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深入新疆报道范文 第一篇
Q:被调回总部后,为何又要主动选择去一线?
孙继文:当得知有机会去亚太总站工作,而总部就在香港的时候,我丝毫没有犹豫就报名了。
我今年三十三岁,年初做了一场手术,六月份才办完婚礼,再加上疫情还未结束,在这时候再次选择“出发”,着实不是一个看起来很稳妥的决定。
但总觉得冥冥之中也许我是被选中的人,要去做那个见证时代变迁和记录现场的人,做那个在特殊舆论前沿继续战斗的人。
新疆是西北边疆,就地理位置而言,香港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特殊边陲城市,我愿称之为“中国南大门”。边陲若不靖,国土则不安。
近年来,西方xxx势力和媒体总喜欢将新疆和香港“捆绑”在一起,发表各种涉疆、涉港的不当言论和虚假指控,意图利用新疆、香港来干涉中国内政。
我在20_年的“修例风波”期间,曾赴香港进行现场报道。
当我亲眼见到香港警察被打、普通人被伤害、城市交通瘫痪、全城乌烟瘴气的情景,当我穿着记者的黄马甲站在烟雾弹中亲眼目睹暴徒和警方的对峙,当我上街头采访那些被无辜影响正常生活又不敢发声的香港市民,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痛心。
作为记者也好,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好,总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这种复杂的感受,我在新疆的时候偶尔也会有。
Q:离开新疆后再回想,有遗憾吗?
孙继文:遗憾就是原以为自己足够了解新疆了,但对于一个立体的新疆,我做的功课还不够深,传递的声音还不够远。
对于在其中沉浸多年的我来说,距离是好的,能帮助我更准确地去审视一些身在其中时反而看不清楚的事情。我相信自己和新疆的缘分,未完待续。
带着新疆留给自己的启示和力量,在国内新闻战场耕耘了十二年的孙继文,将奔赴香港担任总台亚太总站记者一职。
我祝福她,新的旅程顺利启程,也期待她为我们记录下更多的时代故事。
网络名人深入新疆报道范文 第二篇
Q:落入俗套的第一个问题,作为驻疆记者,在新疆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分别是哪些?
孙继文:印象深刻的采访肯定不止一次,那我说几个“最”吧。
【最热】体验过地表温度超八十度的吐鲁番,能直接让鞋底开胶;体验过库姆塔格沙漠里能烫熟鸡蛋的温度;
体验过在火焰山下的克拉玛依油田里穿好几层出镜都汗透衣衫,工人作业时为防止灼伤皮肤,也都穿着秋裤;
还体验过一次“冰火两重天”,零下四十度穿着被高温蒸汽喷湿的“冰盔甲”棉服,前心热后心凉……这些都是我记忆里的极致体验,但对当地人或者岗位上的工人来说却是常态。
【最冷】回想起在海拔五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接塔吉克族孩子们上学的经历。
白天还和通行的边防同志有说有笑,太阳一落山,寒冷、缺氧、恐惧一齐袭来,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胸口像压了石头一般呼吸困难,我瞬间跌落在雪地里崩溃大哭。
等到理智回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抹了抹眼泪强行起身继续前进。
当我们一行人把孩子送上公安的车,关车门前孩子的手套掉在了地上,我想捡起来递给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冻到几乎没有知觉。
这条路我只走了这刻骨铭心的一次,但它是每一个学龄的塔吉克族孩子每年至少往返两次的上学路。
【最危险】20_年5月22日早上,乌鲁木齐市公园北街早市发生一起爆炸案,造成39名无辜群众遇难,94人受伤。
在血迹都还没清理干净、暴徒还没找到前,我和同事就赶到现场,一地狼藉,不堪入目。
虽然顺利完成拍摄且平安返回,但我的男同事近两个月吃不下肉。
记者站的伙伴们是同事更是“战友”,外出采访前会互相打趣:“鞋子穿对了吗?跑得快吗?”据新疆自治区公安厅统计,自20_年以来,新疆每年打掉的危安现行组织团伙案均在百起以上。
现在,如果马路上有个提包没人捡,我都会忍不住怀疑里面是不是有危险爆炸物;如果有人群莫名在街上奔跑,我也许会本能地跟着就跑;如果大街上有人从背后突然拍我,我可能还会尖叫。
【最艰苦】我想到的都是苦中作乐。我和同事曾经用一周时间跟着哈萨克族牧民赶着牛羊转场,日夜兼程。
白天,我用泡面、饼干交换他们的包尔萨克和奶茶,其实他们亏了,我的饭量超大。晚上一起睡在他们扎的帐篷里,有人悄悄给我盖上自己的羊毛大衣。
路途中,我自告奋勇要帮牧民数羊,数来数去帮倒忙,根本数不明白。那次拍摄的主人公叫宝汗大叔,他们一家三代放牧戍边。
六十多岁的宝汗领着我和他儿子爬雪山、看边境线,我深一脚浅一脚,摔了一跤,手被扎得直流血。但是这荒凉又漫长的巡边路,他们一走就是一辈子。
