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最新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努力,那么一起看看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_最新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1
一、 调查目的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思维活跃,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和探索材料,从中获得科学经验。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材料不仅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条件,更是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教师在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以及对材料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以“____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分析”为题开展调查,旨在提升材料的使用价值,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调查背景
著名婴幼儿潜能开发专家程淮在20_年就已经指出:微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他认为,真正能够影响儿童发展的微环境,应当是适宜的、互动的微环境。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微环境的影响,而是具有主动选择环境的能力和倾向。只有适宜的环境刺激,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窗口,使其接受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儿童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进而促进儿童发展。因此,适宜性与互动性,构成了微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的心理教育机制。
然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而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使因材施教变为可能,也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笔者在嘉兴一幼北京城幼儿园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教育实习,在此期间,该幼儿园也重点在做区域活动的工作,为本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调查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角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角数量的适宜性;区角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角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选材水平
1、区角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利用度。
3、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一主题活动的相关性。
(三)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对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作用。
3、 对幼儿参加区角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作用。
3、 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 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范围:__幼儿园。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随机选取____幼儿园中的6个班(小、中、大班各2个)的区角活动。同时,还向____幼儿园的多名教师进行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五、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 __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要求正在提升
从与幼儿园领导们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角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这个阶段的幼儿园年检和省检,幼儿园对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__幼儿园的教师对区域活动有不同看法
在访谈过程,出现了两种观点:第一,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续”、是“分组活动”;第二,区域活动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到: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刘焱教授认为:“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因此,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三) 各年龄段投放的材料内容无显著差异,具有随意性,无层次性。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87.1%的教师能依据区角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每个班的区角内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
文献资料表明,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材料投放具有灵活性,安全性。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在种类上要具有灵活性。投放充足材料的同时,还要提供一些供幼儿生成游戏用的多种材料,以便幼儿生成自己喜欢的区角或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____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百宝箱”、“神奇的袋子”,供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如当幼儿发现棋类区缺少棋子时,就从“百宝箱”、“神奇的袋子”中拿出一个瓶盖,以物代物,就会使游戏顺利进行。同时在观察中发现,98%的材料都是安全的,对幼儿无害。
(五)能够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而是采取师生共同创设活动区、共同讨论、协商活动区所需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投放材料之前,我与幼儿一起商量科学区需要哪些东西?幼儿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放大镜、万花筒、望远镜、镜子、地球仪、电池”到了第二天,幼儿纷纷从家中带来了活动区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六)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较多相符合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两种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尽所能,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活动内容来看,主题活动具有多领域整合的特征,强调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各个区域活动内容也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更自然,有利于教师观察和评估幼儿的发展,进而作出适宜于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教学决策,作为主题活动设计与组织的依据。
(七)不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结构性”
一般来说,高结构性的材料指向的操作程序更为明确,但它往往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意。而低结构性的材料是一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可以干变万化地摆弄材料,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当作游戏中的替代品,或者当作操作的工具,这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推进幼儿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中发现的“包糖果”的活动,如果老师只为孩子们提供没剪好的糖果纸和橡皮泥,请小朋友将糖果纸一张一张剪下来,让孩子们学习分泥、搓圆或者做其他形状的糖块,再用糖纸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糖块包好,对孩子的发展将会更有意义。
(八)个案分析
在建构区中,幼儿正在玩导弹插塑,有的插飞机,有的插宝剑天天无意中把一个插塑套到了手指上,刚刚好,手指好像变长了,很好玩,他把五个手指分别套上了不同颜色的插塑,五个手指好像都变长了。他把手一伸一屈地展示给周围的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纷纷效仿。
这种情况下,插塑只是一种用来插的玩具吗?如果我们说插塑就只是一种插来插去的玩具那就错了,区域活动本身是一种幼儿学习性的活动,材料也应该是让幼儿自主玩的,幼儿自己发现插塑不仅仅是简单插一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加以引导的问:“小朋友们,导弹插塑还可以做什么呢?”
