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
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①y=x+1;
②y=-x/5;
③y=3/x;
④y=4x;
⑤y=x(3x+1)-3x;
⑥y=3(x-2);
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
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m+1)x+2-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当k>0时,直线;当k<0时,直线。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0)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9、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10、将直线y=-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同学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同学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同学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同学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D?D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同学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同学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同学自由表述,其它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
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
三、过程
知识准备
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
方法探究1
⑴(512+23)x15
⑵(3+10)(2-5)
归纳:
尝试练习:
⑴(3+22)x6
⑵(827-53)6
⑶(6-3+1)x23
⑷(3-22)(33-2)
⑸(22-3)(3+2)
⑹(5-6)(3+2)
方法探究2
⑴(3+2)(3-2)
⑵(3+25)2
归纳:
尝试练习:
⑴(5+1)(5-1)
⑵(7+5)(5-7)
⑶(25-32)(25+32)
⑷(a+b)(a-b)
⑸(3-2)2
⑹(32-45)2
⑺(3-22)(22-3)
⑻(a-b)2
⑼(1-23)(1+23)-(1+3)2
⑽(3+2-5)(3+2+5)
例题解析
1、计算:(22-3)20_(22+3)20_。
2、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
3、若x=11+72,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
内反馈
1、计算12(2-3)=
2、计算⑴(2+3)(2-3)=
⑵(5-2)20_(5+2)20_=
3、计算:
⑴12(75+313-48)
⑵(1327-24-323)12
⑶(23-5)(2+3)
⑷(5-3+2)(5+3-2)
⑸(312-213+48)÷23
4、已知a=3+2,b=3-2,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a2-b2
⑵1a-1b
⑶a2-ab+b2
5、若x=3+1,求代数式x2-2x-3的值。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y=-2x2+20x(0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法学法: ①发现式教学法 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录像; 2、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3、房屋的房型图。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活动1:观察一组图片,找出结论。 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 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 活动4:观察下图 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如: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五、练习与作业: 1、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 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100t+120t+120×()=220t-60 100t-120()=100t-120t-120×()=-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120t-60③ -120()=-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 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 1、做一做 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 (1)各等于多少? (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 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 2、议一议 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 (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等于多少? (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 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 3、教师归纳 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理解、熟记。 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cm,高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写出解题过程。 四、探索活动: 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 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 五、课时小结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节选。 独立完成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xy2 -t2 -32x2y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它的系数是,次数是1; (5),它的系数是,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_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例1 计算: (1) 0-()(2)(-10)-(-6)(3)- 解:(1)0-()=0+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习题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因为×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 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第1、3题。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5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6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7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8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9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10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11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12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1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