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热门8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09 16:24:0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1

1.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200~300字。

(1)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4.参考文献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2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①活动时间:2月20日~6月20日

地点: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带

参与人员:第6社会实践小组成员

_能 李沐源 李人杰 吕文艳 刘伦 刘仁 汪丹 蒋璐 田慧 欧阳益

② 这次社会实践研究主要着重研究在我们学习工作中最常被我们忽视的“健康”,主题为“运动与健身”,看起来貌似“运动”与“健身”是同一个方面,不过也确实是一样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有很多在奋斗的有志青年都在以身体来换取金钱,等到老了以后又再用金钱来换身体。极大可能性是在学生时代由极大的'学习压力而导致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身体,每天能够坚持健身的同学有多少?接下来,我们小组将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就很多了“问卷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接下来将对“运动与健身”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④ 有关于研究的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资料记述:因为为了确保十分有效的进行研究,我们小组有着明确的分工,我主要负责访谈,开始我先利用休息时间对应城二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大家也都十分配合,访谈也是十分顺利。从访谈中我得知有很多个子不高的男同学想要通过运动与健身达到增长身高的目的,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些运动健身的计划如“每天下午四点跳绳30分钟,晚上跑步30分钟”,然后,我给他的建议是“注意早晚休息睡眠,调节饮食营养健康”。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3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4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5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6

研究综述: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她以其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中仅次于苏轼的第二大研究“热点”。—两年间有关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研究论文多达60余篇。本文试就两年来李清照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化观照

杨海明《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文史知识》20第8期),认为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卓然自成一家,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这种女性特色体现在词中便是那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接着他从社会背景、婚姻家庭生活和个性气质等方面阐述了这种情怀产生的原因。文章最后结合朱淑真和魏夫人这两位女性词人的生平与创作,指出哀怨心绪和孤凄情怀是宋代女性词人所共有的“时代病”。

二、对李清照主体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探寻

三、关于李清照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不平凡的女性作家,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去其自身非凡的才华、渊博的学识之外,还与她善于学习和吸收前人的艺术经验有关。吴帆《论李清照词及〈词论〉对李煜创作的继承与借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就探讨了李煜对李清照的影响。首先,二李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这种概括性表现为拓开了词的时空跨度与容量。其次,二李词都善于以独特的抒情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最后是李清照《词论》对李煜《书评》的借鉴与继承。它表现为:1、两文的论证形式十分相似。2、两文俱敢于大胆揭露评析前贤,语势咄咄逼人,风格遒劲而有魄力。3、两文皆善用比喻,形象而逼切。谢皓烨《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泰安师专学报》20_年第1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二李后期词的情感特质进行了研究,以二李后期词带有浓郁的悲剧性为着眼点,指出由于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二李词在传达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方面的差异性:李煜置身于生命无常的视点,仰视宇宙自然的永恒,表现了生命的现实悲剧性;李清照则置身于日常生活的视点,直面社会自然的变幻不定,传达了一种生活层面的悲剧性体验。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李清照对其它作家的学习与借鉴。王爱玲《纤细幽微显个性:秦观李清照词异同比较》(《河北学刊》2000年第4期)一文从风格、题材内容、语言及艺术表现几个方面论析了秦观与李清照词作同中见异的美学特征。陈祖美先生《〈香奁集〉和〈漱玉词〉》(《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一文考察了韩偓《香奁集》对李清照词创作的影响,并以之为“窗口”,对待字少女李清照的心灵世界作了一番窥探。

