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1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3-21 15:05:5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一篇

我县是彝、藏、汉等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属于边远落后地区、生态脆弱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也是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草原补奖政策是我县牧区最大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增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和牧民依法保护、管理草原、利用草原的法律意识。对改善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民族团结和牧区和谐稳定,推进生态文明和新牧区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满意度指标。绩效指标:农牧民满意度≥95%;将实施方案、操作程序、投诉举报电话、每批的享受补贴信息表,工作人员咨询、举报、投诉电话畅通,补贴对象满意率99%。

四、问题及建议

(一)今年是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补奖对象为承包草原并履行禁牧义务和草畜平衡义务的牧民,我县20_年5月完成“两证一合同”的颁发,发放草原承包证37724本,距今已多年,由于牧户外出务工、搬迁、婚迁、死亡等原因,有些牧户已无法联系,导致乡镇村部分牧户信息核实修改困难,影响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资格审批系统信息录入进度。

(二)为确保项目平稳实施,我单位分别在20_年10月26日和11月1日通过发文和召开培训会的形式对具体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在11月15日前完成牧户信息采集核实和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资格审批系统信息录入填报工作,12月底前完成资金发放工作。由于个别乡镇进度缓慢,影响全县支付进度,截至目前仍然有万元(结算失败和支付失败资金)未支付成功,占总资金的。由于12月21日财务封账,12月底资金已被财政收回,已向县政府申请解决补发资金,待解决资金后继续支付。

(三)草原承包距今已多年,存在部分农牧户草原承包证书已不知去向、持证人去逝、牧户信息不是持证人本人而是其家庭成员或亲属等问题,且由于撤乡并镇承包证上的信息与新的地址信息不一致,原有的系统数据不再符合现在的基本情况,建议重新开展草原承包,更新牧户信息。

(四)由于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资格审批系统效验成功数据仍然会有支付失败,建议优化审批系统,因银行卡账号不存在、账户信息查询失败和客户账号状态不正常等导致支付支付失败的信息都效验不通过,直接在审批系统修改,确保审批系统效验通过的都能在发放系统支付成功,减小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

(五)由于机构改革,草原监管职能职责已到林草局,为了政策更好的实施,建议此项工作由林草局开展。

附:20_年中央转移支付区域(项目)绩效目标自评表

甘洛县农业农村局

20_年3月8日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二篇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7月9日至7月20日,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生态调研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xx镇xx村xx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xx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在xx市xx镇xx开展的生态调研活动中,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鬼针草、荔枝草等当地常见的植物和采集到的昆虫制作成标本,并针对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归档整理。在山里的六天时间里,

队员们搜集到了40多种动植物样本,并比对xx以往生物资料进行查缺补漏,建立了此次xx调研的动植物档案。“平时在课本里也学过这些植物,但是等亲眼见到这些植物的时候却认不出了,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只有亲眼看到了摸到了才能真正记在心里。”队长xx如是说到。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宣传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市民带去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家园。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三篇

根据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调研计划,我会组织自治区和有关盟市的老同志、老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我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调研组自7月13日至9月28日,先后深入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16个牧业旗开展了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及部分厂矿企业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区是矿产资源大区。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我区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其中有5种位居全国第一,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8种,有67种居全国第十位。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90%以上,居世界之首,特别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7000多亿吨,保有储量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预测石油储量203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此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