笔者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只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伴随着他们的才是愉悦、兴趣,才能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才是最有价值的。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途径,也是人可塑性最强时期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教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的影响先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作用,是幼儿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本园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针对家长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市某幼儿园 儿童100名(大、中、小班)
2、调查时间和地点:20_年7月—9月
3、调查手段:采用问卷调查
4、调查内容:家长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调查显示)
(1)教养者:母亲占65% 父亲占30% 其他:5%
(2)教养者学历;大专毕业占40%中专毕业占30% 高中毕业30%
(3)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有20%的是以三代家庭
2、大专、中专、高中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庭由于家庭背景和父母素养及环境的差异,大多数家庭都认为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的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还有许多家庭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与家校沟通不够,教育观念的冲突,两代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1)经调查显示,有绝大多数家庭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大专、中专、高中家长看法有显著的差异。
(2)经调查显示,大专以品德为主,中专高中以知识为主。
(3)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主张对孩子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大专、中专、高中家长对民主平等观念有差别的。还有许多家长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持有很明显的比例,大专家长占37%,中专家长占20%,高中家长占20%,这说明许多家长又要给孩子民主平等,又要有制约性的教育孩子,这就是新旧观念的矛盾,也是我们家庭面对的问题。
3、大专、中专、高中家长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1)教育方面:家长在保证让幼儿吃好及有病得到治疗的基础上,有70%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有85%的家长都有非常注意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性的培养。还有78%的家长都鼓励幼儿通过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其余的家长则由于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而不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在调查中发现,有90%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民主平等、表扬鼓励、耐心说理、正确的教育指导”。但是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还有45%的家长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关在家里不许出去”等。这就说明了,还有一半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2)德育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家长重视幼儿礼貌教育,也喜欢鼓励幼儿自行交往。在交往中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的问题和争端的大专家庭明显低于中专、高中的家庭。
(3)智育方面:经调查结果显示88%的家长重视智力教育,同时家长都很注重幼儿专业能力的培养。经调查结果显示,大专家庭以绘画、音乐、外语为主,中专家庭以音乐、舞蹈为主,高中家庭以其他的为主。
四、结论和建议
1、调查中发现的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教育的方法简单,这种现象,中专、高中的家庭占到65%,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普遍对孩子期望过高,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重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忽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对孩子不够信任,未能正确全面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满时往往采取简单消极的教育方法,如责骂、非难、侮辱、体罚。在不良的教育方式中长大额定孩子较易出现如依赖、退缩、恐惧、软弱、撒谎、攻击、急躁、自卑等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2)许多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中缺乏正确的管教孩子的态度与方法。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孩子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不少家长自己认为是“爱”孩子、“关心”孩子,但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这份“关心”;不少父母正在认认真真地做伤害自己孩子的事,从而也易产生一些溺爱孩子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大专家庭中较多,调查显示在三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不统一。
2、对策
(1)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十分重视子思想品德教育。许多年来,应付教育的弊端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击反映就是“重智轻德”。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扶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许多家长为孩子付出的很多,但是由于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家长必须先懂得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各方面素质,注重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为家长发挥自身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独特功率提供了相当广阔的领域,也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德育方面的重点。
(2)强调个性教育,重视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促进其潜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开发。个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造性能力和谐、完整个性。譬如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因此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明显的优势。因为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突出特点之一的就是有鲜明的针对性,尤其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就不同于学校里的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更难了解学生的长处、短处,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所以我们的父母要认真研究,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给孩子充分的表现自己,体现自我实现的机会。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3)父母亲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父母亲学习不仅包括教育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做人的学习。父母亲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一言一行,给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亲应学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对于孩子成绩的肯定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无形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不断地做好,这样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仅要参与孩子学习,还应更多地与孩子一直进行其他活动,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3)现实中,我们依然处于社会变革的21世纪中,审视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状况时,不能不对其未来的使命再作一番认真的思考。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呼唤着家。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3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有机调查系统完成。问卷调查范围广泛但一般情况下随机性较大不易控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弥补问卷调查可能出现的调查样本和调查问题的不完整和缺失,使整个调查具有更强的可信性。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基本情况调查
问卷中显示:
在调查样本中,生源地为河南省内的样本数目为38,所占比例为76%。省外样本数目为12,所占比例为24%。男生样本数目为30,所占比例为60%。女生样本数目为20,所占比例为40%。由于在本次调查中样本选择分布不是十分科学,因此而产生的调查结果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学习情况
