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推荐12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2-02 17:48:2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一篇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及其相关的概念、资本运营的特点、形式、国内外发展状况及重组、并购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资本运营的核心――M&A,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特点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特点做一分析和总结。文章在阐述理论问题紧扣what―how―why,并加以背景的介绍,使文章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

6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 ・英语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会计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摘 要: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一般说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资本运营,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谓产品经营,就是企业围绕产品与服务等主要业务,进行生产(含服务)管理、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而企业的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大街够、融资和投资的运筹,以谋求实现在风险与赢利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1 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在论述资本运营前,有必要把产品运营说一下。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一般学术界定义产品经营(生产经营)是以物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有关资本运营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二篇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鱼纹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鱼纹是中华民族纹饰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它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鱼纹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图形语言和视觉符号之一。

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将追寻传统鱼纹发展的轨迹来解读鱼纹,并为开启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思路和创新。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从国内目前对鱼纹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民间传统鱼纹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从造型艺术角度的鱼纹进行专题研究的人还很少,也不深入。大部分都是对鱼纹的断代史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对仰韶半坡彩陶中鱼纹的研究。

汤池(20_)在《黄河流域的睁始彩陶艺求》中指出中国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是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为显著特征之一。因此,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十分关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和发展问题。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关于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 70 年代,黄河流域三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分别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独特的文化成就,特别是在老官台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彩陶艺术以后,这个问题才有了释疑的眉目。并且在彩陶装饰中经常运用鱼纹艺术。

策狄(20_)在《艺术的起原》中指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构,离不开艺术人类学的学理支撑。艺术人类学不仅要平等地看待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各种艺术;同时,还从文化整体论的角度来看待艺术。《艺术的起源》被公认为是艺术史的代表作、艺术人类学的开山之作,集中体现了艺术史观。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起源的考察研究,初步建立起社会演进论的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框架,并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石。从艺术哲学与艺术科学的区别入手,探讨了考察人种学(艺术人类学)对于建立艺术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并对原始民族的艺术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于后来的艺术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禹(20_)在《山海经》中指出本书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 2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扬建军(20_)在《装饰图案基础》中指出本书紧紧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和相应的训练要求,系统而明晰地阐述了装饰图案的基本原理、特殊规律、设计方法和表现技巧,突出了培养学生造型基本功和创造能力的宗旨。该教材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改革成果和新的设计理念,结合对传统的、民族的优秀装饰作品的介绍,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具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和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性。

王运熙(1984)在《李太白诗歌解读》中指出代评论者对于李白诗歌,相当注意其关心政治社会现实的一面。李阳冰《草堂集序》曰:“凡所著述,言多讽兴。”即是说李白诗歌内容,针对现实,富于讽刺和比兴。这评价和李白自己“寄兴深微”的主张相吻合。后来李商隐在《献侍郎钜鹿公启》中有曰:“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也是认为李白诗对时弊富于怨刺内容,并在这方面把李白诗和杜甫诗相提并论。

刘庆孝(_)在《雷圭元先生的图案学思想》中指出记得当时 器时代庙底沟彩陶装饰为主线。对其美学原 大量资料的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弃粗曾问过一个大题目:如何学好图案?雷先生 理,溯本追源。印象最深的是,在以彩陶装饰 取精,熔化提炼。再把自己的独到见解深人浅精辟地概括了一句话——拜古人为师!为母体的“再创作”中,使我们进一步体味到 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 真正从师于雷圭元先生是1979年,那是 我们祖先这种笔法流畅,随心所欲,毫无造 雷先生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一个特殊的年代。粉碎“_”之后,雷老 作,自由而不逾矩的“写意”情趣和体现中国 了中国图案与太极图的关系,并从楚汉漆器恢复了学院领导的职务,并重新朝气勃勃地 风图。

黄静(20_)在《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中指出现代包装设计既要有民族情,还要有国际观,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包装作品来。一是在设计中不要一味地只是照搬传统,要积极创新;二是我们的包装设计应在中国文化和民族根基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应更好地处理好现代包装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目前,我国的包装设计一味地向西方看齐,丢失了传统图案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于文中研究了如何更好地使鱼纹与包装设计相结合,保留鱼纹的特点的同时又符合现代包装设计的时尚感。

3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自清(20_)在《闻一多全集生活-新知》中介绍了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勤苦奋进,追求真理,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在现实的教育和中国_领导的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走上了为争取人民民主和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新诗创作和古代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丰富了我国的文化思想宝库,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拍案而起”,为民主而英勇奋斗,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敬仰和赞颂。他写作的诗歌,反映民间生活,与群众联系密切。更有很多对民间生活的写照。闻一多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榜样。

外国学者Random variable(20_)在《random signal principles》中指出人类的艺术设计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标志是用一种特殊文字或者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以其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含义和信息。

外国学者Josep(20_)在《Adorn》Structutal packaging中指出20世纪的设计也一直以自然主义和传统的鱼纹形图案为中心。鱼纹形装饰的主要变化就是以几何图形搭配为本的装饰体系。本世纪初,维也纳、格拉斯哥和芝加哥的革新者们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现代装饰风格,即以直线、圆圈为主,甚至直线也能产生特殊效果的图案。现代主义的另外一些精英们一直对源自方形和矩形的无穷变幻非常着迷。许多设计师运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创造出复杂的综合图案。

外国学者Joran(20_)在《Thinkgeek Emergency Exit》中指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

4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创造具有时代感的优秀包装,从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包装设计既要有民族情,还要有国际观,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包装作品来。