奎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全区各地加大了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的力度。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信贷支持、企业及社会投资等,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生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显著增强,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鄂尔多斯的崛起、锡林郭勒的腾飞,最能说明问题。这次我们通过对锡林浩特市、东、西乌旗、乌审旗、鄂托克旗、达茂旗等地的实地调研,无数典型和事实证明,矿产资源开发对拉动牧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牧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非常薄弱;其次是经济成分单一,基本是以牧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带动了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引进了不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既为繁荣牧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拓宽了渠道。去年,锡盟农牧民来自非农收入达到18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收入7052元,其中非农收入超过农牧业收入。西乌旗三次产业比重由20_年的51:21:28转变为去年的14:71:15,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亿元 ,年均增长87%。据调研组调查,凡矿产资源富集、开发较好的牧业旗,现在工业经济已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税收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经济型态和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乌审旗通过天然气和煤炭的开发,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由牧业大旗变成了工业大旗,去年财政收入达到亿元,今年可能会突破15亿元。鄂尔多斯市预计今年gdp将达到20_亿元、财政收入400亿元、可用财力达180—190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可达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加大了交通、电力、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对牧民上学、医疗、养老保险、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补贴标准大幅提高。西乌旗20_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亿元,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6%和60%;累计投资公路建设亿元,完成省臼、县际公路355公里,苏木嘎查公路650公里,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在这次调研中,各地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巨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矿产资源开发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牧区旗市区为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的步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禁牧休牧范围,延长补贴期限。达茂旗为在全旗推行全面禁牧,每亩草场市旗政府补贴5元,仅这项支出每年达亿元。西乌旗为了支持牧民冬羔早出栏以减轻夏秋对草场压力,对7月15日以前羔羊收购予以价外补贴,一年财政支出达2380多万元。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场压力,不少地方政府对转移安置牧区人口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解决移民住房、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等。由于资源开发拉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明显增强,为牧民转移、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经济保证,部分牧区草原生态得以修复、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20_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达到75%,而20_年仅不足30%;乌审旗植被覆盖度达78%、森林覆盖率达,而上世纪70年代仅不足7%。

四是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现代工业的兴起,对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及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牧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以重点项目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_年财政收入达51亿元,仅投入“三农三牧”资金达亿元,是20_年的13倍,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20_年全盟城镇化率达55%,较20_年提高个百分点,城镇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化”的快速推进,拓展了就业渠道为农牧民转移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0_年以来,全盟稳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2万人。

二、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

在充分肯定矿产资源开发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牧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环境“双赢”,是我区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有的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尤为明显,使本来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日趋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我区牧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大多数矿产资源开发耗水量都很大。我们在锡盟胜利煤田神华西一号矿区现场了解到,每天疏干水外排2万吨,据有关部门反映,锡林浩特西郊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 80米深井以前能抽半天水不干,现在5—6分钟就抽不出水来了。再如扎来诺尔煤矿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百年老矿,由于长期、大量的疏干排水破坏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的平衡,使开采层水质恶化,第四纪地层含水层普遍下降6—8米,矿区近一半居民用水紧张,而且矿区大量排放的矿井水、洗煤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湿地和草原。牧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并有利于草原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躲不过去的难题。

二是植被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矿区及周围草原植被破坏了,草原的固碳(或碳库)功能大大降低;有些矿山剥离的表层土没有分层分区堆放,堆土场没有表层土覆盖,对矿山采掘迹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带来极大困难;有的堆土场土质疏松,有的没做边坡沙障固定处理,有的堆土场没有植被保护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形成新的沙尘源或流动沙丘。

三是导致区域大气、土壤、水源等质量下降。有的矿区作业路面洒水降尘不到位,矿区上空尘土飞扬,再加上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矿区大动力作业设备、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范围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矿产中含有的ca、mg、k、na等可溶性盐分溶解于地表、水中,容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一些酸性、磁性、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也对地表水、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四是改变了草原自然景观和地质结构。有的矿山采掘区和堆土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大面积的草场和植被,而且不断形成堆积上亿到几亿立方的土山和上百米深的矿坑,使地貌及地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可能诱发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

五是部分地区“重开发,轻监管”,“重发展,轻环保”。目前有的地方已经进入煤、油、气、有色金属等全面推进、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的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但矿产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法规、政策、机构队伍及工作条件、手段等与繁重的任务极不相称;部分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有的甚至拒绝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部分领导片面追求cdp,少数企业急功近利、追求超额利润等,造成矿山开发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被大打折扣,监督管理很不得力甚至缺失。如:自治区政府明令要求资源就地转化率要达到50—60%,审批的矿山总体规划设计也有就地加工转化建设项目。但有的地方或企业往往以金融危机、资金短缺为由,只停留在卖原料阶段。惠及地方和群众的生态保护、扩大就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长远效益受到损害。

