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推荐)一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中央和省、市、县作风建设部署要求,推进“抓落实作表率”行动,深入查找和解决部门和个人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着力推动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以坚强的纪律保障护航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专项整治内容
专项整治期间着力整治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治意识方面。重点整治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拒不执行、明拖暗抗或消极对待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不讲地方实际,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有利的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本位主义严重,不顾全大局,奉献意识淡薄,强调部门、小团体或个人利益,面对危难险重任务推三阻四、患得患失;抓而不实、不抓落实,对上级决策部署不在乎、不落实,一批了之、一转了之,当“二传手”;缺乏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搞“小圈子”,搞内斗,部门之间不支持、不配合,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对历史遗留问题不主动想办法解决,责任向下推、矛盾向上交等问题。
(二)工作纪律方面。重点整治不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和规定,上下梗阻,欺上瞒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遇重大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不沟通,办事不按程序、不守规矩,擅作主张、私自决定;工作不在状态,精神萎靡不振,作风庸懒散慢;官大当官、事不当事,在职不尽责、在位不出力、在岗不干事等问题。
(三)服务群众方面。重点整治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淡化,看人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遇到的实际困难,长期不处理、不解决、不落实;工作不脚踏实地,拈轻怕重、回避矛盾、敷衍应付、弄虚作假,说事就推、说权就抓、说利就争,推诿扯皮“踢皮球”等问题。
(四)服务企业方面。重点整治县级各部门在服务市场主体发展、落实落细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要求中,认识不清、警觉性不高、能力不强,不理解企业、不尊重企业、不把企业当“自己人”;向企业拉赞助、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搞权力寻租、利益输送、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问题。
三、专项整治实施
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开展时间为20_年1月20至20_年12月20日,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安排部署阶段。20_年1月20日至2月5日。县级各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部署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措施,精心谋划,务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自查自纠阶段。20_年2月6日至2月20日。各部门要围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对照重点整治内容,查摆班子、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剖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措施、责任人、时限,坚持立行立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
(三)监督检查阶段。20_年2月21日至20_年12月5日。县纪委监委分层分类征求专项整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并会同相关部门对专项整治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敷衍应付、活动流于形式、问题依然存在、作风没有改观的责令推倒重来,并严肃追究单位及责任人责任。
(四)巩固提高阶段。20_年12月6日至12月20日。各部门要围绕整治中查摆出的突出问题以及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在民主生活会上对所发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作出说明。要加强调查研究,将解决具体问题与建章立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常态长效机制,努力使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县级各部门要把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准确把握专项整治的总要求,明确工作定位,主动履职担当,坚持因地制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有力的措施抓好专项整治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县级各部门要根据专项整治内容,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强化责任落实,以过硬作风抓自查整改和专项整治。县纪委监委各派驻纪检监察组要立足职责定位,精准跟进监督,对活动开展组织不力、自查整改浮于表面、问题整治敷衍了事的单位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以优良作风为发展护航。
(三)紧密联系实际。县级各部门在有序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的同时,要把作风建设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完成紧密结合起来,凝聚发展共识和作风建设合力,以作风建设整治成效有力推动和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何写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推荐)二
按照上级要求,从2月开始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通过听取动员报告和有关专题的集中学习和自学,现领导干部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中应当怎样对待群众为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指正。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干部中也存在着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不敢面对群众,看到群众就“怕”,见了群众就烦、就躲,对群众的呼声置若罔闻;有的官架子很大,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与基层群众形同陌路;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讲排场,比阔气,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急于树“政绩”、求升迁,虚报浮夸,瞒上欺下,置群众利益于不顾。所有这些,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党员干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是党性观念、纪律作风和政治立场的集中反映。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党的背叛。一些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相当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化,官僚主义严重,习惯于当官做老爷,不愿面对群众;二是工作拈轻怕重,愿意做能出风头、易出政绩的“大”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情,不想面对群众;三是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讲群众语言,对群众张口结舌,不会面对群众;四是自身不过硬,怕群众告状,找自己的麻烦,不敢面对群众。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敢于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进一步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第一、要牢记宗旨,心里装着群众。
“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重、富民为先,既注重增加财政收入,又注重增加农民的收入;既注重提高gdp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社会就业率;既注重发展传统农业,又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既注重发展第二产业,又注重发展适宜就业的第三产业,力争让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第二,要放下架子,敢于面对群众。
放下架子并不意味着威信的丧失。干部越熟悉基层,体贴民意,在工作中就越有发言权,群众也就越尊重和信赖干部。放下架子,要从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开始,消除党政机关的神秘感,让来访群众都能直接走进机关,与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反映问题,要积极推行党员旁听党委会、支委会,公民旁听政府、村委会的办公会等制度,不涉及保密问题的事项全部向群众公开,使各项决策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同时,要公开回应群众的咨询和投诉,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干部与群众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
第三,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群众。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群众。极少数干部从骨子里瞧不起群众,甚至认为基层群众素质低、“老败兴”,不能与“我”为伍。这是极其有害的,实质上是“官本位”意识作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郑培民同志奉行“万事民为先”,优秀共产党员巨粉娥说“老百姓的事比天大”。他们遇事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了从心底对群众的尊重。这年来,我镇敞开党委、政府的大门,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的就是真正把群众当成主人。我们让群众走进政府,实行接待群众“首问责任制”,力求从细微之处体现对群众人格、权利、地位的尊重,使他们充分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
第四,要迈开脚步,经常深入群众。
善于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高高在上,整天置身于酒桌饭局,周旋于老板、“大款”之间,而要更多地深入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中间,满怀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迈开脚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下大力气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减少应酬接待,减少迎来送往,使领导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调查研究。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有公道正派的作风,有广博的知识,增强亲和力,使群众愿意说实话、说心里话,这样才能缩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第五,要扑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领导干部为群众多送一份温暖,群众对干部就多生一份感情;干部多尽一份职责,就为党多增一份光彩。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使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物力、政策,把工作做深入、做扎实、做细致,把方便让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办出让群众满意的事情,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当前,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用水难”、“行路难”、“发展农业产业难”和“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解决好,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众,切实把他们的工作生活安排好,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