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要做到“三要”如何写一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目标为引领,着力筑牢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脱贫目标,层层压实责任。一是锁定目标抓攻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实际,确立了我市前三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左右,20__年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__年实现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细化分解滚动计划,倒排完成时间节点,逐项明确推进措施,确保攻坚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广泛发动抓攻坚。围绕年度目标责任,先后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县区委书记扶贫谈话会、全市科技人员结对帮扶视频动员大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启动会,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精准绘制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开展“精准扶贫在六安系列采访活动”,开通六安扶贫微信、微博,着力营造全市各级干部支持脱贫、各类资源聚焦脱贫、各界人士共助脱贫的浓厚氛围。三是完善政策抓攻坚。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六安市脱贫攻坚滚动计划》。完善《六安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农村道路畅通实施意见》等“1+n”配套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已出台政策12个。成立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五个作战部和两个工作组,统筹指挥协调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四是压实责任抓攻坚。狠抓脱贫攻坚效能检查、扶贫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干部脱贫绩效考核等,切实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每个层级,真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公开公正、透明规范,有效防范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真正把精准扶贫工作建成民心工程、廉洁工程、德政工程。
(二)以精准为准则,努力夯实工作基础。坚持把精准识贫作为脱贫攻坚最基础的工作、最关键的环节,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等关键问题。一是围绕对象精准,扎实开展精准识别。按照“贫困人口一个不漏、非贫人口一个不纳”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了两次“回头看”,严把申请、核查、评议、公示、审批等环节,力求把扶贫对象搞准确、把致贫情况搞明白、把动态进出搞实在。通过精准识别,全市要清退的贫困人口数3.6万人,新纳入的贫困人口数3.58万,贫困人口总规模基本不变。二是围绕派人精准,扎实推进驻村帮扶。按照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的要求,扎实推进“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进一步加强全市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对不符合工作要求和不适应当前脱贫攻坚任务需要的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截止目前,全市442个贫困村全部落实了驻村第一书记,非贫困村也都确定了一名专兼职扶贫专干。三是围绕信息精准,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的同时,逐村逐户制定四项清单、研究脱贫计划、填写脱贫手册,实现挂图作战。同时,制定《县乡村户四级扶贫档案资料规范要求》,加强对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专人保管、集中存放,留下永久的扶贫烙印。
(三)以产业为支撑,切实提升发展能力。坚持把推进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完成全市442个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了由千篇一律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变,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围绕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引导贫困地区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增收项目。开展农技人员结对帮扶,农技推广人员每人包保3-5户贫困户,并将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截止目前共实施科技项目635项,辐射带动农户21万户40多万人。二是光伏扶贫工程。大力推广光伏扶贫,年计划完成户用建站1万个、村级建站132个。截止目前,已完成户用建站2232个、村级建站26个,户均年增收3000元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6万元。三是电商扶贫工程。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农副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霍邱县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电子商务进农村县(区)级服务中心8个,在建1个,筹建1个;建成村级服务站点668个,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推动全市脱贫攻坚的新生力量。四是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成功为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申报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贫困人口8万人。加大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在省财政下达旅游产业发展资金546万的基础上,市本级投入600万,支持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六安市旅游强县、优秀旅游乡镇、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六安市旅游强县(区)评定规程》等规程,加快贫困人群脱贫,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四)以“水电路”为突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市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水电路”三项工程,奋力补齐短板。在水利建设方面。按照“多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治理污染水、节约使用水、保障三生水”的思路,突出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村“八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2.7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电力改造方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投资38258.7万元,建改35千伏变电站17座,新增主变容量11.96万千伏安;建改35千伏及以下线路2902.3公里,新建及更换配变771台,新增配变容量17.331万千伏安,改造惠及97个乡镇、756个村农村居民用户。在路网建设方面。完成施工图设计评审县乡村级公路畅通工程836条,2218.297公里。完成招投标县级公路畅通工程745条,1630.658公里。开工县级公路畅通工程702条,1529.258公里。
