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优选5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3-22 14:29: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 第一篇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济南,韩复榘弃城而逃。这一年,杨荆石因前妻去世,杨荆石与李敏结婚。日军的侵略脚步越来越近,杨荆石不得已离开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带领全家人从济南回到家乡鲁中山区青冶行村。

在杨荆石与李敏走亲访友,四处动员,1938年1月,新、莱、蒙三县边缘区有志青年参加了徂徕山起义。不久,四支队司令员洪涛派董琰、边裕鲲到黄庄与杨荆石、刘子升等人联系建立抗日队伍,经过几十天的发动,于3月12日,在黄庄南小学组织了120人的武装起义,编为四支队十二中队,成为沂蒙山区早期抗日武装力量之一。3月下旬,队伍开到莱芜县红埠岭与四支队主力会师,以后一直活动到龙廷、土门一带,杨荆石遂调四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同年6月,石友三率六十九军入鲁,进驻莱芜、蒙阴、新泰、沂水一带,不久扩为十军团,石友三任军团长。杨荆石受山东省委指派,以鲁南_工作团的名义,与民主人士梁竹航、耿光波一起去十军团驻地莱芜郑王庄做_工作。杨荆石同我党打入石部、任政治部主任的张友渔同志一起给石友三及该部高级军官们宣讲国内外形势和_的统一战线政策,敦促石友三于7月份以第十军团长和鲁南行政长官的名义,在新泰龙廷召开了民主协商会,达成了“团结_,不搞磨擦”的协议,直到石友三北撤时,杨荆石方撤离石部。

在石友三北撤之际,十军团李兴唐旅300多人脱离该部,驻扎在松崮村一带,何去何从,犹豫不决。杨荆石闻讯后,立即修书两封,派侄子火速送李部。又征得组织的意见,他亲自涉险登门做工作。从国内外形势讲到民族大义,从国共两党讲到个人前途出路,言词激越,感情真挚。李兴唐终于被说服,率兵投靠了八路军。杨荆石主持召开了欢迎大会,群众送猪送羊,进行慰劳。会后,该部开往 坦埠,编入山东抗敌自卫军。1939年底,杨荆石在八路军4支队宣传科工作时,以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先后到_69军司令部和驻东里店的_山东省政府做_工作。他依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_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现存临沂市博物馆的杨荆石纪念册共有46页,其中有45处题字笔记,文字的内容为1937年到1939年间,杨荆石的同事、战友为他题写的词句,其中时任_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的为杨荆石题词:“革命的武器有多种,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一幅生动的画面,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记叙了杨荆石作为一名文艺战士,在与敌人战斗的同时,将自己的绘画艺术充分运用到_宣传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全民_的历史史实。

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 第二篇

杨荆石(1902-1943),名玉珍,字荆石,1902年出生于沂源县黄庄镇(今莱芜青冶行村)。杨荆石的父亲杨楷是当地的名中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有较高的威望。杨楷育有4个儿子,杨荆石排行老四,他自幼聪颖过人,7岁开始在本村上私塾,上课之余杨荆石喜欢绘画,常常在地面、墙壁用树枝、石块绘制山水、人物、动物、花卉,得到族人和村民的交口称赞,为他以后从事美术学习埋下艺术的种子。1916年,14岁的杨荆石从黄庄乡高等小学毕业,考入了设在济宁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接受了三年的初级中学教育。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受到范明枢校长的青睐,并接受了范校长爱国思想的影响,初步萌生了民主革命思想。

1922年,杨荆石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接受正规而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当时的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文化思想特别活跃,各种革命社团大量涌现,进步书刊也如雨后春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则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该校构建了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的教育学校,杨荆石一边学习美术技法,一边开始接触《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大批进步书刊,书刊中宣传的革命思想,如同阵阵春风吹进了他的心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杨荆石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了罢课、游行、声援工人革命斗争的行列,声援抗争帝国主义的仁人志士,助推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杨荆石因为参加学生运动,与当年很多同学一起错失毕业的机会,在当年高等示范图画科毕业的仅有广东陈季宸、湖南黎克安、何熏与江苏陆盛源四人。尽管杨荆石参加中国_领导的学生运动并不为当局所接纳,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火热的抗争斗争之中。