学习情况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主要包括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需要的指导内容、学习能力、临考心情、专业看法、毕业打算、学习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定位。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2%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一般,只有1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满意。调查还显示有5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用处前景表示不满意。综合来看,大部分受访者面对与自己专业学习的态度呈现中庸现象。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整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只有4%的同学地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满意。30%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而4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度为一般,并不是十分积极地态度。而还有22%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态度为不满意甚至是十分不满意。而从毕业后的规划来看,58%的同学选择继续研习,38%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还有4%的同学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部分同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处于迷茫、无目标的大学生,一种消极的定位,虽然是一种这样的定位,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应是其主要任务,也非常需要老师的就业前景分析和职业规划指导。虽然大家就业前景并不是十分看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持严谨的态度,而不是没有思考盲目乐观。只是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三、生活情况
调查显示,16%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每天一次,32%的联系频率为两三天一次,34%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一周一次左右。也有16%的同学表示很少与家人联系。从受访者的感受来看,20%的同学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80%的受访者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比较大。现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承担了家里父母很大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比较高,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四、情感交际情况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调查显示,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有知心朋友,2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有知心朋友。还有50%的同学面对这个问题表示说不清。在问到与同寝室人关系如何,8%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38%的同学表示关系一般,还有48%的同学认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在面对与寝室外其他同学关系如何时,66%的同学认为与其他同学关系一般,16%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14%的同学说与其他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数不清。还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属于比较单纯或很单纯,也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比较功利化,也有18%的同学认为大足额同学关系严重功利化,4%的同学表示说不清。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52%的同学认为自己沟通交往能力一般,只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极佳,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62%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良好,少部分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也有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经过访谈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同时。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性交往的情况调查中显示,2/3的同学有男女朋友。46%的同学对自己的感情状况满意或非常满意。34%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感情状况一般,极少同学觉得自己感情状况比较糟糕。调查还显示,1/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情感把握能力极佳或良好,也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情感把我能力比较糟糕。由此部分调查来看,目前大学生校园情感交际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消极现象也很普遍,
不过大部分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小有摩擦都属于正常现象。同学朋友之间出现摩擦争执都很正常,重要的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五、自身情况方面
调查中显示,在面对人生时84%的同学都选择积极生活,仍有12%的同学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在对受访者进来一个月的精神状况中显示,52%的同学觉得自己最近的精神状态比较好,也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精神状况不好,从身体素质的调查来看,56%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少部分同学认为身体状况极为不佳。在调查中还显示,只有4%的同学认为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非常多,6%的同学认为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比较多,42%的同学觉得一般,53%的同学觉得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很少甚至几乎没有。52%的同学表示当心情遭遇低谷时自己的恢复能力良好。在感觉心情低落时68%的同学表示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28%的同学表示会找家人朋友倾诉。由于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面对无法预测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力,因此,遇到挫折时自我排遣的能力比较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意见与建议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学习上,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反映出他们需要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的指导,许多大学生荒废学业除了一方面自身因素外,也有因对本专业及一些学科缺乏了解,对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导致的颓废堕落。因此,学校可定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活动,为大学生专业发展指明道路,使之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和对以后未来发展的规划,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生活和情感上,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在交际中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来。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当然,上述调查成果的取得,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既离不开老师的宏观指导,也离不开小组所有成员的辛勤努力,在此对老师的指导。所有小组成员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4
摘要:大学生是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攀增,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心里尚未成熟,一方面要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反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容易导致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之间的平衡失调,发生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好地解决我系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部于20_/10/28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因涉及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都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此次问卷调查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构成
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的18道题目。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率94%,其中大一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
二、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平的发放问卷,通过调查,看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将问卷回收,我们对全部问卷汇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改变、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的那份优势已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中学时的那些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学习一些社会上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的重压,他们处于高负荷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考到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尽头。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问题