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也会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造成严重危害。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头脑清醒、高度重视、趋利避害、因害设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矛盾。要努力改变传统工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促进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牧区草原是我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区草原地处北中温带内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海拔多在1000m以上,土层薄,植物群落演替缓慢且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到破坏很难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垦草种地,以及长期的超载过牧、乱采滥挖和无序开矿等,使广袤的草原遭受重创。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产力和承载力大幅度下降,一些昔日水草丰美的草原已向荒漠化演替。为了遏制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的态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退草、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投入了巨额资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草原生态迅速恶化的趋势才得以初步遏制。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牧区开发矿产资源一定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严重生态恶果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开发,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项目要实行限制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我们要吸取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宁可牺牲一时的速度和效益,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老路。

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依据地域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和永续利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对禁止开发的地区坚决“刹车”;对限制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对优化、重点开发区要突出重点、合理有序,不搞遍地开花,不笼统地 “有水快流”。要从法规、财税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层面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如,领导班子配备、区域绩效评价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不能让以生态功能为主、为社会提供生态绿色公共产品地区的领导和群众“吃亏”;对确定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区,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节省土地,支持开发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对适宜开发区要严格规范开发秩序,对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开发时效都要有明确规定,确保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走科学、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路子。

3、加强对引进企业的筛选和监管,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自律意识和环保责任。企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和法定义务。目前我区东、中、西部的发展已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能源、重化工、矿产采选冶炼、建材等工业项目。对这些项目的建设、改造,特别是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必须认真筛选。除了企业的实力、水平、规模、诚信等条件外,要把企业的环保意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察。严防那些重在占土地、抢资源的企业和转移落后生产力及“三高”的项目落户。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四篇

及时申报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管理的基础,设置科学、合理、明确的绩效目标,有利于项目实施单位把握工作重点,合理规划项目工作,针对噶尔县、日土县草原生态保护项目未进行绩效目标申报问题,建议实施单位严格按照财政部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申报并设置合理、明确、具体可实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为绩效评价管理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针对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存在评标结果与投标文件不匹配、补签合同等问题,建议项目实施单位严格遵守相关办法规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项目,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评标工作,建议委托相关专家进行评标,加强评标过程监督,以保障招投标双方利益,筛选优质供应商,从制度层面保障项目实施质量。

针对噶尔县-20_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国家惠民资金流失现象,建议项目单位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关政策宣传及培训;认真核对四乡一镇上报享受草补资金统计表,核实公职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份,确认后收缴对应资金。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五篇

针对噶尔县-20_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国家惠民资金流失现象,对享受草补资金统计表进行认真核对,确认公职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份,确认后收缴该资金,上交噶尔县草补专户;对未正确履行职责使草补政策学习传到不到位导致国家惠民资金流失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针对项目资金滞留财政问题,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xxxxxx令(427号)文件中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滞留资金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六篇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xx乡整体面貌,对xx乡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有争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二、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xx乡建制于1984年,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564户6631人,距离寻乌县城50公里,广东兴宁市区62公里,是江西省南下广东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出口。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xx乡农业是以种植业、果业为主导,茶叶和油茶种植为特色。其中油茶种植面积有25500多亩,平均年产油茶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有1800多亩,年产值达630万元。xx乡矿产和水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高含量的铀矿、稀土、水晶矿;境内还建有斗晏、大田、铁尺水、龙潭等8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计万kw,被水电专家称之为“小水电之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xx乡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目前xx乡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稀土的非法开采造成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对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到河流,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畜禽养殖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xx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xx乡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种植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xx乡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二)xx乡造成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原因分析

1. 环保意识淡薄,宣传程度不够。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 政府环保力量薄弱。一是xx乡没有专门的环保队伍和防保员。乡干部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二是乡干部人员常变。人员变动过快,使环保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 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xx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群众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例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垃圾随处扔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4.环保方面配套设施不足。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使得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三、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的新xx”的要求,在全乡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乡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 落实环保乡村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村委会,固定村级环保员,确保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便。加强乡镇环保培训,完善体制,健全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打破部门行业的条块分割,协调各相关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

3. 倡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制订农药、化肥等的科学使用计划,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同时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实行农村生活垃圾袋装,确保道路、水塘、河道清洁,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4.完善环保配套设施。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防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环保政策扶持,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如xx环保重点工程、农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要以“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xx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广泛开展xx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xx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xx。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七篇