【最难忘】有次在和田采访,我生平第一次被跳蚤咬了。
回到乌鲁木齐后,小腿陆续起了三十几个水泡,它们恢复后留下的黑色印记直到现在离近了还能看得到,想忘也忘不掉。还好比较安慰的是,那条新闻上了联播头条。
【最温暖】在南疆村子里的一场活动拍摄现场,初次见面的维吾尔族老太太见我冷得不停地哈气、搓手、跺脚,她走过来把我的手捂在自己的手心里,热情邀请我结束采访后去她家吃饭。
那一刻仿佛我能听懂维吾尔语!在那个村子里,我们跟着驻村干部前后拍摄了一个月,与老乡们同吃同住。
驻村干部走的时候,怕老乡伤心,偷摸收拾行李,可还是被乡亲们发现了。
大老爷们儿来到村委会,拉着干部们的手就呜呜地哭。还有姐妹带着会讲普通话的自家小孩来当翻译,给我和同事送来自己家的鸡和她的照片,说怕我忘了她。
我采访的主人公买买提明是个民间艺人老头儿,他的老伴儿抱着我,流着眼泪说舍不得,说自己就像离开了小鸡的母鸡一样难过。
我们用着不同的语言,但几乎同时说,“你要回来看我们!”“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可是,老太太吐尔尼沙汗在第二年我还没来得及回去看她和老头儿之前,去世了。
Q:这些年生活在新疆,除了那些采访对象,还有其他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吗?
孙继文:对新疆干部的付出很有感触。在新疆近几年的特殊局势下,他们为边疆的安全和祖国的安定默默付出了很多。
我认识一个在和田工作的湖南大哥,采访间隙邀请我去他家吃个午饭,因为他的父母可以给我做几道家乡菜。
知道儿子要带老乡回家吃饭,他父母准备得十分丰盛,但我们等到两点多,大哥也没忙完,他都没时间吃午饭。大哥的母亲说,儿子单位就在家附近,但是他已经一周没回来过了。
我在新疆交了很多朋友,各个民族都有,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他们的朋友也是各个不同的民族,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
在新疆,没有人会认为民族身份一致是成为朋友的前提,主要还是要看是否合得来,这和内地其他城市并无区别。我很挂念我的好朋友们,我们到现在也还经常联系。
网络名人深入新疆报道范文 第三篇
好像用力抓住最后的时光,时间就会止步不前;好像不认真告别,不留下离别的眼泪,告别就不会发生一样。
然而不是的,时间的齿轮从不停歇。从20_年下半年开始,往后的两年里,被总台选调回到北京总部工作的孙继文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重大新闻现场,关于「正式和新疆告别」这件事却一直“待完成”。
她主动争取一切跟新疆有关的报道,她想要通过制作一支又一支的短视频来回忆自己的新疆生活。
但她说自己一直未能找到一个最全面的、最好的总结方式,也就一直没有办法郑重地说出这声“再见”。
就像这篇访谈,看似篇幅很长,我却深切地理解,这些只不过是她六年里的冰山一角而已。
Q:在新疆生活了六年,你留下了什么?孙继文:在新疆,这片拥有我国最长陆地边境线、毗邻8个国家、生活着56个民族的土地,教我看待世界的眼光更包容,更友善。
新疆对我带来了很多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多的都是藏在日常点滴里。
在新疆做出镜报道,没有什么比户外装备更合适了,秋冬冲锋衣,夏天防晒衣,防皱速干衬衫更是常备。我到现在看到穿户外服饰的人就莫名地觉得特别亲近和有好感。
网络名人深入新疆报道范文 第四篇
谈论到自己工作的时候,孙继文的眼睛里一直闪烁着光。我也总听着听着就失了神,六年,超过两千个日夜,这是她的25岁到31岁。
而当她回顾起自己这么多年的青春,每一段记忆都仿佛像是从珍宝箱里轻轻拿出来一般,温暖又鲜活。
你们看到我在暴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摄像老师就需要举着机器在暴风雪中,哪怕冻红了双手也在坚持记录;
你们看到我冒着风雪或危险做直播,就有他们扛着摄像机专心致志站在我对面;你们看到的每一帧现场画面,都是我的同事们兢兢业业记录下来的。
我到现在都时常想起钱老师趴在雪里,只为了等一个车路过的镜头;
阿尔曼累得四仰八叉,直接躺在停机坪上休息;
韩森拍葡萄干晾房却把自己晒成了葡萄干;
谢鹏哥记录牛羊转场,在尘土飞扬里一拍就是一整天;
黄黎在吐鲁番晒得发红的脸和胳膊;
梁洋和我一起站在齐膝深的雪地里拍牧民转场;
杨新禹在胡杨林里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水政爬雪山时脚底打滑被兵哥哥拉起来;
董琪琪跟我在南疆村里住了一个月;
范凯一个人在海拔近6000米的红其拉甫边境线上完成卫星设备的架设和直播……还有曾经和我一起追着公安在山里奔跑的雅克,他已于前年突发疾病离开了。
Q:这些年,你和同事们在打破外界对新疆的刻板印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效,能分享一下心得吗?
