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实用5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19 09:04:0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1

一、 通知

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就某一具体事项布置工作,交待任务;同级机关及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就某一项具体 工作的进行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方配合、协助办理等。事务性通知通常由发文缘由、具体任务、执行要求等组成。会议通知属事务性通知的一种,会议通知的内容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的时间、地点,需准备的材料等。

[范例]

关于举办湘潭大学第十二届相声小品比赛的通知 各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

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底蕴,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各学院的联系,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同学们的曲艺表演水平,我校将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举办湘潭大学第十二届相声小品大赛。

湘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_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 请假条

请假条是请求准假不参加某项工作、学习、活动文书。

[格式要求]

1.居中写标题;2.请假对象的称谓;3.请假原因;4.请假起止时间;5.祝颂语;6.请假人签名;7.请假时间。

[范例]

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需请假________月_______ 日______节。请予以支持为感!

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_____年_____月____日

三、 证明

证明信是各组织单位为证明有关人员的身份,经历以及与其事件关系而出具的信函,有公文式、书信式以及便条式三种。用可靠的材料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证实和说明人与事物具体表现或特性的专用文书。

[格式要求]

证明的格式由文种名称[证明],收信单位名称,正文,落款,盖印等主题组成。需要存根备查。

[范例]

__________同学系我校外国语学院09级法语一班的学生,湖南郴州人,因赴西班牙演出,该同学未能参加外国语期末考试。由共青经湘潭大学共青团查证该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学习良好,各方面表现出色,并能熟练。

该同学材料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湘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 请柬

请柬,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某些重大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请柬的形式要美观大方,应用红纸或特制的请柬填写。所用语言应恳切,热诚,文字须准确、简练、文雅。

[格式要求]

1.标题“请柬” 2.称谓即被请者的单位名称或姓名。3.正文应写清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并用“诚挚…莅临指导衷心感谢你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和关心”等结束语。4.落款即发函者的署名与发函日期。

[范例]

尊敬的________:

湘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飞扬的旋律–––钢琴交流会”演出定于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_(具体时间)在湘潭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诚挚邀请您莅临指导!衷心感谢你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湘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五、 申 请 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申请书,是说明文与议论文的结合写作文体,其目的是说服申请书的评审人同意申请人的申请计划。

[格式要求]

1.标题。在第一行正文的正中写“xx申请书”

2.称谓。即申请人对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xx组织”。定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3.正文。写明申请原因,申请事项等主要内容。

4.署名和日期。在结尾下一行写出:“申请人:xxx”并另换一行写_____年____月____日

[范例]

关于领取学校俱乐部门票的申请

尊敬的校工会领导:

20_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青春禁忌游戏》将于______月______日在学校俱乐部上演,需要领取学校俱乐部门票。望予以支持为盼!

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

_____年____月____日

六、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 。会议的组织情况,要求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 。会议的内容,要求写明发言、决议、问题。这是会议记录的核心部分。

[格式要求]

1、会议名称(全称) 2、会议时间3、会议地点 4、主持人 5、记录人 6、出席会议人员 7、发言记录

[记录重点]

1、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解说;

2、各方的主要见解;

3、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4、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5、对会议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言论或活动。

湘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流程

一、 活动的申报审批

二、 活动的策划审批

三、 活动的财务预算

四、 活动的宣传及前期准备

五、 活动的开展,考核

六、 活动总结

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2

关键词: 学术会议 研究生 军校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对促进研究生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会议对研究生的思想升华、人格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术会议是传递和交流科技信息、学术观点的重要载体,是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弘扬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交流学术思想,宣传理论观点及激发学术灵感。

(一)有利于交流思想,撞击思维,拓宽视野。作为学术会议的参与者,在会议的研讨过程中,既能领略专家学者立足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分析,又能了解国际前沿学科发展趋势,从中猎食到书本和课堂上难于获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讨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可以与参会者交汇思想、碰撞火花、启迪思维、破解难题[1],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感受探究的愉悦,增强胜利的信心。