资金发放严格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按照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的通知》(川财办〔20_〕6号)要求,我县补助资金发放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资格审批系统录入填报,再推送到凉山州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进行发放,发放程序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确保了数据录入、审核准确可靠,做到任务落实、资金发放、建档立卡、服务指导、监督管理“五到户”,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实施全程透明,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农业农村、林草部门、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监察,确保了补助资金安全足额发放到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投资,实行了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资金使用做到了专款专用,无截留、挤占、挪用、侵占、套取建设资金情况。

三、项目绩效情况

20_年财政下拨我局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万元,其中:草原禁牧补助涉及13个乡镇、102个村30242户牧户,补助资金万元;草畜平衡奖励涉及13个乡(镇)、120个村、37345户牧户,奖励资金万元。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资金通过“省资格审批系统”和“州发放监管系统”,采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方式发放到牧户。截止20_年12月20日,补奖资金发放到户情况如下:禁牧补助30242户万元,入账成功30040户万元,未入账202户万元,其中支付失败193人万元,州发放监管系统校验失败9人万元,省资格审批系统结算误差万元;草畜平衡奖励37345户万元,入账成功37091户万元,未入账254户万元,其中支付失败245人万元,州发放监管系统校验失败9人万元,省资格审批系统结算误差万元。成功到户资金总计:万元,占总资金的,未到户资金总计:万元,占总资金的。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八篇

本评估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_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在过去20_年时间尺度上,西藏高原的温度出现了时间长度不等的冷、暖变化,但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气候快速变暖,近50年来的变暖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_年中最温暖的时段。与此同时,西藏高原降水在南部和北部的变化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北部呈明显增加趋势,南部有减小趋势。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气候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征。

西藏高原的水循环正在加强,这是水体对气候变暖和变湿的响应。西藏高原水循环加强具体表现为,西藏高原冰川结束了20_年中相对寒冷期普遍前进的态势,20世纪以来的增温使冰川整体后退,其中以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冰川后退最为显著,但由于同期降水增加,喀喇昆仑和西昆仑地区的冰川较为稳定,甚至有冰川前进的现象;西藏高原湖泊在1990年代以前较为稳定,之后普遍出现扩张趋势,20_年以后湖泊扩张加速,但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北部湖泊水位显著上升,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湖泊水位出现下降;西藏高原河流径流量在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但是本世纪初以来,一些河流径流出现增加趋势。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冰川以后退为主,积雪以减少为主,河流径流量以不同程度的增加为主。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是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西藏高原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体趋好;高寒草原面积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长期延长,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但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显著萎缩,西部地区变暖变干,生产力呈减少态势;西藏高原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在1998年以前略有减少,各项林业保护工程实施后,商品性森林采伐逐渐减少至全面停止,面积与蓄积量双增长;西藏高原湿地总体呈退化态势,20_年以来,湿地退化幅度明显减缓,局部出现逆转;西藏高原农田适种范围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趋势,冬小麦适种海拔上限升高了133米,春青稞适种上限升高了550米,两季作物适种的潜在区域也在扩大,复种指数增加,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空间,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总体趋好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过去50年来,农作物≥0℃的生育期平均每十年延长4-9天,≥10℃的生育期平均每十年延长4天。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森林和灌丛将向西北扩张,高寒草甸分布区可能被灌丛挤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将增大;种植作物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冬播作物的适种范围将会进一步增加,复种指数进一步提高。

西藏高原冻土退化和沙漠化加剧是陆表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西藏高原冻土活动层以每年厘米的速率增厚,同时冻土层上限温度也以每十年约℃的幅度升高;沙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剧;土壤侵蚀总体呈现先加剧后略微减轻的趋势。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冻土面积将进一步缩小,活动层厚度将进一步增厚。

人类活动对西藏高原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是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的影响、矿产开发和城镇发展对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每辆汽车年平均耗能及相应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均值、不断加剧的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西藏自治区自196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不断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使得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西藏高原灾害风险趋于增加。西藏高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风险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山洪、堰塞湖、积雪、森林火灾等,具有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地带性等特点。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的背景下,西藏高原自然灾害将趋于活跃,特别是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频率增加,巨灾发生概率增大,潜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