现代包装设计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形式的求新求异和只注重讲究形式的个性而忽视了对包装设计深层次内涵改造的问题,因此,对于包装设计发展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包装设计表面想象的分析中,而在于透过现象去挖掘它的本质,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和阐述升华到民族化审美的理论高度。

中国鱼纹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传统并在新的环境中加以发扬,如何通过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品格的认同与把握,来应对全球性的文化冲出,在当下变得异常重要。鱼纹运用于现代设计,是一种现代化的转型,也是正在寻觅话语资源的现代中国设计的财富。几千年历史的交替演变也促成了鱼纹的发展和变更,并已深深扎根于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中,并随着时代发展,鱼纹的传统思想观念已受到冲击,现代观念与传统思想的碰撞又使中国传统鱼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脉相承的过程中,鱼纹的价值性也反映在运用现代视觉语言的手法,提炼出现代平面设计更加丰富寓意与民族内涵精粹。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三篇

一、文献综述的撰写

1、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数量要足,引用要规范

2、文献综述要对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和综合评述

3、文献综述格式参考论文格式

4、文献综述,论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要在原文中标注何处引用,且参数文献中教材不要过多。

注意:1、文献综述内容要精炼,要有对主要文献的综合评述

2、文献综述与论文相关性要强

二、文献综述常见问题

把文献综述写成“文献分述”。仅是把每个人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罗列,反映出没有把文献读透。写文献综述是把别人的相关研究读懂后再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要有对他人观点的综合提炼、概括。

把文献综述写成现状描述。文献综述是对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提炼和描述,而现状描述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的现实状况的'客观描述,二者要区分开来。

文献综述中不标注引文出处。特别是有的综述中,整个段落明显是从别人那里引用的却没有任何标注。对引用别人的成果进行标注既反映科学的态度,也是对别人的研究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四篇

[4]汪少华,《投资学》,.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6] 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 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8,长春大学学报。

[9] 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 商业研究。

[10] 《中国并购指数》,,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 汪金成,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 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3] 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 ,,北方交通大学。

[14] 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北京工商大学。

[15] 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

[16] 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北方交通大学。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五篇

[摘 要] 按照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季度报告。从实证检验的角度来考察季度报告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季度报告对盈余数据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较低。研究中也同时发现,季度报告披露后,投资者对当年年报盈余信息的反应明显变小了,说明引进季报之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下降了。由此考虑公众对季报的关注角度与对年报有所区别。

[关键词] 季报 年报 信息含量 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在会计理论框架和会计准则制定中,会计报表的目的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即能否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决定着会计的生存发展。盈利预测是会计信息含量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有大量文献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验证会计盈余数字的有效性。从总体上看,这一领域主要形成了两类研究。一类是交易量反应研究,主要研究盈余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动,从而验证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一类是股票价格反应研究,主要研究股票价格对盈余数字的反应,从而验证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投资决策中,是否应用了会计信息,股票价格反应研究通常又有股票价格波动性研究、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研究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这方面的最早研究由Ball and Brown (1968) 完成。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第一,股票价格对收益的反应是一致的,即收益上升的股票价格相对市场整体是上升的,而收益下降的股票价格是下降的。第二,由于对非财务公告信息的了解,市场对收益变化的反应是提前的。第三,由于市场不能完全预见到公司财务的准确情况,信息公告当日的市场反应显著。第四,市场对公告信息的反应是有效的,公告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公告当日完全释放,投资者不能在公告后获得超常投资回报。

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20_年中国证监会发表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根据要求,从20_年第一季度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行季度报告的披露制度。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研究多侧重于这些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向投资者传递了新的信息。Haw et al.(1999)、赵宇龙(1998)、陈晓(1999)皆检验了年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Haw et al.(20_)还进一步验证了中报会计盈余的有用性,Kross和Schroeder(1984)季度报告公布时间与极度信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季度盈余公布的时间与股票报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早公布的季度盈余报告包含了较好的信息;与晚公布的季度报告相比,早公布的季度报告伴随着较高的超额报酬。

但是,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盈余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都非常低,一般在2%~5%,最高也不超过10%。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其他变量所引起的。

就季度盈余报告公布之后,年度盈余的信息含量是否会有影响,Mcnichols和Manegold(1983)通过比较34家样本公司开始公布季度盈余报告之前和之后的平均相对方差发现,第-4日、+1日、+2日的相对方差量在季度报告实施后明显地变低了(p=),若比较从-5日至+2的平均相对方差,季度报告实施后的相对方差就更加小了(p=)。这些证据均说明,引进季度报告之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下降了。

因此,本文试图弥补上述学者研究方法的不足,在回归分析中加入对其他因素的考虑,试用回归分析研究季度盈余信息的有用性。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二部分是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对上市公司季度盈余信息有用性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研究假设

从最初的年报、中报到目前季报的强制性披露,缩短定期报告的间隔目的在于使投资者更及时地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进而使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这一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投资者会利用季报这类更及时的信息来源。根据“信息有效论”,市场对经济利润的追求使得影响股票定价的信息一旦公开,就能及时、无偏见地反映在股价中(Fama, 1970)。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季度报告的披露会影响投资者对年报信息的有效利用。这个假设隐含两层含义:一是季度报告包含的信息含量对投资者是有用的;二是季度报告的披露使年报的相对信息含量下降了。

三、研究设计

1.方法设计

为了研究季度报告的会计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上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在深圳证交所上市的59家公司,考察了这些公司20_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报告和20_年报公布的会计盈余情况以及季报、年报公布前后交易价格的变动情况。