孙继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不是我们单独几个人的功劳,以后有时间值得更深入和专门的探讨。
全世界对新疆的刻板印象太多了,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但只要真的在这里生活过,就会发现:新疆人不仅仅是指维吾尔族朋友们,新疆人的普通话其实很标准,新疆人非常友好,新疆人交朋友也不太在意民族身份……
首先,打破刻板印象就要做到抵达现场和了解事实。这也是作为记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抵达现场一定能更好地发声。
其次,比抵达现场更重要的是抵达人心。“如何用更好的传播方式让真相传播得更远”,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
Q:可以分享一个你认为比较成功的“打破大众对新疆刻板印象”的报道案例吗?
孙继文:举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20_年国庆,我给新闻频道的《东方时空》栏目做了一场“乌鲁木齐灯光秀”的直播。
我和同事们忙碌了半个月,每天都在日落的那几分钟,使用多种拍摄设备和方法,希望把乌鲁木齐最美的夜景拍下来。
宝石蓝的天色衬着摩登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层叠的高架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还有市民其乐融融。
这些画面在我与演播室的主持人沙晨连线的过程中同步直播了出去,时间长达八分多钟。
网络名人深入新疆报道范文 第五篇
孙继文说,自己关于新疆的记忆庞杂而凌乱。
如果一定要有个关键词,那大概就是“矛盾”吧。
在新疆的这六年,是没有虚度六年,但也是纠结的六年。她时常感到自己爱极了这片土地,但也经常想搭乘下一班飞机立马逃走。
褪去新闻理想光环之后的生活琐碎,是那么具体又鲜活。
孙继文:想念家人,却隔着好几千公里;想买家具,却在各个城市和宾馆间辗转;
想穿裙子,却总是牛仔裤、冲锋衣,办公室有行李箱,随时可以赶突发;想拓展工作之外的生活,但周末基本都在办公室;
短暂的节假日想回家,但机票太贵、路途遥远、耗时太多,并且出疆需要有充分理由向总部请示、报备;
有时觉得自己的付出大有意义,有时又觉得自己只能尽到微薄之力。
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笑起来很甜,采访时经常被误以为刚大学毕业。
但小巧的她,上过五千多米的帕米尔高原,踏进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跋涉过无数段边境线,探访过南北疆的村村落落,拥抱过各个民族的朋友。
我不止一次问及,“没有想过退缩吗?”“不会有难熬的时刻吗?”在我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一边渴望她铿锵有力地否定“从来没有过。”“就是想在这里,就在这里了。”
这样的答案,一边在更深处害怕自己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希望听到她讲述自己在做选择时遇见的纠结和迷茫,或许是更期待一个“克服了千难万阻,依然选择心之所向”的故事吧。
思绪飞到这里的时候,眼泪又掉了好多次:在所有看起来理所应当的、酷得要死的坚持背后,谁又不是上一秒想要放弃,下一秒又咬紧了牙关继续坚持呢?
Q:没有过难熬的时刻吗?想过离开新疆吗?孙继文: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换个工作环境,但最难熬的不是艰苦,而是独自面对一切的时候。
说件生活琐事,有次我发烧加上智齿发炎,每天去社区诊所打吊针,上午、下午各吊三瓶水。
嗓子发炎,肉眼可见白色水泡,吞咽困难,我就喝点牛奶或者喝口稀粥。
有天我特别想吃面条,自己在家煮了一锅很烂的番茄鸡蛋挂面,刚吃两口就痛得放弃了。
诊所护士给我打针时,听到肚子咕咕叫,我自己乐了,对护士说,“我真的好饿啊。”笑着笑着就突然哭了。
孙继文一直保存着一张明信片,是刚到新疆时朋友寄来的,上面有两句手写的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年她25岁。
后面的几年,她仅身披一件用新闻理想织成的铠甲护身,穿过风雪、沙尘、泥石流,亲历地震和突发暴恐案件……
Q: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孙继文:时间拨回到20_年底,那是我驻疆的第四年,自认为地州县市都已经跑遍,采访题材也趋于雷同,做不好直播,出不了好片子,工作遇到瓶颈,生活空白。
对新疆的好奇和新鲜感被低落情绪围剿,总有冲动想离开,状态特别卡顿的时候甚至想过辞职一走了之。
能将我从莫名其妙的情绪里打捞起来的,只有工作赋予的使命感。
新疆政府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打击暴恐方面成效显著,自治区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
我开始琢磨节目形态创新和新媒体传播途经,我所属的新疆记者站在对抗新疆污名化传播的舆论战场上开创先河,主打“好感传播”系列新媒体直播和短视频,自身业务能力也受到了单位、业界和学界的纷纷认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粉丝关注量水涨船高,我开始拥有更多的“曝光”机会,飞往不同城市,参与总台更多重要报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