四、关于《词论》的研究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7

从整体来看,近年来学术界对汉族地区道教音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研究地区和范围有所扩大,研究成果也不断推出。这些成果主要来源于伍一鸣的《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甘绍成的《川西道教音乐的类型及其特征》、陈天国的《潮州道教音乐》、曹本冶的《香港道教全真派仪式音乐初述》和《道乐研究与香港道乐》、吴学源的《昆明道教“清微派”科仪音乐探析》、潘忠禄的《巨鹿道教音乐》、张鸿懿的《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吕锤宽的《台湾天师派道教仪式音乐的功能》、史新民的《论武当道乐之特征》、刘红的《“武当韵”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张凤林的《苏州道教音乐特点要述》、蒲亨强的《武当道乐曲目分类考源》、王忠人和刘红的《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曹本冶和蒲亨强的《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王纯五和甘绍成的《中国道教音乐》、吕锤宽的《台湾的道教仪式与音乐》、周振锡和史新民的《道教音乐》(注:伍一鸣《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载《中国道教》_(1),页40――44  甘绍成《川西道教音乐的类型及其特征》  载《音乐探索》_(3),页37――47  陈天国《潮州道教音乐》  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_(4),页26――27,25  曹本冶《香港道教全真派仪式音乐初述》  载《人民音乐》_(8),页26――29  吴学源《昆明道教“清微派”科仪音乐探析》发表于第一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  潘忠禄《巨鹿道教音乐》  载《中国音乐》1990(2),页17――20,10  张鸿懿《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  载《中国音乐》1990(4),页31――34  吕锤宽《台湾天师派道教仪式音乐的功能》  载《中国音乐学》1991(3),页21――33  曹本冶《道乐研究与香港道乐》  载《黄钟》1991(4),页4――7  史新民《论武当道乐之特征》  载《黄钟》1991(4),页8――14;  刘红《“武当韵”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  载《黄钟》1991(4),页15――24  张凤林《苏州道教音乐特点要述》  载《黄钟》1991(4),页110――114  蒲亨强《武当道乐曲目分类考源》  载《黄钟》1991(4),页36――43  王忠人、刘红《龙虎山天师道音乐》  载《黄钟》1993(1――2)合刊,页65――74  曹本冶、蒲亨强《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  王纯五、甘绍成《中国道教音乐》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吕锤宽《台湾的道教仪式与音乐》  台湾学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振锡、史新民《道教音乐》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此外,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将道教音乐的研究推向了中国境内更广阔的区域,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包括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温州、湖北、江西、山西、冀中、云南、四川等地,并有计划地对包括北京白云观、苏州玄庙观、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等在内的全国主要道教宫观和道教胜地的道教音乐进行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系统研究。全国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计划第一阶段有关道教音乐的20余个子项目的研究。1982年2月在该计划第一阶段的研究进入尾声之际,他们聚集于香港,参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讨会”.研讨会上学者们结合各自的研究项目作了总结,并对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讨论。该计划第一阶段的研究,共有20余项成果问世,目前已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论著有《中国道教音乐史略》、《龙虎山天师道教科仪音乐研究》、《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音乐研究》、《巨鹿道教音乐研究》、《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和《武当韵――中国武当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等(注:《中国道教音乐史略》  曹本冶、王忠人、甘绍成、刘红、周耘编写,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  曹本冶、刘红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出版  《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音乐研究》  曹本冶、朱建明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巨鹿道教音乐研究》  袁静芳

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刘红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武当韵――中国武当山道教科仪音乐》  王光德、王忠人、刘红、周耘、袁冬艳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出版)。

以上所述的各项研究成果反映出当今学术界对汉族地区道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然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不独为汉族所有,除汉族外,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22个民族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注:据覃光广等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82年版)提供的资料反映出,在满、朝鲜、蒙古、达斡尔、土、羌、彝、白、布依、侗、水、壮、瑶、仫老、纳西、毛南、京、黎、土家、苗等22个民族中,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其中道教对云南的彝、白、瑶、纳西等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