西藏高原未来发展应从西藏高原、特别是处于西藏高原地理位置中心和环境变化影响核心的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出发,抓住西藏高原环境变化中的机遇,减缓或预防西藏高原环境变化中的风险,制定长远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战略和中近期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措施。为此,本评估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树立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相融合的科学理念,建立绿色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发展指数。一是在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要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二是建立以绿色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发展指数;三是要建立综合考虑体现绿色经济指标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加强国家对西藏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统筹协调作用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大国家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西藏自治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西藏自治区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建立羌塘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鉴于羌塘高原对我国和东亚、南亚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影响,建议国家设立羌塘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探索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模式。

加强科学传播,弘扬环境文化。加强环境科学知识传播,将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全过程;不断强化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业对环境的扰动降低到最小程度;加强灾害风险防范教育,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

提高环境变化评估的质量。一是拓展科学评估的科学基础;二是加强科学报告的整体设计;三是强化西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东亚、南亚甚至北半球影响的评估。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九篇

根据《xxx**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通办发[xx]18号)文件要求,结合《**县环境保护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我局以立足环保,着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理念为工作出发点,针对**河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了,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但仍有的少数领导和村屯干部错误认为,河道砂石资源属于地方集体所有,不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擅自与采砂业主签订开采协议,有的还低价拍卖资源开采权,造成违法开采,违规开采,扰乱砂石开采市场,遗留了大量后患。

二是河道采砂没有规范性文件予以约束。我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河道采砂规划,没有规范性文件来约束管理。

三是经济利益驱动。全县违法开采和违规开采,主要原因是个别采砂业主受利益驱动。这些承包经营者,只有靠多采,多挖乱挖,超审批量开采,才能够弥补前期所交的各项资源补偿费用。

四是河道采砂执法难。一方面河道主管部门专职执法人员不足,而且能力建设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执法交通工具,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性难度大。另一方面采砂船游动性大,且管理上缺乏强制手段,造成难执法。

四、防止**河采砂滥采乱挖的对策和防治措施

河砂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与河岸的重要屏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随着城镇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松花江公路大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周边砂石资源日趋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河砂需求量不断增加,河砂资源开采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突出,不仅造成了河砂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安全。因此,依法强化**河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加强资源保护,维护河道生态安全,已经势在必行。

(一)出台规范性文件。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我县河道采砂规划,作为我县砂石资源开采业的依据,以便于全面规划开采河道砂石资源,充分发挥砂石资源的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 组建执法队伍。规范砂石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为彻底扭转当前滥采乱挖的混乱局面,应成立由水务(河道管理)、环保、工商、城建、交通、公安、法院、乡镇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对全县砂石料开采市场进行全面的集中整治。

(三)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的宣传教育,特别做好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采砂秩序,依法采砂的良好氛围。

(四)引入市场机制。完成对全县砂石开采市场集中整治后,将全县河道可开采区进行普查划段,科学界定开采区、开采范围和开采期,规定开采方式,规定年最低开采能力,制定开采弃料回填强制措施,引入市场机制, 科学合理和有偿开采全县砂石资源,既发挥资源效益,又能够及时河道清除障碍物,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人身安全。

(五)加强巡回检查。进一步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根据工作量配备专门的河道采砂执法管理人员人,添置必要交通工具,加强日常巡查监督,确保采砂秩序的长治久安。

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河流域概况及现状

(一)**河流域概况

**河是**县的最大河流,位于松花江干流中游左岸。发源于**县北部小兴安岭的青山岭。源头高程在米,发源以宝林河为主,与安乐河汇合于太平林场后,始称**河。

**河流域面积1929平方公里,全部在**县境内,占**县行政区域总面积的%。流域地理位置,东和东南与大**、西北河两流域分水,北与铁力县巴兰河流域相接,西北为庆安县界,西与木兰县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县浓浓河、富拉浑河四个流域接连,西南为**县小桥河流域,南为松花江。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十篇

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在暑假做了关于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

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起来的.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呢?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在文化素质较城市人口低的农村加强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传播势在必行.