随着时局的发展,中国_与_先生为首的_左派达成共识和协议,促进第一次_,1927年初,杨荆石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北伐军。他英勇善战, 在战斗中冲锋在前,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有勇有谋,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很快被晋升为连长、营长、少校团副。正当北伐革命如火如荼之际,_发动“四一二”__,杨荆石在军中因政见不合而出走,只身出走天津、塘沽一带,依靠绘画、文案谋职。

1930年春天,苦恼、彷徨中的杨荆石再次辗转回到上海,求教于在上海新华艺专当老师的俞剑华,与徐培基、于希宁、徐杰民等成为俞剑华的学生,追随俞剑华先生学习绘画艺术。杨荆石勤奋好学,他的绘画取法高古,笔墨浑厚,用笔苍劲,对山峦、河流、景物的描绘准确而自然,既有北方山水画的苍劲,又有南方水墨的云雾缭绕的湿润,得到了俞剑华先生的赏识,并亲题“造化在手”四字以示鼓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_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于_主义的铁蹄之下,杨荆石以极大的民族责任感,参与到爱国救亡的活动中。此时,烟台掖县王绍洛考入上海美专,成为杨荆石同校学弟,王绍洛在1931年参加了鲁迅组织的木刻讲习会,鲁迅先生聘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先生为参加讲习会的13名会员讲课,鲁迅亲自担任翻译。1932年9月,王绍洛和周金海、钟步青、陈静之等上海美专的学生一道成立“MK木刻研究会”,得到了鲁迅的关怀,王绍洛的木刻版画作品被收录到《MK木刻选集》。在王绍洛的推介下,杨荆石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追随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杨荆石尝试创作木刻作品,创作了国画《深林访友》,表达了杨荆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反衬出他对日寇占我东北的强烈愤慨,以此探索唤起人民抗争,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情和责任感。

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 第三篇

杨荆石(1902-1943),原名杨玉珍,蒙阴县七区青冶行村(今属莱芜钢城区)人。父亲是民间医生。他9岁时,进本村私塾读书,后求学于黄庄高小。18岁考入曲阜二师。192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业学校。1927年,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军中任连长、营长、少校团副。同年4月,_发动__,杨荆石对此深表愤慨。1928年4月,他得悉_要逮捕他,便脱离部队。以后,他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事木刻活动。1935年到青州四师任教。1936年春任济南乡师教员。1937年春,济南乡师选送了两批学生去延安学习,但路费不足,无法成行。杨荆石慨解义囊,拿出仅有的20块银元,交党支书高启云作为学生路费。1938年,他参加徂徕山起义。杨荆石艺术造诣很深,常用警时(荆石二字谐音)署名作画。他的《酒徒之案》、《卧薪尝胆》很有名气。1939年4月他任山东鲁迅艺术学校教务主任。1939年秋,杨荆石调回本县。次年7月11日任蒙阴县县长。1942年2月,杨荆石调鲁中行署教育处工作。次年11月他出外检查工作时,误被枪弹击伤,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 第四篇

1939年6月,杨荆石奉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之命,到八路军驻蒙办事处(对内称蒙阴县委)与杨希文、耿光波二同志一起,协助蒙阴县动委会开展抗日宣传和_工作,沂蒙抗日根据地蒙阴县坡里村。杨荆石为配合范明枢的_演讲活动,特地用漂白布画了两幅被单大的日寇抢掠烧杀和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彩色宣传画,在闹市中用竹竿把宣传画挂起来,范明枢站在画前,花白的胡须迎风飘动,他用手杖指着画面,揭露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阐述_道理,鼓舞广大群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英勇战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范明枢和杨荆石忧国忧民的急切心情,激昂的爱国热忱,生动形象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_热情。

