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范文停顿节奏(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02 08:44:5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普通话朗读范文停顿节奏1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一、感知课文内容

许多老师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即刻休止,名义上进行了朗读训练,实际上这项训练近于荒芜。何不采取一种相反的策略,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如此一来似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

再有,每首诗的情感倾向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呈现不同的层次,其间起伏高低参差互见。例如《沁园春 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但我们在把握时不能简单化,要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怅”、一“问”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激昂冲动和疑虑忧思;词作下片叙事抒情,多种情感混杂,既有回忆往事的沉醉,又有蔑视反动派的愤慨,还有要投身时代洪流中激情冲动。在朗读时应该循着诗人的感情基调,努力表达这种基调下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丰富诗情,情感和声调时而舒展,时而激烈;时而畅快,时而愤懑……

在对诗作的整体和分段把握之后,朗读起来应该是心里有些底了。无数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要一上来就快速朗读,要稍事准备,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或许有人说,这样做是否增加教学新环节,降低教学效率?不然,这种准备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切入课文的时间更短,探入课文更深,何谈效率低下?

二、认真投入感情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许多老师认为诗歌朗读的关键在于技巧,或在于理解力,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还有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三、把握抑扬顿挫

我们有时听到老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概略地说“好好地朗读”“要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朴的朗读为优美高雅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老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

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四、做好各种标记

一些老师给学生讲授一些朗读的方法、要领,却只停留在“口耳之学”上,缺少更进一步的有效训练。诗歌朗读训练最好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何止诗歌朗读教学行之有效,那些播音员、朗诵艺术家在处理朗读文本时也必须运用一整套惯用的符号,以确保朗读、朗诵正确无误。

普通话朗读范文停顿节奏2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不仅可以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下面是整理的朗诵技巧。

在选取朗诵选材料时,我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突出时代感。所选作品要富有时代气息,要能引起听者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2、注意场合。选材必须要考虑场合。中秋晚会,朗诵《月是故乡的圆》,庆祝教师节,朗诵《献给教师的花束》,效果定然不错。

3、关注对象。对象不同,朗诵的作品也应该不同,不能对什么人都朗诵同一篇作品。不能给小学生朗诵《致橡树》,也不能对大学生朗诵《爸爸的老师》。

4、考虑自身特点。选材还要顾及个人的特点,如气质、声音等。

要想在朗诵时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过分紧张,张口结舌;过分懈怠,无精打采;追求技巧,忽视内容;缺少变化,色彩单一……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朗诵的效果。朗诵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诵成败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什么是正确的朗诵状态呢?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朗诵是在深入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它的成功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顿。朗诵中的停顿,不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地说,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三种。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作的停顿。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这种停顿也就是感情停顿。

2、重音。重音是指朗诵时把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力度、强度来体现。重音通常分成两类:

⑴ 语法重音。在不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音。它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如短句中的谓语,非领属性的定语,一般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另外,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往往重读。

⑵ 强调重音。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重读的音,也称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语言环境、内容、感情、修辞等多种因素所支配,但语句中,对比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示肯定词语等通常读时强调重音。同一句话,着重点不同,强调重音也不同。强调重音在句子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及至整句话。强调重音的强度比语法重音更强些,以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句中有强调重音后,语法重音就自然消失。

3、语气。作品的思想感情诉诸词章文采,朗诵的思想感情诉诸声音气息。在朗诵中,总的色彩体现在基调中,具体色彩体现在语气中。语气的色彩并非朗诵者随心所欲地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就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

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口腔松宽,气息深长。

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语气色彩造成挤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即流动猛,多阻塞)。

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语气色彩造成迟滞感,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喜的感情一般是“气满声高”的。语气色彩造成跳跃感,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惧的感情一般是“气提声凝”的。语气色彩造成紧缩感,口腔像冰封,气息像倒流。

欲的感情一般是“气多声放”的。语气色彩造成伸张感,口腔积极敝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一般是“气短声促”的。语气色彩造成急迫感,口腔似弓弦,气息如穿梭,经纬速成。

冷的感情一般是“气少声平”的。语气色彩造成冷寂感,口腔松懒,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一般是“气粗声重”的。语气色彩造成震动感,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一般是“气细声黏”的。语气色彩造成踯躅感,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4、节奏。节奏指的是朗诵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次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句子的停连和转换等等。朗诵时运用节奏应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

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

1、面部表情。朗诵的体态语言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眼睛最重要。朗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睛。一定要看着观众,一定要和观众交流,要让观众从眼睛里看出你的心。表现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表现失望时,目光呆滞暗淡,充满沮丧;表现愤怒时,双目圆睁,直视对方……眼睛一般是平视前方,有时也可以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俯视(表示沉思、羞愧)、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眉间、嘴、鼻和面部肌肉等活动,也有一定的表情达意作用。例如,双眉紧锁,表示困惑、痛苦;紧抿嘴唇,表示犹豫和隐秘;面部肌肉紧张,表示严肃;面部肌肉放松,表示兴奋等。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情感的变化。

2、手势。朗诵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

3、身体动作。朗诵时身体姿势和动作也要随着作品适当变化。在台上朗诵,一般呈小丁字步自然站立,随着感情变化,有时挺立,有时前倾,有时左右晃动,有时甚至可由走动。

朗诵主要靠有声语言,但体态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吸引、强化、印证等作用。但一定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

最后谈谈朗诵中的配乐问题。有的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诵,确实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积极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所选择的音乐一定要与作品相吻合,同时要控制好音量,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影响朗诵效果。

普通话朗读范文停顿节奏3

——播音主持停顿技巧的运用

播音主持停顿技巧的运用

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是指表达者根据自身气息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做一个短暂的停歇或换气。需要注意的是: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也不可割裂语法结构。

例如:“在建设工作中,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缺点,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选自吴晗《论谦虚》)。

这句话中,除了标点处明显的停顿需要,“问题在于……”这半句话较长,我们便可根据气息需求将其再次划分,进行适当的停顿,以便表达时的气息顺畅自如。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用来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的含义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就要比分号、冒号长;而分号、冒号后的停顿,则要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要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要长于句子间停顿的时间。

例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选自*《在***墓前的讲话》)

这段话中,凡是有标点的地方,播音时都必须停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其中第一个“/”就要比第二个“/”停顿时间要长。

表达音节的停顿

表达音节的停顿,通常会用在播读诗词时进行,这时要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诗词的节奏感。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就是用停顿来体现其是二三式的朗诵节奏。)

再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则是用停顿来体现其是二二三式的朗诵节奏。)

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就是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需要,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就是强调停顿。强调停顿的把握主要是靠我们对句段的揣摩,体会了其内在含义后再来安排的。

例如:“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所犯的‘左倾机会**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和**,使得│*和**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民族**战线的新**。”

这段话中,“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我们用“║”来表示。“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都应使用停顿加以强调。

停顿是普通话应用里较为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它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在实践中我们要结合以上的停顿技巧来进行表达,但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些方法。一定要根据文章具体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并联系自己的生**验,来灵活、准确、恰当地处理表达中的停顿。

——播音主持停连技巧大全

播音主持停连技巧大全

推荐阅读:

仓库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合集28篇)

给母校校庆贺信范文(热门33篇)

毕业生就业自荐书范文800字(合集3篇)

英语电子邮件范文(优选19篇)

混凝土施工方案范文(精选39篇)

政府部门的通知范文(必备39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