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解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摘 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改革办法,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以及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进行发展利用,做到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v^被选^v^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_,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_,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_,28:113+115.
[4]次旺罗布.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_,06:95.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配乐磁带。
2、走入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文读文的热情,同时也为 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二、基本策略
1、初读感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指名读、同桌检查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悟读思考,做到文通字顺,读得正确、流利。
2、精读品析。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句段。
三、各有侧重
1、《燕子》:
这篇课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⑴ 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光阴荏苒,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逝去,春华秋实,乃自然之道,四年的辛勤耕耘如今也该硕果累累了,回顾以往,反思自我,总结如下:
从开始上小学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觉得中国语文这门学科不仅仅能使我们说出动听的话语,还能让我们写出漂亮的方块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份不解的缘分,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一向很好,还曾一度长时间担任语文课代表,是教师眼中的优秀生,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高考结束,我的语文分数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学科中最高的,所以,我选取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专业,而学校则选取了天津师范大学。很幸运的是,最终我被录取了,如愿以偿的进入到天xx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是愉快而充实地度过的。学业上,我不仅仅深入的学习了本专业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副修了英语专业;课余生活上,我用心地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邓研会及心理健康协会,同时在校外做些兼职,不仅仅锻炼了社会生存技能,所得的小小收入也能补贴生活。
对于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怀着完美的憧憬的。听前辈人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一样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四年的专业学习,也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如杜甫研究、陶渊明研究、港台文学、东方文化、基-督教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等等。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并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由于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我结合兴趣副修了英语专业。副修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周六、周日,所以我就不能像其他不副修的同学一样,在周六、日还能够美美的睡个懒觉,我务必早早睁开朦胧的睡眼,起床,洗漱,然后去上课。虽然副修过程中有苦有累,但亦有喜有乐。上课时的充实,演的搞笑与欢乐,拿到副修成绩单的喜悦,是仅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十分遗憾的是,我只副修完专科的课程就不能再继续修读了,所以也不能如我先时之愿拿到双学士学位,但我也不能所以就自我否定整个副修过程,结果很重要,过程亦很重要,只要经历过,就值得珍惜。
除了专业课程与副修课程外,我还跟随大家一齐修读了学校的校通修课程,加强了日常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常识修养及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了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要求,我们还修读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透过了见习、实习,即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为自我将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学生活除了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外,其次就是课余生活了。我用心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大一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二加入了xxx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和心理健康协会,其他空余出来的时间用来做做兼职,让自我更早的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我的课余生活虽不轰轰烈烈,但亦过的丰富多彩。
大学是一个人从学校生活迈入社会的最终一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很庆幸在大学里我选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它充实了我的大学生生活,让我在大学里健康欢乐的成长;是它成就了此刻的我,让我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充满自信,斗志昂扬。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张,这导致近些年出现了“外语狂潮”,国内甚至对于外语的追捧逐渐超过语文。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汉语言的重视,其中以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最为明显。而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应时代新形势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师者所以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汉语言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言而喻。面对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当前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未来的预备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应当走进社会实际。也就是还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培养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从而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和身边的人正视重视汉语言文学,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身为中华儿女,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所要承担的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使命也就更重大。同时面对当前就业困难,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师范生可以用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第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研究五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人,除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一名师范生,除此之外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所以更是要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技能,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同时,相比其他的学习者对于汉语言文学应该有更深的热爱,更真挚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将自身所学真正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出来。另外,还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规范汉语言文学的日常使用,对于发音、用字、用词等都要十分严谨细致,以自身的行为带动周边人对于汉语言文学观念态度的转变,逐渐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3]作为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培养起对汉语言更高的热情,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创新汉语言文学学习、教育、工作观念。除了时代的冲击以外,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如果不跟随潮流进行创新发展,就会令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在学校求学期间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在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同时,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融入其中,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毕业,面临就业时,无论以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其他行业,都要记得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展示、弘扬出去,潜移默化之间影响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的在校师范生来说,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汉语言文学,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纠正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转变、创新汉语言文化学习观念做起。
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走向社会,实现好发挥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前提基础。对于在读的师范生来说,还要逐步培养起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入世了解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实时环境,了解社会需要的汉语言专业师范生的侧重点,于在校期间将自己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随波逐流也是不可取的,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目的,忘记对汉语言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也就是,要在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再将自己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后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将汉语言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弘扬发展,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喜爱汉语言文学。
四、结束语
当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发挥的引导、育人作用也是大打折扣。而在读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既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又是未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面对这一情况,身为一名在读的师范生更是要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而以笔者的观点就是,应当首先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以自己的行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_(03):57-59.