(二)有利于创新学术,凝练思想,激发热情。通过学术会议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学术见解的交融与碰撞,可以极大地激发与会者潜在的创新能力,促其升华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同时,又能深入领会蕴含在科学研究成果中学者及其团队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默默奉献的科学精神,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人生教育课堂[2]。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科学的敬仰、对名家的崇拜,树立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献身科学的良好精神。

(三)有利于锻炼能力,结交同行,弘扬精神。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可以知道自己在本领域内所处的研究状况,明确自己与前沿的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如果将参加学术会议得到的启发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并加以改进,则对研究生的科研有益无害[3]。此外,通过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结交一批同行,为进一步扩大、深化研究学习范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到会议上下散发出的良好学术精神,这对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要求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人均不少于3次,硕士研究生人均不低于次。研究生们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本领域科技与学术发展的信息,增长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拓宽了研究思路,并结交了一批同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性。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普遍感觉了解到了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扩大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通过交流,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科研工作在全国或全世界所处位置和不足;通过交流和学习,可以收集到跟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得到启发和新想法;可以认识更多的学科相关人员和学科名人,丰富思想,有利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可以加强研究学习交流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参加国际会议还能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有利于其推介自己的学术成果。

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表现出的主要缺陷及差距

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看到了在本领域与他人的差距,这些差距更多的是思想的开放性与获取信息多样性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3

1、年会主题:知识服务20_:面向“十二五”的文献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构建

会议交流内容:年会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开展知识化服务成效典型突出的文献情报机构,专门就提升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展开深入研讨,大会分四个版块:面向“十二五”的文献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构建规划;嵌入科研一线的知识服务能力建设;面向知识服务的技术支撑与平台建设;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组织。会上还设自由发言与专家点评,分享各机构知识组织、知识服务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

2、征文内容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探讨:①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②知识服务与决策咨询;③图书馆知识服务:概念、方法、模式;④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模型、机制;⑤学科信息服务:方法、理论、机制;⑥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①信息资源需求研究;②信息资源组织;③信息资源评价;④信息资源整合建设;⑤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与平台:⑥信息资源共享: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能力建设:①信息组织技术新趋势、新发展;②语义组织技术研发;③知识组织技术应用;④知识组织工具应用与开发;⑤词表系统、工具和平台建设;⑥专业知识组织体系建设。

知识服务技术环境和平台建设:①信息系统集成与知识化改造;②信息组织与服务的知识库建设;③机构知识库(IR)建设、管理、运行;④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系统构建;⑤信息计量与信息分析平台构建;⑥专题信息系统与知识服务建设。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观念转变和文化建设:①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业务结构设计、工作流程设计等;②文化环境建设,如:图书馆价值体系、信念、制度、规范等;③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管理。

实证案例:知识服务模式与知识服务产品

3、征文要求

(1)内容要求:①研究问题明确、具体,论点明确;②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③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笔精炼。

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4

关键词:同行评议制度 新制度主义

同行评议制度,是国际上高等教育界普遍采用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者认为,同行评议是由学术专业的同行们对相同学术领域中其他成员的研究发现或学术文章进行评价,进而分配声望和荣誉、支持研究的基金和资助、终身学术职位、学术团体会员资格、在权威出版物发表成果的机会等稀缺资源的制度规则。[1]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自治传统下获得学术共同体广泛接受的一项制度安排。这项制度虽然起源于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但在民国时期就曾引入我国,后又经历了断裂。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同行评议制度又重新被引入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组织评估、学科评估、职称晋升、学术成果鉴定和学位审批等很多方面。

但此项制度重建的时间不长,在本土可借鉴的实施经验有限,加上我国特有的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高教界的同行评议制度还很不完善,需要更多经验和研究支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对高校同行评议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提出建议,使同行评议制度真正能够发挥其对学术共同体建设和提高学术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作用。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认识