本文以未预期盈余UE作为季度报告中会计信息的表征变量,以未预期报酬率AR作为市场反应的表征变量,主要考察未预期报酬率和未预期盈余之间的相关关系。1.如果季报披露期间,证券价格有明显的波动,可以说明季报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并在证券市场上产生了明显的反应如果没有明显的价格波动,则说明季报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新的信息。2.如果季报披露之后,当年年报披露期间,证券价格的波动明显小于以往没有披露季报的年份,则说明季报的披露使得当年年报具有的信息含量下降了,如果证券价格的波动相较以往没有太大差别,则说明季度报告的披露对年报没有影响。

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

为了保证能较为准确地估计股票的风险系数(β值),消除上市公司价格波动的不稳定因素,样本的选取遵循以下条件:①必须是上市4年以上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②在观测期内(季报公布前4个交易日至公布后5个交易日)公司没有公告进行兼并重组或行业转变;③在近期内(季报公布前45周)没有进行过股票分割;④不是ST(特别处理)或PT(暂停交易)股票;⑤考虑到要计算未预期盈余,因此必须选择同时具有20_年和20_年第三季度季度报告的上市公司;⑥20_年三季度报告日当天为非交易日的除外。经过筛选后最终用于分析的样本有59家公司。

(2)数据来源

每股收益、股价数据、股指数据和季度报告披露时间均来自于巨灵软件;

3.计算与模型

计算中涉及的主要变量:一是未预期报酬率(AR),表示个别股票与市场波动不一致,可能给持有者带来非正常报酬,用来衡量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二是风险系数(β)用来表示个股波动和市场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三是未预期盈余(UE),表示该公司预期会计盈余与实际盈余之差,用来衡量季报中的信息含量。

(1)估计风险系数

要估算某只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需要考察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这里采用了所有样本公司股票20_年6月23日至20_年9月30日共10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和对应的深圳综合A股指数100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然后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市场模型来估计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β):

Ri,w=αi+βiRm,w+εi

这里Ri,w是某只股票在w日实际报酬率,Ri,w=(Pi,w-Pi,w-1)/Pi,w-1,其中Pi,w是第w日的收盘价。Rm,w=(Iw-Iw-1)/Iw-1,其中Iw是深证综合A股指数在第w天的收盘指数。

(2)计算预期报酬率(ER)

这里采用风险调整法来计算预期报酬率,根据估计系数αi和βi,利用市场模型计算出期间t股票的预期报酬率:ERi,t=αi+βiRm,t,计算范围是季报公布前4天至公布后5天,加上公布日当天共10天。以公布日为第0天,相对日期为-4日和5日。

(3)计算未预期报酬率(AR)

未预期盈余等于实际报酬率减去预期报酬率ARi,t=Ri,t-ERi,t,实际报酬率的计算方法为Ri,t=(Pi,t-Pi,t-1)/Pi,t-1,其中Pt为股票第t日的收盘价。

(4)未预期季度盈余(UEi)

股票的未预期盈余采用随机游走模型进行估计。公司i在第t年的未预期季度盈余可表达为本年度季度盈余与上年度季度盈余之差。考虑到交易量是对盈余信息意外性程度的反应,再对结果取绝对值,由此得到计算未预期季度盈余的模型为:UEi=|Yi,t-Yi,t-1|

(5)累计未预期季度报酬率(CARi)

四、季度盈余信息含量检验

1.建立模型

为了检验未预期盈余(UE)和未预期报酬率(AR)之间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构造了以下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

CARi,t=a+bUEi+cLOSSi+ε

其中,t表示相对日期,UEi表示未预期季度盈余;CARi,t表示i种股票在t年度的季度盈余披露日前第4个交易日到季度盈余披露日后第5个交易日的平均累计未预期报酬率;季报是否报亏,以虚拟变量LOSS表示;a为常数;b为未预期盈余系数;c为LOSS变量系数;ε是回归模型的残差项。

2.实证结果及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本文选取深市20_年59家样本(剔除未预期盈余为0的样本)的第三季度报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a=。其中未预期盈余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为,方程未通过检验;而LOSS变量与累计平均未预期报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显著大于0,说明季报是否报亏与累计平均未预期报酬率有着显著相关性,LOSS反应系数t大于2,通过检验。但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度Adj-R为较低,可能原因是影响每股盈余的因素很多,诸如公司规模,会计核算制度等其他因素,在进行盈余系数分析时未引入其他的变量。因此认为可能是由于其他变量所引起的。

本文还单独分析了报告日前后窗口期(-4,5)内每一天未预期报酬率同未预期盈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它们分别做了回归分析,但是未预期盈余反应系数t都不超过2,从检验来看,市场反应并不明显,均不能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

研究表明,与国内同类研究中证券市场对年度报告的反应相比,季度报告引起的市场反应不够明显,季度报告包含的信息含量不足,这也说明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季度报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证券市场理性投资的投资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和应用。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市场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不够明显,未预期盈余和未预期报酬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二是在研究中发现,季度报告的披露确实降低了年报的信息含量,因此,考虑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的反应一般取决于非理性因素,如季度报告披露的性质、公司规模等等,多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说明了在深圳证券市场,季度报告的未预期会计盈余与股票超额回报率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结果不支持季度报告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因此,季度盈余数字不具有有用性。

参考文献:

[1]罗斯・瓦茨 杰罗尔德・齐默尔曼 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_年9月,p24~34

[2]陈潇阳 李豫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含量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

[3]唐跃军 谢仍明:好消息、坏消息与季报预约披露的时间选择――管理层的组合动机与信息操作[J].财经问题研究,20_年1月第1期

[4]薛祖云 吴东辉:信息过载是否影响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使用――来自季度盈余的实证证据[A].2004年会计学论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六篇