[2]刘思聪,文俊沣,郝丹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_(11):28-30.
[3]黄志刚,刘丽娟,高建青.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_(08):117-120.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应该说,没有哪个专家或老师可以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探讨 》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广大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信息技术的变革给我国教育事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本就是学生带有情感意识的一项活动,情感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用投影仪展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体验”,问题是: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三人一组内部讨论给出答案,教师从中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讨论下,得出最终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通过教学情境导入后,学生就能够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物质、信息、能量三大要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由请入境,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学习收集素材一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任务:制作一份以“宋词鉴赏”为主题的演示文稿,然后学生接受任务之后便会开始收集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如音乐素材和视频素材文件容量太大,不方便存放,而且也不容易选择合适的片段。甚至有的不能下载。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针对上面的问题找找有没有什么其它的解决方法,如用迅雷下载等。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情感体验
三、创设情感评价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消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还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评价学生,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比如在教师在进行ppt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时,教师在展示一份不完美的作品的时,应该先肯定作品中的可取之处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不足之处,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大家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呢?这样在肯定学生作品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又交还给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应该注重讲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完善自我,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情感读本,,32:72.
[2]杨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J].情感读本,20_,35:32.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7
摘要: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是师范教育类课程教学常见的方法,实践取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教学应创造性地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为师范生语文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插上两翼。
关键词: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示范教学 案例教学
随着教师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范式向“实践”转变,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职前教师培养必须面对的课题。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并拥有的特殊知识形态,其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撑。
由于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默会性”,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把内隐学习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实践个体与具体情境互动,从而产生实践性知识。内隐学习是认识人类知识的新视角和新见解,“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知识的获得是在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在获得复杂知识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控制他们的行为,却会运用这种支配行为的规则,人“在没有意识到刺激环境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学会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1]”,师范生的经验性学习就是一种内隐学习。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可以具体采取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
1、开展示范教学
从师范生在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角色看,观察者、模仿者的身份是师范生建构自己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师范生通过学徒式的观察,思考他人的教学行为,判断他人教学行为引发的效果,领悟到他人的实践性知识,继而把领悟到的他人实践性知识迁移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提供师范生可以观察、模仿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需要开辟其他的观察渠道,师范生置身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而非中小学课堂成为师范生最主要的观察场所,任课教师应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是任课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师范生观察模仿,从而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教学一直兼具着多种意义,任课教师除了传授教法知识和技能之外,本身课堂的举止言行就是师范生感悟教学教法的资源和榜样。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上,耳濡目染,观察体悟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自身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
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展示教学行为”和“剖析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因为并非所有被师范生所感受到的经验最终都能发展为实践性知识。所以,不仅要让师范生了解可以“怎样教”,还要让师范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