(五)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脱贫实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程精准落地。一是在易地搬迁扶贫上求突破。针对深山区、库区、沿淮沿淠洼地区,以实施易地搬迁扶贫为抓手,统筹考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问题,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市20__年286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开工224个,开工率为78%;全市计划建设住房5004套,面积449695平方米,正在建设2950套,计划年底主体工程完工。二是在教育技能扶贫上补短板。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实施六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__-20__年),今年全市新建扩建调整学校6所。对1.6万名贫困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新增转移劳动力5000人左右。投入3000万元,补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1.1万人。三是在金融扶贫上求创新。完善金融扶贫组织网络,
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创新惠民金融服务模式。
扩大贫困地区融资规模,全面推行再贷款“项目化直贷”精准扶贫模式。实现金融扶贫精准对接,建立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推动六安市“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四是在医疗卫生扶贫上求实效。针对我市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一半以上的实际,开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截至20__年6月16日,已完成数据采集197529人,完成数据信息录入上报9338人。6月6日,金安区率先在全省举行健康脱贫“158”工程启动仪式。加强贫困地区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等六项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五是在社保兜底脱贫上筑牢网。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将我市各县区20__年农村低保标准由1944元/人、年上调至2700元/人、年,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线的85%。着手建立特困人口、重度残疾人档案,加大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全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3万户,截止6月中旬,已开工建设13245户,开工率99.6%;竣工6530户,竣工率49%。
(六)以队伍为保障,全面激发强大合力。把加强扶贫力量建设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坚持多管齐下,努力形成脱贫攻坚“大合唱”。一是强化扶贫领导力量。完善市级领导扶贫工作联系县区、乡镇制度,调整充实全市442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根据扶贫工作需要,增配市县(区)扶贫干部队伍,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村里设有专兼职扶贫专干,市县(区)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扶贫领导力量和工作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积极调动社会扶贫力量。出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大力发动企业定向帮扶,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参与扶贫。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认真谋划第三个“扶贫日”系列活动。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大减贫指标的权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上半年先后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检查、效能督查和首轮脱贫攻坚专项巡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既有信心、又有决心,但也感到困难不少、压力很大。综合分析,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少数单位认为扶贫开发工作就是扶贫办的事,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二是帮扶措施不精细。少数乡镇和部门没有立足客观实际,制定的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大而化之,有的措施一时难以实施,导致贫困户脱贫路径不明,方法不清。三是稳固脱贫难度大。由于我市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脱贫成本较高,部分贫困户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但由于根基不牢,极易返贫,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这些问题既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下一步高度关注、精准发力的重点所在。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以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记“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重要指示,以脱贫攻坚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全局,着力把党内力量组织起来、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把社会各界动员起来,打好脱贫攻坚全民战,确保如期完成今年25个贫困村出列、12.9万贫困人口(省下计划任务数10.47万)脱贫的任务。
(一)把党内力量组织起来,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抓党建促脱贫,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攻坚任务抓在手上、把群众脱贫放在心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一是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紧紧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市县乡党委、政府的主责,形成高位强势推进扶贫攻坚态势。切实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把脱贫攻坚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建立月抽查、季调度、半年考核、年终总评的工作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中。二是进一步建强扶贫队伍。继续坚持把优秀干部选派到贫困地区,着力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识别、使用干部,加快完善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监督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分期分批举办精准扶贫培训班、选派扶贫干部示范培训班,不断提升扶贫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为抓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历练作风,坚决做到贫困村不出列、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