庞德与中国诗歌

1、研究目的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埃兹拉.庞德曾指出,意象是一种一刹那间呈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庞德在19提出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第一,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事物”;第二,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第三,采用自然的乐句,而不是按照节拍的节奏;其原则与中国古典诗歌所提倡的凝练,要求诗歌写作简洁、清晰,不要多余的修饰物以及中国诗歌的音律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理论产生的环境,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选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埃兹拉与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比较分析的对象,根据辜正坤提先生提出的诗歌鉴赏“视像美”以及王长俊先生提出的“诗歌美学”理论,比较鉴赏《天净沙.秋思》与《在一个地铁车站》诗歌“意象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意象在情感和绘画等方面的差异,探寻庞德诗歌的“汉诗”元素,体会意象诗歌的魅力。

2.国外学者关于庞德与中国诗歌的研究

比较诗论

诗歌美学

3.国内学者研究

中西诗论

中西诗歌翻译

株洲师范学院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王琳在《在中国的翻译和诠释》一文中从英语诗歌翻译的角度,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指出中国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存在着不足和误读,并对导致误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及诗论的影响反过来也左右了中国学者对庞德意象派诗歌的解读。

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埃兹拉与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根据辜正坤先生提出的诗歌鉴赏理论,比较《天净沙.秋思》和《在一个地铁车站》在视像运用上的差异,通过分析不同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意象在绘画、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探寻庞德诗歌中的古典汉语诗歌,体会意象派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Brooks, Cleanth. Penn, Warren, Robert. Understanding Poetry [M].Holt Rinehart;

4th edition 1976.

[2] CaoXia, Ezra Pound’s Imagism and That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J]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Press, .

[3] Pound, Ezra.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M].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8.

[4] Gao Qingxuan, Th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try as Exemplified by

Ezra Pound. [J]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

[5] Jones, Peter. Imagist [M].UK, .

[6] Pound, Ezra, 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Medium for Poetry, City Lights,

San Francisco, 1969.

[7] Rosenthal, M. L. The Modern Poe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8] Shen, Jing,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tic Image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J].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

[9] William, Pratt. “Ezra Pound and the Image” in Ezra Pound, the London Years: 1908-1920, AMS Press, 1978.

[10]陈明明.从意象叠加到意象并置――试析埃兹拉.庞德意象诗歌创作技巧[J].西华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12]曹霞.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_.

[13]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

[1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5]吕敏宏.在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情结――从庞德诗歌看英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J].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_.

[16]徐福江.中英意象派诗歌翻译比较――以“In a Station of Metro”和《天净沙.秋思》

翻译为例[J].湖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7]徐水乃.比较在《一个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意象运用的相似性[J].湖北:中南

大学学报,.

[18]孙媛.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试论庞德诗歌创作的意象叠加手法[J].漳州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

[19]王长俊.诗歌美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0]邬帅.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J].文艺生活(文艺新论),

[21]王佐良.英国诗史[Z].北京:译林出版社,.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七篇

二、文献综述

期刊中刊登的26篇关于头版头条的文章按照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二)以头版头条为文本来分析其所代表报纸的某一方面特征。如中国社会 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崇山的《从四家党报的头版头条看地方特色》 通过头版头条分析总结了四家日报因所处省份不同而具有的不同地方气质以及新闻报道特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詹正茂与付署安和写的《头版头条与经营战略—《经济观察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启示》,重点分析了两家成功的财经类报纸的经营战略是如何通过头版头条来贯彻的;还有姜红与许超众的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从“斗士”到“智者”:舆论监督的话语转型—新世纪以来《南方周末》文本分析》则是通过文本分析来考察报纸的舆论监督问题。

篇是河北大学蒋丽莉撰写的《新时期党报头版头条研究—以(1978- -20_)为例》,文章以30年《_》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其定位进行了纵向 深入的研究,通过《_》定位基本特征变化的特征分析我国党报在头版头 条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对党报头版头条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新闻从业者 主要是从采编的新闻实务角度去研究头版头条,学者主要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头版 头条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大都只是集中于一点,系统性的、全方位的研究 的还是比较少,这也正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谭立谋。头版头条的学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_.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_.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_

[7〕周胜林尹德刚梅爵。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丁柏锉。当代新闻文体写作「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 191冯健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0]裴显生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

[11〕陈力丹。党报头条要有新闻[[J]。新闻记者,2004, (8)。

[12〕杨秀国王哗。党报头条要体现新闻性[[J]。新闻知识,20_, (1) 。

[13〕吴红雨张扣林甘恬。地市党报头条改革的思考[[J]。新闻战线,20_, (7)。

[14」孔祥军刘海贵。定位·标准·艺术一对党报头条新闻的理论探索[[J]。新闻战线,20_, (3)。

[15〕王首程。影响党报新闻宣传效果的因素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_,(12)。

[16〕杨涌。坚持导向正确努力贴近群众—党报头版头条新闻的选择思路【J]。新闻战线,20_, (3)。

[17〕陈力丹戴莉莉。党报传统:按新闻价值而不依领导人职务编排版面[[J]。新闻记者,20_, (5)。

[18〕陈力丹戴莉莉。党报头版:宝贵的新闻空间—《以深圳特区报》为例【J]。今

传媒,20_ (5)。

[19〕徐华西。办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一关于_定位研究田。新闻记者,20_,(11),[20〕周正荣。党报姓党党报是报[[J]。传媒观察,2004,C 3 } 。