譬如,在教学“预设与生成”时,平时教师习惯于跳过师生问好环节,直接开始教学,学生在这节课上却突然起立齐声问好,教师在学生坐下后,巧妙地引导:“同学们的问好,很突然啊,我的课前预设里没有这个环节,可见不管教师怎样预设,课堂总是会有些意外生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预设与生成。”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在刚才的意外生成里,任课教师“我”是怎样做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的启示。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和学生一起剖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从而积累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育性质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不是旨在科学原理与学说的教育,而是把科学原理与学说的实践性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2]”,案例教学,首先应选取典型案例,采取案例的合理呈现方式――是通过文字语言描述、还是通过图像影音展现,对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哪些地方应详细哪些地方可以简略;然后通过叙述真实性事件,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决策和行动方案,从而“巩固教学或者其他领域的各种实践性知识,所以它可能更适合于实践性知识[1~2]。”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是“从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和传承的[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案例来自教学实践并指向教学实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最大障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缺失、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案例应该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即选取一线语文教学实录、教学片段、说课视频等,可以展现实践者面对某一教学情境的应对(比如课堂收束、新课导入等),也可以呈现相对完整的一个阶段。总之,教学案例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情境,使师范生以教育者的角色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专业思维,整合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二是为了激发师范生的思维欲望和研究意识,应该选取蕴含一定教学问题的案例。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先是教师呈现教学案例,然后再提出、明确研究的问题,这种模式违背了问题引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规律,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体建构性,应该是师生统一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阐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呈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比如:在进行句子教学训练时,为了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教师先出示《穷人》一课中桑娜和丈夫对话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8
文化人格在感性叙事中闪耀——试论余秋雨散文集《摩挲大地》的文化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品最早发表在1988年的《收获》杂志上,至1992年,结集《文化苦旅》出版。此后,余秋雨受到海内外读者空前热烈的欢迎,不久,又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在磨难面前,余秋雨选择了“低头赶路”。不仅系统钻研中外文化经典,而且走遍中国,并冒险实地考察了同是世界文明发源地的战火纷飞的中东两河流域等地,而后走遍了世界。20xx年5月,精选《文化苦旅》12篇、《山居笔记》8篇作较大幅度修改,加上新作4篇合编为《摩挲大地》出版。在世界文化、文明的大背景参照下,《摩挲大地》这部以华夏空间为线索的作品有了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
呼唤构建健全的文化人格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① 《摩挲大地》由脚步始,充盈着对山水、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实地考证和理性思考,落脚在对构建健全文化人格的召唤上。这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形态出现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对文化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②为此,我把文化人格理解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个体生命形象,这个形象重在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
《摩挲大地》精选了三大类的人或人们的生命形象:第一类是一个历史的人,诸如《道士塔》③中的斯坦因、王圆箓及蒋孝琬,《都江堰》中的李冰,《黄州突围》中的苏东坡,《一个庭院》中的朱熹,《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第二类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王朝的人们,诸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杭州的宣言》中的杭州人,《抱愧山西》中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山庄里的背影》中的清王朝的康熙及以后的皇帝,《蚩尤的后代》中的贵州省雷江县西江苗寨的姑娘;第三类是一种类型的人们,诸如《青云谱》中的徐渭、朱耷和原济,《宁古塔》中的流放文人,《十万进士》中的历代进士,《处处有他们》中的群小肖像。
无论是一个、一群或一类,他们都是那么真实,这种真实来自历史,来自曾经的对“爱和真、善、美”生命的正面和反面诠释,无法也不容篡改和杜撰。他们是那么重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踪迹和“穴位”,即便是小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对影响历史发展的小人,对文明和文化人格的阴影有必要获得重新而全面的认识。在《史记》中费无忌为楚平王操办迎娶儿媳一事,随着余秋雨笔尖的起落,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小人”的八条行为特征,看清了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和文痞型小人的各自表现和形态,理性知晓了小人行为的存在空间。最后提出了消解小人的良方,研究使他们失重,伟大的时代使他们失效。只能认清杂质、剔除杂质,才能使民众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使华夏文明更加健康。
多年以来,对清朝的认识,概括为抢劫、征战、杀戮起,懦弱、腐朽、溃败终,中间夹着大量文化专制的“文字狱”。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余秋雨客观理性地找到了清朝躯体与精神的强健。康熙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式的围猎,这既可以使王公在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康熙在一份上谕中说,“不修筑倾塌的长城,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④以康熙为杰出代表的强健躯体与精神的清朝对汉文化的吸纳和依附,使我们在普世意义上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清朝,认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余秋雨着眼处,从一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概括出清王朝从兴旺发达到一败涂地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是政治历程,而是文化人格衰败、退化的历程。
清朝,最毛骨悚然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人们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余秋雨触摸到了在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这是内心的高贵、苦难中的高贵。苦难升华为高贵是由于有了文化的寄托。部分被流放的文人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⑤我们仿佛看到,在无边的灾难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们在抢救、传播和延续着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坚韧,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原因之一。
透过山水景致和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人物苏东坡在《黄州突围》中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折服,相反,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高尚文化人格,绽放出更灿烂的文明火焰。《白发苏州》中余秋雨把最多的笔墨给了普通苏州人。尽管因为勾践和西施的原因,苏州人民领受了灾荒,承担了繁重的劳役,并成了“亡国奴”。但对西施,只是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用善良照顾着、清洗着、梳理着甚至供奉着西施。在《追回天籁》中,顺着二十来岁的少数民族女青年歌手的甚至有些结巴的话语,我们聆听了她父母——两个村最好歌手的人生故事。“两位歌王的天作之合,二十年的封喉祭奠,最后终于找到了再次歌唱的理由……”此时,现场的评委、观众甚至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深沉的爱感动了。善和爱是文化核心的最高精神价值,他们同样存在普通人身上。
在《都江堰》中,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有了都江堰,辛劳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李冰以天下苍生大众的使命为学校,我们找到了至圣至善的文化人格。都江堰近旁有青城山,“拜水”和“问道”之间,“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种文化人格是道法生态、道法自然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生命形象然后才有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绵延不断。最终,我们拥有了“苏州城繁华在两千多年前而至今依然繁华”的举世罕见……
打造大文化散文
