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热门7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05 09:18:2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1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苏轼

赵康靖公神道碑

原文:

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释:

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译文: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v^,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2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惊喜再拜。前磬折称:“新吕布衣彭几,幸获拜谒。”既罢,熟视曰:有奇德者,必有奇形。”乃引镜自照,又捋其须曰:“大略似之矣,但只无耳毫数茎耳。年大,当十相具足也。”又至庐山太平观,见狄梁公像,眉目入鬓。

又前再拜,赞曰:“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又熟视久之,呼刀镊者,使剃其眉毛,令作卓枝入鬓之状。

家人辈望见惊笑。渊材怒曰:“何笑!吾前见范文正公,恨无耳毫;今见狄梁公,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子修人事以应天,奈何儿女子以为笑乎?吾每欲行占道,而不见知于人。所谓伤古人之不见,嗟吾道之难行也。”

【注】①范文正公:且¨范仲淹。②鹅折:形容毕恭毕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译文:

彭渊材头一次见范仲淹塑像的时候,特别惊喜进而一拜再拜,腰弯得都要贴住了,口称“新昌布衣彭几幸获拜谒。“拜完后,他细地端祥塑像,说:“有奇德的人必有奇貌。“于是拿着镜子看自己,捻着胡子说:“差不多挺象范公了,就只是缺几根耳毫。等岁数大了,应该就十分地相象了!“又去庐山太平观游玩,见到狄仁杰的塑像眉毛和眼睛直伸到鬓角,过去又自称说:“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端祥了良久,让拿着小刀镊子的从人刺他眉毛的尾部,要修成象挺立的树枝一样,直插入鬓。

家人望见又是惊讶又是好笑。彭渊材发作道:“笑什么!我上次见范公,只恨少了耳毫,现在见到狄公,能不剃眉毛么。有什么好笑的!“

《笑林》评论这件事说:“要是见到李克用,就应当弄瞎眼睛;遇到娄师德,那更要弄断一条腿了!“照我说:“这样的人,就应该纹了他的脸,让他学狄青;卸了他的膝盖,再学孙膑。“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我回答说:“像他现在这样的花脸,如何行得通?“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3

(殍殣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

(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带。

(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存,慰问。饷,馈赠物品

(术)指救灾的方法。

(主首)住持,方丈。

(鼎兴)大盛。

(敖仓)粮仓。

(役)使用。

(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

(恤)忧虑,顾惜。

(荒政)救灾的'政事。

(条叙)指奏章。

(仰食)依赖……吃饭。

(无虑)大约。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晏,安定。

(流徙)流离所失。

(岁饥)年景饥荒。

(司农)主管粮食等事项的官府。

(著)制定。

(因)顺着,就着。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4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沈德潜

原文: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译文:

人在困窘时,一定要有安于困窘的气节和兼善天下的志向,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富贵贫贱、荣辱得失而内心郁结。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非凡的功业。即使到了他去世以后,(后人)在名山之中祭祀他,他的名声在天地之间也不会凋敞。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他奉行的原则坚定,操持的品行有根本罢了。

范文正公还是一介书生的时候,就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看他到南都(商丘),进入学校,生活起居和饮食的条件,别人不能忍受,但他打扫房间读书,秉持着“一个人处境不利就是我的罪过”的志向。所以当他出仕后,从秘阁校理一直做到参知政事,没有违背“先忧后乐”的原则。致君尧舜、治理百姓的初心,只要是别人所推崇的,远远比不上的,都是他的胸怀抱负。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趴伏在殿阁下,为郭后的废黜而争辩,获罪被贬谪;触犯吕夷简的怒火,高若讷之类的人诽谤他,又一次被贬谪;因为祸福顺逆的缘故擅自回复李元昊的书信,就又被贬斥。等到从^v^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啊。但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他就安抚和睦百姓;镇守边境,就能使西方之人(指西夏)胆寒;在枢密院任职,参与国家大政,就能督促政治的实效,裁减官员的子弟,兴办学校,来革除在长久安定之中积聚的弊病,重用有德行的士人。到现在,他的奏议和功业,辉耀史书,即使是山林之人、妇人小孩,没有不知道范文正公忠义的。这都是因为他在困顿之时树立志向,经历众多变故却不曾稍徼因此而屈服的缘故啊。

