廉建设,文化氛围也很重要。”该区双林镇谱拉歌世服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企业根据《指导规范》中“文化助廉”要求,不仅成立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还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地规划部署,通过开展年度清廉优秀员工评比、建立清廉会客厅等一系列举措,有效营造“廉洁从业、诚信经营”的良好风气和“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良好氛围。

融资调研报告

全球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程度深,已造成国内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发缓,市场需求下降。基础产品价格上涨,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跌,加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区域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如何引导全县中小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落实省上有关方针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平稳度过生存危机,在危机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已成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今年以来,县上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落实“六项重点计划”为目标,着力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产业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节能减排为导向,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把民营经济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培植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来抓。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6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7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二)管理者的内在驱动不足

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流程简单、人员关系紧密,内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误解,企业的管理者容易对内控形成认识上的抵触,将内控置于经营盈利与企业增长的对立面。内控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先驱动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让其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使其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因此,如何找到让小型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起点。根据调研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管理者开展内控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法规红线。包括各类强制性监管要求、上市合规要求、税务要求、筹融资评价标准等,虽然不见得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内控,但至少可以推动企业开始启动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内控监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那么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就会消失。

2、实质性受益。小型企业表现出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效益与成本不匹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通过内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赢得市场这些这些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的提升。

比如,腾邦国际的财务部门在一开始推行预算控制时,老板并不重视和认同,只是勉强同意先对费用实施预算控制。但是,当老板看到费用控制实施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后,就开始主动介入,要求在企业内全面推进预算控制工作。同时小企业所有者希望未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

(三)内控经验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有62%的企业提到了人员经验不足是开展内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人,以及掌握内控技术的人共同参与。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决内控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而很难做到,并进而影响了内控在小型企业内的实施面。因此,如何帮助小型企业解决内部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未来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推广的重要任务。

(四)方法不正确

在现场调研的座谈会上,有些小企业表示“企业内控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内容”、“有些领域缺少政策指导”、“做出来这套东西就是摆着看的”。在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后,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国内流行的“对标法”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即按照内控规范和指引的条款逐条对照实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对标后的一套内控手册。

这种方法将内控工作变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建设过程纯粹按图索骥、没有对政策的融会贯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将控制要求落实于执行,加之没有建立后续的完善更新机制,这样的内控建设不可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工作成果势必被企业束之高阁。这些错误做法中,其实蕴含了对内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将内控建设视为一次性的项目,做完就一劳永逸;内控建设就是编一套制度或手册,建设过程往往不考虑执行效果;内控建设就是保证对政策条款的全部符合,无偏差,等等。

(五)现有内控规范对小企业的适用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没有考虑小型企业的管理特点。因此,对小型企业而言,要全面遵循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要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这对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小型企业来说适用性就不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控规范对大型企业的适用度较高,5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3%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只有3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3%的企业认为完全不适用。此外,现有的内控规范体系没有对开展内控工作的方法进行系统说明,直接导致实务中正确和错误内控工作方法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效果,企业也会因错误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对内控的误解。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企业认为以下环节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整体控制环境如何梳理与加强;如何将控制活动体系化;如何规范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实现控制活动执行的持续性以及如何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企业组织沿革范文8

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图书馆学体系/历史与现状/回顾与评价/重新构建/基础理论研究

1985年《湖北高校图书馆》第1期发表拙著《试论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一文之后,1988年我又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撰写了《图书馆学体系结构》一章。这些至今已有10多年了。今日撰写此文有二个动机:一是过去的论著中对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过程缺乏系统阐述与评价,深感不足;二是今日的图书馆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需要,图书馆学体系结构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适当作以调整。本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评价,二是重构图书馆学体系。

1 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评价

什么是图书馆学体系与体系的形成条件

图书馆学体系就是图书馆学内容分类、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图书馆学各个门类、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单元、知识元素构成的整体,是理论(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有机结合。知识元素是形成图书馆学体系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知识元素不会构成知识单元,更不会有分支学科、学科门类,当然也不会有图书馆学的体系。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图书馆学也如此。

科学是知识的系统化,图书馆学是图书馆知识的系统化。图书馆知识是个人或群体经过长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逐步积累的经验,然后经过人们的系统思考、归纳、抽象,上升为图书馆知识、概念、理论;再把这些知识、概念、理论系统化,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单元或图书馆学的某个部分、某个分支学科;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分支学科经过科学的整理、排列构成了图书馆学的某些学科门类,如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学应用技术等;若干图书馆学的学科门类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的整体,也就是图书馆学体系。因此,图书馆学体系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整理出来的图书馆知识的总和,是图书馆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整体化。图书馆学体系是等级态的、分层次的。它由学科门类、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单元、知识元素构成,也是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或图书馆学原理与应用、抽象与具体融为一体的产物。