旧制度主义把制度视为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既定环境条件,本质上是人类功能行为的产物。例如,迪尔凯姆认为,制度是围绕某种社会功能的实现而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某个领域内的集结和体系化。[2]而新制度主义则将制度视为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且具有自主性,通过相应的设计,制度经由个体的偏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影响集体或个体的行为,包括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因而,制度不仅仅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并自发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制度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以引导或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控制人们的行为结果。所以,豪尔与泰勒将制度界定为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 规则、规范和惯例。[3]

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制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事先设计的理性制度,已经大大超越了自发性制度的生长速度。为了让我们所选择的制度能够切实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实现对社会行为更好的组织与控制,对制度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马奇、奥尔森认为制度是社会组织的约束力量,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 “意义框架” 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即习俗、角色、信仰、 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4]斯科特将制度概括为:是由符号性要素、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持久社会结构,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5]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倾向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认为制度不仅体现在法令层面,更体现在认知层面。制度产生的根本机制是社会的文化认知, 即 “普遍的符号体系”和“共同意义”的构建。[6]下表是新制度主义学者所概括出的制度构成三大基础要素:

除了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外,新制度主义还将文化―认知要素纳入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在这些构成要素中,由于规制性要素的基础是法律、法规和惯例,易于设计、安排或更改,处于制度的表层。而文化认知作为社会历史的沉淀物,通过共同的信念、理解获得广泛认可,则位于制度的最深层次。[7]在完善的制度系统中,三个基础要素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并促进组织有序稳定地运行。

上述的研究发现,不仅推进了制度研究的理论发展,同时也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活动领域也不例外。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看,高校中所实施的同行评议制度,就是其外在的规章性制度、学者们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还有学者们对教育和学术理念认同三重因素共存且相互影响的过程。

同行评议的新制度主义特征

依照斯科特对制度要素的概括,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不完全与其对制度要素的概括相符,但在基础框架和运行机制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到新制度主义特征。

(一)同行评议制度的构成要素

1.同行评议的规制性要素

新制度主义将制度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的规制性要素包括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通过强制性机制来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性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活动的预见性和有序性。高等教育同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一样,也需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稳定的活动秩序,强制性的约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同行评议制度中的规制性要素,则主要表现为保证同行评议实施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例如,我国目前的学位审批、职称晋升、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和日常评估,教育部和省级人文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各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评审,各学科内一些学术荣誉的评定,委托课题之外的各类基金项目、规划课题的立项,都是在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条例、规定的基础上,以同行评审的形式,来执行政府规定标准和程序。这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则条例,使得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具有很强的规制性特征,对评议所涉及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同行评议的规范性要素

在学术共同体成员长期的互动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对于适当行为的判断标准,并转化为共同体成员对自身行动是非的判断标准和行动伦理,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约束性期待,以使他们能够承担处于道德义务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社会学者更关注制度的规范性要素,认为制度是为社会生活提供道德框架的准则结构。[8]这些伦理框架就是制度规范性的根源,也是同行评价制度体现自律型规范性的基础。

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在执行程序方面对来自政府的政策法规更为倚重,但在对学术成果的判断方面、对学者的学术行为方式的规范方面,则兼顾到了吸收和运用学术领域自发形成的是非标准和行动原则。对评议对象和学术行为的适当性标准的规定,体现了高等教育学术领域的共同期望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学位审批过程中的同行评价,就将教师和学生之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以及研究过程是否遵守了学术规范,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些同行期望和学术规范,就是学术共同体长期发展所积累的行为伦理,它们不仅存在于正式的制度中,并且内化到了学者们的行动之中,对学者们进行着约束。所以,遵守学术规范不仅是制度上对于学者们的要求,而且更是学术共同体的道德约束。