《摩挲大地》24篇中,以《沙原隐泉》、《阳关雪》最短,也有2800字左右,而《处处有他们》《抱愧山西》、《十万进士》均超过了10000字。与《古文观止》上的散文平均每篇500余字相比,与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比,余秋雨的散文称得上是大容量篇幅散文。其实,大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一种必然,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历史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丰富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或得不到完整全面表述。只有不拘篇幅,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为大散文提供大的承载空间。
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框范中走出来,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承接《文化苦旅》的大散文模式,《摩挲大地》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它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用文化把华夏九州相系。题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考、旅游、风俗等等,走遍中华大地,贯通古今中外,但最终归结在文化上,归结在健全文化人格的构建上。
《摩挲大地》结构除《沙原隐泉》、《阳关雪》未分节外,其它篇目大都为四至六节,最多的达到了八节,基本形成程式化套路。开始一节大多是借助它物引起叙说的对象,继而穿插史料或者讲述故事,引出心中的困惑或疑虑,生发一串串的联想,再运用文化分析的手法,去感叹,最后在淡淡忧思中结尾。朱国华先生在《别一种媚俗》中,把余秋雨的散文结构归结为“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⑥孙绍振先生又在《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在余秋雨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朱国华先生所说的故事,事实上是文化历史的阐释和批判,他所说的文化感叹,则是文化人格的建构和历史的批判。”⑦呑吐山水文化历史之际,构建了余秋雨式的大文化散文。
创构独特的余氏话语系统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山水的、人文的,又是本真的、诗性的。
山水与人文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话语更新,形成了独特的感性叙事,这与着重于抒情或议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感性叙事也许是他的一种“反叛”,是对做一点学问就单调和窘迫的摆脱和背离。他一再申诉散文和小说的叙事功能,他认为叙事是文学之本,抒情和议论都应以叙事为基础,因此他希望中学里的作文教学应加强叙事训练,缩小抒情和议论的比例,并把它们沉淀在叙事之中。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误会成“文学性”,议论常常被误会成“深刻性”,叙事历来不被充分重视。但在《摩挲大地》中,几乎不见单独的抒情,偶有较长篇幅的议论,但主体部位一定是叙事。最佳的议论也都渗透在叙事之中。叙事之前的议论,只是介绍性、引入性、铺垫性的手段,为了引出叙事。即便渗透着议论,他叙事的基本途径也是挖掘感性,努力寻找能被五官感觉捕捉的信号。
随着叙事的进展,铺展出一个感性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是感性的大舞台,舞台中央精神闪耀,舞台之下,所有观众都随之喜、随之悲、随之呼喊、随之心痛……获得了最完整的精神梳洗。我认为,这种感性场景的展示,与余秋雨从事过戏剧专业有关。反观现当代别的散文作家,就很难看到这种感性场景。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本真的,几句平白无彩的话,却把素昧平生的读者深深吸引了。看看第一篇《道士塔》第一、二句:“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朴素得让人看得无比清澈。文字间有大量信号足以证明,余秋雨先生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优美,但他放弃了这种雕刻,把个体、局部的装饰让给了叙事的感性舞台,把缤纷的色彩更多的让给了触觉、听觉和心理知觉。他让所有的语言都回归内容之中,充分负载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进入了一种无障碍状态,具有了承担一切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可能。
话语同时还是诗性的。余秋雨创造了一系列他自己的话语。在余秋雨心目中有一种特别的执著,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诗学,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诗学。他的一切独创的话语实际上是以文化、个体生命为本体的话语。以文化个体生命价值为核心,他对文化话语进行了诗学的和哲理的阐释:不管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还是东北的宁古塔,不管距离多少遥远,时间多么久远,然而在他看来,都是承载着活生生的生命的历史,文字间流露出人的温情和激情,“这才是文化,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余秋雨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用人格建构的话语重新阐释了自然山水。他抛开了传统丰厚的经典话语,超越了对于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玩味;选择了与自己灵魂相通的无形的历史文化景观,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相互生成”了一套他个人的话语,以这样的话语来展示对于文化人格的追求、分析乃至批判。
几点疑问和思考
举《白发苏州》一篇的例子,作浅陋的思考。
二是《白发苏州》题材选取偏窄。舍去了唐朝的“两张”,张旭和张继。张旭是吴郡人,草书书法实现了创新和发展,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是与苏州文化个性精神联系密切的人物。张继《枫桥夜泊》⑧留下了秋夜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永恒美景。从苏州的传统文化意义上应也不能不提。舍去了宋朝的“两范”,范仲淹和范成大。范仲淹,苏州人,留下许多词文名篇。曾任苏州知州,治理水患,创建州学,保障和丰富了苏州文化。范成大,苏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晚年归隐苏州石湖,作《四时田园杂兴》⑨,对田园诗有继承和开创之功。而田园诗与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有精神相通之处。这些以及苏州的刺绣在《白发苏州》中都没有出现,而余秋雨的散文是不会因篇幅原因而内容受限制的,因此我认为《白发苏州》选材偏窄。
尽管如此,《摩挲大地》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这个形态就是个体生命灵魂的张扬,这个形态就是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这个形态就是华夏文明的整体精神的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9
摘 要:自1999年中央电大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以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与管理便成为教学难点。如何化解这一问题,本文就自己近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情况,谈了一些想法和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xx年开放教育专业规则().
[2]任鹰.中文学科论文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7).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0
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_,(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_,(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_,(3).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1
摘要: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省卓越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拳头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为湘西州乃至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幼教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要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要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同时,要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要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提高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2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3