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音乐与汉族地区的道教音乐不尽相同,它往往是本民族固有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既蕴涵着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质,也不乏汉族传统文化风貌,内涵甚为丰富,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但与汉族地区的情况相比,少数民族地区道教音乐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开始仅主要集中于云南地区特有的具道教性质和色彩的洞经音乐。就笔者目前所知,有关少数民族洞经音乐的调查,最早的是1962年“云南省宋词乐调调查组”对昆明、下关、大理、丽江等地洞经音乐的调查。调查的起因是:当时传闻丽江保存有宋词乐调。于是,在云南省委有关部门领导下,由曹汝群、周咏先、黄林、和鸿春、倪立跟等五人组成云南省宋词乐调调查组,于1962年9月中旬赴丽江进行调查,经反复搜寻查找,初步证明此传说实属讹传。转而他们确定以丽江四个古老乐种之一的洞经音乐作为进一步探寻宋词乐调的主要对象,并相继对丽江、下关、大理、昆明等地的洞经音乐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直至同年11月中旬方告一段落。事后,他们分别撰写了《关于宋词乐调的调查报告》和《丽江、下关、大理、昆明洞经音乐调查记》(注:参见周咏先、黄林《洞经音乐调查记》  载《民族音乐》1983(2),页78)。作为该次调查地之一的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大理则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县(现已与下关一起合为大理市)之一,因此,该调查组对丽江和大理等地洞经音乐的调查,可视为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道教音乐的最早调查。从起因看,这实为学术界一次“无心插柳”的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音乐的最初调查。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关洞经音乐的调查和研究逐渐增多,专门介绍和研究少数民族洞经音乐的文章时有出现。这些发表的有关文章主要涉及白族和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其中有关白族洞经音乐的主要有李崇隆和熊中流等调查、宋其华执笔整理的《元江白族洞经简述》(注:见《民族调查研究》1987(1),页49――50),文中简略地介绍了云南元江县因远区白族洞经音乐的运用、曲名、乐器等,是目前所见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专门介绍白族洞经音乐的文章。之后,《大理洞经古乐》和《白族音乐志》相继出版(注:《大理洞经古乐》  下关文化馆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白族音乐志》  伍国栋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前者是一本洞经音乐曲谱集,辑录了270余首大理洞经乐曲;后者有白族洞经音乐的志略式介绍。而见于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专门论述纳西族洞经音乐的文章是崇先的《丽江洞经音乐初探》(注:见《民族艺术研究》_(1),页32――39,31),该文从历史概况、乐曲种类、音乐特点、乐队组织、音乐传承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纳西族洞经音乐。继之,有杨曾烈的`《丽江洞经音乐调查》、何青的《云南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桑德诺瓦的《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说、曲牌及形态》等文先后见于发表(注:杨曾烈《丽江洞经音乐调查》  载《丽江文史资料》1990第九辑,页114――138;1991第十辑,页30――47  何青《云南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  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2),页60――63  桑德诺瓦《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说、曲牌及形态》  载《民族艺术研究》(2),页17――25)。其中桑文通过传统称谓及其异变、民间传说、丽江洞经音乐溯源、丽江洞经音乐的分类及曲牌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了汉文化对纳西族洞经音乐的深远影响,从而补证了纳西文化具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征。此外,现任教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李海伦(Helen  Margaret  Rees)博士,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就读时,于_年至1993年期间先后三次赴丽江,对纳西族洞经音乐等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纳西族洞经音乐进行了研究,最后以“音乐变色龙”(A  Musical  Chameleon:A  Chinese  Repertiore  inNaxi  Territory)为题,于1994年完成其博士论文。作为首位系统研究少数民族洞经音乐的西方学者,她与其他研究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中国学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并非仅从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历史源流、曲目、乐器与乐队、表演方式等入手进行研究,而是将纳西族洞经音乐置于丽江的民族、政治、社会和经济历史,丽江纳西族音乐世界,云南的洞经音乐及洞经会等较广泛的背景中进行系统研究,探寻了纳西族洞经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的关系及其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尽管学术界对白族和纳西族的洞经音乐研究已有了一定成果,但这尚不足以全面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音乐。洞经音乐虽然具有道教性质和道教色彩,而且是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道教科仪音乐。在民间,它多以洞经会谈演洞经的方式存在或其他方式存在,不完全等同于道教音乐,况且洞经音乐亦非所有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组成部分。要真正认识和了解

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音乐,除了洞经音乐外,还需对不同少数民族的道教科仪音乐进行研究。对此,尹祖钧等人曾作过有益尝试,90年代初其对河口瑶族道教音乐进行了调查研究。而1994年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更为拓展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该计划中专门列有瑶族道教音乐以及白族道教音乐等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子项目研究。杨民康和杨晓勋参与了其中有关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的研究,他们以“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与科仪音乐研究”为题,对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进行了考察和系统研究。罗明辉则在其博士导师曹本冶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参与了其中有关白族道教音乐的研究,并以“云南剑川白教仪式音乐研究”为题,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完成其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在笔者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剑川白族道教仪式音乐与其赖以生存的仪式视为一有机整体,并同时关照其所置身的地理与人文环境。该文还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道教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白族固有的“本主”崇拜与道教的关系,剑川白族道教音乐的体裁形式与形态特征,剑川白族道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生态环境,剑川白族道教仪式的应用与进行程序、其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与剑川民间音乐的关系,龙虎山道教音乐的关系及其跨地域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该论文还从剑川白族道教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中,引发了笔者对洞经音乐的思考,并结合不同洞经音乐概念,就如何认识洞经音乐进行了探讨。这两项有关瑶族道教音乐和白族道教音乐的研究,为拓展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研究领域作了进一步的有益尝试;为认识道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且道教又是这些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实证。

国内研究综述范文2000字8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推荐阅读:

通讯新闻稿范文300字(精选43篇)

给医生的表扬信范文(34篇)

学校表彰通报范文标题(汇总4篇)

洽谈事宜的函范文(推荐11篇)

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范文(9篇)

群众评议意见范文(汇总46篇)

标签: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