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怎么写5篇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
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2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课件,出示生活情景图。
2、导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是从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会出现可以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继续争议下去,在辩论中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节课我通过实物的演示,帮助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观又形象地证实了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也引发学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数学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验证事实的必要性。
我通过学生对两个实例的比较,在比较中揭示两种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体会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怎样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课件出示33页“做一做”: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个练习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练习,学会分析
出示P35页的第7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集体订正。
设想是数学教学从生活入手,最后又回归生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当然,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再去创造,去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讨论,师再总结。
(八)布置课外作业:35页6、7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中位数”。
一、说教材
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此方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让学生自学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点拨指导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合作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复习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105页例4,谈话导入,这是某校五年级一班举行掷沙包比赛时第3组的同学们制作的他们小组人员的成绩统计表,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学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可以鼓励学生求出它的平均数。
3、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有5个同学的成绩低于他们的平均数,请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两个人的成绩特别优秀)
4、引导学生明确,平均数高于这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的成绩,是因为有两个人的成绩特别优秀,因此用平均数表示这组学生成绩的一般情况不合适。哪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二)自学尝试
1、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预习提纲:
(1)认真观察统计图中的数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怎么能很快地找到这个数呢?
(3)谁来给这个数起个名字呢?
2、学生思考之后,可以让他们打开数105页,从书上找答案。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当学生思考之后再看书找答案,可以激发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展示交流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让小组中推选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数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当小老师把他们的思路将给大家听。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重点和学生理清找中位数的方法是先把这组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找中间的数。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巩固拓展
微机出示例5,五年级二班的7名同学的跳远成绩统计表,并出示问题前3个问题让学生练习。
当学生都完成作业之后,再出示第4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再次组织学生自学尝试,展示交流、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白数据有偶数个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六)小结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通过学习得到的结论: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来个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 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