有关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做好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管理是其生存之本。全面质量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市场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时,就需要实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对外界做出质量管理宣传教育模式,发挥高职院校全面建设的主导性作用。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运用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通过创新将其引入高职院校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监控,通过提高管理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是指高职院校要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始终,通过开展质量管理打造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只有保证教育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优质人才输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做好专业调研工作,设置与市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打造教学优质平台,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具有优势。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已经加快,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所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定位,满足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市场需求达到留住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因此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向预测国家及地方需求变化趋势,与国家管理部门经常沟通积极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紧跟技术发展建设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招生、培养、管理、服务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从传统“事后把关”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成为“事先预防”质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三)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
全方位是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涉及到教学质量管理还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全方位管理表明学校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体现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各个部门、各个层面。高职院校的工作部门从结构上课划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指挥部门,这个部门的人员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董事会或高级领导班子,通过发挥监控作用对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主次划分,能够使得部门之间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辅助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是否能够良好开展是高职院校管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因此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教学管理的全方位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模式、工作评价、教学目标定位以及社会服务,教学管理涉及师资队伍管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三,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虽然教育质量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学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校的后勤部门和学校关系不明确,在管理中后勤部门通常只注重自身利益,使得宿舍管理出现脏乱差的现象,服务质量十分低下,但学校管理却无从下手,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实施全方位管理就可建立起高质量的管理体系,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市场发展建设出发,打造服务于民的优秀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要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宏观管理需求具有清晰的定位,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同时需要两个正确定位:第一,把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使得高职院校专业具有特色化在市场建设中颇受欢迎;第二,把握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和鲜明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综合性高科技技术人才。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定位,高职院校就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稳定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公立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并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市场竞争必须选择适合时代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使高职院校在技术性、技能性教育范围内的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得以生存,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定位已有超越普通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竞争形势,普通高职院校必须对学校管理质量进行改革,因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建立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其关键词就是“职业”与“技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学校专业进行定位时应当对人才市场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调查,正确了解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全面掌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差额。这有这样才能够设置正确的专业,为市场输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学校名称享誉人才市场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对市场正确调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4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历史复习课是初中学业考试备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习课效果好、效率高,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如何优质、高效、自主、科学地安排好历史学科的复习,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自主;高效;初中历史;复习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生为本,强化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和教学效率最大化,我校历史组教师构建了历史复习课“三部曲”教学模式。
一、“三部曲”教学模式的由来
长期以来,在进行传统的历史复习课教学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复习提纲,学生自由复习,教师缺少对课堂的调控指导,部分学生目的性不强,复习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更不能进行能力的提升与相应的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倦情绪;还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地讲,不顾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只是无味地听,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课堂效率极低,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旨。我校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吸收新课改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结合教学新课改的实施,从而摸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三部曲”教学模式。