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 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 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 —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主动制止!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xx米和xx-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现代环境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真正意义的环境科学却只诞生在20世纪中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影响环境变化响应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人类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于发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例如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大气臭氧减少,70年代大气臭氧减少加快,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卤代烷烃破坏臭氧层的问题,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今天,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结果比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保护臭氧层决策的正确性也毋庸置疑。但在采取一致行动方面,由于各自利益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其决策尚且如此,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

譬如黄河泥沙问题。自先秦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论、改道论、束水攻沙论、旅淤固堤论、蓄清刷黄论等多种学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风化剥蚀,自然常态,水流搬运,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河口浅海才成了生态资源最丰富、人群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降雨全部拦截,泥沙原地不动,则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鱼量和沉积矿物的海岸海洋带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这里有一个泥沙拦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上下游的综合平衡问题。

缓慢的渐变是环境特点之一。西部干旱地区的湖泊萎缩、解体、消亡的事例久已有之。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苟仁错湖,90年代还有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米,不到xx年竟至完全干涸,却是绝无仅有。如果说近30年来,全国湖泊数量减少了450个,长江流域通江湖泊减少了将近一半与人类的错误行为有关,可这里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再如黄河源头玛多县4000多个湖泊,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1000多个,这里也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凡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西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于此可见一斑。西部生态的脆弱性,环境的恶劣性,问题的复杂性,开发困难性。以往认识上的不足,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开发与保护方式的探索,环境经济协调途径的寻求,西部不同地域单元特殊性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之西部地区科学研究工作薄弱,更应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十二篇

绩效评价小组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项目实施单位未进行绩效目标申报、项目资金滞留财政问题:

一是未进行绩效目标申报。按照财政部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绩效目标的规定,预算部门应按照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要求上报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目标,本次噶尔县、日土县草原生态保护项目被评价单位均未进行相关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绩效指标设置合理性、明确性无法判断。

二是项目资金滞留财政。“下达典角村二组缺水草场资金项目”截止绩效评价结束,资金万元仅从噶尔县财政国库转至噶尔县财政专户,未下拨至扎西岗乡典角村二组,该项目尚未实施。

西藏草原环境绩效报告范文 第十三篇

经评价,噶尔县、日土县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得分较高指标为资金落实指标和项目立项指标,得分较低指标为项目效益指标,“噶尔县-20_年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评价得分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20_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考评补助项目”评价得分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噶尔县-20_年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评价得分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噶尔县-20_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评价得分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日土县-20_年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评价得分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日土县-20_年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评价得分7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日土县-20_年退牧还草项目”评价得分8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日土县-20_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考评补助项目”评价得分84.00分,项目资金占有效评价总资金%;绩效评价综合得分情况见下表:

噶尔县、日土县草原生态保护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分值(分)

指标解释

综合得分

投 入(20分)

项目立项(15分)

项目立项规范性

项目的申请、设立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立项的规范情况。

绩效目标合理性

项目所设定的绩效目标是否依据充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绩效目标与项目实施的相符情况。

绩效指标明确性

依据绩效目标设定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细化、可衡量等,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绩效目标的明细化情况。

资金落实(5分)

资金到位率

实际到位资金与计划投入资金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资金落实情况对项目实施的总体保障程度。

到位及时率

及时到位资金与应到位资金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资金落实的及时性程度。

过 程(30分)

业务管理(15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项目实施单位的业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以反映和考核业务管理制度对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情况。

制度执行有效性

项目实施是否符合相关业务管理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业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

项目质量可控性

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为达到项目质量要求而采取了必需的措施,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质量的控制情况。

财务管理(15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项目实施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用以反映和考核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规范、安全运行的保障情况。

资金使用合规性

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财务监控有效性

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为保障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而采取了必要的监控措施,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实施单位对资金运行的控制情况。

产 出(50分)

项目产出(20分)

实际完成率

项目实施的实际产出数与计划产出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产出数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完成及时率

项目实际提前完成时间与计划完成时间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产出时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质量达标率

项目完成的质量达标产出数与实际产出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产出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成本节约率

完成项目计划工作目标的实际节约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的成本节约程度。

项目效益(30分)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情况。

可持续影响

项目后续运行及成效发挥的可持续影响情况。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

合计

备注:为保证综合绩效评价公平,本次未将未实施项目“下达典角村二组缺水草场资金项目”计入绩效综合评分。

推荐阅读:

记叙文范文精选初中共73篇

项目工作复盘总结范文通用29篇

供热公司用煤调研报告范文共23篇

研究课题报告范文国外26篇

大学阶段简要事迹范文通用51篇

学校防溺水检查方案范文精选58篇

标签: 草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