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依赖于以下条件:一是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与变化为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积累经验和知识探索规律,提出研究的问题与课题,对图书馆学理论产生需求。二是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度与广度。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加深与扩展,才产生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有了图书馆经验的升华,才有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出现和图书馆学知识系统化的开始。三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图书馆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就谈不上图书馆学内容体系。学科的内容体系总是反映某一研究对象的总体,或部分、层次,是针对某个研究对象的,是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与剖析、概括与抽象。近200年来,尽管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局部到全体,由表及里,但图书馆学研究始终没有离开图书馆,总是围绕图书馆这一客体进行研究,从而才有了今日的图书馆学内容体系。一些人承认图书馆学内容体系,却不承认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机构,不能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不合逻辑的。什么是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就是人们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们思考和研究作为目标的事物。图书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图书馆学研究者认识的客体,是思考和研究的目标。如果不是以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就不是图书馆学。四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只有研究的深化,图书馆学的内容才会不断丰富,才会使经验上升为理论与方法,简单的内容是构不成体系的。五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出现,一方面依赖于图书馆学知识的丰富,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始于19世纪初期,至今不到200年的历史,它与许多新兴学科体系相比,自然显得比较古老,属于传统学科体系,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它反映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与变化,特别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更是充满活力,内容更加新鲜,也在进一步扩展与完善。

19世纪是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学体系还不完善,还不成熟,处于雏形时期。其内容主要是图书馆学的技术方法,也就是图书馆学的应用部分,理论的成分很少,其理论大多也包含于技术或应用之中。图书馆学体系最早出现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图书馆学者贡献最大,成果最多。德国是19世纪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中心。

18,德国人马丁・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  tinger,1772-1851)首次提出了“图书馆学”这一名词。18施莱廷格又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自觉设想建立图书馆学体系。他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馆整理”,其主体内容是图书馆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他是以图书馆技术为中心开始建立图书馆学体系,从表层反映图书馆的基本内容。1834年。他在新著《图书馆学总览》一书中,又重申了20多年前自己创立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施莱廷格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尽管比较简单、粗糙,只有技术,没有理论,然而他毕竟是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学体系的人,功不可没。

18,德国费里德里布・阿道夫・艾伯特(Friedrish  Adolf  Ebert,1791-1834)在一篇匿名文章中批评了施莱廷格的以“图书馆整理”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体系内容范畴过于狭窄,还应包括图书馆管理学,即图书馆学是图书整理与图书馆管理之和。他还早在一年之前的18出版了《图书馆员教育》一书,在这本书中艾伯特提出了自己的图书馆学体系。他认为,图书馆藏书涉及一切学科领域,处理这些藏书的图书馆员,也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入掌握有关书志学、文学史、古文书、写本、外语等方面知识,这些就构成艾伯特图书馆学体系的各个分支。他的体系即“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艾伯特的图书馆学体系与施莱廷格的图书馆学体系比较,应该说有了很大进步,内容丰富一些,范围宽一些,结构全面一些,但艾伯特把图书馆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巧和图书馆学体系混为一体是不妥的,二者是有区别的,不是一码事。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即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或教学体系应比图书馆学体系的内容更广更宽,不仅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术,还要具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外语。图书馆学体系只能限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即包括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或图书馆学原理与技术方法。

艾伯特的图书馆学体系得到了丹麦人莫尔贝希(Christian  Moltbetch,1783-1857)的支持,并于1829年出版《论公共图书馆》一书,将艾伯特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系统化,这就是后来西方图书馆学史家所称的艾伯特――莫尔贝希图书馆学体系。这个体系后为佐勒(,1822-1902)所继承,他在1846年所著《图书馆学概要》一书中,使这个体系趋于完善。

英国爱德华・爱德华兹(Edward  Edwards,1812-1886)1859年出版的《图书馆纪要》一书中,提出一个以图书馆史、图书馆藏书、图书馆建筑、分类与目录、公共服务、图书馆内部结构等为分支学科的图书馆学体系。爱德华兹的图书馆学体系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内容更多了,除图书整理与图书馆管理等内容之外,公共服务、图书馆建筑也列为分支学科,把公共服务列为分支学科是图书馆学体系的重要发展,图书馆学由只研究物,进入到研究人,物与人有机结合,由纯研究图书整理到研究为人服务,当然是很大进步。