(二)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谋划脱贫,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推动脱贫、以脱贫促进发展,走出一条有六安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一是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442个村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进入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实产业到村到户项目,让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二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按照既定计划目标,完善规划、超前实施、保证配套、优化环境,建立健全“水电路”项目建设调度机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能快则快、全力推进,力争早建成、早使用、早见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破除发展瓶颈制约,千方百计“挖穷根”、“补短板”。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关键作用。坚持在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上发力。突出抓好易地搬迁扶贫和光伏扶贫,确保贫困家庭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更加重视医疗健康扶贫和教育技能扶贫,针对因病致贫突出的实际,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防未病、看小病、治大病”,努力降低因病因残致贫发生率;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让更多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切实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提高自我脱贫的主动性。
(三)把社会各界动员起来,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进一步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一是坚持重心下移。围绕精准要求,把摸清底数作为最首要、最关键的环节,进一步核实扶贫对象,找准脱贫路径,确保“扶真贫”“真脱贫”。根据扶贫工作需要,不断推进重心向基层下移、力量向基层充实、资源向基层倾斜,全面激发各级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的优势,组织开展多种扶贫活动,打造有效可信平台,把产业、教育、服务、资金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同心同向、群策群力地助贫、扶贫、脱贫。三是广泛发动企业。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商(协)会帮若干村”等方式,把企业扶贫济困的热情和力量引导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上,大力宣传社会帮扶的先进典型、乐善好施的好人好事等,积极构建“你发展、我脱贫”的双赢格局。
有关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要做到“三要”如何写二
中电投河南电力检修工程有限公司在河南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河南分公司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落实河南分公司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公司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狠抓落实,强化管理,以精心的维护,优良的检修质量,竭诚的后期服务,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在电力检修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了自己的企业品牌。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公司领导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现就今年的检修工作进行总结:
开展了春秋季安全大检查及“安康杯”活动,贯彻执行公司《标准工作票安全措施》和《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严格推行闭环管理,做到了人员、责任、时间三落实。
我们还根据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加强了风险预控,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工作关口前移抓预防,责任上移抓领导,重心下移抓基层(班组)。按照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安全生产目标,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各分公司、项目部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了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了保证各种安全措施的执行,我们还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规程和制度,加快业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不符合项整改,认真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实现安全教育培训与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相结合,专项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正面教育和从严管理、重奖重罚相结合;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从控制人身伤亡向全面保证职工健康转变,确保各项安全目标的完成。
截止目前,公司所承接的检修维护项目,安全生产局面保持平稳,未发生人身重伤及以上事故,未发生重大设备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未发生检修原因造成的设备事故和非停。全年完成c级以上等级检修26次,其中内外部a、b级检修共11次,有9台机组已经实现全优,其他两台检修后在连续运行中。
1、加大机组的维护力度,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近阶段,中电投河南分公司直属发电机组的维护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在保证现有维护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拓展外部检修和维护业务。公司为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加强了对机组设备的检查,要求各单位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巡检路线图,保证巡检设备到位,无漏项。根据目前各单位人员流动量大的特点,要求各单位制订好a/b互补的巡检办法,保证人员外出时,其专责设备有人负责。保证了设备得到良好的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得到了甲方的认可。
要保证机组的维护质量,提高设备的缺陷消除率是最基础的工作。为了不断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缺陷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我们修订了《设备维护缺陷管理制度》,加大了重复性缺陷考核力度;对长期困扰现场维护人员的疑难缺陷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技术公关;对突发缺陷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在采取以上应对措施的基础上,严格缺陷考核,高标准、严要求,将考核指标提高到97%。我们还定期督促、指导各单位加强对缺陷的管理,做好缺陷总结和预防工作,内外部市场维护机组全年共消除缺陷35684项,消缺率达到98.8%。
2、强化检修机组的施工管理及过程控制