3.同行评议的认知性要素

文化―认知性要素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符号系统和意义框架,通过模仿性机制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社会实在[9],即通过被认可的认知模板、意义系统影响个体行为的偏好、价值认同从而影响组织活动。如果说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都是制度的外显层面,需要参与者有意识地去遵守,那么文化―认知要素则是制度的深层支撑,是参与者在无意识中也会去履行相关的规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知要素是制度中最为有力的要素,不仅使参与者能够在制度范围内行动,而且同时也为制度本身提供了有利环境。

在同行评议制度中也存在着文化―认知要素,这源于学者们对于学术的认识,学者们认为他们在学术的圣殿中其忠诚应该指向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学科知识为最高的价值,并且同一学科专业的学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学者们有资格进行相互的评价,必要的时候还要相互执行纪律。教师们相信,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工作的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才会认同同行评议制度,才认为有专家参与和主持的评议是可信的。

(二)同行评议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迈耶认为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因此对环境的关注不能只考虑组织所处的技术环境,还要考虑其制度环境,即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所“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服从效率机制,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正如组织存在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基础上并服从合法性机制一样,制度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其要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即制度的建立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为制度涉及的所有或多数利益相关者所承认并接受,是合情合法且与社会期待同向的。

自上述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的同行评议制度的合法性机制,也同样是建立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术规范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基础之上的。首先,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和成果需要给予评价,因此就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这是同行评议制度在规制层面的合法性基础。其次,学术研究成果及其结论和知识都有相当的专业性,行业外人士无法给予适切评价时,最有发言权的就要属该学术领域里的同行了。因为学者们承认其学术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和专业性,因此他们会依据学术领域长期形成的学术规范,对评议对象进行评审,学术规范是同行评价规范性层面合法性的支持。学术自治、治理程序要正义,标准要符合学术规范,评价者要有专业资质等理念和共识,是学术共同体接受同行评议制度的认知基础,也是其存在的另一合法性基础。

我国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同行评议制度中的三个层次的制度要素以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到同行评议制度并不是只有一个要素在发挥着作用,而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三个层次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作用而得以运行的,其中规制性要素保证制度得以运行,规范性要素保证行动主体遵守规则,文化认知要素保证制度运行的良好环境,这三个层面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反观我国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程序设计不严谨

在目前的同行评议中还是缺乏一些制度上的设计来规范其运行过程。例如,如何选择进行评议活动的专家,这在现行同行评议制度中缺少明晰稳定的相关规定。例如,评议程序不够完善,评审的保密制度和公平机制以及评审的反馈机制等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现存的制度对于同行评议的活动过程不能进行良好的规制,也不能很好地把参与同行评议的人员行为控制在制度的框架之内,评价走过场和评价舞弊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政治权力和行^v^力参与其中,使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由于很多项目的评审活动是由政府或者学校行政机构来组织进行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的同行评议形式大于制度实质,因为政治权力和行^v^力的主导性,使得学术权力在同行评议制度中的话语权受到侵犯。而以政治权力或行^v^力代替了学术权力,就使得学者们所认同的学术和学术研究者的专业性遭到了破坏,也就是说同行评议的合法性基础受到了威胁,在这种状况下同行评议制度便不能够发挥它原本的学术自律功能了。

(三)同行评议制度自发自觉程度低,执行中易受到人情关系影响

同行评议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是学者们所认同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性,其评议是以学术为标准进行的。但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结果,学术共同体对制度规则和制度实施机制的认同程度不够高,加之我国人情社会的制度环境,因而当同行评议过程中自觉遵守制度规则的要求受到人情等因素的挑战时,评审者可能会因此放松评审标准或违背评审原则。虽然这一点在同行评议制度的规则中没有表现出来,但是确实存在于同行评议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成为被大家利用的潜规则,并且这种形式有时也会给学者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因为项目评审不好通过时便可以借助于人情关系。

建构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的一些思考

从上述分析来看,同行评议制度中既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也存在着文化―认知层面的问题,建构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完善同行评议的制度设计,使得活动开展和参与者的行为有据可依

