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3-03 11:11:5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一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诱发出不稳定因素。正确分析这些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农村秩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表现

一是土地问题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不少农用地被征为建设用地。这是新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应得到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引起占地农民的不解和不满情绪。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千万谨慎。二是村干部和村民素质问题  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如在办理社会低保、征地农转非社保、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背上级政策和法规。另外,农村人口文化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因此一旦遇到山林、土地、家庭、劳资等纠纷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不满意,就抵制、吵闹、上访;不学法、不懂法,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农村财务、村务问题  农村村务、财务公开是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十分敏感和高度关注,对村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村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内容不齐不全、程序不规范、公开不及时和情况不真实等问题。

(二)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层组织人才严重缺乏。不少村干部年龄严重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对群众态度粗暴,办事武断,形成积怨。还有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捞“油水”,对己有利的事就做,对己无利的'事就推,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重削弱,有的村级组织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二是对村务公开工作不重视。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监督是上级的事,事事让群众知道,件件让群众讨论,将束缚干部的手脚,将降低个人威信,影响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群众法律意识薄弱,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甚至暴力手段,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建议

一是把农村稳定工作做为压倒一切头等大事来抓。“发展 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正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排查解决问题。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认真办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乃至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要耐心疏导,消除疑虑,使来信来访者心服口服。二是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当遇到道路建设或小城镇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时,由区以上农业、国土、物价和财政、审计等权威机构根据土质、区位等基础条件分等级评估定价;此外,可由区政府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确其土地的四至边界,并确定其拥有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益。三是把好村干部用人关,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乡镇党委要严把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用人关,要真正把那些文化素质高、群众拥护、党员信任的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适时调整、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四是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使村干部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村务、政务、财务、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情况、宅基地审批和各种税费应及时公开以取得农民的信任。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以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图片展览、法制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立起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

二、村“两委”换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员、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民主法制观念依 然薄弱。一方面,农民拥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要么随意投票,要么成为候选人贿选的对象。部分村民关心村委会换届,但大部分村民小农意识较强,对村委会换届缺乏热情,对村两委班子换届漠不关心,认为怎么选都行,谁当选都无所谓。这种想法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二是家族、宗派、黑恶势力参与不正当选举现象时有发生。宗族社会残留意识在不少农村群众中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换届选举时,家族、宗派都可能形成一方势力,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一些候选人通过亲朋好友“游说”,有的以经济手段拉票,或有些候选人及其代理人在选举前四处活动,采取不正当竞争拉票。三是村级遗留问题影响选举工作。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有些村干部在思想上对村“两委”换届存在的变数担忧,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有钱就花、有的提前隐退、有的求稳守摊、有的畏难发愁、有的想干怕输,导致村级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暴露出来,甚至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选民民主法治意识。首先大力宣传《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投票、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意识;其次,结合往年典型的反面案例,对现任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普法教育,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二篇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善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认为“可行”的占。

(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

1.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及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三篇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四篇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x大学劳x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_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xx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xx元,认为20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x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x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x大学校长x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五篇

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政策落实,推动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为及时、准确掌握20_年一季度就业情况,我局通过深入企业、工业园区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市就业形式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城镇新增就业2636人,同比增加,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7人,同比减少11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0人,同比增加83人,创业带动就业12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7人。调研样本为全市77家企业,涉及制造业、纺织、物流、批发零售、食品加工等11个行业,其中,食品加工业占25%。所调研的77家企业中,用工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二、就业形势分析

(一)从企业运行情况来看。根据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截止目前,停产减产企业仍较多。去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3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岗位减幅为;有150家企业累计产值同比负增长,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第一季度产值下滑及停产半停产企业多,失业人数小于就业岗位数量。就业岗位与求职登记情况分析,全市就业岗位基本能满足失业人员求职需求。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人数等未出现明显波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基本稳定,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较大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调查显示,全市企业总体用工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有所减少,“两节”后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大多数企业开始招工,生产一线人员需求增大。例如:宁夏锦泰新材料、中涛新材料、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青鑫炭素、宁夏沃野肥业等生物化工制造企业用工规模有所增长。调查的77家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岗位稳定,没有裁员、减薪的计划,企业工资待遇水平有所提升。

(三)从行业用工情况来看。纺织、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形势依旧严峻,依然存在“招工难”问题,纺织企业达到、食品加工企业、饮服务业。主要原因分析: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主要是“求职者对薪酬期望值过高”,居各选项之首;的企业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居第二位。第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用工明显缩减,用工计划有所“减少”。

(四)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年龄结构方面,大多数企业招聘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企业除对招聘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要求较高外,大多数对招聘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性别方面,主要与需求工种有关,如车工、纺织工偏向女性,生产操作、繁重的体力工则多数需要男性。总体来看,劳动用工素质不高、现代化水平低、人才流失迅速。

(五)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调查显示,的企业对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与上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对本行业总体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就业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用工难与城乡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是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四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层次较低。五是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加大了稳定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难度。六是资金问题仍将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受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

四、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力资源交易中心。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六篇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高校培育机制和社会等方面寻求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理念;其次,要创立健全的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再次,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还需要从社会、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

(一)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普遍具有职业意识薄弱、求职能力差、求职过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与职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整体的职业成熟度不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实施,由辅导员进行爱国爱校等入学教育的同时,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专题教育。由专业化指导队伍分析大的社会就业形势,对高校各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时,应该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不断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出国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视野,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四年时间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实现自我人生定位,完成择业就业。