1)今年公司各单位工作任务较重,人员紧张。为保证机组的检修质量,我们指导各单位推行项目经理制,修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好人力、工器具;制定严格工期控制措施。对机组a、b级检修,详细审查了施工组织设计情况,并现场检查核实,督促、指导各单位做好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2)加强安全、质量管理。通过施工方案审查、现场指导、重大节点验收等综合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施工组织设计,完善了质量验收系统,形成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施工质量。全年内外部共完成c级以上等级检修26次,其中内外部a、b级检修共11次,有9台机组已经实现全优,其他两台检修后在连续运行中。
3、生产方面实现了相关的突破和提高
1)维护总容量实现突破
由于做到了精心检修、精心维护,公司今年进行的11次a、b级检修均顺利完成,为公司争得了荣誉。公司维护总容量也由成立之初的16台1490mw增长到29台5565mw,人均维护容量由1300千瓦增长到4838千瓦。08年开封京华、平顶山鸿翔机组关停后维护机组仍然达到29台,维护容量达到7500mw(详见附表一:机组维护统计表)
2)大容量机组维护突破
公司目前维护的机组多为135mw、200mw等小容量机组,而新建机组多为600mw万及以上的大容量机组。为了实现公司在大容量机组维护上的突破,我们认真组织人员,深入理解业主要求,详细的编制技术投标书,在鹤壁丰鹤、南阳天益等招标项目中,均取得了技术分第一的佳绩,为顺利中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率先在外部市场实现了600mw机组检修维护的突破。鹤壁丰鹤、南阳天益等600mw机组维护中标,对公司在管理、技术、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开创了美好的未来。
3)工器具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各分公司、项目部均出现了工器具短缺的情况。为了满足现场需要,工程管理部积极联系、多方协调,紧急购置了300余万元的急需仪器设备。集团公司为了满足300mw、600mw等大型机组检修维护的需要,为我公司配备先进工器具2200多万元,经多方调研,征询现场人员意见,制定了工器具采购计划,现已完成合同签订,很快就会配置到各生产现场。
4)人员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了满足大机组维护检修的需要,我们积极协调,组织人员到阜阳、鹤壁、上海、珠海等地进行现场学习和实际参加300mw、600mw机组检修,还组织了600mw机组检修专项培训和安全阀检修技术培训,组织进行动叶可调风机检修、中速磨检修、机组振动理论等专项学习,参加了徐州300mw机组检修等现场施工,扎实地做好了员工培训工作。我们还组织人员编制了《管理人员设备巡视管理办法》、《设备检修台帐》、《设备说明书》等技术管理文件,为大型机组的检修维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实现了人员整合,统一了生产调度,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检修、维护项目部增多。随之而来的人员、工器具分散和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加强公司人员管理及所属各单位之间内部协作,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解决现场检修、维护工作的燃眉之急。我们编写了《公司人员借用管理办法》《公司安全生产联系管理规定》,规范了人员、工器具调度程序。全年完成人员(含工器具)调度58次,共计505工日,为各检修维护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反应速度,我们制订了《快速反映管理办法》,成立了快速反应队伍,确定了快速反应人员,规范了快速反应流程,做到了快速反应能在较短时间赶到支援现场进行工作。全年共完成快速反应13次,解决了一些现场疑难问题,赢得了业主方的赞扬。
4、成立工具库,加强工器具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各分公司、项目部均出现了工器具短缺的情况。为了规范公司工器具的管理,整合公司资源优势,提高使用效率,我们加强了工器具管理,实现了工器具的网上管理,各分公司、项目部均可在网上查询所需工器具,为各检修维护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制订、修编多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工程管理流程,严格工程管理纪律,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我们制订、修改了“工器具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设备维护缺陷管理制度”、“快速反映管理办法”、“设备维护缺陷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联系管理规定”等多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公司与各分公司(项目部)的工作联系,提高了公司的制度化水平。
公司共完成c级以上检修共26台次,d级检修30台次,均在核定工期内完成。其中a、b级检修11台次,全优9台次,另外两次也在正常运行中。
1、新乡分公司共完成技改非标项目63项,其中豫新机组20项大型技改项目,新中益公司技改项目23项,外部检修工程中20项。
2、平顶山分公司完成了鸿翔、平东公司单项工程82项。
3、郑州燃气项目部完成了机组遗留技改项目47项,前后5次更换了近4000支燃机进口滤网。
我们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员工对科技进步积极性不高,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公司实际需要,不利于公司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公司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制订了《公司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管理办法》,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原中试所针对电厂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已淡化,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和超前性,技术监督工作流于形式,设备台帐不全,机组状况不清,重要设备没有专业人员监造,造成事故频繁,给机组留下严重安全隐患。原有的委托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为了强化技术监督的过程管理,增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总体生产管理水平,并及时解决生产、基建过程中的疑难技术问题,我们积极筹建“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作为公司技术监督、技术开发、技术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中心,并承担部分发电公司技术监督与服务工作(国家强制规定外的)和分公司基建机组的部分调试工作。
1、在推进全员素质工程上还要下大力气。随着外部项目的陆续成立,人才资源问题已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如何尽快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满足发展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培训计划的落实,还有待于加强。
2、在消缺管理上要不断完善制度,结合消缺奖罚细则,要建立奖励基金,及时进行奖励和考核,体现在及时性上还有差距。
1、随着开封京华、平顶山鸿翔等机组的关停,河南分公司整体发电量的完成和盈利能力必然受到影响。我们一定要做好机组等级检修和维护消缺工作,确保存量机组的正常稳定运行,实现存量机组“稳发满发”。
2、随着检修队伍的不断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争取业主方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要将贯标的工作理念pdca(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总结)贯彻到检修维护工作中,做到闭环管理、循序渐进。
4、要不断加强执行建设,每项工作的策划、实施和总结必须做到位,力求效果。