1940年7月11日,蒙阴县参议员在梭庄举行第一次会议,杨荆石当选县长,这是蒙阴县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大众日报》于7月28日以《民主光辉突破阴霾一角》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发表了《蒙阴县参议会告全县民众书》。

郑小隐一伙不甘心失败,趁日寇“扫荡”之机,与敌勾结,疯狂反扑,重新在汶南、常路、西高都等地建立了据点,抢粮抓人,残害党员干部和群众灭亡土颠覆民主政府。杨荆石带领全县人民同他们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不失时机地利用反“扫荡”空隙建立民主_。9月,在坦埠、野店、黄庄等区、乡成立了参议会,民主选举了区、乡干部。12月2日建立了高都、旧寨、垛庄、张庄、寨子5个区_。各村的各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也相继建立起来;还发展了地方武装,建立了县大队、区中队,发展民兵7500多人。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剿杀我抗日军民,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11月杨荆石带领县政府机关及部门200多名工作人员转移时被日寇围困,行至坦埠以北,突然遭到敌机扫射,一时人乱马惊,这时,杨荆石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第二天到达集合地点时,无一人伤亡。此情此景,杨荆石深有感触,在一面枣红色墙上挥笔画了一幅《野驴陷蹄图》,他向同志们解释说“沂蒙山区到处有泥潭,_主义这头野驴到处陷蹄挨打,总有一天,咱们要用驴肉犒劳三军”,同志们看着图画听着讲解,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忘记了战斗的残酷和疲劳。
杨荆石任县长期间,关心文化教育事业。领导全县共创办抗小57处,学生达1604名,夜校74处,学生3132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_》,并自己提笔作画,活跃版面,促进了群众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他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种植果树,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他还从长远着想,成立了县水利委员会,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他重视拥军优属工作,集结耕牛,组织代耕队,为全县军烈属代耕土地。杨荆石吃苦耐劳,关心群众。当县长时,每月津贴只有三元五角,有时地瓜干、野菜也吃不上。有一次,家乡青冶行的杨玉王冉、陈现云到杨荆石那儿去,见他睡在地上,身子底下仅铺了点草,心疼地说:“凭着家里的床铺不睡,偏在外边受罪”,杨荆石听了笑着说:“在这样的地方睡觉更甜”。在最艰难的时刻,他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赈济灾民。机关每到一处,他总是嘱咐司务长:“不要与民争食,筹不到给养,可以挖点野菜充饥,把嫩树叶给乡亲们留着吧!”因其工作认真、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庄户县长”。

1943年,因工作需要,和杨荆石调任鲁中行署文教处社会教育科科长。他还先后担任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敌总动委会候补委员、鲁南美术协会执行委员、中国_抗敌同志协会山东省会执行委员、沂蒙地区参议员、沂蒙专员公署行政委员等职。1943年11月,杨荆石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检查工作时误受枪伤,在安乐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殉职,时年41岁。人们无不为之悲恸,蒙阴县委、县政府和博莱县委、县政府在左家旁峪村联合举行了追悼会,把烈士遗体安葬在他的家乡青冶行村。