从前诸葛亮淡泊宁静,在田地间定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拥有荆州和益州,建立鼎足三分后的功业,在危难之中受刘备的托付,不惶恐不疑虑,成为夏商周三代之后的王佐之才,像文正公这样的,大概也是诸葛亮这类的人吧。并且,(他)讲述辨明正统的学问,邀请胡安定先生(胡瑗)做教授,把《中庸》讲授给张横渠(张载),他对于理学,能开风气之先啊。难怪在百代以后,祭祀一天天隆重起来。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的传承。哎呀,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范文正公本来就是吴人,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对吴地有功,所以祠堂在吴县天平山的南边,依靠着他的祖墓。壬子夏五月,乡人商议修葺旧祠堂,桐城张公命我写文正公祠堂碑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于石碑之上。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5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修顿首再拜启。得书,卑情不任欣慰之至。戎狄侵边,自古常事,边吏无状,至烦大贤。伏惟执事忠义之节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识面者,退夸于人以为荣耀。至于游谈、布衣之贱,往往窃门下之名。则士之好功名者,孰不愿出所长少助万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况闻狂虏猖蹶,屡有斥指之词,至于执戮将吏,杀害边民,凡此数事,在于修辈尤为愤耻,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然修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人见许。此岂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况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此师鲁所见。今废已久,惧无好辞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某虽儒生,不知兵事,窃惟兵法有勇有怯,必较彼我之利否,事之如何,要在成功,不限迟速。某近至京师,屡于诸公间,略闻绪言攻守之计,此实当时之宜,非深思远见者孰能至此?愿不为浮议所移。

古人所与成事□,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欲其尽死,必深相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今豪俊之士,往往蒙见收择,顾用□如何尔。此在明哲,岂须献言。然尚虑山林草莽,有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门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安佚也。伏蒙示书,夏公又以见举。某孤贱,素未尝登其门,非执事过见褒称,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更无可往之理,惟幸察焉。

(节选自《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七)

译文:

(我)欧阳修顿首再拜书启。收到您的来信,我私下里内心非常欣喜慰藉。西戎和北狄侵犯我们边境,自古以来就是常事,戍边的官员无能,以至于让您费心。我私下认为您忠义的节操在天下彰显,天下能有幸见您一面的士人,回去后就向别人矜夸,当做荣耀。至于那些地位微贱的交游闲谈、平民百姓之流,更是常常冒名出自您的门下。那么,喜好功名的士人,谁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擅长稍稍帮助您一下,得以依傍您来成就自己的美名呢!况且我听说边境^v^的敌人非常猖獗,屡次有呵斥指责我们的言辞,甚至追逮杀戮我们的将士和官吏,残害边地平民,所有这些事情,在我欧阳修看来尤其愤怒羞耻,每想到此,半夜多次起来(没法入睡)。

然而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因为稍微喜欢写文章,就过度地被世人舆论称赞。这些哪儿能承当你的举荐呢?况且现在世人所说的四六文,并不是我的喜好,年轻时为了考进士难免要习练,自从考中以后,就放弃了不再写作。在西京辅佐三相幕府时,按照职分应该写作,我也不曾写过,这些尹师鲁都见到的。现在荒废已经很久了,真担心写不出好的文章,以至于辱没了您的美好的任命,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我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不懂军事,但私下认为兵法讲究勇敢和胆怯,必定要谋虑敌我的有利与否,结果会是怎样,关键是要成功,不在于快慢。我最近到京都,多次在王公大臣之间交游,大致听他们谈论攻守的谋略,这些实在是现实形势非常需要的,如果没有深思远虑,这些人能到这种地步吗?希望您(选用才干的标准)不要被浮华的议论所改变。

古人能一起成就大事业的,一定有国家的栋梁参与。不单是身居高位的人把知人善任当做难事,一般的读书人虽然贫穷微贱,能将自身投靠给正确的人,本来也不容易。想要他竭尽死力,一定要深入地了解他,了解他不够透彻,士人也不会被使用。当今的豪杰才俊,往往已经被收纳录用,只是(不清楚)使用的程度怎样。这些道理都是您知道的,哪里需要我再进谏。可是我还考虑山林草莽之中,还有慷慨豪迈自我珍惜的英雄,没有被您收录于门下(为您效劳),(您)最好稍微思考一下。

至于我欧阳修,很遗憾没有其他才干来供你驱使,不敢效仿那些平庸的人苟且生活享受安乐。承蒙您写信推介,夏公又因此举荐。我孤陋微贱,一向不曾登门拜访(夏公),要不是您过分地褒扬称赞,哪里会到这种地步?实在惭愧惶恐!只是我已经因为亲人年老(需要赡养)拒绝了(夏公的)举荐,现在更加没有可以前往(任职)的道理,恳请您明察。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6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

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收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

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城大顺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葫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门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内心刚直,乐于行善,广有仁爱。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心胸非常豁达。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儿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国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

范文正公年谱原文及翻译7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推荐阅读:

刑事案件申请并案的范文(6篇)

理事会会议流程范文(共21篇)

大学征文格式范文(精选34篇)

高中生社会实践表填写范文(热门11篇)

刑事案件呈请撤销案件报告书及范文(合集18篇)

外贸函电范文建立业务关系(合集19篇)

标签: 原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