要对同行评议的程序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包括对评审专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例如,项目评审是要建立双盲的评审制度还是建立公开透明化的制度还需要经过考证。另外,也可以考虑建立评审的反馈制度和学者对于项目评审意见和结果的申辩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设计都是为了保证同行评议活动能够很好地开展,同时也是给同行评议的参与者们一个行动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评审专家和学者们都可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学术研究和成果能够获得公正的评审和评判。

(二)加强立法保障和制度建设,保证同行评议制度中学术权力的话语权

现实执行过程中政治权力和行^v^力的参与会使学术权力受到损害,因此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防止这两种权力的干扰。第一,要通过相关立法保证高校独立自主的权力空间,排除政治权力对同行评议制度的影响。第二,在高校内部也要建设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证在同行评议的实施过程中行政人员只是组织者和服务者,学者才是同行评议制度的发言人,将行政人员、评审专家和被评价者三方分离开来,使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交集是在制度的设计下,而并非人为可以去操作控制的。例如,被评价者所提交的作品由一批行政人员负责审核后,再去除被评价者个人相关信息后交给另一批行政人员,由这批行政人员交予专家进行评议,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挤压行^v^力干预评议过程的空间,使行^v^力只扮演服务的角色。

(三)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着手,强化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巩固学术权力

同行评议制度本质上是建立在学者对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认同上,评审专家都应以知识真理为最高评判价值。那么在对同行评议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够忽视在文化―认知层面对该制度的建设。因此,只有建立学术共同体,在该群体及其活动中强调对于知识至上的价值观的认同,使得学者们在学术共同体中巩固知识性的、专业性的文化认同,才能使得学者们由内而外地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行动,同时巩固了学术权力在同行评议制度中的话语权。而这些都是在为同行评议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维持同行评议制度稳定的深层保障。

参考文献:

[1]米歇尔・ 拉蒙特著,孟凡礼、 唐磊译.教授们怎么想―在神秘的学术评判体系内[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其训,缪榕楠.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高教探索,20_,(4).

[3]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196.

[4]童蕊.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分析―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_,(21).

[5][9][美]W・理查德・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56、65-67.

[6]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_,(12).

研究生学术会议记录范文5

一、整形美容外科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和内容: ①美容整形外科的新进展; ②颧骨颧弓截骨术及面部轮廓重塑技术的临床应用;③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④面部年轻化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⑤隆乳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处理; ⑥整形美容外科新器械、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临床研究;⑦脂肪抽吸及体型重塑的技巧及临床应用;⑧颅面畸形的整复治疗;⑨皮肤抗衰老研究;⑩微创面部除皱与嫩肤术;色素性皮肤研究。

二、大会将围绕上述研讨内容进行论文征集,欢迎积极投稿。征文要求:论文应具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且未在其他刊物正式发表。全文应在3000字以内(专题报道除外),附800字以内的摘要一份,无摘要者,论文汇编中只收录论文题目。投稿可采用寄送打印稿同时寄word文本磁盘(请在信封上注明“会议投稿”,须附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送投论文请保留底稿,一律不退还。凡论文录用者,颁^v^文录用证书,论文摘要将刊入大会论文汇编,优秀论文将安排大会交流并向核心期刊《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推荐发表。截稿日期:20_年2月28日(以发稿地邮戳为准)。

三、学术研讨会会议注册费为人民币1000元/人,住宿自理。参加会议者均可取得部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会议最后一天(4月20日)将在九院进行手术演示,手术演示费用另计,室内观摩2000元/人(限30名), 室外观摩500元/人。

四、学术研讨会的会务工作由上海新力会展公司承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推荐阅读:

小学生读书笔记格式模板范文(共3篇)

调查问卷报告范文3000字(20篇)

个人主要工作业绩范文(汇总83篇)

电子商务函电范文(推荐29篇)

公函的格式及范文致函(共20篇)

一篇优秀的美篇范文(汇总38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