革命作品艺术简介范文 第五篇

培养_艺术人才,激发群众_热情,加强部队文化工作,山东纵队决定创办一所艺术学校,1939年2月,黎玉派王绍洛与杨荆石联系筹备。

那段时间里,王绍洛与杨荆石废寝忘食,四处奔走,搞设备、购教材、聘教师、招学员。1939年3月20日,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沂水夏蔚成立了,开课前,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接见了杨荆石,并共同研究制定了“鲁艺”的办学方针。郭洪涛、张经武、黎玉分别为“鲁艺”题了词。张经武写道:“集中我们艺术家的力量,运用到民族解放战争,不为艺术而艺术,要使艺术随着新的时代而向前发展。”黎玉则题:“用最精巧的点、线、音。暴露出日寇_的横暴,暴露出_中的逆流,描写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忠贞的事迹,提高全民族各部队_的情绪,直到我们最后胜利。”首长的题词,给了杨荆石极大的鼓励,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艺术的价值,明确了艺术发展的方向。“鲁艺”筹办时在当地的破庙进行,条件相当简陋,但参加的同志热情很高,配合也很默契。王绍洛和杨荆石利用自己在山东美术、音乐、戏剧圈里的人脉,先后去了莱芜、临沂等县,冒着危险穿越日伪占领区,跋山涉水数百里,陆续请到上海新华艺专毕业的尚奎斋、邵锡吾,上海美专毕业的亓尧、臧仲文、申雨晴等人,把上海“MK木刻研究会”的诸多爱国艺术家请到鲁艺任教。4月4日,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沂水县朱位村正式开学,该校以原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队为基础,从各部队选调年轻的文化宣传干部参加学习,“鲁艺”分戏剧、音乐、绘画三个系(后又增加了文学系),有学员150余名,连同教职员工共180余人。为适应敌后环境,学校既按教学内容分系,又按军事编制设了四个区队,区队以下分班。男学员按教学系划分编成三个区队,后设的文学系编入戏剧系区队。女学员单编一个区队。专业课以系为单位进行。木刻家王绍洛担任校长,杨荆石任教务主任,华楠任政治协理员。杨荆石忘我地扑在办学上,开学不久,“鲁艺”就由朱蔚村移到山纵和山东分局所在地王庄以东的宅科村和麦坡村。这两个村各只有几十户人家,两山相夹,小河环绕,环境幽静,群众基础好,教员、干部和学员都分散住在群众家中。学员的年龄最小的十四五岁,最大的20岁左右。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革命热情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青年群体。连同教职员工二百多人的“鲁艺”人白手起家,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有时以天为为屋顶,以砖石为桌凳,由于物资奇缺,绘画系上油画课没有油画笔和画布,就用铅笔、水彩笔和纸代替。师生们以苦为乐说:画笔就是刀枪,教室就是战场,“鲁艺”的课堂就是山东抗日文艺的家乡。在“鲁艺”,王绍洛和杨荆石选拔基础比较好的学员,亲自传授木刻艺术技法,王建楚和来自济南章丘的师创就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领会王绍洛和杨荆石深入浅出的讲解,从细微处学习木刻艺术的精髓,对如何选木料、制刀和构图,怎样掌握刀法和印制一一心追手摩,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绍洛、杨荆石等老师的的讲解和示范下,学生们渐渐掌握了绘画、雕刻的技法,学员创作了不少出色的木刻美术作品,有些作品还被山东分局办的《大众日报》选用。1939年6月初,日本侵略军二万多人对我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王绍洛和杨荆石带领学员全力_,每一名学员配发手榴弹和枪支等武器,他们一边学习游击战知识,帮助群众抢收小麦,坚定群众反“扫荡”必胜的信心,一边积累了创作素材,绘制反“扫荡”连环画,流动宣传,用中日文书写标语,在敌人的交通线上张贴和散发,以瓦解敌伪军的意志。反“扫荡”结束后,“鲁艺”恢复办校,“鲁艺”把教学和_紧紧相连,发挥了既是学校又是宣传队、工作队和战斗队的作用。为发动山东各地全民_培育了优秀的文艺宣传人才和_文艺作品。在艰苦的环境中杨荆石经山东一_党委政府工作部部长霍士廉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_。鉴于杨荆石擅长做_工作,组织上决定让他做一名“特别党员”,杨荆石无条件地服从了。

1939年12月,日寇第一次鲁南大“扫荡”之后,为适应斗争的需要,山东分局指示鲁艺与战地服务团合并改称为“山东鲁迅宣传大队”。鲁艺在创建不足一年时间内,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真正做到了“用最精巧的点、线、音暴露日寇_的暴行,暴露出_的逆流,描写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事迹,提高全民族各部队_的情绪”。

推荐阅读:

高校校区快递运营方案范文通用5篇

解除聘任通知书范文优选25篇

质监站典型事迹范文推荐5篇

社团招新问题总结范文推荐47篇

如何写好引荐信范文通用22篇

猎头面试介绍范文简短通用12篇

标签: 作品 简介 艺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