经19世纪近80年的研究与发展,应该说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体系初步形成,这就为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1886年卡尔・嘉茨科(,1842-1903)在德国戈廷根大学开设了图书馆学讲座。以书志学、文献学、图书馆管理法等课程为教学内容。1887年,美国麦维尔・杜威(Melril  Dawey,1851-1931)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成立,开设的课程有编目、分类、目录学、图书馆经营,外加专题讲演等。这个教学体系仍是以图书馆技术方法为主要内容,图书馆学理论没有成为教学体系的应有组成部分。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图书馆学发展的制约,从19世纪初至80年代已有的图书馆学体系基本上是以图书馆技术方法为主,图书馆学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该校创始人杜威在1876年出版的'《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第一版序言中说:不追求什么理论上的完整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指出最“关键”的是“实际的效用和经济”,“最重要”的是“能以轻而易举的分类、排列并指出架上的图书、小册子、目录里的卡片、剪贴的零星资料和札记,以及对这些文献的标引”。他还说:“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内,无论在任何问题上,哲学上理论的正确性都让位给实际的应用。”杜威的观点,不是他一人的,而是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看法。由于杜威这样一些名牌学者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阻碍了图书馆学体系的深化和全面性。

图书馆学体系促进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出现,而图书馆学教育的出现又促进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德国格雷塞尔(Amim  Graesel,1849-1917)对图书馆学体系结构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在1890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纲要》一书中,对图书馆学体系提出一些新的内容,认为艾伯特――莫尔贝希的图书馆学体系过于狭窄,新体系还应包括图书馆史、图书分类学内容,从而形成了格雷塞尔的图书馆学新体系。其内容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即图书整理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分类学、图书馆史。格雷塞尔的图书馆学新体系吸收了19世纪初以来的研究成果,使图书馆学体系更完善了一些,尽管从他的图书馆学体系中还看不到图书馆学理论的应有地位,但对于图书馆学应用部分的安排更科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图书馆这一客体的基本内容,图书馆史也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19世纪是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发展比较缓慢,以图书馆技术方法的应用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图书馆史,“史”也是理论的一种形态,但真正的图书馆原理没有出现,或很少出现。

20世纪是图书馆学体系的发展时期

经过19世纪90多年的努力,图书馆学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则进入发展、完善、成熟的阶段。最显著的进步就是由单一的技术方法为中心的图书馆学体系,进入到理论与技术、或原理与应用、或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阶段,不仅使人们知道图书馆工作怎样做,还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使图书馆学体系向科学化、规范化、成热化发展。尽管各种体系使用的语言、名词不大一致,但基本上都概括了理论与技术或原理与应用两个方面,当然也有一些人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不只是这两个门类,而有第三或三个以上门类,但这类体系都包含有理论与技术或原理与应用两个基本门类。

20世纪的图书馆学体系是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但其发展也是渐进式的。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里,总体虽有所前进,但欧美仍没有跳出以技术方法为中心的图书馆学体系。如19,美国图书馆学家、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校长普拉莫提出图书馆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管理、技术、目录学及批判(即书刊选择与评价)等四个方面,并围绕这四个方面各开出了五、六门课程。20年代,德国的雷丁格尔()修订了格雷塞尔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说,提出了以图书学、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史为中心内容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说。30年代,德国米考尔(Fritz  Ylilkau,1859―1934)主编的《图书馆学大全》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提出图书馆学包括文字与书籍、图书馆行政、图书馆史、民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米考尔的体系结构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众图书馆”的分支学科,实际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专门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几十年是图书馆学体系大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的图书馆学者最为活跃,思想最开放,成果最多,贡献最大。首先提出理论与技术或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图书馆学体系者是中国人,他们突破了19世纪欧美以技术方法为中心的图书馆学体系框架,使图书馆学体系更科学化。我在这里还想讲一点,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图书馆学论著中总有一种偏见,谈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图书馆学体系时,虽然承认与国外有所不同,但总认为是沿袭外国的、移植西方的、参考外国的等等,不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创新。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大有创新,其思想与成果都超过外国人。

杨昭哲的图书馆学体系

我国学者杨昭哲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图书馆学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图书馆学体系的人。他在192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再版)一书中说,外国图书馆学著作分类的多,通论的少,只适用于馆员参考,不足供一般人研究;外国图书馆学著作应用的多,原理的少,可只供应用。为此,他极力主张自编图书馆学著作,认为“为推广我国图书馆的学问起见,要使无论何人,一看就知道图书馆的原理和应用。”为此,在《图书馆学》一书中提出了图书馆学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图书馆学体系(见图1)。