5、随着公司的快速成长和“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急需补充一批高素质人才,不断推动公司向技术型、管理型企业发展。希望分公司能在资金、人员、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6、随着维护、检修容量的增长,检修人员十分紧缺,希望分公司能予以支持。
有关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要做到“三要”如何写三
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急剧爆发并持续蔓延,在党中央、习总书记坚强领导下,经过4个多月“抗疫”鏖战,全国疫情态势已从高位运行期进入中、低位运行期,随着4月8日武汉“离汉通道”正式打开,湖北乃至整个国家都按下“重启键”,我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难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是力挽狂澜、扶危济世的“关键少数”和中流砥柱;在国家治理体系大局中,中国共产党是坐镇中央、统领四方的“中枢”和大脑。历史实践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具备高超的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实践证明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重大疫情风险挑战中定向领航的“定盘星”作用,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才成功把全国各种力量、各项资源、各类群体组织起来,做到统一调度、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全党坚决落实习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政治号令,敢于牺牲、勇于奉献,“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勇于去做、做成了别人不愿意做、也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坚定地说,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鲜明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秉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在疫情面前,我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与人民甘苦与共、患难与共,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价值取向,能够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都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努力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依靠人民的智慧力量搞建设、求发展。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进步的决定力量。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战胜疫情最深刻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汇聚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力量,从而最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力支撑和保证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合理性和强大优越性,确保实现全国统一定调、统揽资源、统筹规划,做到全国“一张图”;从全局着眼,向大局用力,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政令畅通,执行落实到位,做到全国“一个调”。
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把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聚焦关键点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充分激发潜力,达到既定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水平上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一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能够围绕共同目标,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举国同心,高效有力地办成一件件大事,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实践证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民军队最先到位、最后收场、全程战斗,有力发挥了先锋队、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人民军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保人民军队始终保持革命性,保持钢铁的纪律、坚强的决心和统一的意志,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可靠的政治条件,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支撑。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牢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永恒不变的军魂,时刻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面临反恐维稳、卫生防疫等诸多共同挑战,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也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要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实践证明在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个体、国家、地区之间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引入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全新思维方式,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智慧判断,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党中央、习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党和国家发展前行的道路上,辉煌成就无疑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观念障碍、现实困难和短板问题,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克服条块分割的掣肘,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才能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有效破解日趋复杂的新难题,切实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国政府化“危”为“机”,根据防控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增强治理能力,防控效果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永葆活力、彰显优势,就在于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潮流趋势,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革新,探索完善与时代发展最为匹配的制度设计,确保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时代课题,成功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风险挑战,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