[21〕米博华。关于头条[[J]。新闻战线,20_,C7)。

[22〕袁志发。抓新闻宣传必须抓新闻研究—结合办报实践进行新闻研究的一些认识[J],新闻战线,20_,C 10}。

[23〕陈力丹,_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J],今传媒,20_, C3)。

[24〕张杰韩兴华。怎样做好深度报道—全国省市级党报深厨民道研讨[[J]。当代传媒,20_,〔6),[25]吴娴。人物通讯中主流价值观的体现[[J]、新闻世界,20_, (1}。

[26〕陈强,着力选好党报头版头条[[J]。新闻战线,20_C3}。

[28吴国瑛,试论报纸头版头条的精品意识[[J],上海大学学报,20Q0, C7)。

[29〕登荣。冲出头版头条新闻选择的误区[[J]。报刊之友,1997, t9)。

[30]皮传荣,读图时代:重庆报业的观察与思考[[J],新闻界,20Q},}1)。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八篇

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并购实践的发展;在研究西方

公司并购史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

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一) 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层效率改进,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潜在效益。效率理论可以细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经营理论与价值低估理论。

(二)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Agency Problem and Managerism)

代理问题是由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代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代理成本,这种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监督与控制代理人成本、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或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剩余利润的损失。这一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点:并购可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主义;负假说主义。

(三)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代理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酌减少可以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 为目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詹森(Jensen,1986年)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这将降低代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更新筹集将受到控制,由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

(四)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并购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长期潜在获利的能力。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代表规模经济或协向效应的实现。只有通过水平或垂直式收购整合,使市场占有份额上升的同时又能实现规模经济或协同效应,这一假说才能成立;反之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建立在不经济的规模上,则收购可能会带来负效应。

财富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由于公司兼并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到股东身上,或者由一般员工于中转到般东及消费者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兼并活动。

由于企业购并等资本运营本身的特点所在,就是在产权理论形成以后,关于购并对市场力量影响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从经济有益的一面来看,购并带来的好处也许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此我们前已作了很多的说明。从对社会经济不利的一面来看,购并活动有可能带来垄断。但是现在关于垄断也有人认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一面。因为垄断集中本身是竞争的产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竞争己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为质量、技术、服务、产品类别等诸多方面立体的竞争,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间也很难就垄断达成什么共谋。此外,大公司和大企业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也是购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贡献之一。

除了以上各种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购并中获利一方的收益来源是对企业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剥夺。如股东为企业内部人,而债权人为企业外部人,在信息方面股东有优势,因此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购并来提高股票的价值,而降低债券的价值,由此来对债券持有人进行剥夺。这就是所谓的再分配理论。另外,按照并购的分类不同,早期的理论还包括横向兼并理论、纵向兼并理论、混合兼并理论等,此后再做阐述。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九篇

摘 要: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村信贷配给;制度因子;时间序列模型;ADF检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_)05—0013—05

一、引 言

农村信贷市场建设是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涉农政策频出,旨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1]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加快县域金额建设的决心。

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信贷配给的重要宏观经济因子,有效构建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以期为强化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缓解信贷配给现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二、文献回顾

信贷配给可以理解为银行在一定利率水平下,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而导致的人为的信贷资金配置现象。一般来说,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阐明。从宏观角度而言,那便是信贷市场的供求不均衡,供给严重小于需求;就微观角度而言,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没有进行合理分配,能够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的人可能申请不到贷款,或者说只有一部分人的资金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管制。主要从利率的角度分析利率与信贷配给的关系。对于这种观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制度与法律在决定资金的配置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同时,他认为因为借款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导致了信贷资金的配置在方向与效率上的差异。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利率管制扭曲了信贷市场的均衡,使得金融机构被迫调整利率结构来达到均衡。(2)风险控制。即金融机构为了满足自身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导致了信贷配给。以Fried & Howitt(1980)为代表,认为通过信贷合约使得稀缺资源实现了在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再分配[3]。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都是相对的,客户为了规避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不得不支付超过均衡水平的更高的利率,从而导致了非价格配置。(3)产权关系。刘明显、魏桦(20_)以及钟正生、宋旺(20_),认为资金控制权与所有权的不恰当归属使得借款人有机可乘,从而贷款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4,5]。(4)金融机构执行力。华静 (20_)总结了阻碍我国均衡化信贷配给机制发展的主要宏观因素:央行的过度调控、银行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以及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6]。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因子选择

1.测算信贷配给度。借鉴刘艳华[7](20_)的做法,定义信贷配给度为θ,令:

θ=β—αβ

(1)

式(1)中β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α为农村经济主体掌握的信贷资金比重。为了使模型更有说服力,测度信贷配给时需要遵循以下假设:

(1)农村金融机构是信贷市场资金最主要的供给者;

(2)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信贷资金配置的均衡;

(3)农村经济主体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而主要原因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

根据假设(2),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时,农村经济主体掌握的信贷资金比重α应与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β相一致。当α

Y=ln (1—θθ)

(2)

根据我国1981~20_年实际数据,代入式(2)得出量化的信贷配给度,见表1。

表1 1981~20_年信贷配给度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_年第5期

20_年第5期(总第179期) 龙海明,邓可欣等:农村信贷配给实证分析

Y值与信贷配给度θ为负相关的关系,Y值越小说明信贷配给的情况越严重。

2.解释变量的选择。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宏微观因素外,还特别考虑了制度因素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具体包括:

(1)宏观因素。X1,即每年的实际价格水平,由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加一得到;解释变量X2,即实际利率水平,用每年6个月的贷款利率取平均,并从中剔除价格变化后得到;X3,即农村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即农村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例的一阶差分;X4,即农业生产总值,并从其中剔除了价格变化的因素。