1 杨昭哲1923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

杜定友的图书馆学体系

我国著名学者杜定友(1898―1967),1925年出版《图书馆学通论》(商务印书馆版)一书,提出了一个图书馆学体系(见图2)。他把图书馆学分为专门的――图书馆学的专门学识和附助的――与图书馆学有连带关系的学识两大部分。图书馆学的专门学识又划分为理论方面和实用方面两部分。他认为“凡是成为专门的学科,至少要有两个根本的条件:第一是原理,第二是应用,而应用是根据于理论而来。”

图2  杜定友1925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

杜定友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既有可肯定的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方面。他把图书馆学称为专门的学识,划分为理论与实用两部分是正确的,在体系中的理论方面,他还明确列出“图书馆学之种种原理”和“图书馆学及图书馆史”,这是过去体系中没有的,但把图书馆学的一些相关学科作为附助的列入图书馆学体系是不可取的。图书馆学体系是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只限于图书馆学的专门学识,不应把一些相关的、附助的学识列入体系:一是附助的内容不是图书馆学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二是体系太庞杂;三是内容松散,不严谨,缺乏逻辑性;四是列入的相关学科不一定准确;五是影响了图书馆学专门学识的细化。杜氏的体系,若作为图书馆教育的课程体系则是可取的。

柯其纳的图书馆学体系

德国柯其纳(Joachim  Kirchner)1931年提出了一个图书馆学体系(见图3)(台湾图书馆学会出版委员会.图书馆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59)。

柯其纳的图书馆学体系是由“历史哲学的研究”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两部分组成,尽管有人称其为由“理论”与“实用”两部分组成,其实“历史哲学的研究”部分,只体现了“图书与藏书”的理论,而真正的“图书馆学理论”或“原理”在柯其纳的体系中并没有出现。从整个体系来看,科目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比较散乱,有些科目不应属于图书馆学体系,如“西洋文学之发展”、“西洋科学史”、“图书交易”等。

图3 柯其纳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

刘国钧的图书馆学体系

我国著名学者刘国钧(1898―1980)1934年出版了《图书馆学要旨》(中华书局版,1949年再版)一书。他在“例言”中写道: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图书馆学的原理,偏重理论阐发”。在书中他提出图书、人员、设备、方法是构成图书馆的四要素,分别研究这四种要素便成为各种专门学问。他以构成图书馆的四个要素为依据,提出了图书馆学体系(见图4)。

刘国钧的图书馆学体系,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四要素的分解、挖掘,建立起各种专门学问,从而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空间。其体系结构缜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与前期的图书馆学体系比较更贴近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的实际,更具学术性、科学性。不足之处是图书学理论在体系中没有明显占据应有地位,尽管刘氏对“图书馆理论”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在体系结构有关各科目中也有所体现,但没有作为一个门类列出,使人感到该体系仍不算完善。

图4  刘国钧1934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

李景新的图书馆学体系

1935年6月,《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7卷第2期发表李景新的《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一文,文章讨论了图书馆学的范围,认为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历史的图书馆学”和“系统的图书馆学”(见图5)。

李景新的图书馆学体系是19世纪以来内容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图书馆学体系,也是比较标准的体系,它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图书馆学体系比较,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体系的基础。它的特点:一是图书馆学理论处于重要地位;二是各类型图书馆学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三是初步形成了理论、技术方法、应用的三分法体系。不足之处是历史的图书馆学与理论的图书馆学分开,“历史”本身是一种理论形态,本应二者合二为一。

图5 李景新1935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

俞爽迷的图书馆学体系

1936年,俞爽迷出版了《图书馆学通论》(中正书局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图书馆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沿袭了杨昭哲192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一书中提出的体系,从门类到分支学科、知识单元都基本一样,没有多大差别。笔者查对俞、杨体系,俞的体系比杨的体系多了“造纸史”,但少了“索引法”、“查点法”、“阅读指导法”三项内容,其他文字、内容、排列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因此俞的体系可说是基本继承了杨的体系,没有创新性。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图书馆学体系研究的高峰期,到70年代,随着情报科学的发展,缩微技术、视听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图书馆,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体系

前面说过,图书馆学体系与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图书馆学体系是指图书馆学专门学识,而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范围广泛些,指图书馆专业人员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图书馆学专门知识与技能,还有外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档案学学习核心课程表所列的课程内容,则属于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见图6)(英国P.哈瓦德・威廉著,周钰萍译,英国今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学习研究,见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参考资料,1983)。

这个体系逻辑性比较强,层次安排合理,内容比较全面,虽然没有划分为图书馆学理论与图

推荐阅读:

报备文件范文(推荐8篇)

重建祖厝范文(共34篇)

土地纠纷公告范文(优选4篇)

县级骨干教师申报表填写范文(汇总3篇)

关于修建公路的请示范文(必备3篇)

村干部个人自传优秀范文(11篇)

标签: 企业 组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