(二)健全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已经不能够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打造就业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单位相关信息放到共享到平台。同时,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空余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相关学习和见习等。高校应该建立市场需求预测和需求调研,积极联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以高校培养为主,用人单位提供培养意见为辅的培养模式。

(三)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就业服务团队,应该努力向学科化、职业化发展。尤其是高校,应该从多层次进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把就业工作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应该把任课教师、导师,甚至是学生干部,都纳入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任课教师和导师也了解就业形势,在授课和指导时有具体的针对性。学生干部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组织活动中有所侧重。应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加入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对一线的就业指导队伍组成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同时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使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学校相关专业和优势传介给用人单位,同时从用人单位了解到岗位需求。

(四)积极发挥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社会用人单位应该主动了解毕业生整体状况,更新用人观念,不故意设置招聘条件,给毕业生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时间。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应该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关键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异和生活水平,出台更多政策,协调人才就业的确性不平衡和结构性失调状况,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持续扩大就业。国家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协调东西部教育,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和深度。

21世纪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和企业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交流中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改革力度,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和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七篇

一、研究背景

究竟是哪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又荒在哪?孙静静和彭平平(20xx)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仅指一般地方综合高校的知识型大学生并不包括成人教育及职业大学的专科生,也不包括著名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在一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服务业以及有一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存在着民工荒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原因分析

(三)人口层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在生育率不断下降和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仍不断加快。而我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使得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加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从事密集型生产事业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个人层面。一方面,价值观、择业观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追求幸福感,单调、乏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在是他们所追求的工作岗位。此外,目前的大学生中仍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错误价值观念,就业岗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下,大学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相对而言专业所学质量有所下降,很难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不足

(二)不足。本文由于篇幅等原因没有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的原因做深入全面的探讨。另外,数据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八篇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分析其影响,如何改进。

一、 概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一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能力、竞争、态度。

二、 调查的情况: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收回200份,面对群体为所有大学生

三、 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大一的学生对就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大三大四的学生对

就业关注度较高。从就业意向来看,约32%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约69%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出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其中仅约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主题专业必须密切相连。从经济收入来看,约有27%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3000以上,有56%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20_-3000,只有约19%的大学生希望每月能得到1000-20_的收入。从就业形势来看,约的大学生对就业持悲观态度,仅5%的大学生期望能自主创业。从专业及能力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工作与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因素,只有一少部分大学生觉得专业能力对找工作并无太大影响。

四、 分析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持悲观态度,如今大学生

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找工作真的就这么难吗?由_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_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人际交往能力,占;自我表达能力,占;专业能力,占;外语能力,占。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据统计,全国一共有820所本科院校,其中仅有39所985,112所211.社会上人才过剩,而本科毕业生竞争压力巨大,找工作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社会成为了比拼能力,较量本事的地方。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国家就分配工作,如今简历投了几十份,却有去无回。是社会给我们的机会太少还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有一个高待遇,然而社会不是救济所,你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凭什么要求好的待遇呢?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对待遇的衡量以及对价值观念的选择有很大的误解,从而导致工作重心分布不均,人才过剩。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能者多劳,回报自然就会高于无所事事的人。我们总爱幻想,爱空想,却不曾付诸实际的行动,时间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机会也一样,当你准备充分的时候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并不放它走。面对就业形势,也许目前不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压力与困扰,但是我们更加不能被它打败,花更多的时

间去充实自己而不是去抱怨,去悲伤。反省过去才能守住未来!

五、 意见及建议:在这个就业难职位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应立足自身,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不是错事但要从实际出发并与社会情况相适应相结合,把握国家的方向,不能一己之私。在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增加我们见识的广度,见解的深度。同时更应该培养非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此刻我们应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中国的教育走向,本科院校将会扩招学生,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其实就业方面竞争一直都在,只是数量增多了基数大了,所以水平相同的人也就多了。我们要做的比别人更优秀,更有闪光点才能被发现,才能获得机会。未来大学生就业方向将会趋于自主创业。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业核心的价值,敢想才能敢做。虽然很多人认为创业很难,我谨代表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既是一个勇敢的决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不论是从意志还是坚持,从知识还是技能,从社交还是决策。我们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已经很扎实,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业不能眼高手低,在寻找中锻炼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应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

六、 报告总结: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暗淡无光。大学生毕业

后心理压力巨大,还被命名为啃老族。事实上,未来就业形势将会有所好转。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不想多付出却要高回报。然而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开始,都要打好基础,就像盖楼房打地基,地基打的稳楼房自然就能建得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应尽早融入这个大圈子。祖国未来的繁荣与昌盛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不论就业与否我们都要心系祖国,有一颗上进心,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共创和谐未来。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永恒不变的定律。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九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xx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x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x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x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xx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xx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x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x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xx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_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xx—20xx)》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xx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就业难度下降的报告范文 第十篇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_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推荐阅读:

加班加点嘉奖公告范文推荐31篇

新媒体产品创新案例范文精选41篇

知识产权上诉答辩范文通用5篇

银行柜台员工调研报告范文23篇

涂装技术培训文案范文共15篇

工厂工作重点总结范文共22篇

标签: 报告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