(2)微观因素。X5,即人均生产总值,并从收入中剔除掉价格变化的因素。

(3)制度因素。(X6),即主要借鉴金玉国(20_)、王兵(2004)等人的研究方式[8—10],综合四个指标来定义与测度制度因子。一是非国有化率(FGYH),该指标反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程度。此处采用公式:FGYH=1/3× (1—国有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1/3×(1—国有职工/总职工)+1/3×(1—国有投资/总投资)。二是财政收入比重(CZSR),该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利益分配中公有成分分配份额的大小。此处采用公式:CZSR = 财政收入/ 当年GDP。三是市场化指数(SCH),该指标用来反应资源配置经济决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参考傅晓霞、吴利学[10](20_)的方法,定义SCH=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基于可操作性的需要,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标代替“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该指标主要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三项指标比重组成。四是城乡二元化率(CCD),该指标用来衡量当地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显著程度,此处采用公式:CCD=农村GDP/城市GDP。最后对上述四个因子进行主因素分析,确定权重,得出一个农村制度因素指标X6,取值如图1。

X6=—×SCH+×FGYH

+×CZSR+×CCD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家逐渐放宽对金融的管制与政策限制。图1所示,制度因子的变化是逐年递减的,说明对制度因子的量化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二)计量检验

1模型构建。利用度量信贷配给指标β—αβ以及Logit模型构造衡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Y来构建计量模型。可以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Y=β1+∑6i=1βi+1Xi

(3)

式(3)中,y为信贷配给指标,Y=ln (1—θθ)。

从上述初步的计量模型可以看到,各因子的系数数量级相差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精度,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部分因子取其对数,构造如下修正模型:

比较可见,修正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T检验和F检验都十分显著,模型能从整体上近似反映现实情况。

为了保证模型的实证效果,避免出现伪回归的情况而影响模型的可信度,进行以下检验:

(1)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增广的迪克—富勒测试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模型有如下三种形式:

Yt=γYt—1+∑pi=1αiYt—i+εi

(4)

Yt=α+γYt—1+∑pi=1αiYt—i+εi

(5)

Yt=α+β t+γYt—1+∑pi=1αiYt—i+εi

(6)

根据水平变量和一阶差分变量的趋势图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选择,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

表3 一阶差分后ADF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水平数据基本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2)协整检验。为了排除伪回归的可能,对原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对协整关系的检验,主要是通过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进行,结果如表4。

表4 残差序列的平衡性检验

图1 制度因子变化图

2模型修正。根据式(3)给出的分析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81~20_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4可见,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各个变量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信贷配给程度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t—1估计的系数—便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本期修正量和上一期的偏离量绝对值呈正相关关系,误差能够被系统的修正机制得到有效控制。

(三)检验结果说明

根据模型结果,利用θ=1eY+1转换关系,可以整理得到各宏观因子对信贷配给度(θ)的影响方向,如表5所示。

表5 宏观因子对信贷配给度(θ)影响方向

实际价格水平升高,信贷配给度增大。当物价上升时,经济环境处于通货膨胀时期,资本市场活跃,信贷资金供不应求。银行会有选择地放贷,提高贷款门槛。经济效益好、信用评级高的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而农村中小型企业各方条件相对薄弱,自然不能申请到理想金额的贷款,从而造成了信贷配给现象的进一步严重化。

当期的贷款利率对信贷配给度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两者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根据修正的模型,滞后一期的利率对信贷配给也具有较显著的正影响,而滞后二期的贷款利率对信贷配给都有很显著的反向影响,当中国人民银行调高贷款利率一年后,信贷配给的程度会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两年后情况得到改良,说明货币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年的时滞作用。

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与信贷配给度同向变化。乡村就业人口增多,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进入企业务工,可以侧面反映出制造业的发展。而企业相对于基本靠自给自足的农民更有信贷资金的需求,使得农村总体信贷资金紧张,从而信贷配给度增大。

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将降低农村信贷配给度。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虹吸效应”,即经济实力更强劲的城市以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将农村的资金抽走,使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农村信贷更加艰难。当农业生产总值增加时,意味着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使得更多的资金能够留在农村服务三农,信贷资金总量的增加降低了信贷配给程度。而农村家庭人均生产总值对信贷配给的程度则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家庭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会严重影响信贷配给的程度,这点可以从信贷资金的需求角度分析,当农民收入提高,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出现了需求增加的情况,必然带来了信贷资金的紧缺从而造成信贷配给。

制度因子的弱化,带来了更为自由的金融环境,降低了信贷配给的程度。制度因子是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及转型期独特存在的影响信贷配给的因素,回归结果较为显著,说明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形态等制度因素确实是造成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市场化程度提高时,信贷配给的程度会显著降低。四、结 论

以上基于我国广大农村,选取20_~20_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引入制度因子,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利率是影响信贷配给的首要因子,且存在着一年的时滞作用;同时,制度因子是我国不容忽略的因素,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有利于弱化农村信贷配给现象;实际价格水平、乡村就业人口比、农业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也是影响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因素。

利率是影响信贷配给的最为显著的因素。这给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调控宏观经济时,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经济运行状况,货币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给农村金融带来的影响,避免给农村信贷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原本脆弱的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村中小企业与经济基础薄弱的个体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

制度因子对信贷配给具有正作用。这意味着建设农村的信贷市场,完善金融环境既离不开国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持,也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制度环境的大背景下的。非国有化率、财政收入比重、市场化指数、城乡二元化率是制度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创造更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国家要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鼓励发展现代企业的建设;同时财政也需要多向三农倾斜,缩小城乡二元差距,让农村金融建设跟上城市改革的步伐,也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金融市场逐步得到改善与发展。

总之,从中央银行的政策操控而言,要灵活使用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利率;从制度层面来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提高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让经济平稳而快速地发展;从社会公平着眼,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鼓励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助推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OL]., 20_()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_,(6):206.