二、“三部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外显特征
“三部曲”教学模式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生为本、高效课堂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一)基本结构分析
“三部曲”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的三个复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复习任务,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结构图如下)
1.“三部曲”前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历史学科的复习中,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以灵活的方式、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复习本部分教材的迫切欲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在复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教师设置情境,带领学生踏上红色之旅,走访革命圣地,探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路,方式新颖、灵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更浓了。
2.“三部曲”解析
(1)第一部――我梳理,我展示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5
1.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及其特征
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类的日常生活水平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的质量,还能使人类的身心获得健康。言语属于自我娱乐方式中的一种,也是进行自我“心理治疗”的方式之一。例如,在空闲时间,阅读一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既可以调整心态,又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朋友倾诉烦恼或分享喜悦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人的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传达感情的方式。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要开展学习活动就一定要开展语言活动,所以说,学习语文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在怎么“学习”这一个问题上,美国伯克利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语文教育是获取、理解以及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2.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作具有统一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去适应社会要求,所以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附属于于高职语文教育,着二者之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具有共通性,语文教学侧重于突出其语言交际功能,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但是二者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人文关怀都十分注重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洗涤和渲染学生的心灵,并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专业设置的方式存在差别
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要比语文教育要更为广阔,一般只在高等院校中设立。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日积月累来获取的丰厚分文学底蕴,然而,语文教育则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对接路径
从教育的思路及理念进行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在注重文学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时候,还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相互融合,尽可能的完善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因此,就必须要将汉语言文学融入到高职语文教育的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增添具有现代气息的开放意识和理念,实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的对接。
从教学工作指导层面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入,高职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以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再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朝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靠拢。
从思路创新的角度上进行对接
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教育都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敢于挑战、勇于实践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主要以拓展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文学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还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由此可见,尽可能的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职语文教育使得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际,高职语文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的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语文教学的范畴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内,二者都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的作用,都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目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6
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摘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当前社会、家庭、学生关注的热点。文章运用问卷调查、专家问询、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与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堪忧,需要教育教学做出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又可以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情况 教育教学改革
Abstract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ociety, the family, the student concerned. Articles using questionnaires, expert inquiry, access to information, etc.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i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orrying, the need to make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omote comm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educational reform employment Student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经过历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陡增,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我国普通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甚至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大学生就业率关系到普通高校的声誉和发展,更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教学如何针对当前的就业问题,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