调查中38%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问题
调查中26%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4、人际交往难的问题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调查中,39%的心声认为没有朋友;24%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3%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儿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有75%的学生会感到难受,会产生郁闷心理。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少数同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压抑的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自己的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的正视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在选择解决方式上,60%的同学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可见,大部分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的标志。
5、异性交往问题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交往动机不纯,甚至这种现象还有跟风的,个别同学互相介绍对象,还有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大一新生的在与异性交往比高年级的存在更多的问题。对于“你认为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就会是恋爱吗?”这个问题中的回答看到相应的认为“是”的回答占据了仅仅是6%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异性交往和恋爱交往的很大不一致性。
6、毕业时的心理危机问题
调查显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措施:
1、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
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这就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2、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3、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讲座,请我系心理健康老师或校外专家到我系为同学们上系统的、专业的心理指导课。
4、加强心理咨询系统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宣泄情绪,学会理性控制自己。
四、总结: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自己的自我调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5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20__年10月5日——11月15日,我对我校店子二小四——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__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人数 回收问卷 回收率有效卷
四年级 30 30 100%
五年级 30 30 100%
六年级 30 30 100%
总数 90 90 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 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厌学情绪等。根据统计,这一类学生达到41人(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下同),占49%。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是社交障碍。在调查过程中,这类学生有2人,占2.2%。主要反映在不会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不爱主动与他人交往。自私,以自我为主。缺乏自信也是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类人群有5人,占5.5%,主要表现在胆子小,声音小,不敢说话,不敢发言,不敢与老师沟通。排在后面的是个性问题15人,考试焦虑15人,挫折适应问题7人,青春期教育问题8人,情绪问题12人,感觉无助的有2人,情感缺失和适应障碍各1人。总体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占全校的2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成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五、解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很多家长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学校层面,学校应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6
调查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
1、我们的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_t,简称MIIT)作为测验材料。
2、从璜山镇小的四和六年级八个自然班抽取被试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龄为11—13岁,基本上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
调查结果:
1.就璜山镇小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总之,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杭州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是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别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7
在教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孩子,健康、善良、真诚、勇敢的阳光孩子那样让人喜欢,可现在各类不同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让人不由叹息啊!从教多年来,我综合分析后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自身性格因素
小学生性格各异,不同的性格也造就孩子不同的心理特质,所以活泼的,抑郁的,冷静的,偏执的等,都会有自身所固有的性格弱点,如果老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孩子正确加以引导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的问题。所以,我们自古提倡的因材施教,不仅是非常经典的教育方法,更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教育良方,只是我们现在小学班额太大,使这种经典的教育方法很难实施,或者说,无法实施,所以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同一种方法来管理,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关系复杂,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没有固定的家长监管等等,都会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及形成不良思想,慢慢的,孩子在正常的群体中,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越来越明显,就会是孩子的心理出现失衡。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孩子,可是我们的教育机制,就只看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挥棒很难改变,教师就更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过程及孩子的个性差异,可想而知,教师为成绩对待学生的方法简单,性格各异,学习情况各异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四、同伴因素
学生在学校相处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间的攀比,威胁,等都会造成孩子心里的压力。
五、社会因素
对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大家应该很清楚,社会环境的复杂,现代社会认知的扭曲,都会让这些刚刚建立起分辨是非能力的小学生惶恐不安,他们真的不知道孰是孰非,会困惑,焦躁,会模仿,尝试,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心理的的失衡或疾病。
在实际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呢?我们的针对厌学做了一些研究,具体方法是:
对于厌学的学生,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孩子的目标培养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是需要目标激励,尤其是小学生,引导孩子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不仅使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乐趣,还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动力,使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学会战胜困难,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在达成目标的时候也会有失败,这就是家长和教师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所以目标培养很重要。
2、教师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艺术,不能再用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现代教育艺术不仅在乎学生学习,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又如何快乐的学习;不仅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生是否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学会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厌学的现象应该是能够减少,或不再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既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拓宽他们的广阔视野。视野大了,兴趣更广泛了,教师随即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8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