[3]Fried & rationing and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0,12(3):471—487.

[4]刘明显,魏桦.关于信贷配给的产权分析[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1):40—42.

[5]钟正生,宋旺. 对新凯恩斯信贷配给理论的反思——一种新制度经济学诠释[J].金融教学与研究,20_,(1):28—31.

[6]华静,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配给机制探析[J].武汉金融,20_,(11):31—33.

[7]刘艳华.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其绩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20_:111.

[8]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_,(2):24—28.

[9]_,王定祥.农业信货资金配置的经济效应

基于中部六省1978~20_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6):49—53.

[10]王兵.包含制度因素的广东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6—15.

[11]郑永哲.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J].税务与经济,20_,(1):43—45.

[12]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_,(4):70—75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十篇

大学文化研究综述

一、关于大学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1.大学文化的定义

关于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梳理研究者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界定:

(1)文化说。从文化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把大学文化理解为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一所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与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亚文化”。[1]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2]清华大学的眭依凡先生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大学文化界定为“相对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间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种主要是大学成员参与的特殊文化,即一种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3]

(2)特色说。认为文化是大学中形成的一种个性,一种风格,一种特色。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指的是大学人在大学中的活动历经历史的流变逐渐厚积、沉淀下来的风格或特色。[4]

(3)愿景说。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希望实现的愿景文化。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最终体现为一种建立在共同愿景之上、全体师生员工由衷渴望实现的综合文化。[5]

(4)存在说。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为大学组织及其成员认同的大学组织的存在(生存)方式。[6]

(5)集合说。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集合体,是一种综合概念。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特殊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以一所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7]

另外,还有学者从分类学的角度观察,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以及“个体”概 念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一个类的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密切联系,但只能生存并实用于大学这个活动的区间。„„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指大学内的文化,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意指某一个大学个体的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8]

还有人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把大学文化界定为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广大师生所共同信奉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9]

2.大学文化的特征

从本人检索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大学文化的特征论述者还比较少,而且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北京大学王义遒先生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具有深沉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高等教育体现着人类最高的理性思维,因此大学文化是深沉的,是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性的。这“深沉”首先体现在学术上,也表现在科技创新上。大学文化的深沉性使之区别于大众文化、市井文化和俗文化,体现着高级文化层次。另外,世界是多元的,大学文化也应该具有包容性。[10]

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900余年历史的大学文化考察,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未完成性、保守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与本土性几个方面辨证关联的特征。[11]

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应该具有积淀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征。[12]

二、关于大学文化的分类和功能

1.大学文化的分类

关于大学文化的分类总的来说比较乱,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

“二分”法。认为大学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大学的精神文化。大学的物质文化是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校园景观等;大学精神文化则是以思想形态表现出来的,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要素。[13]

“三分”说。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三者的集合,融会为大学文化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文化象征、文化符号和文化力量。[14][15] 也有学者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种类型,认为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圆圈。[16]

“四分”说。将大学文化分为四个方面的比较多。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分为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个层面。[17][18]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19]也有人认为应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2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文化应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产品文化四个方面。[21]

上述分类表明,目前对大学文化的分类还有很大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理解的不确定性。

2 2.大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关于大学文化的作用,许多学者都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22][23][24][2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神示、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26]

关于大学文化的功能,多位学者都强调了大学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和凝聚功能。[27][28][29]

也有学者提出文化具有识别功能。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志,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成就了一些大学在林立的高校群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品牌。[30]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还具有开发功能和辐射功能。[31]

还有学者提出大学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谓整合功能就是大学文化作为独立的或说明性的变量,在社会不同文化交流和冲突过程中发挥着调节、融合、吸收的作用。具有整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功能,整合和弘扬先进文化理念的功能,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培育功能,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功能。[32]

三、关于大学文化的相关概念比较

1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文化

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又有不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两个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3]

关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34]有些学者还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阻隔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过程。[35]有的学者认为理想的大学文化应该与社会文化相互沟通和交融,同时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6]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大学文化包容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大学文化的性质,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处理好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沿着先进文化建设的轨道前进;其次,要努力克服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再次,现代大学文化应以自身的创造功能和探索功能,永远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社会文化。[37]

2.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

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代表着一种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这种精神文化就是通常人们所论述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核心同样是一种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正是大学理念所主要表述的内容,所以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居于核心位置,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理念在大学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里的精神文化,同样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样大学文化、 3 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依次包含,构成为三个同心圆,形成三位一体的概念群。[38]

四、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现状分析

多位学者对我国目前的大学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把脉和分析。清华大学的眭依凡先生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大学文化的不良倾向:一是大学文化的庸俗化,即大学趋向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甚而偏离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有“蔚然成风”之势;二是大学文化的趋同化,即大学文化无个性无特色无批判性无创新性,为一种大学文化的清一色和一统化倾向;三是大学文化的简单化,即大学文化的肤浅性、无深度及缺乏人文性。[39]

也有学者从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大学文化的现状,认为我国的大学文化在大学精神层面,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在大学制度层面,行政色彩浓厚;在大学环境方面,大一统的实用性和单调性并存。[40]

还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大学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行为文化上的“世俗化”、物质文化上的“逐利”、精神文化上的“虚无”、制度文化上的“行政化”。[41]

