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7 16:30:2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旗帜和灵魂,是成员国开展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组织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力量源泉。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学习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城市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必须与时俱进打造有引领性和前瞻性、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今年1-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8%,占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逼近40%,达39.7%,体量不容小觑。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倍,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7.3%和19.2%。

  人们更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产业链高端发起冲锋,用创新构筑“护城河”。在市国资委最新一期“创新账本”中,上海国资系统企业的年度科技支出同比增长超32%。而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上海累计布局约200个科技创新攻关项目;针对基础零部件等工业强基工程,累计立项131个。

  这个过程,并非政府一端的单打独斗。这一年,上海始终念兹在兹的,一是“保主体”,一是“强载体”——2月疫情防控吃劲期,上海及时出台紧急惠企“28条”,为寒冬中的企业送去温暖。3月初开始,全市开展市区领导集中走访企业,并形成“四套班子”常态化走访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虽然财政收入压力加大,但政府咬牙坚持落实减税降费。疫情期间,免征全市12万户个体工商户税收,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200亿元以上。

  3月最后一天,上海集中发布26个特色产业园区和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纵观全市,各类特色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链招商”风靡各区,“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备受推崇。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600多家企业集中在张江为主体,临港和嘉定为两翼的特色园区中。20_年,产业规模达1706亿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吸引了全国40%的人才和半数国家重大专项汇聚。对“亩产”等指标的关注,也让上海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值逐年提升,最近5年每平方公里增长10亿元,去年底突破75亿元/平方公里。

  回顾一年来,上海经济在低谷中重启,并在此后走出向上的曲线。或许,比短期指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角色的坚守,对高质量发展的笃行。

  学习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从“命运共同体”看基层工作两种关系

  6月9日至1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与会各国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以“全球命运共同”的独特视角所提出的。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相似的背景,带着这种视角看基层工作,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两种关系,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

  一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国家持续发展也势在必行,唯有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提升,实施生态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加强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以往单纯为了数字经济抓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赋予社会治理新的内涵,“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式的持续性发展、保护性开发势必成为常态。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沉心静气、合理谋划,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国梦”很好的概括了国家和人民命运共同的血肉联系,反映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在当前面对国外大国打压、国内日益复杂的情势下,要将“命运共同”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民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团结一心,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学习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1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既往的有效经验被凝练为10章85条。上海这座超级大城市,有了一道严密的公卫防线。

  时间拨回到这部条例诞生的起点——1月20日晚,上海确认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伴随着汹涌而来的疫情,一场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同步启动。

  毫秒之间,城市在与病毒“赛跑”。除夕当天,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随着将防控压力层层下压,强化基层社区的公卫基础设施成为战疫的关键一环。不到两个月,上海构筑起了一张密布全市的多点触发网络,环环相扣的流程形成监管闭环。

  着眼当下之外,城市治理离不开长效的制度供给。今年4月,上海召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相关制度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

  治理之法,源自一次次风险与挑战的倒逼。强化基础,补足短板,巩固制度,半年多来,上海城市治理的战略思维愈发清晰。

  推而广之,整座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与能力,都在一种系统化、智能化、制度化的思路下逐渐提升。

  两个多月前,上海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密集提出一个新议题:“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这被视作“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的重要方式。

  对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数字化”不仅是具体的产业方向,也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不仅是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基本的场景。

  撬动转型,需要支点。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曾特地点名“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之称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

  抓“牛鼻子”,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上海这样一个堪称是“复杂巨系统”的超大城市,抓住数字化的“牛鼻子”,既有条件,亦有迫切需求。

  庞大的城市管理基数和规模,让上海城市系统的复杂程度乘数级变化,这迫切需要上海在以往制度体系的基础再上升一个维度,从更为根本和整体的层面上创新治理模式;而城市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又更容易让数字化技术对治理过程充分赋能,让治理水平有一个飞跃。

  2月17日,以红、黄、绿三色标示用户健康风险状况的“随申码”上线,截至9月底,“随申码”已累计使用14.4亿多次,为近3500万名用户提供了服务。在其背后,“一网通办”的应用场景已接入2613项事项,日均办件量达到10.8万件。

  同时,上海的1495万个城市部件、2.68万公里地下管线、5000多个建筑工地、1.4万多个住宅小区、3000多处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基本单元”均被纳入“数字地图”。这意味着,一片巴掌大小的小纸片被随意丢在地上,人工智能通过街面摄像头自动识别,很快,纸片就能被得到指令的网格员清理进垃圾桶。

  此外,去年底,上海研发的“社区云”上线,依托于市级数据库,居委干部可以真正实现“一屏观社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都能应用“社区云”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今年9月,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正式启用,通过数据归集和统一调度指挥,48个部门的179个系统、710个应用对城市运行管理实时数据交换、分析和形成闭环处置。

  而上海更为看重的,是“数字化”背后的“转型”。

推荐阅读:

心得体会: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要走在前作表率

疫情线上教学心得体会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心得体会感想

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最新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