从学者们的文章来看,目前我国的大学文化现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五、关于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建设

对大学文化的具体实践和建设问题,不少学者试图探寻一条比较理想的路,但从检索的文章来看,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阐述和理想化的设想上,很少有结合具体的成功个案来论述的。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 1.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有学者提出应该坚持理念与实践相统

一、共性与个性相统

一、继承与创新相同一的原则。[42]也有主张应该体现先进性、系统性、开放性几个原则[8]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要坚持人本原则、校本原则、创新原则。[43]

2.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

大学文化的构建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所以有学者提出应该把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作为最基本的底蕴,在原有的积淀上继承和创新。[44]

不少学者特别强调塑造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归旨,人文关怀是大学文化的品格;科学创新是当代大学文化的永恒追求;反映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文化的命脉。[45]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在于以培养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体意识,所以,大学文化建设一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二是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三是注重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四是要更加重视大学形象设计,五是在大学文化建构中要重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46]也有学者认为,重塑大学精神,关键要实现社会服务与大学自我追求的统一;要深化高校改革,建立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找准定位,规划发展具有可识别性的大学环境。[47]

也要学者提出,提高大学的自主性,让大学承担起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提高学 4 科之间的文理相生、文理互作水平,培植大学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大学的批判精神和勇气,构建兼容并包多元化的文化范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兼顾工具理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术道德,恢复文化自信。[48]

还有学者强调,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树立和谐的基本理念,着力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规则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和形象意识,实现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大学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外部关系的和谐。[49]

3.大学特色文化的建设策略

有学者主张,要注重大学文化的特色建设,坚持崇尚学术的宗旨,避免大学发展的功利性倾向;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避免片面性;要重建大学精神家园,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创新大学的管理体制,构建公平、公正、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积极推进大学形象设计,提升大学在社会中的形象;积极推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指名度。[50]

4.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也有文章对大学文化存在的误区进行了阐述:

一是认识误区,认为大学文化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和其他部门及一般教师无关;二是对大学文化建设概念不够明确,零打碎敲,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建设;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方式单一,只简单地搞一些文娱活动,对弘扬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形象等较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四是与学校工作脱节,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融为一体。[51]

文献梳理后的几点思考

大学文化是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大学文化研究具有的恒常性价值,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视角。

但是,通过对大学文化研究的输理,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明确

根据本人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对大学文化含义的界定,对大学文化的内涵、外延,对大学的特征,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对象,都还缺乏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2.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还需进一步科学化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基本还是就大学文化论大学文化,研究视角还显得比较单一,没有把大学文化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包括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考察,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就研究方法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就谈不上独立的话语系统,大学文化的研究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3.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

如大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大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大学文化的创新性研究,合并大学的 5 文化融合研究,等等。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涵养心智和灵魂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大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理论和实践等诸多复杂要素的多元建构过程。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关注大学文化这一具有永恒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17][44] 班中考、黄洁。 论大学文化及其大学文化传统[J]。 江苏高教, 20_, 3: 65-68 [2][19][23] 王冀生。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 高等教育研究, 20_, 10: 5-10 [3][16][26][39] 眭依凡。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1: 11-17 [4][40][41] 程志伟。 大学文化的现实批判与理性建构[J]。 科技文化, 20_, 5: 60-64 [5][24] 郭必裕。 文化力量与大学发展 [J]。 江苏高教, 20_, 5: 50-52 [6][11] 刘晖。 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 高教探索, 20_, 3: 29-32 [7][18][40][47] 文君、陈海燕。 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_, 12: 12-17 [8][22][46][51] 于留成 李爱民。 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 18-20 [9][27][33][34] 蔡汉军。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_, 4: 6-7 [10]王义遒。 大学文化要有深沉性和包容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_, 4: 11 [12][29][30]李宣海。 用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内涵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 20_, 1: 43-47 [13] 王春。 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 教育发展研究, 20_, 7-8: 124 [14][29][31]李志星。大学文化功能初探[J]。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_, 1: 40 [15][50] 张奎旭。 大学文化特色建设浅议[J]。 辽宁教育研究, 20_, 12: 45-47 [20][21][25][43] 周亚芳。 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 [J]。 江苏高教, 20_, 4: 46-48 [32] 李延保。 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1-10 [35] [36]廖小平。 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_, 9: 142-148 [37] 杨柳。 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 江苏高教, 20_, 2: 127-129 [38] 苑英科、李荣。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中国电力教育2004,4:9 [42][49] 邱占勇。 和谐理念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 辽宁教育研究, 20_, 3: 28-30(1)王冀生。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_, 4: 5-9 [45] 王冀生。 大学文化的觉醒与创新治校的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 20_, 8: 10-11 [48] 江树人、奉公。 全球视野下中国大学文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_, 11: 10

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范文 第十一篇

(文献综述基本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所谈论的文献,必须是论文中实际涉及到的文献。这些文献最终必须在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出现。如果论文中实际参考的文献数量较多,可以抽取其中较重要的文献来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字数要求20xx字-3000字之间。

二、格式要求

页面设置的格式要求与论文格式的要求一致。A4页面,页边距均为厘米,正文小四号字,宋体。段落行距设为最小值,段前段后设为0行。文献综述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或汉语,任选一种。

三、文献综述样例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 XX①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推荐阅读:

物联网安全管理报告范文(推荐11篇)

廉租房的申请书范文示例(合集8篇)

检查书格式怎么写范文(优选13篇)

减刑假释调研汇报材料范文(必备37篇)

烂尾楼修缮方案范文(汇总23篇)

文件起草情况汇报范文(实用18篇)

标签: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